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汉朝的历史与匈奴的关系分为哪几个阶段

2024-06-02m.verywind.com
历史上汉朝与匈奴有哪些关系?~


西汉与匈奴的战争
(一)冒顿单于与匈奴的强大
秦始皇时,匈奴被秦将蒙恬击败,退出河套以南地,徙往漠北。此后,匈奴有十余年很少南下。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公元前174年)继位。他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多所建树,使匈奴迅速强大起来。
冒顿是匈奴头曼单于之子。当其为太子时,头曼单于欲立所宠阏氏(匈奴皇后)之子为太子,将冒顿派往月氏(西域游牧部落)为质,随即发兵攻打月氏。月氏恼怒,欲杀冒顿,冒顿闻讯,盗得好马,逃回匈奴。头曼单于见其勇壮,乃令其统领万骑。但冒顿因此对头曼单于不满,他将所部训练成绝对服从、忠于自己的部队,为政变谋位作准备。他制造了一种名 鸣镝 的响箭,规定: 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 ①。出猎时,他射出鸣镝,随从有不随鸣镝射往同一目标的皆斩。而后,他用鸣镝射自己的宝马,左右有不敢射者,也被立斩。进而,他又用鸣镝射自己的爱妻,左右仍有不敢射者,又被斩杀。后来,他以鸣镝射头曼单于的宝马,左右无一人不射。冒顿知部下绝对忠于自己了。在一次随父头曼单于出猎时,冒顿用鸣摘射头曼,左右皆随之放箭,射杀头曼。随后,冒顿又诛杀后母及异母弟,尽杀异己之大臣,自立为匈奴单于。
当时匈奴的主要威胁来自两方面,一是东面的东胡,一是西面的月氏。
冒顿单于即位不久,东胡王乘其立足不稳,遣使索要头曼单于的千里马。为麻痹东胡,冒顿不顾群臣反对,将千里马送给东胡王。东胡王得寸进尺,又提出索要单于一阏氏。冒顿左右皆非常忿怒,请求出兵攻东胡,但冒顿仍满足了东胡王的要求。东胡王认为冒顿软弱可欺,不再将其放在眼里。冒顿单于则乘机稳固统治,扩充军备。当时,在匈奴与东胡之间有千里荒弃地,没有归属,东胡王欲占为己有,遣使通知冒顿单于,令匈奴不得进占。匈奴臣有人认为可以出让。冒顿大怒,称: 地者,国之本也,奈何予人 ①。杀主张让地者,发兵突袭东胡。东胡猝不及 防,东胡王被杀,其民众及畜产尽为匈奴所得。不久,冒顿单于又乘胜西攻月氏,迫其西徙。从而解除了两面威胁。随后,匈奴征服了楼兰、乌孙、呼揭等20余国,控制了西域大部分地区。向北则征服了浑窳、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国,向南兼并了楼烦(今山西东北)及白羊河南王之辖地,重新占领了河套以南地。匈奴居有了南起阴山、北抵贝加尔湖、东达辽河、西逾葱岭的广大地区,号称将 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 ②,拥有 控弦之士三十余万 ③,成为北方最强大的民族。
冒顿单于在不断扩张领地的同时,曾多次带兵南下袭扰汉边。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用兵,是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秋,在马邑(今山西朔县)
迫降韩王信,次年又以40万大军将汉高祖刘邦包围在平城白登山。同年十二月,冒顿单于再攻代(今河北蔚县东北),刘邦兄代王刘仲弃国而逃。此后,西汉被迫采取 和亲 政策, 奉公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 ①。此后,冒顿单于虽不再大规模入侵,但双方边境地区小规模的战斗始终未断。
刘邦死后,吕后(公元前241年~前180年)执政。冒顿单于致信吕后,称: 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
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娱,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②,提出愿与吕后结亲。吕后大怒,欲发兵击匈奴,被诸将劝止,复与匈奴 和亲.冒顿单于在不断对周边用兵,扩展领地的同时,还对匈奴的政治、经济诸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制定了必要的制度和法律,巩固和健全了匈奴奴隶制军事政权。其统治一直延续到汉文帝初期。
(二)汉文帝抗击匈奴入侵的战争
汉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吕后死。文帝即位,继续对匈奴和亲。
