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汪伪国民政府老百姓生活怎样 汪伪国民政府的危害

2024-06-01m.verywind.com
中国民国时期下层老百姓的生活状况~

  民国时期,经区政府和村落权力精英征收的财税来源主要有田赋及田赋附加税、摊派、杂捐三种。1928年以后,田赋和田赋附加归省政府支配,作为补偿,省政府允许各县在原来附加之上再为附加,收入归县政府开支。附加税无不超过正税。1933年河北省田赋附加种数达48种,平均超过正税的一倍;河南省达42种之多,有的县超过正税的比率甚至近10倍(注: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四册,第115页。)。在上缴田赋的过程中,农村中的权势精英还利用各种手段将负担转嫁到一般农民身上。冯华德调查了河北省某县某村100名有地农民的田亩数,发现该村上报的地亩数与自存地亩册所记相差较大。村长、村副分别实有地为116亩、89.68亩,但却上报为50亩,而有些农民上报地亩数却大于实有数。显然,村长及少数豪绅是将田赋负担转移到其他农民头上(注: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第58页。)。
  摊款是县、区政府收入的另一主要来源。摊款在清代一般是为了应付地方性的财政需要,如兴办公共工程,才向百姓摊款并派工。民国以来,摊款成了地方军阀及各级地方权力机构搜刮乡村财富的重要手段。这一现象在华北农村极为盛行。据对河南省农村的调查,区公所“最繁重的工作,莫如派款。当县府奉令派款时,便召集各区区长,按地域的大小,田亩的多寡,议定各区应派的额数,区长下乡便召集保长,再按各保的地亩派定额数,于是保长逐户向农民摊派”(注:国民政府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河南省农村调查》,第73页。)。尤其是军阀混战时期应付兵差的摊派数额巨大,1930年河南战区各县的兵差合计达1074万元,每亩平均摊到5元,几近全省平均每亩田赋及附加税的30倍(注:郑起东:《近代华北的摊派(1840~1937)》,《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2期。)。因摊款不属于国家财政体制内征税,大多是临时性的,所以也成了各级地方官吏及乡村权力精英中饱私囊的绝好机会。据报告,河北省邢台县山川区40个村镇,到1933年年中已交纳的治安费用已是预算额的数倍,超过部分为区政府和民团所挥霍(注: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第73页。)。兵差成为摊款的主要项目,最终还是由贫苦农民负担。王寅生描述了河北清苑县薛庄村的情况,“清苑薛庄全村租地耕种的人家共有20家,这20家所租种的地,其中最多只有3亩地是属于薛庄村人所有,其余的地主统不在本村。这20家租地耕种的人家中间,明确地知道他不代替他底地主负担兵差的只有一家。”“大多数不住在农村的地主,他们所应摊的兵差都由他们底佃农代出。……一般住在村里的中小地主们,他们的兵差大半由自己负担。但是实际上他们底这部分负担也常常用提高租额的方法转移到佃农身上去的。”(注: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第73页。)
  除田赋与摊派外,民国时期的苛捐杂税繁多,各地杂捐的名目不一,从屠宰捐、花捐、烟捐到大粪捐,无所不有,是地方政府财税的重要来源。由于每一种捐的数额不大,县政府通常不设专门征收机构,而是采取包征制,由本地绅商承包征收。“(山东)菏泽县所行招商包税制度,全国各地均如此,弊端极大!类如某项捐税,应征比额每年300元,初由县府代征足此额;翌年省方派员督令招商承包,结果标额投至3000元,较原额增加10倍,包商之过分勒索可知。”(注:(邹平)《乡村建设》4卷9期,1934年10月,第13页。)能够承包征收杂捐者,必定是地方上有权势的豪强,必然和支配乡村社会的权力精英、基层官吏紧密结合在一起。
