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二战德军 库尔斯克战役动用的装备有哪些 最好是还有装备的介绍 二战中英国不少坦克为什么选择使用7.92公厘

2024-06-01m.verywind.com
库尔斯克战役德国在兵力和装备数量处于劣势下为什么仍能处于攻势?~

事情是这个样子的。

库尔斯克战役一前,苏联在斯大林格勒战役里取得了巨大胜利,苏德战场南线德军几乎崩溃,苏军一路追着德军打,然后由于补给和损耗等原因,苏军到了强弩之末。

再然后,在曼斯坦因的带领先,精锐的党卫军做主力,德军取得了在二战的最后一个辉煌胜利,哈尔科夫战役胜利,苏联的南线基本崩溃。苏联拼尽全力在库尔斯克稳住了战线。

库尔斯克战役以前,形成了库尔斯克突出部。这个阵型对德国的进攻非常有利,德国只需要前进很短的距离,就可以围歼苏军了,所以德国人肯定要进攻。

虽然德国兵少,苏联兵多。但在库尔斯克战役之前的哈尔科夫战役,苏联精锐损失很大。而且苏军疲惫不堪,士气低落。德国人士气高涨,信心满满。

还有一点就是,库尔斯克战役时期,是德国人装备优势最明显的时期。德国人的“虎”“豹”“费迪南”,还有加装37毫米反坦克炮的斯图卡,都刚装备部队。苏联这边,由于开战时工业损失很大,新装备研究落后,最好的装备仍旧是开战时的“T34”“KV1”。所以德国这个时期,装备优势最明显。

库尔斯克战役以后,苏联人发现了自己装备的问题,马上研究出了“T34/85”“IS1”“IS2”“SU100”“SU152”。以后德国人的装备优势就不明显了。

德国空军人员一直很精锐,装备也很好。在库尔斯克时期,德国空军人员素质优势明显,德国空军装备的BF109G6和苏联的雅克9、拉5FN互有长短。德国人靠着飞行员的优势可以以少打多。

但再往后一段时间,德国人的精锐飞行员损失太多了,新飞行员大量增加。飞行员整体素质优势就不明显了。加上苏联后期拉7、雅克9U、雅克9P不管是数量上,甚至是质量上都比德国好。(后期苏联战斗机低空性能世界第一,完暴所有德国螺旋桨飞机,也比美国最好的P51野马要好)。后来苏德战场,满天飞的基本都是苏联飞机了。

7.92公厘就是英制3英寸!
英国习惯使用英制,各种口径都按英制尺寸制造!
使用公制国家在仿制或者进口武器的时候再按公制转换过来,这样就会出现各种小数点后的口径。
比如步枪的7.62口径枪管,其实就是0.3英寸,有些地方直接叫点三零口径。一般这么叫的时候都要按一英寸=25.6毫米来换算一下。

德军:火炮和迫击炮约1万门,坦克和自行火炮2700辆,飞机2050架。主要是“马克3”、“马克4”型坦克,四号突击炮,BF109战斗机,斯图卡轰炸机。德军为这次进攻还投入了大量新式兵器包括“虎”式、“豹”式坦克和“斐迪南式反坦克歼击车”以及“胡蜂”自行火炮,以及“福克沃尔夫190A”式战斗机和“亨克尔129”式攻击机。武器介绍不说了,都是著名武器,百度上还带都能找一堆。(单兵武器就免了吧)

最好的坦克:虎王不解释;
最好的战斗机:Me262喷气式战斗机鼻祖,可惜出现的太晚;
最好的机枪:mg42——希特勒的电锯。听名字就知道有多牛X
最好的步枪:MP44,突击步枪鼻祖(话说德国的鼻祖还真够多的)
最好的潜艇:都是亮点,狼群战速。英国噩梦

