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求张学良的家谱 张学良的后代都有谁呢?能详细介绍下么?

2024-06-01m.verywind.com
谁知道张家的家谱?~

由来: 张姓人口约为7800万,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一,是当今中国第三大姓。张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传说。古书上记载黄帝的孙子挥创制出弓箭,这在当时对社会确实有很大贡献,因此被赐姓张。张姓还有一支形成于春秋时期,是以祖辈的名字中的字作为姓的,韩国的开国者解张,字张侯,他的子孙以张为姓,这一支张姓主要在今河南省境内。此外,居住在云南的南蛮酋长于三国时被诸葛亮赐姓张,此后其子孙便以张为姓。据《三国志》记载,张辽原本姓聂,后改为张姓,世代居住在许昌,成为大姓。晋代有中原张姓迁至福建,唐朝年间,张姓人氏又随陈政、王潮等人居入福建,此后河南光州张姓迁往广东,从清初开始,广东、福建的张姓又迁入台湾,从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张姓以北方人居多,主要是汉族。张姓繁衍昌盛,人丁兴旺,支脉众多,在全国许多地方发展成为名门望族。张姓自古为英才辈出的姓氏。如战国时有政治家魏国人张仪;西汉最著名的张姓人物是张良和张骞;东汉也有两个最杰出的张姓人物-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和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东汉时,张道陵在四川创立道派,被称“张天师”,张角、张梁、张宝创立太平道起义,称为“黄巾军”,张修、张鲁创立天师道;三国时大将张飞,张辽;西晋文学家张华;南北朝时期,农民起义领袖张凤,画家张僧繇(you);唐朝张说、张九龄又是宰相,又是文学家,名将张巡,书法家张旭,小说家张读,诗人张若虚、张继、张志和;五代时农民起义首领张遇贤;北宋有农民起义领袖张余、张海;南宋大将张宪、张俊;元代有大将张弘范;明代政治家张居正,画家张路,医学家张景岳,著名道士张三丰,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清代有“天下第一清官”张伯行,捻军首领张宗禹,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北洋军阀张作霖,张敬尧,张宗昌等。 海外张姓华人杰出代表有林肯大学校长张道行,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宇航员张福林,华盛顿世界银行总会计师张展成,遗传生物学家张觉明,著名画家张玉良、张融,航空与太空总署宇宙航空高级总工程师张云樵,香港十大富翁之一张荣发等等。
姓氏起源:
关于张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少昊子挥造弓箭,姓源启自黄帝赐
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家乘谱牒
河北:南皮张氏东门家谱不分卷、南皮张氏族谱、南皮张氏西门家谱、张氏族谱不分卷、南皮张氏四门弟十八支家谱。
山西: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宗阳张氏家谱四卷、定阳张氏家谱四卷。
辽宁:广宁张氏家谱不分卷、顺天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
海:申浦张氏宗谱六卷、奉贤张氏家谱六卷首一卷、云间张氏家谱一卷、云间张氏家谱续卷一卷、南塘张氏族谱八卷。
江苏:张氏宗谱十卷、铜山张氏家传、张氏族谱二卷、张氏家谱六卷、淮阴张氏宗谱九卷。
浙江:清河张氏支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甬上张氏宗谱、清河张氏宗谱二十二卷。
聚集地:
迁徙分布
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
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第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传自彝,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乐;河间(今属河北)张氏,为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魏郡(今河南安阳市)张氏,世居平原。
晋代有中原张氏迁至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唐僖宗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张氏在台湾仅次于陈、林、黄三姓,是第四大姓。台湾的张氏来自福建和广东。台湾张姓曾分金坡派、板桥派等多种。主要居往在彰化、台北、台南、南投等地,彰化有数为占全台人数的六分之一。与大陆张姓一样,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到处都有张氏族人在;三是人才辈出,数不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张氏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第一个入台开基的张氏先人是张佑,来自广东梅丰。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堂号
"百忍堂":
唐朝的时候,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的世风影响很大。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张公拿起笔来写了100个"忍"字呈给高宗。高宗很佩服,奖励了张公100尺绸缎,
张姓堂号还有"清河"、"金鉴""孝友"、"亲睦"、"冠英"、"燕贻"、"敦睦"、"宗岳"、"敬谊"、"源流"等。
历史名人:

