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孙武在孙子兵法中提出的战争指导思想 .孙子提出了战争有效投入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什么

2024-06-01m.verywind.com
孙武在《孙子兵法》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孙子在《孙子兵法》中,对于战略战术的总结主要有:
1.避实击虚。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指出,战争中兵力的布置是战争指挥者依照所掌握的实际情况而定的,其兵力必定是有强有弱。我方在作战中应当避开敌人兵力强大的部分,而重点进攻敌军兵力薄弱的部分,这样就能夺取战斗的胜利。这一点,孙子在其兵法《虚实篇》中有精辟而形象的阐述。孙子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同时,对于如何实施之一作战原则,孙子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办法。如集中优势兵力,攻其所不守;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总之,这一原则的关键是集中力量,寻找弱点并迅速出击。

2.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的另一作战要点是: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即调动敌人,让敌人依照我的意图行事;“致于人”,即被敌人调动。孙子指出,在战争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掌握战斗的主动权,没有主动权,便会被敌人牵着牛鼻子走,就会陷入被动、消极防御甚至处处挨打的境地。而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则能改变不利的形势,让敌人“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这一点是取胜的必备条件。

3.先胜而后求战。
孙子在其兵法的首篇写道:“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由于孙子认识到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因而提出了以慎重的态度对待战争的观点。孙子提出,在战争前,应认真地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力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打有把握之仗,而不打无把握之仗。孙子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这些话的意思,立意均在于此。

4.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指出,在战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了解自己,也了解敌人。知彼知己,才能去实施避实击虚之计,才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最终战胜敌人。同时,孙子还指出,要真正做到“知彼知己”,就必须舍得花大力气去探知敌情,掌握敌情,这是进行“庙算”的基本前提。

5.以正合,以奇胜。
孙子在其兵法理论中,提出了一个“奇正”的命题,即在作战的战术部署中,兵力部署以承担正面作战为正,进行侧击、包围、迂回的为奇;担任钳制敌人主力的为正,列阵对敌、明攻的为正;承担突击的为奇,采用机动、偷袭或者特殊战法的为奇。孙子提出作战必须有“正奇”的变化,要“以正合,以奇胜”,才能最终赢得主动。孙子的这一军事思想,已为后来众多的军事家所运用。以此战略战术为指导而赢得战争胜利的战例几乎俯拾皆是。

6.识众寡之用者胜。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还总结出了兵多与兵少的不同用法。孙子一方面指出了兵力的多少在作战运用时的一般规律,孙子说:“凡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这是使用兵力的一般原则。另一方面,孙子又说:“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他指出,打仗、用兵应视不同的情况而灵活地使兵力分散或集中,在我方兵力不如敌人时,要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这样,在局部上造成“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的相对优势,给敌人以有力打击。孙子在他的兵法中总结了兵多与兵少的用法后,指出:“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可见,孙子提倡兵力的部署要以敌我力量的对比为依据,在作战中要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从以上孙子提出的战略战术中可以看出,孙子战略思想的精髓在于他的“避实击虚”的观点,其军事战术的立足点在于如何卓有成效地打击敌人。孙子强调必须在对敌情、作战地理条件等情况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选择适宜的作战形式,出奇制胜。这些战略战术思想,对后世均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孙子没有提出这个问题。
我在看到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前,我回答了和你所提问类似的另外一个提问。就是【战争投入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什么?】
我在查找了很多有关“孙子兵法”的相关资料后,在孙子兵法理论中没有具体特别提出【战争投入的四项基本原则】这个论述,后来,在经过一整天(进24个小时),我才找的了问题的最终答案!
那么你提的这个问题又不能说错误,因为这其中有必然联系。因为有关联才有类似的疑问。现在我就解释为什么这样。
我在查找很多有关孙子兵法的相关资料后,最终在《孙子兵法结构研究》一书中得到答案。《孙子兵法结构研究》【作者付朝,由解放军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一书中,从结构分析入手研究《孙子兵法》,在书的【作战篇结构简表】二、分段研究第一部分 战争投入;二、战争投入的原则这一章提出的。
战争投入的四项基本原则:(一)尽量拙速胜敌(二)重视利害关系(三)坚持集中投入(四)力争以战养战
《孙子兵法结构研究》是一部全面研究《孙子兵法》结构问题的专著。书中对《孙子兵法》的结构特点和每一篇的结构都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据此对《孙子兵法))的思想内容、结构特点、语词训释和艺术表现提出许多新的见解,较好地破解了《孙子兵法》研究中的许多谜案。《孙子兵法结构研究》从结构分析入手研究《孙子兵法》,角度新颖,手段先进,涉及面广,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孙子兵法》的结构研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结构不仅是功能的体现,其本身就是理论思维的产物,是理论研究的基础。同时,结构还和语词训释、思想分析和艺术表现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要解决这些问题也都离不开结构研究,所以要想完整准确的揭示《孙子兵法》的理论内涵和现代价值,无法回避其结构问题。