二战德军步兵常用武器:
WALTHER P38 手枪
工作方式:半自动
  口径:9mm
  弹夹:8 发
  WALTHERP38手枪代替LUGER P08作为德军的标准配制,并于1939年投入生产。LUGER P08手枪相比,它设计简单、安全可靠、易于大批量生产。P38是一种双重制动的武器——在装上弹药、竖起击铁后,你可以再松下击铁,然后在任何时候,你都可以迅速的扳起击铁并抠动扳机打出枪膛内的子弹;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开火比瞄准更重要,该枪仅须简单的抠动扳机就可以完成竖起击铁和射出枪膛里的子弹这一系列动作。到二战快结束时,生产了超过一百万支该枪。1957年,WALTHER公司开始恢复生产一种轻便型的P38手枪,称为P1型,直到1980年,该枪一直是德军的标准辅助武器。在一些国家,P38一直服役到90年代。
毛瑟 1898式步枪
工作方式:非自动
  口径:7.92mm
  弹夹:5 发
  毛瑟1898式步枪是二十世纪初大多数步枪的原型,包括美国的SPRINGFIELD1903式步枪。它使用的7.92mm毛瑟弹从1888年开始生产一直到今天仍在使用。该枪性能优越、工作非常可靠,它和它的变形枪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被德军广泛用。KARABINER98 型卡宾枪比标准的98式短6英寸,在二战中,装备了大多数德军部队
GEWEHR 1943式半自动步枪
工作方式:半自动
  口径:7.92mm
  弹夹:两个5发弹仓
几乎每一种武器德国都生产出了世界一流的产品,但在半自动步枪上他们始终不如美国的M1型步枪。该枪在性能上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可靠性也不太好,所以始终没能取代毛瑟1898式步枪。
MP40冲锋枪
工作方式:全自动
  口径:9mm
  弹夹:32 发
  射速:500 发/分
MP40是MP38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经改进后它更利于批量生产,战争期间产量超过了一百万支。可折叠的金属枪托使其更紧凑、更便于携带。它有令人吃惊的持续开火能力。该枪也得到了盟军士兵的赏识,把它称作“SCHMEISSER”,而SCHMEISSER是1918年BERGMANN MP18重机枪的设计者,他根本就没有参加过MP38或MP40的设计。
MP44突击步枪
工作方式:全/半 自动
  口径:7.92mm
  弹夹:30 发
  射速:600 发/分
  本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德国陆军设计师LOUIS SCHMEISSER开始研究利用短药筒的全自动步枪。实验证明普通的步枪弹药对自动步枪来说威力过大,使其在连发射击时难以控制。此后,自动步枪一直使用短药筒弹药,并且开始取代普通步枪、轻机枪。SCHMEISSER设计的原型枪MP43非常成功。1944年,该枪定名为MP44型,一年后改称突击步枪。该枪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苏联很快就生产出了他们自己的MP44——闻名世界的AK47突击步枪。
FG1942式 自动步枪
工作方式:半/全 自动,气动
  口径:7.92mm
  弹夹:20发弹鼓
  射速:750 发/分
  1941年生产,FG1942式最初是专为伞兵部队设计的,是一种优秀的全自动步枪,不过,对地面部队来说完全可以把它当作轻机枪使用。在配上了刺刀和可折叠的双脚支架后,使它的应用更灵活。和美军中相应的勃朗宁自动步枪(BAR)一样,它可以在半自动和全自动方式中进行选择,但它的重量却仅有前者的一半。
MG42轻机枪
工作方式:全自动,风冷
  口径:9mm
  弹夹:20 发
  射速:750 发/分
  MG42是世界上最好的轻机枪之一,它的变形枪至今仍在广泛使用。射速高使它成为很具威胁的武器;那些面对过它冰雹般打来的子弹的人,都会对那“撕裂油布”一样的声音留下深刻的印象。它的枪管可快速更换;枪身使用冲压铸件,利于批量生产。该枪非常可靠,而且使用广泛,可以配备两脚支架、三脚支架等,并大量取代应用广泛的MG34轻机枪。但由于它的方形枪管,使它不适于作为坦克的辅助武器。该枪的突击型配有75发的圆形弹鼓。由于原型枪的设计非常成功,所以直到50年代才出现它的改进型。
PANZERFAUST 反坦克手雷发射器
工作方式:一次性使用,冲击点火
  口径:44mm
  穿透力:240mm
  同美国的反坦克火箭一样,德军的“铁拳”反坦克发射器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一次性使用的武器。在战争期间,生产了一系列的型号,从PANAERFAUST1到PANZERFAUST 100。所有的型号都由一个装有发射药的铁筒组成。与美军反坦克火箭等不同,发射药靠冲击点火,从筒内点燃44mm的反坦克手榴弹。手榴弹离开发射筒后,钢制的弹簧尾翼展开,稳定其飞行。早期的型号需要较靠近坦克——大约30米左右,以后逐渐提高到80米,最后到了150米。盟军的坦克手常常到到他们的坦克被击中时才知道“铁拳”战斗小组的存在。
PANZERSCHRECK 反坦克发射器
工作方式:电子点火
  口径:88mm
  穿透力:230mm
  该发射器被称为“坦克杀手”,它发射比“铁拳”更大、更具威力的反坦克手榴弹。同美国的火箭发射器一样,它利用电子点火发射带火箭推进的手榴弹。该发射器有一个铁筒和一套干电池供电的电子点火装置组成。88mm带火箭推进的手榴弹由尾部装入,可发射3.2公里。
手榴弹
  工作方式:摩擦延时引信
  重量:0.51千克
  同其它武器的研制一样,德军也研制了许多不同型号的手榴弹。不过,有两种最初的原型:直柄的M24型和椭球形的M39型。直柄手榴弹从一战起就开始广泛使用,并得到不断的改进,它比球形手榴弹更易于投掷,威力更大些。
火焰喷射器
  工作方式:自动
  容量:40次
  一战后德军曾放弃了火焰喷射器,但当1935年,意大利军队在埃塞俄比亚战争中使用火焰喷射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促使德军重新装备了它。德军在早期的战斗中使用过,不过在1941年后,就很少看到它的身影。
二战德军常用战车坦克:

