移动学习网 导航

《论语·八佾第三》20:中和之气从哪里来

2024-05-31m.verywind.com
~ 《论语·八佾第三》20:中和之气从哪里来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好为人师”这种小错,不独凡俗容易犯,就连圣人也逃不脱。

但凡自己多少有些了解的领域,总希望同别人说道说道。明明说话的缘分尽了,听众已经走了,还要对着背影再补充两句。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从道德高度讲了“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定公若有所思的去了,孔子的谈兴正浓,望着定公远去的背影,对弟子们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言外之意是:最好还是涵养中和之气。

那么,中和之气从哪里来呢?

一、乐的最高境界

《中庸》讲感情,不出四种——喜怒哀乐。人遇到所喜好的就会“喜”,遇到所厌恶的就“怒”,得到所爱的就“乐”,失去所爱的就“哀”。可见,感情是环境在人心上的映照和发展。没有感情的人心是麻木的,任由感情驾驭和肆虐的人心又是滥情的。

明朝文学家陈眉公从“乐”的社会性角度,描述了三种乐。

一是独乐乐,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二是人乐乐,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三是众乐乐,此种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后人附会“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实在是拉低了陈眉公的境界。现在的“小朋友”肯定觉得自己嗨皮,不如和一群人一起嗨皮来得酣畅。世俗中人说得更为浅白,所谓“富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发达了,富有了,不到未发迹之前的老家去走一走,转一转,便如同穿了一件高档衣服在夜间行走一般了无生趣。

这些想法,都是等而下之的。真正乐的最高境界是“乐天爱人”,类似于陈眉公所说的众乐乐,同时又比“众乐乐”高了一个境界。到了“乐天爱人”的境界,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好“不乐”的乐。完全超脱了私,超脱了“乐”境对于人心的影响。

孔子讲得“乐而不淫”,强调的是乐不要过分了。他老人家讲的乐,仍然是属于“小我”的,是“私”的。意思是,内心里小九九打出来的有所得引发的乐,恰到好处就好,不要太过分了。

二、哀的最高境界

失去所爱引发的情绪为“哀”。

敬爱双亲者,失去了双亲,会自然而然的表现出“哀”的情绪。所谓“节哀顺变”,意思是说不要任由“哀”的情绪泛滥,以至于伤及身体,还是要接受和顺应这种自然变化的好。不独失去双亲,失去其它所爱的人,所爱的物,都会产生“哀”的情绪。鲁迅先生笔下,那些情绪特别敏感的主儿,常常能因为看见“月缺花残”而潸然泪下。这样,便有些过分了。

“哀”像别的感情一样,是外在环境在人心上映照所产生的反应。孔子讲得“哀而不伤”,也是从小我,从私的角度而言的。

“哀”实际上也有一个最高境界,那便是“悲天悯人”。这样的“哀”,超越了小我,超越了私,是一种更有包容性和更宏大的“哀”。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由哀自己无所善居开始,推而广之,发展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就叫悲天悯人。佛家讲菩萨心肠,讲普度众生也是同一个意思。

三、“一”在哪里

从小我的角度,私的角度看乐,贵在“乐而不淫”,从超脱小我,从更宏大的角度看乐,贵在“乐天爱人”。

从小我的角度,私的角度看哀,贵在“哀而不伤”,从超脱小我,从更宏大的角度看哀,贵在“悲天悯人”。

由此,我们隐约看到一个“道生一”的“一”。这个“一”是什么?是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自然生发的人心。人心原本是“一”的,是无所谓乐,无所谓哀的,忽然因为环境的变化,因为所爱的得失,产生了自然而然的变化,这个“一”便生出了“乐”和“哀”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孔子讲的“乐而不淫”和“哀而不伤”都是试图重新回向到先前的“一”上。这种“回向”本身,就像对于敌对双方的调停,“你退一点,他也退一点”,中和之气自然产生。人心固然要对环境变化有所反应,人身还是多养就一些中和之气的好。

至于乐天爱人和悲天悯人,取的是一种更宏大的境界。用更宏大的境界,更宏大的解释系统来解释和包容人心,由此派生出一个似是实非,格局、气度完全不同的境界来。在新的境界里乐也好,哀也罢,全部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四、孔子想对定公说什么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告诉他“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告诉他以“使臣以礼”来赢得臣下的“事君以忠”。这些都是台面上的话,只是就问题说问题。

孔子真正想说的是——养好中和之气,不要一味的求臣下“事君以忠”,要回过头去想想自己的问题。

  • 读《论语•八佾篇第三》有感
  • 答:《论语•八佾篇第三》中有这样一段记叙:“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字面直译就是子夏问道:“‘有酒涡的脸笑得美呀,黑白分明的眼流转得媚呀,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

  • 谈谈中国古典诗词的中和之美
  • 答:“中和”,由“中"、“和”两字组成词组,“中",《说文解字》云:“中,内也,从口l,上下通也。”...“和则固无乖戾之心,只以无乖戾之心为和,恐亦未尽。若无中正之气,专以无乖戾为心,亦与阿比之意...孔子在《论语·八佾》里说道:“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认为真正的美...

  • 谈谈你对中国艺术所追求的中和之美的理解
  • 答:《礼记·乐记》里提到的“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敦和,礼者别宜”谈到了一个问题:艺术与礼教紧密相关。一定的艺术手段,赋予它道德内涵,传达给受众时,使大众的心灵接受到道德的洗礼,从而合乎儒家所倡导的“仁”的要求。孔子在《论语·八佾》里说道:“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

  • 请简述儒家“中、和”之道?
  • 答:儒家中和之道是指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中”就是在喜怒哀乐这些情绪没有升起时的状态,那是宇宙人心的本来(天下之大本);情绪升起后能控制不要过度,就是修行的大道(天下之达道)。看上去好像很...

  • 如何理解中国艺术的中和之美? 要大量材料!~
  • 答:《礼记·乐记》里提到的“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敦和,礼者别宜”谈到了一个问题:艺术与礼教紧密相关。一定的艺术手段,赋予它道德内涵,传达给受众时,使大众的心灵接受到道德的洗礼,从而合乎儒家所倡导的“仁”的要求。孔子在《论语·八佾》里说道:“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

  • 则《论语》二十篇也___句,"……也"___"表__
  • 答:【译文】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16. 【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论语·八佾》篇第三 17. 【原文】 子曰:...

  •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yì)》
  • 答: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译: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又有什么用?”特别说明:”乐”在这里并非音乐的意思,而是礼乐!礼乐是外在的,而仁是内在的。孔子身处乱世,面临贵族旧制的瓦解,社会阶层激烈变化,而文化方面...

  • 孔子中关于礼仪的诗句
  • 答:——《论语·学而第一》 有子说:”大小事情都这样。有行不通的时候,单纯地为和谐而去和谐,不用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5、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论语·八佾》 能够完全地按照礼的真精神侍奉君主,能够依中庸之道去行礼。却被人当做是谄媚。 3.孔子的礼仪名言 不学礼,无以立。 ——...

  • 《论语·述而》原文
  • 答: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不语怪,力,乱,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子以四教:文,行,忠,...

  • 孔子学说
  • 答:孔子把仁与礼相统一的最佳状态称之为“中庸’。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中庸既是理想的道德境界,又是一种方法论原则。中有中正、中和的意思;庸是用的意思,合起来说,中庸也就是“用中”。 孔子在评论他的两个学生时说,“师也过,商也不及”,结论是“过犹不及。”...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