  主要战争指导思想如下:
  1、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
  3、以谋略致胜为核心的用兵思想;
  4、“文武兼施,恩威并用”的治军思想;
  5、朴素唯物论和原始辩证法的思想。
  主要内容归纳:
  一、战略运筹(第一篇至第三篇):
  第一篇《始计篇》
  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始计篇》也简称《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本义是计算、估计,在这里指战前的战略谋划。作为《孙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可以视为孙子卓越军事思想的高度浓缩和精辟概括,它从宏观上对决定战争胜负的政治、军事等各项基本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并对战争的发展进程和最终结局进行预测,尤其强调用兵前的周密谋划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其中,“慎战”是孙子指导战争实践的基本主张,“五事七计”是他用以预测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兵者,诡道也”则指出了用兵的要领,运用智谋。“慎战”、“五事七计”、“诡道十二术”等都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战略概念,属“庙算”的具体内容。
  第二篇《作战篇》
  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作”是“制造”“兴起”之意。“作战”这里不是指战争,而是指战争前的准备和筹划,属于“未战而庙算”的范畴。本篇继《计篇》之后,在“慎战论”思想的指导下,着重分析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战争依赖于经济,但会对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第三篇《谋攻篇》
  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二、作战指挥(第四篇至第六篇):
  第四篇《军形篇》
  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第五篇《兵势篇》
  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第六篇《虚实篇》
  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三、战场机变(第七篇至第九篇):
  第七篇《军争篇》
  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第八篇《九变篇》
  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第九篇《行军篇》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四、军事地理(第十篇至第十一篇):
  第十篇《地形篇》
  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第十一篇《九地篇》
  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五、特殊战法(第十二篇至第十三篇):
  第十二篇《火攻篇》
  讲的是以火助攻与“慎战”思想。
  第十三篇《用间篇》
  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

《孙子兵法》中所蕴含战争指导思想,从政治和军事相合一、经济和军事相融合以及各种作战力量成一体的角度,揭示了《孙子兵法》的体系化军事思想,并指出了这种体系化的军事思想对于当前我军的建设发展以及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的生成和提高重要借鉴价值。