德军 Jagdpanzer 38(t) 坦克歼击车

  “追猎者”坦克歼击车是基于38(t)坦克的底盘上研制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研制的最后一种坦克歼击车。古德里安于1943年3月提出研制轻型坦克歼击车的建议,以弥补德军反坦克能力的不足。德国陆军兵器局采纳了他的建议,于1943年12月下令研制“战斗全重为13t的38(t)轻型突击炮”,由捷克的BMM公司负责研制。BMM公司仅用1个月的时间就生产出第一辆样车。1944年4月20日,有20种新型坦克歼击车参加了希特勒生日进行的兵器展示,希特勒大喜过望。同年6月19日,这种坦克歼击车被命名为“追猎者”坦克歼击车。“追猎者”坦克歼击车从1944年4月到1945年5月一共生产了2584辆。
德军 Jagdpanzer VI Jagdtiger 坦克歼击车

  德国于1943年2月开始研制“猎虎”坦克歼击车,其设计的目的是远距离支援步兵和装甲战斗车辆。“猎虎”坦克歼击车由于生产数量很少,东线战场仅在德军向本土退却的战斗中发挥了作用,在西线,阻滞盟军坦克的进攻中也有一定作用。

德军 Panther II 坦克

  1943年2月,德国陆军武器局武器试验部第六科第Ⅲ分科(典型的官僚主义产物)为使“豹式”和“虎式”坦克达到通用化,而希望亨舍尔公司与奥克斯布格-纽伦堡机械制造厂(以下称MAN公司)进行有关的特殊技术开发。宗旨是使坦克零配件通用而减少各军工厂产品冲突的麻烦。这两种坦克的改良型从1943年4月起被称为“豹Ⅱ”和“虎Ⅱ”。1943年底“虎Ⅱ”得到“虎B”的正式名称并开始量产,它成为著名的“虎王”,而倒霉的“豹Ⅱ”最多可能只完成了两辆试验型,有一辆搭载“豹式”G最终型炮塔的样车战后被送到美国肯塔基州的诺斯-福克斯美国坦克学校解析,现在展出于巴顿坦克博物馆。
德军 Panzerjager I 坦克