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匈奴右贤王背弃 和亲 之约,率数万大军侵占河南地(今内蒙古伊克昭盟地区),并进袭上郡(今陕西绥德地区),杀略汉民,威胁长安。文帝急令丞相灌婴将车骑8万迎击匈奴,自率诸将诣甘泉宫(故址在今陕西淳化西北),作为应援。匈奴右贤王见汉军大队来攻,遂退出塞外。双方虽未交兵,但这次用兵是西汉自白登之围后对匈奴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表明西汉王朝并不甘于 和亲 政策。
文帝前元六年(公元前174年),冒顿单于死,其子稽粥即位,号老上单于。
老上单于初即位,文帝复遣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派宦者燕人中行说为护送使者。中行说不愿去匈奴,被强令出使。中行说忿恨上路,到匈奴即投降老上单于。老上单于对他亲信倍至。中行说在匈奴千方百计破坏汉匈的 和亲 关系,鼓动老上单于伺机南下攻汉。
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冬,老上单于亲率14万大军入北地郡,进占朝那(今甘肃平凉西北)、萧关(今甘肃固原东南)、彭阳(今甘肃镇原东南),烧回中宫(秦宫,故址在今甘肃固原),前锋直抵雍县(今陕西凤翔南)、甘泉(今陕西淳化西北),距长安仅200里,直接威胁西汉王朝的统治中心。文帝得报,立即命中尉周谷、郎中令张武为将军, 发车千乘,骑十万 ①,屯驻长安附近,防卫京师;又拜昌侯卢卿为上郡将军,宁侯魏遫为北地将军,隆虑侯周灶为陇西将军,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成侯董赤为前将军,大发上郡、北地、陇西等处兵马车骑迎击匈奴,苦战月余,老上单于方退出塞外,而汉军 逐出塞即还,不能有所杀 ②。从此, 匈奴日已骄,岁入边,杀略人民畜产甚多,云中、辽东最甚,至代郡万余人 ③。西汉王朝深以为患,不得不遣使者复与匈奴修好 和亲.文帝后元四年(公元前160年),老上稽粥单于死,其子军臣立为单于,仍以中行说为亲信,积极准备攻汉。
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军臣单于绝 和亲 之约,对汉发动战争。他以6万骑兵,分两路,每路3万骑,分别侵入上郡及云中郡,杀略甚众。文帝急忙以中大夫令勉为车骑将军,率军进驻飞狐(今山西上党);以原楚相苏意为将军,将兵入代地,进驻句注(今山西雁门关附近);又派将军张武屯兵北地,同时,置三将军,命河内守周亚夫驻屯细柳,祝兹侯徐悍驻棘门,宗正刘礼驻霸上,保卫长安。此时,匈奴骑兵已进至代地句注边,边境烽火警报连连告急。汉军经数月调动,方抵边境地区。匈奴见汉军加强了守备,遂退出塞外。汉军也罢兵撤警。第二年,文帝死。
景帝时,继续执行高祖刘邦以来的 和亲 政策, 通关市,给遗匈奴,遣公主,如故约 ,注意改善与匈奴的关系。因此,匈奴对汉只有一些小规模的边境袭扰,不再有大规模的军事入侵。
(三)汉武帝时期对匈奴战争
1.马邑之谋,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靠一个商人聂律想把匈奴引诱到马邑这个地方,在进行围歼,但是后来匈奴人发现前面静悄悄的,生疑心。于是抓了个汉朝士兵,一问知道了汉朝的阴谋。所以撤退了,从此汉匈断绝关系。
2。关市之战与雁门战役,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汉朝派出四路大军,
命车骑将军卫青(?~公元前106年)、骑将军公孙敖、轻车将军公孙贺、骁骑将军李广,各率万骑,分道出击上谷、云中、代郡、雁门等关市附近的匈奴军。汉武帝命令他们寻机歼敌。卫青不负武帝信任,将兵出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一路追击匈奴军至龙城(匈奴祭天地祖宗之处称龙城,无定处。卫青所至龙城,在今内蒙古正镶白旗附近),斩杀敌700余人,得胜而还。其余3路,李广领军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恃勇急进,遇匈奴军主力。匈奴诈败设伏,大败李广军,汉军几乎全军覆没,李广也负伤被擒。李广乃汉之名将,长期在边境任职,历任边郡陇西、北地、雁门、云中太守,与匈奴多次交锋,曾以百骑吓退匈奴数千骑,在匈奴颇有威名,匈奴兵皆畏惧李广。李广带兵,与士卒同甘共苦,作战常身先士卒。匈奴单于也知其贤,曾下令: 得李广必生致之 ①。匈奴兵捉住李广,将其置于两马间的网床之上,送往单于处,李广假装伤重昏迷不醒。行十余里,李广瞥见近旁有一匈奴兵骑着一匹良马,便乘其不备,跃起夺其良马及弓箭,鞭马南驰。匈奴数百骑在后面紧紧追赶,李广取弓箭回射,匈奴兵不敢贴近,后遇李广残军,匈奴兵乃退,李广得脱。另一路,公孙敖出代郡(今河北蔚县西南),也被匈奴军击败,损失7000余人,狼狈退回。公孙贺出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未见一敌,驻扎数日,听说李广、公孙敖两路已败,失去呼应,遂引军退回。