张 良:西汉谋臣,安徽毫县人。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张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张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
关于张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少昊子挥造弓箭,姓源启自黄帝赐 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家乘谱牒
河北:南皮张氏东门家谱不分卷、南皮张氏族谱、南皮张氏西门家谱、张氏族谱不分卷、南皮张氏四门弟十八支家谱。
山西: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宗阳张氏家谱四卷、定阳张氏家谱四卷。
辽宁:广宁张氏家谱不分卷、顺天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
海:申浦张氏宗谱六卷、奉贤张氏家谱六卷首一卷、云间张氏家谱一卷、云间张氏家谱续卷一卷、南塘张氏族谱八卷。
江苏:张氏宗谱十卷、铜山张氏家传、张氏族谱二卷、张氏家谱六卷、淮阴张氏宗谱九卷。
浙江:清河张氏支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甬上张氏宗谱、清河张氏宗谱二十二卷。
聚集地:
迁徙分布
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
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第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传自彝,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乐;河间(今属河北)张氏,为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魏郡(今河南安阳市)张氏,世居平原。
晋代有中原张氏迁至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唐僖宗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张氏在台湾仅次于陈、林、黄三姓,是第四大姓。台湾的张氏来自福建和广东。台湾张姓曾分金坡派、板桥派等多种。主要居往在彰化、台北、台南、南投等地,彰化有数为占全台人数的六分之一。与大陆张姓一样,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到处都有张氏族人在;三是人才辈出,数不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张氏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第一个入台开基的张氏先人是张佑,来自广东梅丰。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堂号 "百忍堂": 唐朝的时候,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的世风影响很大。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张公拿起笔来写了100个"忍"字呈给高宗。高宗很佩服,奖励了张公100尺绸缎,
张姓堂号还有"清河"、"金鉴""孝友"、"亲睦"、"冠英"、"燕贻"、"敦睦"、"宗岳"、"敬谊"、"源流"等。
历史名人: 张 良:西汉谋臣,安徽毫县人。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张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张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张德成:清末,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

张学良曾说过:"大姐凤至是我最好的夫人,赵四小姐是最爱我的妻子,蒋士云是我最可爱的女友,而我的最爱是在纽约"。

张学良和于凤至
张学良的原配妻子于凤至是富商于文斗的女儿,她与张学良的婚姻是张作霖一手包办的,张学良对大于自己三岁的妻子,唯有尊重,无关情爱,二人婚后育有三子一女。
值得一提的是,于凤至,其实也没有把遗产留给子女。早已去世的她,把遗产都划到了张学良名下,只是希望将来能跟张学良合葬。只可惜,张学良最后还是舍弃于凤至,选择跟赵四小姐合葬在一起。

张学良和赵四小姐
赵四小姐原名赵一荻,家人都称她为赵四小姐,据说出生时,东方天际出现一片绮丽多彩的霞光,这似乎也预示了赵四小姐具有神秘色彩的经历。

赵四小姐
西安事变后,赵四小姐陪伴张学良开始54年的软禁生涯,直至1964年7月4日,赵四小姐嫁给了张学良,成为真正的张夫人。

蒋士云、张学良(左、中)
蒋士云是曾任国民政府中央银行行长贝祖贻的夫人,也是名扬天下的著名建筑家贝聿铭的继母。

蒋士云与贝祖贻
身为江南名媛的蒋四小姐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和张学良相识并且相爱,两人两情相悦,却因为阴差阳错没能结婚,但是彼此都一直深爱彼此。年轻的时候张学良就认为蒋士云是她在众多女人中最喜欢的一个,并且在认识蒋士云之后才认识了"赵四小姐",所以这一段恋情在张学良心中还是极为珍贵的。

赵四小姐
正如张学良晚年所说:“于凤至是最好的夫人,赵一荻是最患难的妻子,贝太太(蒋士云)是最可爱的女友。我的最爱在纽约。”

2000年,赵一荻离开人世,享年88岁,虽然比张学良小了11岁,但陪伴张学良72年后,还是先一步离开了张学良。赵一荻离世的第二年,张学良也走完人生路,最终,二人合葬在了美国檀香山。