  基于Pz-I坦克底盘德国开发了二战期间第一种自行反坦克车辆。它安装的是捷克制造的47mm Pak(t) 36 L/43.4(Skoda 47mm A-5 P.U.V vz.36 gun)型炮,底盘采用了PzKpfw I B型坦克的底盘,乘员三人。乘员的防护仅仅是依靠简单的火炮防盾,其顶部和后部都是开放式的。火炮的左右转角为各15度,可以携带86发炮弹。这些Pzjager-I很快便基本在德国现役部队中消失了,因为它弱小的火力,不过直至1943年仍有一些在役。Pzjager I被编组成坦克歼击营投入西线、北非以及苏联战场(比如第521和第643坦克歼击营,1940年,法国)。 虽说Pzjager I坦克歼击车性能根本不能适应战争后期的形势,不过作为二战中第一种被实用于战场上的自行反坦克车辆,它在装甲车辆史上还是有一定地位的。

德军 PzKpfw 38(t) 坦克

  1938-1939年,德国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3月,生产中的150辆LT-38坦克被德国没收了,并被重新命名为PzKpfw 38(t) A型。德国控制捷克后,LT-38坦克成为德军装甲部队装备的坦克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并且一直保留生产直至1942年6月。二战期间,,PzKpfw 38(t)坦克不仅装备德军还装备了其他很多轴心国军队,比如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等。最后在1945年5月战争结束的时候,LT-38坦克被捷克斯洛伐克陆军用做训练直至50年代。

德军 PzKpfw I 坦克

  尽管PzKpfw I型坦克不具备什么真正的战斗价值,但是它是一种优秀的训练工具,它帮助德国训练了大量的高素质装甲部队成员,很多德国坦克手首次使用的坦克也是PzKpfw I型坦克,对于二战中强大的纳粹德军装甲部队来说,这种坦克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德军 PzKpfw IV 坦克

  二战期间,PzKpfw IV型坦克还输出到匈牙利(52辆)、罗马尼亚(100辆)、保加利亚(46辆)、芬兰(15辆)、西班牙(20辆)以及克罗地亚等轴心国军队。1943年,少量的PzKpfw IV/G型坦克被输出到土耳其。从1941年到1943年,苏军缴获了大量的PzKpfw III型、PzKpfw IV型坦克以及StuG III型突击炮。其中一些被红军临时使用,另一些则被改装成突击炮,比如SU-76i、SG-122A。战后,保加利亚、芬兰、埃及、西班亚、叙利亚、约旦以及土耳其等国仍在使用IV号坦克,直至1967年。

德军 PzKpfw VI“Tiger”坦克

  是当参加1942年底的大规模战役时,PzKpfw VIE 虎是战场上最重也是威力最大的坦克.一时间,所有的盟军火炮对它都没有效,而他的大炮可以在最大射程内摧毁所有的盟军坦克。这使它很快获得了令人生畏的声誉.直到苏军的122毫米和152毫米炮的出现这种情况才结束.虎式坦克常常结成一队。PzKpfw VIE共生产了1354辆。

德军 Elefant 坦克歼击车

  “象”式坦克歼击车火力强大,防护性能超群,但是机动性却较差,而设计思想上的大胆创新,包括成功和不成功的,使“象”式坦克歼击车确立了它在世界战车史上应有的地位。

德军 Hummel 自行榴弹炮

  1941年9月,德国陆军兵器部决定,新的自行榴弹炮尽量采用T Ⅲ/T Ⅳ上的零部件,并使战斗重量控制在23.5吨之内,由啊尔凯特公司负责研制,研制名称为”Ⅲ/Ⅳ型火炮搭载车“。阿尔凯特公司于1942年初正式开始研制工作。研制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总是认为在3/4号车上搭载150mm榴弹炮是很困难的。直到1942年7月,将leFH18型105mm榴弹炮装载2型轻型坦克上之后,才重新审视150mm榴弹炮的装车问题。1942年7月15日,希特勒下令在T Ⅲ/T Ⅳ型坦克上装载150mm榴弹炮。这样。阿尔凯特公司在对地盘经过一番改造之后,终于在1942年10月制成了第一辆样车。后来,该车被命名为“野蜂”(hummel)自行榴弹炮。

