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得道有关的文言文

2024-06-02m.verywind.com
~

1. 有没有关于“道”字的古文

道路: 道,所行道也。

——《说文》一达谓之道。——《尔雅》道坦坦。

——《易·履》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周礼·地官·遂人》。

注:“途容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老子》五十三章道听而途说。——《论语·阳货》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史记·项羽本纪》道渴而死。——《山海经·海外北经》今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史记·陈涉世家》又如:大道,问道于盲;要道;人行道;车道;康庄大道;道友(出门在外对素不相识的同路人的客气称呼);道店(设在道路旁的旅店)道德,道义、正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伐无道,诛暴秦。

——《史记·陈涉世家》又如:道光(道德的光辉);道术(道德学术;又指医道、医术)道教的教义〖Taoi *** 'sdoctrine〗豪家少年岂知道,来绕百匝脚不停。——韩愈《华山女》道教;道士: 阿兄形似道,而神锋太俊。

——《世说新语·赏誉》二郗奉道,二何奉佛;皆以财贿。——《世说新语·排调》又如:道情(道士所唱的歌,以警世劝善为内容);道疏(道家拜天地祈福的文表),道粮(道士的口粮);道行(僧道修炼的功夫)线条或细长的痕迹〖line〗。

如:画一条斜道儿路程;行程〖journey〗日夜不处,倍道兼程。——《孙子·军争》又如:远道,近道;道里睽隔(两地离得很远)方式,方法;技能〖way;method〗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晁错《论贵粟疏》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贾谊《过秦论》策之不以其道。

——唐·韩愈《杂说》又如:生财之道;养生之道;道艺(道业。谋生手段;职业;工作)水流通行的途径〖course;river〗。

如:河道;水道地域的区划名〖prefecture〗。汉制,县有蛮夷的称“道”。

后泛指一般行政区域。明清时指在省府之间设置的监察区。

如“凤庐道”学术或宗教教义〖doctrine;reason;law〗悦周公、仲尼之道。——《孟子·滕文公上》然墨之道,兼爱为本,吾终当有以活汝。

——明·马中锡《中山狼传》又如:传道;道书(宣传宗教教义的著述文章)指宇宙的本体及其规律〖law〗脩道而贰,则天不能祸。——《荀子·天论》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庄子·养生主》方向;志向〖direction;ambition;aspiration〗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报任安书》又如:志同道合 道dào【动】说,讲〖say;talk;speak〗万户侯岂足道哉!——《史记·李将军列传》不足为外人道也。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又如:常言道;能说会道;一语道破;道定(说定,说准);道话(谈话,说话);道达(说清楚,讲明白;表达,传达);道知(告知,说明);道丧(报丧)表示〖express〗。如:道慰(表示慰问之意);道罪(认错;赔不是)取道,经过〖via;bywayof〗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史记·项羽本纪》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又如:道经(路过)引导,疏导〖guide〗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易·系辞上》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 。——《论语·为政》道民之门,在上之所先。

——《管子·牧民》乃学辟谷,道引轻身。——《史记·留侯世家》料;想,以为〖think〗刘太公惊呆了,只道这早晚正说因缘,劝那大王,却听的里面叫救人。

——《水浒传》【介】从,由〖by〗诸使者道长安来。——《汉书·淮南传》 道德dàodé〖morals;ethics〗∶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之归也有日矣。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道:正气。魔:邪气。

本是佛家告诫信徒勿受外界诱惑之语。意谓正气难以修得,而邪气却容易高过正气,后比喻为正义而奋斗,必定会受到反动势力的巨大压力。

也比喻有了成就以后,困难会更多。又比喻新事物兴起,不久又会有更新的超出其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冤业随身,终须还账。

——《初刻拍案惊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性乱情昏钷认家。——《西游记》。

2. 关于立德的文言文啊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淮南子:"名与道不两明.人受名,则道不用;道胜人,则名息矣.道与人竞长,章人者,息道者也.人章道息,则危不远矣.故世有盛名,则衰之日至矣.欲尸名者,必为善;欲为善者,必生事.事生,则释公而就私,背数而任已.欲见誉于为善,而立名于为质,则治不修故,而事不须时.治不修故,则多责;事不须时,则无功.责多功鲜,无以塞之,则妄发而邀当,妄为而要中.功之成也,不足以更责;事之败也,不足以敝身.故重为善若重为非,而几于道矣."