  强征硬派,村民怨声载道,而区级政府的行政任务必须完成,保甲长两面受气,进退维谷。有些品行端正的乡长、保甲长不愿承担这项苦差,如河北省昌黎县犁湾河乡乡长王筱候曾为避苦差而逃往关外。而大部分基层官吏则利用各种非合法的手段在征税过程中为自己攫取额外的利益。朱德新的研究表明,河南、河北一些地方的乡、保甲长借摊派之机贪污受贿,挪用公款,侵蚀团款(地方自卫武装费用),私卖乡保公所的枪支弹药后侵吞公款,利用兼任田房买卖监证人的职务进行贪污,实收虚支与拖延上报预算,虚报工程造价,将非法开支混在合法开支中摊派,层层加码,窃取余额,伪造账簿,巧立名目,各种手法无所不用其极(注:朱德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河南冀东保甲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9~141页。)。
  从征税的资源分配模式可以看出,民国时期地方政府动员乡村资源的过程中,国家权力与村落共同体连结的权力主体——区、乡、保长业已土豪劣绅化,这与清季已有很大不同。清季以前,乡村权力精英主要由科举产生的士绅组成,他们在官方政治文化上认同皇权,并受到科举的由上而下的制度性制约,虽无自下而上的社会制约,也不致恶性膨胀。但民国时期的军阀政权依赖乡村士绅动员乡村资源的同时,就已扩大了乡村精英的权力资源,却又缺乏吸纳其向上的制度性渠道。南京国民政府在所谓训政时期试图以地方自治、保甲制来限制土豪劣绅的权力膨胀,以使地方行政权力步入实现现代化的官僚制轨道,反而在制度框架内为土豪劣绅滥用权力、鱼肉乡里提供了权力委托的依据。
  在以征税为核心的权力网络中,地处封闭村落共同体的华北农民,日常所面临的就是土豪劣绅式的村庄精英的权力压迫,包括大量自耕农在内的贫民阶层与村庄权力精英的矛盾达到了十分尖锐的程度,而对于国家上层权力的运作则表现出惊人的麻木。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回到河南南阳农村后,农民们围上来打听的事大致有:北边的收成、粮食、土匪情况怎么样?宣统帝住过的宫殿后来何样?谁人现在此居住,现有无大总统等(注:朱德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河南冀东保甲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05页。)。乡民们只知道杀人偿命、纳粮交税,“谁做皇帝总要老百姓活命”,实际上被排斥在国家权力体制之外。他们对乡村权力运作的认同是在体制外政治文化层面上发挥作用的。这是一种低层次的、缺乏整合的权力合法性。当乡村精英滥用权力,再加各种天灾人祸使乡民们不能维护最低的生活水准时,矛盾便趋于表面化,甚至演变为武装冲突。
  国家权力向华北村落的渗透及乡民在政治文化上的回应,反映了国家行政权力与乡村社区的双向权力关系达到了相当紧张的程度。抗日战争开始后,共产党在华北的根据地政权对村庄社会资源进行的重新制度安排中,将乡村精英作为斗争的主要目标。在山东根据地内的莒南和莱芜县,共产党将土豪、腐败列为第一位斗争目标,而减租减息则被列为第四位(注:〔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0页。)。
  国民党政权在华北农村的最后失败,便说明在国家政权为推动现代化而进行的政治动员过程中,制度性安排应与乡村社会变迁的内发性结构相协调,并将民众纳入资源分配与权力运作网络的制度性框架内。事实上,1949年以前,上层各级政府除征税外,其职能一直没有渗透到村落社区中去(注:费正清:《剑侨中华民国史》(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5页。)。梁漱溟在本世纪30年代就已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地方制度创新的这一根本弊端,并呼吁在乡村社区内“重新一新组织构造,开出一新治道”(注:《梁漱溟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369页。)。抛开他付诸实践的乡村建设运动的各种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不谈,单就这一认识本身,不能不说已触及到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深层结构。而本文的基本结论正是,土地制度变迁和分配方式的转型是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最关键的制度安排。