德军 Marder II 坦克歼击车

  在入侵苏联以前,德国人已经制造了少量的坦克歼击车,但这些产品的表现默默无闻。它们的反坦克战绩甚至比不上客串的III号突击炮。T34坦克的威胁使得德军迫切需要火力更猛的反坦克武器。在仿制T34失败后,德国人迅速找到了一个替代方法:将T34主炮或相似的长身管75mm炮装在自己的坦克底盘上,作为支援武器协同装甲部队作战。于是几种型号的Marder几乎在同时投入生产。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利用现有设备拼凑而成。MarderI,II的威力可以在1000米距离上击穿80-90mm的装甲。Marder II / Sd.Kfz.132 在II型坦克底盘上加装经过改进以适应德国弹药的T34/76的76.2mm Pak 36(r) L/51 火炮。弹种与Pak40系列相同。1942年4月到1943年6月共生产了201辆。

德军 Marder III 坦克歼击车

  Marder系列是二战德军最早大量装备的坦克歼击车,尽管它的产生有很大的应急的成分,而且作为过渡车型在1944年就停产,还是有近三千辆Marder系列装备了若干“装甲反坦克营”配属于坦克师和机械化师。更重要的,Marder系列确立了德国坦克歼击车的发展方向,并为建立相应的部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德军 Sdkfz251 半履带车

  Sdkfz251装甲输送车是用博格瓦德(Borgward)公司3tHLKL6型半履带式运输车底盘研制的,主要用来输送人员,1939年-1945年间在德军中服役,包括各种变型车在内,其生产量共1.6万辆。该车的战斗全重8.5t,被列为中型半履带式装甲输送车。Sdkfz251系列装甲车在装备部队后,立即参加了1939年8月德军对波兰的入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几乎参加了德军的每一次军事行动。

二战期间,纳粹德军装备了数以万计的军用摩托车。摩托车体积小,重量轻,速度快,道路适应性好,越野能力强,并且便于隐蔽,车上还能搭载武器等,因此,它非常适用于侦察、通信/联络,搭载武器后还可以用来冲锋陷阵。在德军重型挎斗摩托车上通常配置有1挺MG3型机枪,携带有50发装3盒机枪子弹和1个备用轮胎、1个备用枪管以及5升备用燃油、打气筒、千斤顶及随车工具等。德军习惯上将军用摩托车分为三个等级:0.35升以下的为轻型摩托车;0.35~0.5升之间的为中型摩托车;0.5升以上的为重型摩托车。
在二战期间,为德军研制和生产摩托车的厂家主要有:宝马(BMW)公司、聪达普(Zundapp)公司、NSU公司和DKW公司,它们研制和生产的摩托车代表了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摩托车技术

德军把轮式装甲侦察车归入“特种机动车辆”类(Sonder-Kraftfahrzeug)缩写为sd.kfz德国在30——40年代研制的轮式装甲侦察车辆主要有4×4、6×4、8×8三种驱动形式。其中4×4轮式装甲侦察车辆战斗全重为4t—4.8t,被称为轻型装甲侦察车辆;6×4、8×8轮式装甲车辆战斗全重为5.7t—6t和8.3t—11.7t,被统称为重型装甲侦察车辆。由于它们极高的机动性,深受官兵们的喜爱。从1939年开始使用就非常广泛,在每个战役、战场几乎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德军 Nashorn 坦克歼击车

  1942年2月,埃克特Alkett公司在Geschutzwagen III/IV的底盘上装备了43型71倍口径的88毫米反坦克炮(88mm Pak 43 L/71),设计定名为"Hornisse" (大黄蜂)。1942年晚些时候,这种车体还被用于“野蜂Hummel”自行榴弹炮(编号Sd.Kfz.165)。 1944年早期,驾驶室前装甲板的布置在生产中有了变动,火炮也变为43/1型71倍口径的88毫米反坦克炮(88mm Pak 43/1 L/71),这样该车就有了两种不同的型号。1944年2月24日,希特勒下令将第二种型号命名为"Nashorn"(犀牛)。尽管缺少装甲防护,二者都为威力强大的88毫米反坦克炮提供了急需的机动性。“大黄蜂”和“犀牛”顶部敞开的战斗室仅依靠帆布来遮蔽风雨,而且缺乏一挺车体机枪,通常一挺MG34或MG42机枪会配备在车体内以提供近战防御。从1943年2月到1945年3月,由埃克特Alkett公司设计、德国埃森工厂Deutsche Eisenwerke制造的“大黄蜂”和“犀牛”自行反坦克炮产量很低,分别为20辆和474辆。最后它们逐渐被威力更大、防护更好的自行反坦克炮如Jagpanzer IV和Jagpanther所取代,但它们的战史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