孔子的名言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还有先秦诸子论德八则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老子 道德经

3. 关于道德礼法的一段古文

【原文】

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 *** (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论语·为政》)

【注释】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

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

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

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

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4. 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重点字词解释

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 [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 [环]包围。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 [委]放弃;[去]离开。 ⑽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⒀ [山溪]地势;山河。 ⒁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 下同。 ⒂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⒃ [至]极点。 ⒄ [畔]通“叛”,背叛。 ⒅ [顺] 归顺,服从 ⒆[故]所以。 (20)[是]这

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古今异义

城 古义:城墙 今义:城市 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池 委 古义:放弃 今义:委屈、不甘心 国 古义:国防 今义:国家 亲戚 古义: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 去 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 域 古义: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然而 古义:这样却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一词多义 利 天时不如地利 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 锋利 之 三里之城 的,助词 多助之至 到 天下顺之 代词,指得道者

“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2、家和万事兴。 3、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3、众人拾柴火焰高。 4、团结就是力量。 4、人心齐,泰山移。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5. 急求一篇古代有关治国之道的文言文

哈哈,最有名的当然是《谏太宗十思疏》啦!

〔唐〕魏徵 著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1〕;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9〕。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虽董之以严刑〔14〕,震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23〕。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26〕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魏徵传》

6. 关于古文的问题,谢谢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之:

原文 天时⑴不如地利⑵,地利不如人和⑶。

三里之城⑷,七里之郭⑸,环⑹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⑺非不深也,兵革⑻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⑼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⑽民不以封疆⑾之界,固⑿国不以山溪⒀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⒁者多助,失道⒂者寡助。寡助之至⒃,亲戚畔(叛)⒄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⒅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叛),故⒆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 [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 [环]包围。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 [委]放弃;[去]离开。 ⑽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⒀ [山溪]地势;山河。 ⒁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者,。

的人,次处特指君主 下同。 ⒂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⒃ [至]极点。 ⒄ [畔]通“叛”,背叛。

⒅ [顺] 归顺,服从 ⒆[故]所以。 (20)[是]这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古今异义 城 古义:城墙 今义:城市 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池 委 古义:放弃 今义:委屈、不甘心 国 古义:国防 今义:国家 亲戚 古义: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 去 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 域 古义: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然而 古义:这样却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一词多义 利 天时不如地利 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 锋利 之 三里之城 的,助词 多助之至 到 天下顺之 代词,指得道者“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2、家和万事兴。

3、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3、众人拾柴火焰高。

4、团结就是力量。 4、人心齐,泰山移。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简析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

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

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运用否定排比句式。

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

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这一观点。

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

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问题探究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亦极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



  • 老马识途文言文
  • 答:1、原文:管仲、隰朋从于桓(huan)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途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

  • 语文文言文翻译得道多助失道
  • 答:5. 初三语文上文言文翻译(苏教版)全部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陈涉 爱问 1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和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

  • 文言文有理
  • 答:道德,道义,正义。《孟子-公孙丑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谈论。《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通“导”,引导。《论语·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左传-隐公五年》:“请君释憾于宋,鄙邑为道。2. 表示“你的话特别有道理”用文言文怎么说...

  • 关于道德修养的短小文言文
  • 答: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还有先秦诸子论德八则 ?si=3 2. 求一篇写道德的文言文,80字以内...

  • 关于立德的文言文啊!急急急!!!
  • 答: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

  • 讲德的文言文
  • 答:4. 古代文言文中有关“德”的句子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抱怨,以德报德.”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

  • 哪些文言文中有道字
  • 答:《鱼我所欲也》:“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大道甚夷,而民好径。——《老子》五十三章 道理;事理。《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道德,道义,正义。《孟子-公孙丑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谈论。《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通“导”,引导。《论语·学而》:...

  • 关于做事道德的文言文
  • 答:3. 有关道德的古文、名句有哪些 道德是真理之花。 ——雨果 美德的本身就是它的报酬。 ——达拉顿 道德中最大的秘密就是爱。 ——雪莱 美德是一种战争状态,我们生活于其中,就要常常与自己作斗争。 ——卢梭 脸红是美德的颜色。 ——泰云纳 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留传到辽远的后世。 ——...

  • 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意思一样的文言文名句
  • 答: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上有好者,下必盛焉。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 与天时不如地利有关的文言文
  • 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作者】《孟子》【朝代】先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