3。汉军收复河南地之战,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春,卫青受命,立即引兵出击。他采取 迂回侧击 的战术,出云中后,远距离奔袭高阙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东北),首先切断了楼烦王、白羊王与单于王庭的联系。然后沿黄河西岸,折而南下,从侧翼对楼烦王、白羊王部发动猛攻,歼敌数千,获牛羊百万头。楼烦王、白羊王仅率少数骑兵渡河逃走。汉军大胜,完全收复了河南地。捷报传至长安,汉武帝极为高兴,遣专使至卫青军中慰劳,并下诏封卫青为长平侯,赐食邑三千八百户,部下将校皆有封赏。
4。漠南之战,西汉收复河南地的第二年,伊稚斜单于即位后,对西汉边郡进行了更加频繁的袭扰。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夏,匈奴万骑侵入代郡,杀太守恭友,掠略千余人而去。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春,卫青率大军出塞,奔袭六、七百里,乘夜悄悄包围了右贤王的王庭(约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南戈壁省)。右贤王自以为王庭距汉境遥远,汉军不可能奔袭至此, 因此未做任何防备,当夜右贤王还喝醉了酒。卫青乘机指挥汉军 发起突然进攻,匈奴立刻乱作一团,右贤王从梦中醒来,大惊失色,无法组织抵抗,急忙携爱妾,领数百精骑突围逃走。卫青急令轻骑校尉郭成等率军向北追击。郭成等追赶了数百里,见无法赶上,才返回。此战,汉军俘获右贤王部众男女15000余人,裨王(匈奴小王)十余人,牲畜数十万头,大获全胜。李息、张次公统率的东路军也取得了胜利。
5。河西之战,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万余骑兵出击河西匈奴军。汉军从陇西出塞,6天之内,过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令居(今甘肃永登西),越乌鞘岭,穿过匈奴5个部落王国,沿途消灭抵抗者,安抚降服者。然后继续西进,过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大黄山,亦称燕支山)1000余里,与河西匈奴军主力接战,杀其折兰王、卢胡王(一作卢侯王),俘虏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等官,歼灭匈奴军8900多人,并且缴获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浑邪王、休屠王战败逃走。
6。漠北决战,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汉武帝调集10万骑兵,命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领5万,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并以郎中令李广为前将军、太仆公孙贺为左将军、主爵赵食其为右将军、平阳侯曹襄为后将军,统归卫青指挥。霍去病属下虽未配备裨将,但所统兵卒全是经过严格挑选的 敢力战深入之士 ①,随同出征的将领,如从骠侯赵破奴、昌武侯安稽、右北平太守路博德、北地都尉■山、校尉李敢和徐自卫等,都是有名的猛将,另外还有一些匈奴降将,如归义侯复陆支(因淳王)、伊即靬(楼 王)等,他们熟知大漠地理,惯于在沙漠中行军作战。
因此,霍去病所统是汉军主力。为了确保作战胜利,汉武帝还征集 私负从马凡十四万匹 ②,步兵数十万,负责转运辎重,保障后勤供应。为这次大战准备的粮草更是不计其数。
汉军原计划由霍去病出定襄,直攻伊稚斜单于。后从俘虏口中得知伊稚斜单于已东去,乃改变计划,令霍去病出代郡,卫青出定襄,兵分两路北进。
匈奴得知汉军来攻,赵信为伊稚斜单于出谋: 汉兵既度幕,人马疲,匈奴可坐收虏耳 ③。于是伊稚斜单于将部众人畜辎重转移到更远的北方,以精兵待于漠北,专候汉军的到来。
卫青出塞后,捕获俘虏,得知伊稚斜单于的确实驻地,便令前将军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两部合并,从东路出击匈奴军侧背,自率主力直攻匈奴军。
卫青大军奔袭1千余里,涉过大沙漠,终于与伊稚斜单于主力相遇。卫青见匈奴军早育准备,便下令用武刚车(四周及车顶以厚革皮覆盖用于防护的战车)环绕为营,扎站住阵脚,随即以5千骑兵向匈奴发起冲击。伊稚斜单于也令万骑出动应战。双方激战。战至黄昏,大风突起,沙砾扑面,两军不相见。卫青乘势急令大军从左右两翼包抄,将匈奴军阵团团围住。伊稚斜单于见势不妙,自料汉兵势众,难以取胜,便率壮骑数百从西北方向突围逃走。