德军 PzKpfw III 坦克

  PzKpfw III型坦克除了德军使用,还输出到其他的轴心国家军队,比如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以及斯洛伐克。在1943年之前,PzKpfw III型坦克可以说是德国最好的坦克之一,是二战初期德军装甲部队的绝对主力坦克。

德军 PzKpfw T-34 747(r) 坦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国防军和武装党卫队是苏制T-34坦克最大的非盟军用户。在1941年到1945年的东线战斗中,德军缴获了几百辆各种型号的T-34.据统计,到1945年3月为止,大约300辆T-34被用于战斗中。另外,退出现役的和在战场上缴获的损坏的T-34也经常作为在德军中服役的T-34, SU-85, SU-100和SU-122的零部件来源。同时直至1944年底,这些T-34也经常用于性能测试和作为射击训练的靶子。

德军 PzKpfw V “Panther”坦克

  PzKpfw V 黑豹式中型坦克在二战德军坦克中名气仅次于虎式重型坦克,它和苏联的T-34中型坦克是二战中最好的中型坦克。

德军 PzKpfw VI Tiger II 坦克

  PzKpfw VI“虎王”重型坦克是二战中威力最大的坦克。到二战结束,盟军始终找不到有效对付它的办法。“虎王”重型坦克将威力强大的火炮和盟军坦克与反坦克炮几乎无法射穿的装甲结合在一起,结果就是产生了这么一个战场上的可怕怪物。

德军 PzKpfw VIII Maus 超重型坦克

  PzKpfw Maus鼠式坦克是在希特勒本人的命令下于1942年开始研制的.它由电动马达驱动,动力由自带的柴油发动机提供. 两辆原形鼠式坦克于1943-1944年间生产.直到1945年,该坦克仍在测试中.但在战争末期,也被用于组织苏军的猛烈攻势.有一辆被保存在莫斯科郊外的博物馆中.

德军 Stug III 自行突击炮

  德军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共有大约9500辆StuG III型系列自行突击炮参战,该种突击炮结构简单,机动性较好,有一定防护力,自身车身低矮不易被击中,是德军装备的一种相当优秀的自行突击炮。

德军 Sturmpanzer IV Brummbaer突击炮

  “灰熊”的车体由奥地利的斯太尔-戴姆勒-布福公司的尼伯龙根工厂制造,战斗室由杜尔斯堡市的克虏伯公司埃森兵工厂制造,火炮来自捷克的斯柯达工厂。初期生产型由四人车组操纵而不是通常的五人,装填手还负责承担无线电操作员的工作。1944年1月,IV式突击炮正式获得了“灰熊Brummbaer”的命名。

德军 Sturmtiger 重型突击炮

  “突击虎”的构想源自1942年秋斯大林格勒的残酷巷战。苏军利用断壁残垣的地利给予德军重大杀伤,而普通火力很难有效杀伤其中的目标。受此教训,德国急需为参加巷战的重装步兵配置足以杀伤结构复杂建筑内敌人的火力支援车辆。起初构想为“突击虎”装备210毫米榴弹炮,但当时这种火炮并未制造出来。作为替代,德军使用了38厘米短管 Raketenwerfer 61 L/5.4 尾装填臼炮,弹药为短程(4600~6000米)高爆火箭弹。这种臼炮由莱茵钢铁-博尔西格(Rheinmetall-Borsig)从海军用380毫米反潜臼炮(火箭助推)研发而来。此外,安装在150毫米正面装甲上的一门7.92毫米MG34机枪提供“突击虎”近程防御。这种替代设计却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成功。“突击虎”能用一发火箭弹摧毁任何建筑或者其它目标。它的车体内的挂架能携带13发火箭弹(每枚345~351千克),还可以额外在发射器内携带另1枚。“突击虎”装备了一个手动起重机以供乘员装卸弹药。