  一、政治和军事相合一的体系化战争思想
  孙武子在《孙子兵法》的开篇《计篇》中最先明确提出:“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民心归向一直是开明的政治家、军事家都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战争后方的稳固和战争潜力的发挥。《孙子兵法·军形》篇中指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也就是说,只有修道保法,才能确保战争胜利,进而确保政权巩固。“道”指的就是顺乎民心的国家政略,是统治者和军事行动争取人民支持的关键所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条件,孙武子的观点鲜明的指出了政治与军事是同一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浑然整体。
  政治和军事合一的战争思想也被中国传统文化广泛认同,如吴起就特别指出,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不在“山河之险”,而在“为政”之善与不善,首先要“内修文德”,同时“外治武备”。儒家孟轲也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就是正确的国家政略,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荀子·议兵》中更是作了精辟的表述:“故仁人上下,百将一心,三军同力。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捍头目而覆胸腹也。”因此,如果统治者懂得政治与军事的这种辩证统一关系,做到政治清明,上下同欲,民心集聚,众志成城,如此则所向披靡,何往而不胜!西方最具有影响力的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也指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由此可见,战争与军事在本质上是同一事物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形式,就如同冰是零度以下的水一般。
  毛泽东同志也一针见血的指出:“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战争最深厚的伟力在于民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我们共产党领导和组织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争取了一切可能的力量,最终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而不能自拔。相反,如果统治者是不修德政,暴虐于民,那么再坚固的防守工事,再强大的军队,也会因为众叛亲离而不免于失败。国民党军队的彻底惨败就是鲜明例子。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有430万兵力,装备也占绝对优势,而我军只有120万人,装备多是小米加步枪。但是国民党政府横征暴敛、滥杀无辜,国统区民不聊生,国民党最终失道寡助,没有了人民的支持而丢了大片江山。
  二、经济和军事相融合的体系化战争思想
  《孙子兵法·军形》篇中强调:“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战争的胜利必须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和保证。《孙子兵法·作战》篇中指出,“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孙子兵法,军争》篇中指出,“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孙子兵法·用间》篇中指出,“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表面看战争是兵力和军心的较量,在本质上则是经济实力的抗衡。军事实力是以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的,战国时期的秦国积贫积弱,偏安西北边陲一隅,几乎被列国吞并,秦孝公为了求存图强,在那个征伐频繁的时期,想法设法争取了二十余年的和平环境,专心进行全面变法,大力发展经济实力,其他诸侯国却在互相征战中元气大伤,由富变贫,而秦国最终在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撑下,兵锋所指,所向披靡,统一了六国。
  落后就要挨打,当今时代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对经济技术基础的依赖性更强,只有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国家的工业化才能全面建成,信息技术才能有长足发展,军事装备和军事信息系统才能更新换代、优化升级,才能为体系作战提高坚实的物质技术支撑。正因为如此,我们国家提出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国防建设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寓强大的国防潜力于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中。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现在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同世界强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必须抓住和用好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使我们的经济实力再上一个新台阶,从根本上加强军事实力。
  同时,军事实力的增强,又反过来对国家经济建设成果起着保护和巩固作用,为经济发展争取更持久的和平环境。总之,不能只求经济发展而忽视国防力量的建设和提高,也不能盲目地脱离经济实际而一味追求军事实力的提高,二者必须协调发展,任何顾此失彼的举措都是很危险的。
  三、各种作战力量成一体的体系化战争思想
  《孙子兵法·九地》篇中指出:“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位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兵家圣人孙武子在2500多年前就这样精辟的论述了各个作战力量一体化协同作战的思想,其深邃的智慧和超越时空的远见不得不令人叹服。在伊拉克战争中,美陆军在向巴格达推进的过程中,一旦遇到难以攻克的据点,单兵即可以向轰炸机请求支援,并可为轰炸机提供准确全面的目标点信息,在短短的几分钟后,轰炸机就可以协同单兵,将指定的目标点清除,为陆军的推进扫清障碍。由此可见,美军的陆、海、空三军已然是常山之蛇亦。
  “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这里的“舟”,我们可以理解为军队的体制机制,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可以使己方各作战力量密切协同配合,形成整体合力,营造有利、主动的战场态势。相反,如果参战各力量互相之间协调失灵,支援不及时,或者各自为战,只考虑自身利益,一味的保存实力,而不着眼战争全局,则极易被敌方各个击破。公元190年,以袁绍为盟主的各路诸侯起兵讨伐倒行逆施的董卓,起初,董卓见盟军声势浩大主动回撤长安,但是盟军各将领各怀异心,迁延时日,消极避战,谁也不肯和董卓军队交锋,最终,在数量上和道义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盟军化作鸟兽散,一场讨伐贼臣乱党的正义之战不了了之,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缺乏有效管用的体制机制而无法使得盟军“同舟而济,携手若使一人”。
  孙武子率然之蛇的一体化作战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军就是要通过不间断的新军事变革,逐步确立和完善适应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要求的体制机制,从而将我陆、海、空和第二炮兵以及各个兵种高度融合为一体,收放自如、攥指成拳,最终使全军将士成为“率然之蛇”,达到“同舟而济,携手若使一人”的一体化程度。
  《孙子兵法》虽然问世已经2500多年了,但是其伟大而深邃的军事思想却一直闪耀在历史星空,历久弥新,尤其是它所蕴含的体系化战争指导思想,正在被世界各国的军事实践所践行和验证,作为孙武子的后人,我们更应该积极的吸收《孙子兵法》的思想精髓,用以指导我军的建设和作战。