接着就是李陵攻打匈奴,但是他们投降了。李广利西征大宛失败。后来也投降了。

汉昭帝时期没大的战役,只是零星的战斗。因为汉武帝的穷兵黩武让汉朝彻底垮了
汉宣帝时期,曾经联合乌孙国攻打匈奴,后来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投降,汉元帝时期娶南郡秭归人王昭君。
汉成帝以后很少对匈奴用兵,但到了王莽新朝时,他自以为是,认为汉朝对匈奴的地位应该降低,降为臣属关系。这就引发了匈奴的不满,这期间打了很长时间仗。最后还是没有解决问题。

东汉对匈奴之战:
东汉初年,北方的匈奴又强盛起来,控制了西域和东北的乌桓等族,并在刘秀进行统一战争时,支持渔阳的彭宠、五原的卢芳反对刘秀。刘秀为了减轻北部的压力,曾遣使与匈奴修好,但没有取得结果。建武九年,(公元33年),刘秀派大司马吴汉率军抗击匈奴,作战1年,未获任何战果。后东汉政府被迫下令将雁门、代郡、上谷3郡居民内迁至常山关(今河北涞源北)、居庸关以东地区。匈奴左部乘机入居塞内,不断南下虏掠,袭击上党(今山西长子西南)、扶风(今陕西兴平)、天水(今甘肃天水)等郡,给东汉王朝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东汉无力回击,只能采取消极防御措施,极为被动。
正在这时,匈奴遭到了连年的早蝗灾害,赤地数千里,人畜死亡无数,实力大减。统治集团内部又发生了争夺统治权的内讧,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南边八部拥立日遂王比为单于。南单于比袭用其祖父呼韩邪单于的称号,率部众四、五万人归附东汉,东汉政府将他们安置在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等边郡,助汉守边。从此匈奴分裂为南北2部。
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东汉政府设置使匈奴中郎将,主管领护南匈奴事务。后来为了加强北边防务,又增设度辽将军,统领度辽营,屯兵于五原曼柏(今内蒙古达拉特旗东南)。
南匈奴归附东汉后,北匈奴的力量进一步减弱,原受其压迫的北面的丁零、东面的鲜卑、西方的西域各族乘机起来反抗,加之东汉与南匈奴多次击败北匈奴,其内部矛盾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人不愿再跟随北单于,大批地向东汉投降。
到汉明帝时,东汉国力已得到相当的恢复,于是东汉政府决定,抓住机会,对北匈奴发动大规模进攻,遏制其南犯,并相机打通西域。


至于你所提到的那些民族,有相当一部分都是融入了汉族。也有部分没有融入的,如藏族,满族,蒙古族等等

日本今日的做法并不能说明他有多怕中国,而是他要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个正当的国际承认的借口。否则在国际道义上站不住脚。