张学良骨肉姊妹弟兄众多,加他共有14位,目前有的在国外,有的在台湾,有的在大陆。家族庞大,缘由为张作霖共有妻妾6房。

元配夫人赵氏,生长女张冠英,长子张学良,次子张学铭。早年逝世。

二太太卢夫人生了两个女儿,二女儿怀英、四女儿怀卿。1974年5月卒于天津。

三太太宪夫人,西城人,性情暴躁,思想激进,夫妻感情不合,婚后不久,即离家遁入佛门。

四太太许夫人,生三子学曾、四子学思、三女怀瞳、五女怀曦。“七七”事变后移居美国多年,解放后,只身回国,1976年卒于北京。

五太太寿夫人,生五子学森、六子学俊、七子学英、八子学铨。在几位夫人中,寿夫人最得宠,精明能干,颇有见识,府中事无巨细都由她掌管,较长时间随张左右,直至张作霖逝世。“九·一八”事变后居天津,直到1948年冬离津赴沪转道台湾,1966年病故于台湾。

六太太姓王,未生育,不得宠。死后张又续了个六太太马姨娘,原为寿夫人身边丫鬟,生六女怀敏。一直追随寿夫人左右,直到1948年同去台湾,在1975年病逝于台湾。

张学良的大姐冠英,出过天花,脸上有些白麻子,后嫁给吉林督军鲍贵卿之子鲍育才为妻,全国解放前夕迁回北京,1954年病逝。生三女二子。

二妹怀英,父亲包办,嫁与蒙古达尔汉王之子为妻。因该公爷先天呆傻,无力生活,因此婚后不久即回娘家居住。直到张作霖被炸身亡,才得离婚,嫁陈友涛,寓居上海,解放前返回天津,孤独一人(无子女),与妹怀卿同住。1989年病逝。

三妹怀瞳,许给许尔巽(西度督军)的儿子赵天赐,婚后夫妻感情融洽,“七七”事变后迁居美国至今。

四妹怀卿,被张作霖许给张勋(民初搞过复辟的督军)之子张梦潮。因张梦潮患精神病,“九·一八”后依法离婚。一直居住天津,现为天津市政协委员。

五妹怀曦,父亲包办许给靳云鹏(曾任北洋军阀政府的总理)之子,未结婚。张作霖死后退婚。“七七”事变后,随母侨居美国,现于华盛顿工作。

六妹怀敏,1947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与翟文选(曾任辽宁省省长)之孙翟元坤结婚。1948年随母去台湾至今,在某大学家政系任教。

张学良二弟学铭,元配姚夫人生一女,名闾娥,学铭出国后,长期母女为伴,现居天津。闾娥原在天津第二中心医院工作(图书馆管理员),现已退休。爱人何炳焕为天津医疗器械公司工程师,生二男二女。

学铭后与北洋军阀内政部长朱启钤六女朱洛筠结合,一起周游西欧及美国。太平洋战争以后,学铭在香港被劫而回国,住北京,生二子。长子允仲在香港经商;次子鹏举在天津市政工程局工作。

三弟学曾,曾留学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赴美国,在联合国工作。有二子一女,长子闾璜攻化学,现任美国石油研究发展公司研究人员;次子学美术。

四弟学思,性格直爽,有正义感。早年在东北军任职,经国民党中央军干团训练后,送往内战前线,几经周折,投身革命。东北光复后,曾出任辽宁省长,后致力于人民海军工作,被授予少将军衔。曾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的多次接见、鼓励。不幸的是,十年浩劫期间受迫害而逝。其妻谢雪萍(中共党员)在延安与其相识结婚,生有二男四女,男孩名先毅、仲群;女孩名晓晓、啸啸、乐然、子京。

五弟学森,曾留美学飞行,光复后回国任天津警备司令部少校秘书。1948年去台湾,后去夏威夷等地。有二女,闾衡在港经商,芳芳居台湾。

六弟学俊,光复后曾在国民党军统有关单位工作,1948年去台湾。

七弟学英,一生无正式工作,1948年去台湾又转香港。1983年病逝于台湾,没有子女。

八弟学铨,1943年到东北解放区,曾在营口税务局工作,天津解放后退职回津。1960年由周总理过问,始安排工作,在55中任教。退休后任区政协委员。爱人马蕴兰,有一女,名闾琪。