75mm PaK 40 L / 48
口径: 75mm种类:反坦克炮日期: 1941年11月
制.造商: Rheinmetall-Borsig A.G.
制.造数量: 23303 组员: 8
长度:5.84米宽度: 1.98米重量: 1500公斤重量(部署) : 1425公斤
射击仰角: +22° / -5 °
射界: 65 ° 射速: 12—14发/每分钟瞄准具: ZF 3x8
光学放大: 3倍光学放大/ 8 °视野光从数量就可看出它在德军中的地位,一致到战争结束前都是德军的顶梁柱,不过它的威力和精度却不是那么让人满意。其实在PaK 40 L / 48之前还有PaK 39 L / 43 (也有资料叫PaK 40 L / 43)但后者作为牵引式反坦克炮只有少量生产,两者通用炮弹和炮架,都改装作为4型坦克的火炮使用过,PaK 39 L / 43的坦克炮版本直到44年初才停止装备4型

88mm Flak 36 L/56
口径 :88 毫米种类:高射炮日期 : 1936 年制.造商: 克虏伯制.造数量: 14,295+ 组员 :8
长度 : 4.93米宽度 : 2.3米高度 : 2.36米
重量(部署) 4983 公斤射击仰角: :+85°/-3° 射界:360° 弹药类型 :高爆炸药弹药重量: 9400 克装填方式 :单发手动装填,机械扬弹火炮初速:795米/秒理论射速: :18发/每分钟实际射速:18发/每分钟火炮有效射高 9000米
德国Flak 36 88 毫米高射炮或许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最知名的火炮。Flak 36 88 毫米高炮第一次参战是在1936年西班牙内战期间它的高初速和它发射的重弹证明了它不光是优良的防空炮还是理想的反战车炮。之后的在 1940 年在法国再一次证明它是一个优良的反战车炮, 尤其在对抗重装甲的法国B1- bis 重型坦克和英国马蒂尔达 Mk.II 步兵坦克战斗中表现尤为突出。在部署到北非后它马上就变成了令敌军害怕的战车凶手,它可以在 1000 公尺之上距离就可以敲碎任何联盟的战车的装甲。在德国重型战车的抵达苏联战场之前它是唯一能够处理苏联 T-34/76 中型坦克和CV -1 重的战车的火炮。 88 毫米高射炮枪也被当作压制火炮使用。唯一影响的 88 毫米系列高射炮作为反坦克炮使用的问题是它的高度和重量, 在作战中它完全依靠强大的远距火力求生存和并非隐匿。在意大利的 88 毫米系列高射炮被德国陆军一直用到战争结束的时候。在战后多数 88 毫米系列高射炮被包括前南斯拉夫和丹麦的许多国家继续用

20mm Flak 30 L / 112.5
口径 :20毫米种类:高射炮日期 : 1934年4月制.造商: Rheinmetall-Borsig
制.造数量: 7000+ 组员 :7
长度 : 2.3米宽度 : 1.81米高度 : 1.6米重量(部署) 450公斤射击仰角: :+90°/-12° 射界:360°
弹药类型 :高爆弹弹药重量: 120 克装填方式 :20发弹链火炮初速:900米/秒理论射速: :280发/每分钟实际射速:120发/每分钟
火炮有效射高 2200米

20mm Flak 38 L / 112.5
口径 :20毫米种类:高射炮
日期 : 1938年8月制.造商: 毛瑟制.造数量: 40.000+ 组员 :7
长度 : 4.08米(应该是部署状态下的长度) 宽度 : 1.81米高度 : 1.6米
重量(部署) 405公斤射击仰角: :+90°/-12° 射界:360°
弹药类型 :高爆弹弹药重量: 120 克装填方式 :20发弹链火炮初速:900米/秒理论射速: :480发/每分钟实际射速:180发/每分钟火炮有效射高 2200米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