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列子是谁写的?列子共有几篇文章? 《列子》是谁写的?在哪朝代?

2024-06-02m.verywind.com
《列子》中的两篇文章~

《列子·汤问》全文
殷汤问于夏革曰:“古初有物乎?”夏革曰:“古初无物,今恶得物?后之
人将谓今之无物,可乎?”殷汤曰:“然则物无先后乎?”夏革曰:“物之终始,
初无极已。始或为终,终或为始,恶知其纪?然自物之外,自事之先,朕所不知
也。”殷汤曰:“然则上下八方有极尽乎?”革曰:“不知也。”汤固问。革曰:
“无则无极,有则有尽;朕何以知之?然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无尽之中复无无尽。
无极复无无极,无尽复无无尽。朕以是知其无极无尽也,而不知其有极有尽也。”
汤又问曰:“四海之外奚有?”革曰:“犹齐州也。”汤曰:“汝奚以实之?”
革曰:“朕东行至营,人民犹是也。问营之东,复犹营也。西行至豳,人民犹是
也。问豳之西,复犹豳也。朕以是知四海、四荒、四极之不异是也。故大小相含,
无穷极也。含万物者,亦如含天地。含万物也故不穷,含天地也故无极。朕亦焉
知天地之表不有大天地者乎?亦吾所不知也。然则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
者女娲氏练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
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
百川水潦归焉。”
汤又问:“物有巨细乎?有修短乎?有同异乎?”革曰:“渤海之东不知几
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
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
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
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
华实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
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
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
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
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员峤二山流于
北极,沉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帝凭怒,侵减龙伯之国使阨,侵小龙
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从中州以东四十万里得憔侥国,
人长一尺五寸。东北极有人名曰诤人,长九寸。荆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
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朽壤之上有菌芝者,
生于朝,死于晦。春夏之月有蠓蚋者,因雨而生,见阳而死。终北之北有溟海者,
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翼若
垂天之云,其体称焉。世岂知有此物哉?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
而志之。江浦之间生麽虫,其名曰焦螟,群飞而集于蚊睫,弗相触也。栖宿去来,
蚊弗觉也。离朱子羽方昼拭眦扬眉而望之,弗见其形;俞师旷方夜擿耳俯
首而听之,弗闻其声。唯黄帝与容成子居空峒之上,同斋三月,心死形废;徐以
神视,块然见之,若嵩山之阿;徐以气听,砰然闻之,若雷霆之声。吴楚之国有
大木焉,其名为櫾,碧树而冬生,实丹而味酸。食其皮汁,已愤厥之疾。齐州
珍之,渡淮而北而化为枳焉。鸲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矣;地气然也。虽然,形
气异也,性钧已,无相易已。生皆全已,分皆足已。吾何以识其巨细?何以识其
修短?何以识其同异哉?”
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
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
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
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
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山之,曰:“甚
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不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
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蛾氏
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谓不足,
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
里焉。
大禹曰:“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
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夏革曰:
“然则亦有不待神灵而生,不待阴阳而形,不待日月而明,不待杀戮而夭,不待
将迎而寿,不待五谷而食,不待缯纩而衣,不待舟车而行。其道自然,非圣人之
所通也。”
禹之治水土也,迷而失途,谬之一国。滨北海之北,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
其国名曰终北,不知际畔之所齐限,无风雨霜露,不生鸟兽、虫鱼、草木之类。
四方悉平,周以乔陟。当国之中有山,山名壶领,状若甀。顶有口,
状若员环,名曰滋穴。有水涌出,名曰神氵粪,臭过兰椒,味过醪醴。一源分为
四埒,注于山下。经营一国,亡不悉遍。土气和,亡札厉。人性婉而从物,不竞
不争。柔心而弱骨,不骄不忌;长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缘
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气温适,不织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其民孳阜亡数,
有喜乐,亡衰老哀苦。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终日不辍音。饥惓则饮神氵粪,
力志和平。过则醉,经旬乃醒。沐浴神氵粪,肤色脂泽,香气经旬乃歇。周穆王
北游过其国,三年忘归。既反周室,慕其国,忄敞然自失。不进酒肉,不召嫔御
者,数月乃复。管仲勉齐桓公因游辽口,俱之其国,几克举。隰朋谏曰:“君舍
齐国之广,人民之众,山川之观,殖物之阜,礼义之盛,章服之美;妖靡盈庭,
忠良满朝。肆咤则徒卒百万,视捴则诸侯从命,亦奚羡于彼而弃齐国之社稷,从
戎夷之国乎?此仲父之耄,奈何从之?”桓公乃止,以隰朋之言告管仲。仲曰:
“此固非朋之所及也。臣恐彼国之不可知之也。齐国之富奚恋?隰朋之言奚顾?”
南国之人祝发而裸,北国之人鞨巾而裘,中国之人冠冕而裳。九土所资,或
农或商,或田或渔;如冬裘夏葛,水舟陆车。默而得之,性而成之。越之东有辄
沐之国,其长子生,则鲜而食之,谓之宜弟。其大父死,负其大母而弃之,曰:
“鬼妻不可以同居处。”楚之南有炎人之国,其亲戚死,其肉而弃之,然
后埋其骨,乃成为孝子。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积而焚之。熏
则烟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此上以为政,下以为俗。而未足为异也。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
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
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
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
为汝多知乎?”
均,天下之至理也,连于形物亦然。均发均县,轻重而发绝,发不均也。均
也,其绝也,莫绝。人以为不然,自有知其然者也。詹何以独茧丝为纶,芒针为
钩,荆篠为竿,剖粒为饵,引盈车之鱼于百仞之渊、汨流之中;纶不绝,钩不伸,
竿不挠。楚王闻而异之,召问其故。詹何曰:“臣闻先大夫之言;蒲且子之弋也,
弱弓纤缴,乘风振之,连双鸧于青云之际。用心专,动手均也。臣因其事,放而
学钓,五年始尽其道。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投纶沉钩,手
无轻重,物莫能乱。鱼见臣之钩饵,犹沉埃聚沫,吞之不疑。所以能以弱制强,
以轻致重也。大王治国诚能若此,则天下可运于一握,将亦奚事哉?”楚王曰: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今本《列子》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来看,可能是晋人所作,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成的,晋张湛注释并作序。