张作霖原配赵氏1898年生长女张首芳(又名冠英),1901年生长子张学良(字汉卿),1907年生次子张学铭(字西卿,后任天津市长,日本士官学校毕业);二房卢氏,1907年生次女张怀英,1911年生四女张怀卿;三房戴氏,无子女;四房许氏,1909年生三女张怀瞳,1911年生三子张学曾(字远卿,后赴美,在联合国任职),1913年生五女张怀曦,1916年生四子张学思(又名张昉,张学诗,字述卿,中共海军少将,曾任海军参谋长,大连海军学校,东北师范大学创始人,“文革”中被迫害致死);五房寿氏,1920年生五子张学森(后赴美,在一家航空公司任职,后张学良赴美,均由张学森照顾,1990年曾被邓小平接见,1995年病逝于北京,其女张闾蘅现为全国政协委员),1922年生六子张学浚,1924年生七子张学英,1925年生八子张学铨;六房马氏,1925年生六女张怀敏。
张学良有四子一女,其中原配于凤至(1898——1991)生,长女张闾瑛,1916年生,现居美国,丈夫为东北大学毕业生,美中联谊会会长陶鹏飞先生;长子张闾珣(1917——1981),英国剑桥大学高材生,后因为战争导致精神失常,1981年去世;次子张闾王于(1918——1986),少年时随母亲出国,后在美国定居生一子(张居仁),二女;三子张闾琪(1919——1929),十岁时去日本医院检查,日本人本想刺杀张学良,未料张学良未到,误杀张闾琪,年仅十岁,后灵柩于抗战时失踪于沈阳。张学良还曾娶谷瑞玉为妻,后离婚,二人无子女,后与赵一荻同居,1930年生四子张闾琳,张闾琳后在美国,娶陈济棠侄女陈淑贞,生二子,1060年生长子张居信,1962年生次子张居仰,闾琳为美国航天专家,二子均为学者。
张学铭先娶姚氏,生张闾娥,后娶朱启钤六女朱洛筠,生张允冲,张鹏举(已去世)
张学曾后到美国联合国总部任职,生有六个子女
张学思娶妻工人出身的谢雪萍,生有六个子女
张学森(1920——1995)有三个女儿,张闾蘅(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立法委员,张学良干女儿)、张闾芝、张闾芳
张学浚有六个子女,后来流亡到台湾,六十年代去世
张学英后流亡香港,无子女
张学铨后在天津教书,一子一女
姐妹
张冠英嫁鲍毓才,五子女
张怀英嫁蒙古达尔汗亲王,后离婚,无子女
张怀瞳嫁赵尔巽之子赵天赐,生有二子一女,女儿嫁白崇禧三子白先忠
张怀卿五个子女
张怀曦四个子女
张怀敏嫁靳云鹏之孙,三个子女

张学良,字汉卿。1901年6月3日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人称少帅。

他的父亲张作霖,身居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大元帅的高位,是名符其实的东北王。家庭的影响使张学良从小就注定要走一条军人的道路。他1918年入伍,1920年就晋级为陆军少将。

1921年张学良协助其父军经武,对东北军从上到下,进行了一次彻底改革。在整军经武中,张学良对排长以上干部作了大规模调整,大量吸收受过正规训练的新式人才,这不仅提高了东北军的战斗力,而且日后为张学良统率东北军的战斗力,而且日后为张学良统率东北军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1928年,蒋、冯、阎、桂联合攻打奉军。在强大的攻势面前,奉军连连败退。日本帝国主义在发现张作霖已没有利用价值时,于6月4日在皇姑屯埋设炸药将张作霖的专车炸毁,张受重伤后毙命。

张作霖的死,对张学良来说无疑是一场极严峻的考验。6月19日,张学良就任奉天军务督办。7月4日,就任东三省保安司令,年仅二十七岁的张学良,从此开始主政东北。他采取了一条不同于张作霖的路线,励精图治,致力于开发东北,做了一些有益于祖国统一和使东北富强的事。

为维护祖国统一,张学良毅然实行东北易帜。张学良在决定东北易帜时,内受老臣宿将的反对,外受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利诱。日本政府一面不断从朝鲜调兵到沈阳,进行武力威胁,一面以借款六千万元相利诱,但这些均未动摇他易帜与统一的决心。

东北易帜后,张学良致力于发展东北经济。在他的努力下,东北的经济在短短几年内有了迅速发展,出现了收入大于支出的可喜现象。张学良还重视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培养各方面的有用人才。在他执政期间,东北教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在战争的关键时刻,位于关外观战的张学良倒向蒋介石,进兵关内。10月9日,张学良在沈阳宣布接受蒋介石陆海空军副总司令职的委任,东北集团的势力徒然膨胀,一下子扩展到华北,成为全国最大的地方实力派。