另外中国是否是一个记仇的民族很难界定,事实上,我认为中国人对仇恨的遗忘能力非常强。如以前侵略中国的那么多国家,现在的中国人多半只记得对日本的仇恨,而对欧美那些国家不止不恨,还巴巴地送上门去,生怕人家不收。
而且对日本现在有好感的人也不在少数,喜欢日本的东西,如樱花,动漫,明星,甚至把日本的那一套准则往国人身上套,来讽刺国人的大有人在。

匈奴的英文名是hun,也是破坏者和野蛮人的代名词,从中可以看出欧洲人对匈奴的恐怖记忆。公元1世纪,在东方已成为丧家之犬的北匈奴,逐渐向西逃亡,最后深入到欧洲腹地,不仅找回了昔日的荣耀,还引发了欧洲社会的大变动,从而改变了欧洲历史。

一、北匈奴退出蒙古高原

汉武帝对匈奴的猛烈反击,大伤了匈奴的元气。到西汉晚期,匈奴发生了分裂,呼韩邪单于率部归顺汉朝,而流窜到中亚与汉朝为敌的郅支单于也被汉将陈汤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为理由消灭掉了,汉匈关系从此走向和解。东汉初年,在匈奴贵族中反汉的势力重新抬头,导致匈奴再次分裂,南匈奴归顺汉朝,而北匈奴则坚持与汉为敌,经常发动对南匈奴和汉人的掠夺。而当时东汉刚刚建立,国力还属于恢复期,因此,直到汉明帝时,才发动了对北匈奴的反击战。公元73 年,汉军四路出击北匈奴,窦固、耿忠的汉军一直追击到天山一带,并夺取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汉和帝时,又发动了针对北匈奴的反击战,公元89年,窦宪、耿秉率领汉军大败北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公元91年,汉军再次出击北匈奴,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单于,北单于只得向西逃窜。至此,东汉对北匈奴的战争取得了全面胜利,而与汉为敌的北匈奴,则受到汉与南匈奴的合击,已无法在漠北蒙古高原立足,只得退出蒙古高原向西逃窜。

二、北匈奴西迁的第一站:伊犁河流域

与其说是西迁,还不如西逃贴切一些。在公元91年北单于战败后,率残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国,在其立足后,仍然出没于天山南北,实施掠夺。公元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杀死了汉将索班。为了对付西域的北匈奴,东汉朝廷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屯兵柳中(今新疆吐鲁番一带),班勇于公元124年、126年两次击败北匈奴,西域的局势开始稳定。在班勇离职后,北匈奴势力又重新抬头,汉将斐岑于137年率军击毙北匈奴呼衍王于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公元151年,汉将司马达率汉军出击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击败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拉开了第二次西逃的序幕。

三、北匈奴西迁的第二站:锡尔河流域

锡尔河是中亚的内陆河,流经今天的乌兹别克、哈萨克等国,注入咸海。在汉时,这里是康居国。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汉朝的反击,已无法立足,大约在 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又开始了西迁,来到了锡尔河流域的康居国。至于北匈奴人在康居的活动,因为缺乏史料记载,就不得而知了。

四、北匈奴西迁的第三站:顿河以东、里海以北

大约在公元290年左右,北匈奴出现在顿河以东的阿兰国,这段历史在我国《北史.西域传》和罗马帝国的《历史》中,都有过记载。北匈奴杀死了阿兰国国王,彻底征服了阿兰国。

五、北匈奴西迁的第四站:顿河以西、多瑙河以东

凭借着在阿兰国的休整和补给,北匈奴彻底恢复了元气,掠夺、贪婪的本性让他们对顿河以西的草原垂涎不已。公元374年,匈奴在大单于巴兰姆伯尔的率领下,渡过了顿河,向东哥特人发动了进攻,东哥特人哪里是匈奴人的对手,经过奋战,依然惨败,一部分东哥特人只得向西逃窜,逃到了西哥特人那里,匈奴尾随其后,追击到西哥特人居住地。西哥特人在德涅斯特河(流经今天的乌克兰和摩尔多瓦)摆下军阵,准备迎击匈奴,而匈奴人则趁夜晚偷偷从德涅斯特河上游渡河,然后抄袭西哥特人军阵背后,西哥特人惨败,只得向西逃窜至多瑙河。后经罗马帝国皇帝的批准,东、西哥特人得以渡过多瑙河,进入到罗马帝国避难。此后,由于罗马帝国对哥特人残酷的压榨,逼迫哥特人又起兵反叛,公元378年,罗马帝国皇帝瓦连斯亲征哥特人,结果被哥特人杀死,帝国遭受到沉重打击。而此时的匈奴,由于占据了南俄罗斯大草原,暂时稳定了下来。