《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等八篇,每一篇均有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其中有我们较为熟悉的“愚公移山”、“亡呋者”、“歧路亡羊” 等。

《列子》里面的先秦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中不乏有教益的作品。如《列子学射》(《列子·说符》)、《纪昌学射》(《列子·汤问》)和《薛谭学讴》(《列子· 汤问》)三个故事分别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真正的本领是从勤学苦练中得来的;知识技能是没有尽头的,不能只学到一点就满足了。又如《承蜩犹掇》(《列子·黄帝》)告诉我们,曲背老人捕蝉的如神技艺源于他的勤学苦练;还有情节更离奇的《妻不识夫》(《列子·汤问》)说明一个人是可以移心易性的。

●列子生平简介

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古书中有他卸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

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

列子的来历:列子也称列御寇,或称列圄寇,是战国时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述列子是郑国人,他居住在郑国四十年,无人知其是何人。《汉书》作者认为他生活的年代早於庄子,因此《庄子》书中记载了很多关於他的传说 。

修道:列子之学,本於黄帝、老子为宗。相传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後来又先後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无人。修道九年之後,他就能御风而行。《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吕氏春秋》说:“子列子贵虚”。他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列子穷而面有饥色,但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其弟子严恢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 ”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亡!”他认为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著作与成仙:列子著书有旧本二十篇,多寓言。刘向去其重复,存者八篇,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务崇不兢,合於六经元号列子书曰冲虚至德真经。唐玄宗天宝年间诏封为“冲虚真人”,宋宣和加封列子号为冲虚观妙真君。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物,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今本《列子》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来看,可能是晋人所作,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成的,晋张湛注释并作序。
《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等八篇,每一篇均有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其中有我们较为熟悉的“愚公移山”、“亡呋(fū)者”、“歧路亡羊”等。
列子自以为未始学而归。
三年不出,为其妻爨,
食豕如食人,于事无与亲。
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
纷而封哉,一以是终
《列子》里面的先秦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中不乏有教益的作品。如《列子学射》(《列子·说符》)、《纪昌学射》(《列子·汤问》)和《薛谭学讴》(《列子·汤问》)三个故事分别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真正的本领是从勤学苦练中得来的;知识技能是没有尽头的,不能只学到一点就满足了。又如《承蜩犹掇》(《列子·黄帝》)告诉我们,曲背老人捕蝉的如神技艺源于他的勤学苦练;还有情节更离奇的《妻不识夫》(《列子·汤问》)说明一个人是可以移心易性的。
思想
列子的学说,刘向认为:“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竞,合于六经。”《尔雅.释诂》邢昺《疏》引《尸子.广泽篇》及《吕氏春秋不二》说:“子列子贵虚”。《战国策.韩策》有:“史疾为使楚,楚王问曰:‘客何与所循?’曰:‘治列子圄寇之言。’曰:‘何贵?’曰:‘贵正’。”张湛《列子.序》认为:“其书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为表,生觉与化梦等情。巨细不限一域,穷达无假智力,治身贵于肆仕,顺性则所至皆适,水火可蹈。忘怀则无幽不照,此其旨也。”
列子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他因为穷而常常面有饥色,却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其弟子严恢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以亡!”列子还主张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修道