文章发掘了《孙子兵法》中所蕴含战争指导思想,从政治和军事相合一、经济和军事相融合以及各种作战力量成一体的角度,揭示了《孙子兵法》的体系化军事思想,并指出了这种体系化的军事思想对于当前我军的建设发展以及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的生成和提高重要借鉴价值。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和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髓富瞻、逻辑缜密严谨,是我国乃至世界的兵家经典。随着战争形态向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演变,《孙子兵法》中所蕴含的体系化战争指导思想对信息化军队的建设、训练和作战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因而,其价值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军事家的重视。
  一、政治和军事相合一的体系化战争思想
  孙武子在《孙子兵法》的开篇《计篇》中最先明确提出:“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民心归向一直是开明的政治家、军事家都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战争后方的稳固和战争潜力的发挥。《孙子兵法·军形》篇中指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也就是说,只有修道保法,才能确保战争胜利,进而确保政权巩固。“道”指的就是顺乎民心的国家政略,是统治者和军事行动争取人民支持的关键所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条件,孙武子的观点鲜明的指出了政治与军事是同一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浑然整体。
  政治和军事合一的战争思想也被中国传统文化广泛认同,如吴起就特别指出,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不在“山河之险”,而在“为政”之善与不善,首先要“内修文德”,同时“外治武备”。儒家孟轲也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就是正确的国家政略,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荀子·议兵》中更是作了精辟的表述:“故仁人上下,百将一心,三军同力。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捍头目而覆胸腹也。”因此,如果统治者懂得政治与军事的这种辩证统一关系,做到政治清明,上下同欲,民心集聚,众志成城,如此则所向披靡,何往而不胜!西方最具有影响力的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也指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由此可见,战争与军事在本质上是同一事物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形式,就如同冰是零度以下的水一般。
  毛泽东同志也一针见血的指出:“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战争最深厚的伟力在于民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我们共产党领导和组织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争取了一切可能的力量,最终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而不能自拔。相反,如果统治者是不修德政,暴虐于民,那么再坚固的防守工事,再强大的军队,也会因为众叛亲离而不免于失败。国民党军队的彻底惨败就是鲜明例子。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有430万兵力,装备也占绝对优势,而我军只有120万人,装备多是小米加步枪。但是国民党政府横征暴敛、滥杀无辜,国统区民不聊生,国民党最终失道寡助,没有了人民的支持而丢了大片江山。
  二、经济和军事相融合的体系化战争思想
  《孙子兵法·军形》篇中强调:“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战争的胜利必须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和保证。《孙子兵法·作战》篇中指出,“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孙子兵法,军争》篇中指出,“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孙子兵法·用间》篇中指出,“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表面看战争是兵力和军心的较量,在本质上则是经济实力的抗衡。军事实力是以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的,战国时期的秦国积贫积弱,偏安西北边陲一隅,几乎被列国吞并,秦孝公为了求存图强,在那个征伐频繁的时期,想法设法争取了二十余年的和平环境,专心进行全面变法,大力发展经济实力,其他诸侯国却在互相征战中元气大伤,由富变贫,而秦国最终在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撑下,兵锋所指,所向披靡,统一了六国。
  落后就要挨打,当今时代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对经济技术基础的依赖性更强,只有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国家的工业化才能全面建成,信息技术才能有长足发展,军事装备和军事信息系统才能更新换代、优化升级,才能为体系作战提高坚实的物质技术支撑。正因为如此,我们国家提出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国防建设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寓强大的国防潜力于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中。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现在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同世界强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必须抓住和用好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使我们的经济实力再上一个新台阶,从根本上加强军事实力。
  同时,军事实力的增强,又反过来对国家经济建设成果起着保护和巩固作用,为经济发展争取更持久的和平环境。总之,不能只求经济发展而忽视国防力量的建设和提高,也不能盲目地脱离经济实际而一味追求军事实力的提高,二者必须协调发展,任何顾此失彼的举措都是很危险的。
  三、各种作战力量成一体的体系化战争思想
  《孙子兵法·九地》篇中指出:“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位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兵家圣人孙武子在2500多年前就这样精辟的论述了各个作战力量一体化协同作战的思想,其深邃的智慧和超越时空的远见不得不令人叹服。在伊拉克战争中,美陆军在向巴格达推进的过程中,一旦遇到难以攻克的据点,单兵即可以向轰炸机请求支援,并可为轰炸机提供准确全面的目标点信息,在短短的几分钟后,轰炸机就可以协同单兵,将指定的目标点清除,为陆军的推进扫清障碍。由此可见,美军的陆、海、空三军已然是常山之蛇亦。
  “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这里的“舟”,我们可以理解为军队的体制机制,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可以使己方各作战力量密切协同配合,形成整体合力,营造有利、主动的战场态势。相反,如果参战各力量互相之间协调失灵,支援不及时,或者各自为战,只考虑自身利益,一味的保存实力,而不着眼战争全局,则极易被敌方各个击破。公元190年,以袁绍为盟主的各路诸侯起兵讨伐倒行逆施的董卓,起初,董卓见盟军声势浩大主动回撤长安,但是盟军各将领各怀异心,迁延时日,消极避战,谁也不肯和董卓军队交锋,最终,在数量上和道义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盟军化作鸟兽散,一场讨伐贼臣乱党的正义之战不了了之,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缺乏有效管用的体制机制而无法使得盟军“同舟而济,携手若使一人”。
  孙武子率然之蛇的一体化作战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军就是要通过不间断的新军事变革,逐步确立和完善适应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要求的体制机制,从而将我陆、海、空和第二炮兵以及各个兵种高度融合为一体,收放自如、攥指成拳,最终使全军将士成为“率然之蛇”,达到“同舟而济,携手若使一人”的一体化程度。
  《孙子兵法》虽然问世已经2500多年了,但是其伟大而深邃的军事思想却一直闪耀在历史星空,历久弥新,尤其是它所蕴含的体系化战争指导思想,正在被世界各国的军事实践所践行和验证,作为孙武子的后人,我们更应该积极的吸收《孙子兵法》的思想精髓,用以指导我军的建设和作战。