六、占据南俄罗斯草原后,匈奴人的活动

在打败哥特人,占据南俄罗斯草原后,匈奴人得以休整,人口开始急剧增加,同时,小部分的匈奴骑兵仍然在骚扰临国:一股匈奴骑兵渡过了多瑙河,与哥特人一起骚扰罗马帝国;另一股匈奴人,于公元384年进攻美索不达米亚,攻占了爱德沙城;还有一股匈奴人于396年,侵入了萨珊波斯帝国。整体而言,匈奴人这段时期,基本是以在南俄罗斯草原休整为主,为下一步的大规模入侵积蓄力量。

七、匈奴乌尔丁大单于的活动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而此时的匈奴正处于乌尔丁大单于的统治。乌尔丁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人,他曾对东罗马帝国色雷斯省总督说过,凡是太阳能照射到的地方,只要他愿意,他都能征服。公元400年,匈奴在乌尔丁大单于领导下,又开始向西大规模入侵,一举夺得了整个多瑙河盆地,并一度攻入了意大利,这一事件的连锁反应就是逼迫多瑙河流域的各部族为躲避匈奴人,只得向西罗马腹地进军,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攻陷了西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西罗马帝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乌尔丁大单于的宏图大志还未实现就一命呜呼了,公元408年,乌尔丁率军骚扰东罗马帝国,在抢得大量财物准备撤退时,遭罗马人的袭击,乌尔丁大单于就这样战死在沙场。

八、匈奴帝国的建立

在疆土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以匈牙利平原为统治中心的匈奴帝国,在奥克塔尔大单于时已基本建立起来,单于王庭稳定在今天匈牙利的布达佩斯附近,这个军事帝国成为东、西两个罗马帝国最严重的威胁。乌尔丁大单于死后,匈奴帝国沉寂了一段时间,而在奥克塔尔大单于率领下,匈奴帝国又开始兴盛起来,奥克塔尔死后,他的兄弟卢加继承了王位。卢加大单于在公元422年和426年两次蹂躏东罗马帝国的色雷斯和马其顿,逼迫东罗马帝国皇帝向匈奴帝国年贡350磅黄金,此后,东罗马帝国又被迫在边境向匈奴帝国开放互市,来确保边境的安宁,匈奴人的荣耀终于在西方找了回来。

九、阿提拉大单于统治的确立

434年,卢加单于去世,他的两个侄儿阿提拉和布列达共同继承王位,各掌管一部分领土。两位单于即位不久,便发动了对东罗马帝国的战争,要求东罗马皇帝交出匈奴的叛逆,还要年贡翻番,由350磅黄金上涨到700磅黄金,东罗马皇帝受武力胁迫,只得答应。445年,布列达单于神秘的遇刺身亡,阿提拉成为匈奴帝国唯一的大单于。阿提拉更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家伙,在他的率领下,整个欧洲都沉浸在对匈奴的恐惧之中,匈奴帝国的鼎盛时期来到了。

十、鼎盛时期的匈奴帝国

阿提拉大单于独自掌权后,马上就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不过战争的矛头却指向了北欧和东欧。在北欧和东欧,盎格鲁撒克逊人为躲避匈奴人,逃亡到英伦三岛,而许多日耳曼和斯拉夫人的部族战败,纷纷向匈奴投降。在巩固了东方和北方后,阿提拉大单于在447年大举进犯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军队接连战败,匈奴的骑兵一直深入到达达尼尔海峡和希腊的温泉关,严重威胁到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安全,东罗马帝国皇帝被迫求和,双方在448年签定和约,东罗马除了马上向匈奴支付赔款6000镑黄金,年贡也由700磅黄金涨到2100磅黄金。至此,匈奴帝国的疆域东到里海,北到北海,西到莱茵河,南到阿尔卑斯山,盛极一时。而东罗马帝国经过匈奴的长期劫掠和年贡的沉重负担,财富已基本耗尽,于是,阿提拉大单于又将目光投向了西罗马帝国。