列子之学,本于黄帝、老子为宗。相传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无人。修道九年之后,他就能御风而行。《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吕氏春秋》说:“子列子贵虚”。他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列子穷而面有饥色,但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其弟子严恢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 ”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亡!”他认为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著述
列子著作为《列子》(包括他的弟子参加编写),有旧本二十篇,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去其重复,存者八篇,《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有“刘向说......列子八篇。名圄寇,先庄子,庄子称之” 句,应该是刘向、刘歆父子,或同时代其他人整理的八篇。但不知何时已佚失。
今本《列子》版本不下几十种,书前大多存有刘向所撰的《序》或张湛(东晋时人)所作的《序》,各版本内容相差不远,有大量寓言、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书中旨意大致归同于老、庄。今人杨伯竣先生的《列子集释》,征引了历代主要注疏,又附录了《张湛事迹辑略》及刘向、张湛卢重玄、陈景元等的序文,和柳宗元、朱熹、高似孙、叶大庆、陈三立、梁启超、马叙伦、武义内雄、杨伯峻等的考校辨伪文字。
冥纸灰认为列子成书大体经历三个阶段:1、列子稍后,门人据其活动与言论编撰而成,不止八篇。2、汉人在此基础上补充整理,而成《汉书.艺文志》上著录的八篇之数。3、张湛据其先人藏书,及在战乱后收集到残卷,“参校有无,始得完备”。并依照《汉书.艺文志》所记八篇,编撰成今本《列子》。由于在编撰过程中,为疏通文字,连缀篇章,必然加进张湛本人的一些思想与他编的一些内容,所以,今本《列子》杂进一些魏晋人的思想内容、语言文字是可以理解的。历三时而成书的《列子》,杂就难免了,说见张清华先生《道经精华.列子.前言》。
子列子穷
原文】
子列子穷(1),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于郑子阳者曰(2):“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3)。子列子见使者,再拜而辞。
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4):“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5),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6),先生不受,岂不命邪!”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7),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
【译文】
列子生活贫困,面容常有饥色。有人对郑国的上卿子阳说起这件事:“列御寇,是一位有道的人,居住在你治理的国家却是如此贫困,你恐怕不喜欢贤达的士人吧?”子阳立即派官吏送给列子米粟。列子见到派来的官吏,再三辞谢不接受子阳的赐予。
官吏离去后,列子进到屋里,列子的妻子埋怨他并且拍着胸脯伤心地说:“我听说作为有道的人的妻子儿女,都能够享尽逸乐,可是如今我们却面有饥色。郑相子阳瞧得起先生方才会把食物赠送给先生,可是先生却拒不接受,这难道不是命里注定要忍饥挨饿吗!”列子笑着对他说:“郑相子阳并不是亲自了解了我。他因为别人的谈论而派人赠与我米粟,等到他想加罪于我时必定仍会凭借别人的谈论,这就是我不愿接他赠与的原因。”后来,百姓果真发难而杀死了子阳。
列子的一句话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列子生平简介
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古书中有他卸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
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
列子的来历:列子也称列御寇,或称列圄寇,是战国时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述列子是郑国人,他居住在郑国四十年,无人知其是何人。《汉书》作者认为他生活的年代早於庄子,因此《庄子》书中记载了很多关於他的传说 。
修道:列子之学,本於黄帝、老子为宗。相传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无人。修道九年之后,他就能御风而行。《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吕氏春秋》说:“子列子贵虚”。他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列子穷而面有饥色,但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其弟子严恢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 ”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亡!”他认为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著作与成仙:列子著书有旧本二十篇,多寓言。刘向去其重复,存者八篇,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务崇不兢,合於六经元号列子书曰冲虚至德真经。唐玄宗天宝年间诏封为“冲虚真人”,宋宣和加封列子号为冲虚观妙真君。
《列子》相传战国时郑人列御寇所作。原书已亡佚,现在流传的本子是东晋张注的。这部分的内容丰富复杂,有消极无为、个人享乐的观点,也有包含朴素唯物论和辨证的观点。书中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人有亡者》、《杞人忧天》、《齐人攫金》等。