1931年前后,日本帝国主义谋图侵略我国,先后制造了"万宝山事件"、"中村事件",企图借机寻畔。对此,张学良连连向蒋介石请示机宜,但蒋命令张学良不要做任何抵抗,以待国联干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当"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北大营的万余兵力,未作任何反系和抵抗,让日军占领了沈阳。

东北沦陷,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蒋介石这时又把一切罪过都推到张学良身上,使他成为丢失东北的罪魁祸首。为了表示对东北问题负责,张学良特向南京政府引咎辞职。12月,他被免去陆海空军副司令职,改任北平绥靖主任。

1933年,日军进犯热河,张学良一方面电请中央派援军,一方面组织东北军抵抗。然而在与日本作战中,有的部队不战自溃,有的观望不前,有的为了保存实力,纷纷后退。热河不久失陷,张学良为此致电南京政府引咎辞职。3月11日,通电下野。4月,张学良被罢官出国。

在国外考察期间,张学良对德意法西斯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还与德国外长里宾特洛夫建立了良好的私人感情。张学良错误地认为中国的危亡在于法西斯主义。因此,当1934年1月,蒋介石召他回国参加围剿红军的军事行动时,他欣然从命,并表示他本人愿作出牺牲,将一切责任揽到他身上,以保持蒋介石"领袖"的形象。

1934年2月,张学良被蒋介石任命为鄂豫皖三省"剿总"副司令,代行总司令职务,驻节武昌。1935年10月,蒋介石又任命他为"西北剿总"副司令,并代理总司令(蒋介石)职。

起初,他和东北军高级将劣谠进攻革命根据地还是很卖力的,指望由此扩充实力,以便有朝一日能打回东北去。9月间,张学良指挥十万之众,向陕甘革命根据地发动的第三次"围剿",被红军彻底粉碎。历时三个月的战斗中,他的东北军丢掉了近三个师的兵力,两名师长阵亡,七名团长或亡或被俘,特别是直罗镇一役东北军的一役师被全歼。这在东北军几十年的历史上还未有过,使张学良在思想上受到极大震动。

1935年10月,张学良到南京参加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和五全大会。蒋介石对他的损失没有任何安慰的表示,军政部长何应钦还准备减发东北军军费。张学良逐步认识到"剿共"是死路一条。只有联共抗日,他个人才能在全国人民面前一洗前罪,东北军才有出路,中华民族才有希望。

回到西安后,张学良便同十七路军将领杨虎城商议了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问题。

1936年3月,张学良在洛川同红军代表李克农进行了会谈,双方就联合抗日问题进行了磋商,达成了局部停战协定。4月,张学良与周恩来在延安进行了会晤,共商抗日大计。这次历史性的会谈奠定了东北军、西北军和红军"三位一体"联合抗日的基础。

张学良、杨虎城对"剿共"的消极态度引起蒋介石极度不满。10月20日,蒋介石赶到西安,催逼张、杨"剿共"。蒋介石蛮横地要挟张、杨说:要么赶快出兵"剿共";要么将部队调往安徽、福建,由中央军进驻西北"剿共"。在这种情况下,张学良与杨虎城决定第一步"苦谏",尽量说服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如"苦谏"无效,再行"兵谏"。

12月7日,张学良到蒋的驻地临潼华清池,向蒋苦极谏,痛哭陈词,想以至诚感动说服蒋介石。蒋介石却勃然大努,说:"现在你就是拿枪把我打死,我的剿共计划也不会改变。"11日晚,张学良从临潼回到西安,部署军队。12日清晨,东北军冲进华清池,系溃了蒋的卫队、捉住了蒋介石。

事变后,张学良和杨虎城宣布成立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并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八项主张。同时致电中共中央,请速派代表来西安共商大计。

12月17日,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团到达西安。23日,宋子文代表蒋介石与张、杨及中共代表谈判。24日,达成了以中共代表团的主张为基础的六项协议。至此"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解决后,张学良认为既然蒋已经答应抗日,就应该帮助蒋恢复威信,维持其领袖形象。同时他也认为自己这样忠心为国,仁义至尽,可以取得蒋介石的谅解,因此决定亲自送蒋回南京。周恩来得知此消息后,急忙赶到机场劝阻,但张、蒋所乘飞机已经起飞了。