一个字“道”

  • 《孙子兵法》主要有哪些思想?
  • 答: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 《孙子兵法》阐述的主要军事思想观点及其对现代战争的指导意义是...
  • 答:《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体现在:关于战争问题的认识,关于战略战术原则。一、关于战争问题的认识 (一)国家至上,胜利第一(价值判断)。这是《孙子兵法》战争观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它认为,决定战争现一不战最根本的依据是国家利益;要求将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对于国君错误的指令也可以不执行,执行国...

  • 《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是什么?
  • 答:集中体现在前三篇 1、知兵慎战;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2、不打无准备之仗;知彼知己,百战不殆。3、师出必有名,顺应天意民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的奠基之作。孙武在这部军事学圣典中,系统地揭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提出了一套十分完备的军事思想体系和...

  • 《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有几个?
  • 答:《孙子兵法》又称《孙子兵书》、《孙武兵书》、《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一共十三篇,共有六千字左右。主要有五种军事思想:一、战略运筹(第一篇至第三篇):第一篇《始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

  • 孙武的《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 答:一是要知彼知己。孙子高度重视彼己双方优劣强弱这一决定战争胜负的客观基础,深刻指出在战争指导上,关键是“知彼知己”,才能“百 战不殆”。知彼知己不仅要从战略高度上了解和把握“五事”、“七计” ,而且要了解了掌握作战全过程中敌对双方不断变化着的各种具体情况。这是贯穿全书的一个基本思想,也是...

  • 孙武的《孙子兵法》体现了哪些军事思想?
  • 答:《孙子兵法》开宗明义第一篇就指出: 战争(孙武是用“兵”字来表述的)是“国之大事”,它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人民的生死,因此必须慎重对待,不可轻率从事,“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这就明确表达了孙武的“慎战”思想。 孙武的“慎战”思想,反映在战争指导上则表现为“全胜”的理论,这是《孙子兵法》的精华所在。

  • 孙武的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 答:孙武一贯主张速战速决,“兵贵速,不贵久”,“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再次是集中优势兵力的作战原则,“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这也是《孙子兵法》中最精彩的内容之一...

  • 孙武的军事思想有哪些?
  • 答:战争目的:孙武认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政治目的,而不是为了破坏敌方的军事力量。因此,他提出了“制敌于不战”的思想,即利用谋略和战术手段来制约和迫使敌方,以达到政治目的。战争中的谋略:孙武的兵书《孙子兵法》强调谋略的重要性,认为谋略是战争胜利的关键。他提出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

  • 孙子兵法中提出了以什么作为核心的作战原则
  • 答:孙子兵法中提出了以"以计为主"作为核心的作战原则。这个原则强调了制定周密的计划和战略,充分考虑敌我双方的优劣势和变化,从而在战场上获得胜利。除了计划的重要性,孙子兵法还强调了灵活性和适应性,即根据敌情变化随时调整战术,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胜利。此外,孙子兵法还提出了许多其他的作战原则,...

  •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有哪些
  • 答:能保全自己而后破敌,不战而令敌人屈服,才是最高的用兵境界。这是精髓。《孙子兵法》从政治、经济、外交,从指挥、地形、间谍等等全面的论述了用兵作战方法和利害。是中国后来各朝各代进行军事斗争和军事理论研究的指导灵魂、理论基础。中国自战国后二千几百年中,丰富多彩的战争艺术和军事理论,无不彰显着...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