十一、阿提拉的高卢战记

450年,阿提拉大单于在完成了对东、北、南的征服后,将矛头指向了西罗马帝国。该年,阿提拉派使者来到罗马,要求娶西罗马皇帝的妹妹荷诺利亚公主为妻,并要求西罗马帝国拿一半的国土作为嫁妆。如此过分和羞辱的要求,自然遭到西罗马皇帝的拒绝,于是阿提拉大单于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对西罗马的战争。当年,阿提拉集结了大批匈奴战士以及被征服民族的仆从军,号称50万,渡过莱茵河,向西罗马的高卢(今法国)发动进攻。高卢的城市就如同草原上猎物一样,被匈奴人一个接一个地摧毁,最终匈奴军主力又围攻高卢重镇奥尔良。此时,面对共同的敌人,西罗马人和西哥特人暂时放下他们的争斗,组成联军来救援奥尔良。面对联军,阿提拉放弃了对奥尔良的围攻,开始机动迂回,寻机与敌决战。公元451年6月20日,阿提拉的匈奴大军与西罗马、西哥特联军,在今天的巴黎市郊展开了大决战。战斗打得非常惨烈,仅过了一天,双方战死者就达15万人,最终,西哥特国王战死,余部也撤离战场,而匈奴也损失惨重,无力再进攻,只得退回莱茵河,重新积聚力量。

十二、上帝之鞭对西罗马的惩罚

452年,得到休整的匈奴帝国再次发动了对西罗马的战争,被称做“上帝之鞭”的阿提拉开始了对西罗马的惩罚。阿提拉率领的匈奴军队翻过了阿尔卑斯山,攻入了意大利。意大利北部地区遭到了匈奴人疯狂的攻击,北部所有的城市都被匈奴人摧毁。此后,匈奴人攻占了重镇阿奎莱亚,挥师直捣帝国的首都罗马城。西罗马皇帝万分惊恐,只得派罗马教皇利奥一世与匈奴人议和。此时,匈奴军中突发瘟疫,而东罗马帝国的援军也快到达罗马城,因此,阿提拉便答应议和,但在撤军前仍扬言,如果西罗马皇帝不把他的妹妹荷诺利亚公主送到匈奴,他还会来攻打西罗马。就这样,罗马人眼睁睁地看着匈奴人满载着抢夺来的财物扬长而去,只留下意大利北部的一片废墟。

十三、阿提拉神秘的死亡与匈奴帝国的瓦解

453年,阿提拉大单于又娶了一名少女为妃,然而在新婚之夜,阿提拉却神秘地死在了婚床上。阿提拉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争夺大单于之位,打起了内战,匈奴帝国在瞬间瓦解崩溃了。匈奴帝国的内战,给了被奴役民族以机会,454年,东哥特、吉皮底人组成联军,在匈牙利打败了匈奴,从此,匈奴人被迫又退回了南俄罗斯草原。在461年,阿提拉的一个儿子妄图重建匈奴帝国,发动了对多瑙河流域的东哥特人战争,遭到失败。468年,他又发动了对东罗马帝国的战争,结果自己战死沙场,从此匈奴人逐渐沉寂了下去,直至被历史彻底遗忘。

后记

匈奴帝国崩溃不久,深受匈奴摧残以及匈奴引发的蛮族西迁影响的西罗马帝国也彻底走向了绝路,公元476年,日耳曼雇佣军攻占了罗马城,末代皇帝、6岁的罗慕洛被俘虏,西罗马帝国自此灭亡,标志着欧洲封建时代的开始。

  • 两汉时期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有何变化
  • 答:汉对匈奴战争的意义:1、制止了匈奴贵族的残杀掠夺,保护了封建经济的发展;2、使北方边境进一步开发,便利了汉与西域的交通。正确认识匈奴和汉朝之间时战时和的民族关系:匈奴与汉朝的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它们之间的战争属于国内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只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没有侵略与被侵略...