12月26日,张学良陪送蒋介石到南京后,就被软禁。31日,高等法院以用暴行威胁上官的罪名判张学良十年徒刑。蒋介石这时又故作姿态,请求政府特赦,最后宣布由军事委员会对张"严加管束"。从此,张学良失去了自由。

为营救张学良,很多方面都作出了很大努力,但都没有奏效。

直至80年代末,蒋氏父子先后去世,张学良才恢复自由。目前他定居在美国夏威夷,他把自己的回忆录音和其它资料委托哥伦比亚大学保管,嘱咐只有在他谢世之后才可公开。

届时,有关历史的种种之谜团,有关这位"千古功臣"的风风雨雨都将披露在世人面前.

求张学良家谱才给5分儿?

  • 少帅张学良的父亲是谁?
  • 答: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 张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汉族,奉天省海城县驾掌寺乡马家房村西小洼屯(今辽宁省海城市)人。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乳名老疙瘩,他喜欢别人叫他“张大帅”。张作霖自幼出身贫苦农家,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后投身绿林,势力壮大,清政府无力征剿...

  • 张学良的身世背景
  • 答: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陆军一级上将,曾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周恩来对其评价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汉族,籍贯辽宁海城,祖籍河北大城。1901年6月3日(夏历4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屯(旧称桑子林...

  • 张学良的爷爷叫啥
  • 答:一直追随寿夫人左右,在1975年病逝于台湾。在他之前还有一个王夫人,未生育,病死。八子:长子张学良、次子张学铭、三子张学曾、四子张学思、五子张学森、六子张学俊、七子张学英、八子张学铨。六女:长女张冠英(原名首芳,学良胞姐)、次女张怀英、三女张怀瞳、四女张怀卿、五女张怀曦、六女张怀敏。

  • 谁能详细介绍一下张学良的历史?
  • 答:张学良,男,1901年生,字汉卿,辽宁省海城人,一级陆军上将,长城抗战时为陆海空副总司令,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张学良的父亲为东北军领袖张作霖。张作霖为了培养儿子将来承位,光宗耀祖,在张学良很小时,就聘请专人教他文化和科技知识。1918年张学良17岁,即被任命为卫队旅营长,以后又送他进东北...

  • 求张学良资料
  • 答:出生 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 1901年6月3日(1901-06-03)大清奉天省台安县 逝世 2001年10月14日 (100岁)美国夏威夷州檀香山市史特劳比医院 配偶 于凤至 (1916年结婚-1964年表态离婚)赵一荻 (1964年结婚-2000年去世)亲属 师: 崔名耀、金梁 父: 张作霖 母: 赵氏 岳丈: 於文斗 弟: 张学铭 子:...

  • 张学良的两个孙子:名牌大学毕业,同为美籍华人,多次回国学习
  • 答:张学良与赵一荻育有一子名叫 张闾琳 ,是一名著名的航天专家,曾经在美国太空署任职, 后张闾琳与妻子陈淑贞在大学相识相爱,婚后育有二子分别是张居信和张居仰。 张居信和张居仰二人分别毕业于名牌大学,虽为美籍华人,然多次回国学习,寻“根”。 “家国情怀”在张学良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对于晚年的他而言,放不...

  • 张学良将军的简介!
  • 答: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1920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皇姑屯事件”之后,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后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

  • 张学良是张作霖的亲生儿子吗
  • 答:张作霖,原配赵氏1898年生长女张首芳家东北元老鲍贵卿之子鲍豫才,1901年生长子张学良夫人于凤至、谷瑞玉、赵绮霞;1907年生次子张学铭夫人朱六小姐朱洛筠;二房卢氏,1907年生次女张怀英,嫁达哈尔王子,后离婚;1911年生四女张怀卿;三房戴氏,无子女;四房许氏,1909年生三女张怀瞳,家园东三省巡阅史、《清史...

  • 张学良的父亲是谁
  • 答:张作霖啊。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陆军一级上将,汉族,祖籍辽宁海城,1901年6月3日(夏历4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民国四美男子之一。

  • 张学良故居(一代名将的家园)
  • 答:张学良,字德芳,号五四,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将领之一。他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始人之一,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一位军事家和政治家,张学良的故居自然成为人们向往和纪念的地方。1.张学良故居的历史 张学良故居位于沈阳市皇姑区,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这座建筑群始...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