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等八篇,每一篇均有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其中有我们较为熟悉的“愚公移山”、“亡呋(fū)者”、“歧路亡羊”等。

  • 列子共几卷,几则
  • 答:《列子》八篇相传为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子(名御寇)所撰,他本人主张虚静无为,独立处世,善于修身养性。《庄子》中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西汉刘向《列子传》谓“其学本于黄帝老子(译:他的本事是从黄帝老子那学来的)”,属道家学派。《列子》在《汉书·艺文志》有著录,今本已非原书,约成于晋太...

  • 列子的作者是谁?什么时期的?《列子》中有什么寓言?
  • 答: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今本《列子》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来看,可能是晋人所作,是东晋人...

  • 《列子》共几篇
  • 答:《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是战国早期列子及弟子和后学所著哲学著作,共八篇,分别是:天瑞第一,黄帝第二,周穆王第三,仲尼第四,汤问第五,力命第六,杨朱第七,说符第八。

  • 列子是什么书啊?
  • 答:《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而基本上则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共有神话、寓言故事一百零二个。如《黄帝篇》有十九个,《周穆王篇》有十一个,《说符篇》有三十个。这些神话、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篇篇...

  • 《列子·汤问》的简介是什么?
  • 答:《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而基本上则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共有神话、寓言故事一百零二个。如《黄帝篇》有十九个,《周穆王篇》有十一个,《说符篇》有三十个。这些神话、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篇...

  • 列子的作者是谁 列子一书中主要写了什么
  • 答:列子黄帝 《列子?黄帝》是列子为推行黄老思想,宣传道教的文章。作品一共二十篇,论述养生治物之道。文中有论述黄帝的清静无为,还有列子本人的事迹,每个故事蕴含的哲理都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列子像 黄帝是中华文明的鼻祖,他统一天下,无所不能,聪明灵透。在公元前2697年,年仅20的黄帝就成为氏族...

  • 《列子》是谁写的?
  • 答:《列子》是列御寇写的。列子(列御寇,约公元前450年-约公元前375年之间),东周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东周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被尊为“冲虚真人”,他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

  • 请问列子的作者是谁?
  • 答:《列子汤问》作者是谁《列子·汤问》出自《列子》,《列子》一书相传是战国时列御寇所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早已散佚。全书共8篇,134则,内容多为民间传说、寓言和神话故事,那么《列子汤问》作者是谁? 1、 列子(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名御寇,又名寇,字云,亦作圄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

  • 有关《列子》的了解
  • 答:又称《冲虚真经》。原为中国战国时道家著作,相传为列御寇所作。《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书有八篇,已亡佚。今存《列子》一书据考应为魏晋时玄学家伪作,东晋张湛收集整理,编为八篇,并为之作注。唐玄宗天宝元年(742),诏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尊其书为《冲虚真经》。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

  • 列子是谁?
  • 答: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其余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都选自此书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