  • 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答:比如,汉武帝即位到发动汉匈战争之前,在对待匈奴时也是延续先祖留下的“和亲”政策。但随着汉武帝时期的国力不断强大,汉朝与匈奴的关系也正在逐渐发生着变化。二、由“和亲”政策向“图制匈奴”转化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原地区的历代王朝都无法忍受统治权力受到任何威胁。尤其是对...

  • 西汉时期与匈奴族关系发展有何变化?
  • 答:楚汉之争时 冒顿趁机占领河套平原 前201年,韩王刘信投降匈奴 前202年汉高祖建国后率30万大军迎战匈奴 于是有了白登之围 于是为了休养生息 以及汉朝内部诸侯战争 直到汉景帝都是和亲为主 抵抗为辅的政策 但匈奴经常侵扰边境 经过几代人长达八十年的努力 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空前强大 内部诸侯势力基本瓦解 汉武帝改...

  • 西汉和亲三个阶段介绍,为何强大的汉朝还要和匈奴和亲?
  • 答:最后汉武帝终于是击溃匈奴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时候和亲已经完全失效了。而第三个阶段是从汉宣帝开始。虽然汉武帝对匈奴取得大胜,但依然没办法全数消灭匈奴,加上汉朝也有不小的损伤,所以双方再次回到了和亲策略。只是这次匈奴彻底沦为弱势一方,经过之前的战争,匈奴内部已经开始出现分裂,导致国力迅速衰减...

  • 我国古代和匈奴的关系有过哪些变化
  • 答:“今匈奴嫚侮侵掠,至不敬也,为天下患,至亡已也。而汉岁致金絮采缯以奉之。夷狄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贡,是臣下之礼也。足反居上,首顾居下,倒悬如此,莫之能解,犹为国有人乎?”贾谊认为,汉朝和匈奴的关系,犹如首足,而今首足颠倒,如同“倒悬”,是可忍,孰不可忍。他对于匈奴侵扰边境表示极大的不满...

  • 在西汉王朝对匈奴的外交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 答:2,此后十多年间,试图通过军事打击以制服匈奴;3,漠北之战以后,又代之以政治招抚为主、军事威慑为辅的策略;4,汉武帝以后,汉王朝对匈奴实行了较为宽松的"羁縻"政策,汉匈双方虽有君臣名分,实为兄弟之国。二,变化原因:西汉时期,匈奴始终是汉朝最大的外来威胁。汉匈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汉朝北方和...

  • 两汉时期汉朝与匈奴的关系
  • 答: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对匈奴采取战争手段,沉重的打击的匈奴,匈奴分列为南北匈奴,南匈奴臣服了汉朝。西汉后期采取了一些和亲政策,比如说著名的“昭君出塞”就发生在西汉后期。东汉时期北匈奴占领了西域地区,后来通过对北匈奴的几次战争,基本消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

  • 霍去病和王昭君这两位历史名人在世时,汉朝与匈奴分别处于什么关系状态...
  • 答:霍去病时汉朝和匈奴是敌对关系处于战争状态。类似于二战期间的美国和德国。到了王昭君时代,匈奴被汉朝打败。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分,北匈奴继续不鸟汉朝,而南匈奴向汉朝投诚。类似于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西德的关系。

  • 简述秦汉与匈奴的关系!
  • 答:秦汉时期与匈奴的关系一直是边战边和,秦始皇刚统一之时派蒙恬三十万大军击匈奴,匈奴退出黄河河套地区,转至今内蒙古一带,但匈奴游牧民族以游击战为主,时战时走,秦没有好的办法,因此秦始皇只能修筑长城被动防守。到汉高祖时期,朝廷实力积弱,再加上白登一役损失惨重,汉初只能委曲求全,和亲通市。...

  • 简述秦汉与匈奴的关系!
  • 答:秦朝,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始皇嬴政在公元前221年,灭六国统一天下。继而统一制度,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虽然秦朝统一中国,但北方匈奴一直为患,所以始皇灭六国后,征调天下民夫大修长城抵御匈奴。这也是秦始皇一大暴政之一。汉朝:公元前202年,刘邦灭项羽统一天下,开国初期,也曾有过匈奴入侵,刘邦亲...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