当日本侵略者的帮凶与走狗,残害中国人民;
破坏了抗日统一战线,削弱了抗日的力量;

汪伪国民政府老百姓生活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

汪伪国民政府又称汪伪政权等,是抗日战争期间以汪精卫(本名汪兆铭)等投靠日本的中国国民党党员为首建立的政权,其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名,实际上则是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扶持的傀儡政权之一。汪伪政府于1940年3月在日本的扶持下成立于南京。



汪精卫担任该政权的“国民政府”代主席兼行政院院长,周佛海、李士群为主要成员,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解散。汪精卫原是中国国民党成立初期的主要人物,拥有很大的影响力,也是蒋介石的主要政敌。1940年3月,时任中国国民党副总裁的汪精卫与日本方面合作。



在南京建立了所谓“国民政府”。为和以蒋介石为首的重庆国民政府分庭抗礼,汪精卫政权自称是合法的国民政府,并沿用了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青天白日标志和中华民国国歌作为国旗国徽和国歌另加三角布片上书:“和平反建国”字样。



1943年后则完全采用未经修改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作为旗帜。汪伪国民政府虽然名义上接管了原中华民国维新政府、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和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等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权的辖地,但是临时政府改组后的华北政务委员会与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实际上仍保持较高的独立性。

扩展资料:

军事组织

1940年汪伪政府在南京成立后,设置军事委员会作为其最高军事指挥机关汪精卫兼任委员长。汪精卫在建立政权之前曾仿照蒋介石经营黄埔军校的先例在上海江湾成立军官训练团,意图建立自己的嫡系军队。由于日本方面不允许他有这样的部队所以训练团被带至武汉绥靖处工作。

尽管如此至日本投降时汪伪政府已经拥有7个集团军和一些绥靖部队。此外汪伪政府还对外吹嘘建有海军和空军。但汪伪政府的海军仅有陈旧小炮舰3艘,空军只有数架教练机实际上形同虚设。汪伪政府所有的伪军统计起来对外号称兵力百万实际上大约只有八十万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汪伪国民政府





谁统治对老百姓的生活一般都不会有太大的影响。鲁迅先生说过,只有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当然是有满意的又不满意的,不过,战争年间,社会动荡是肯定的

估计也够混乱的了,你要想在历史文献上查找估计不太可能,因为历史本身就不是客观的存在,是人民加入了主观意识的记录而已。

很好,非常快乐…~

  • 伪满洲国时,东三省老百姓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 答:那个时候生活还不错,基本上都有肉吃,每天过得很好,大家安居乐业。他们穿得也不错,并没有特别的落魄。

  • 民国乱世普通人是怎样一种生活状态?
  • 答:作为一个普通人,可以说每天能够吃饱饭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甚至他们需要躲起来,害怕被人抓走,因为他们的生活非常的胆怯,这时候他们的生活状态就是所有人都喜欢大门紧闭,不然的话就有可能被认为是一些。其他的原因而抓起来,还有一些人喜欢上街游行,想要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宣示主权,可是有些人就会受伤流...

  • 在民国时代,普通人的生活就只有“战乱和贫穷”吗?
  • 答:准确的说,民国时期的大部分普通人拥有的只是“战乱和贫穷”,极少的一部分普通人可以有比较稳定的生活。在民国时期,官员腐败无能、政府乱花钱不作为、国家首脑任人唯亲,把自己的小舅子派去担任财政部的部长,还搞出了一个“民国四大家族”。这些人的眼里从来就没有普通老百姓,...

  • 解放前的人们的生活水平是怎样的?
  • 答:解放前,工人和手工业劳动者以及小职员的生活也是低下的。工资收入很低,去掉吃穿烧用没有花的。一旦遇有灾害,就得同农民一样遭受高利贷剥削,甚至有的倾家荡产,妻离子散。特别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占本县以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贫困。当时的伪政府在经济上极力盘剥,劳苦大众有纳不完的苛捐杂税、...

  • 民国时期百姓的收入,工人只够买米买面,收入最高是哪行呢?
  • 答:民国的经济结构,经历了近四十年的发展变化。受政治格局的影响,有稳定,也有动荡。1927年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这十年,是国民政府比较稳定的时期。我们就以这个阶段的百姓生活水平聊聊。民国缝纫工 民国时期的经济中心跟现在一样也在上海,广州,北京。北上广的话题从那时就开始了 1.首先看工人,自辛亥革命...

  • 20世纪40年代的时候,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
  • 答:生活的很苦。新中国成立前,经济缺失,生存困难,经常是很多口人住在很小的破旧的矮小阴暗潮湿的房子里。1947年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大转折,婚宴上的新郎和新娘,酒席上每个位置放一根香烟,不像现在都是整包的。肉店的屠夫,现在猪肉都是在超市分割售卖,这样卖肉的情景很难再看见。理发店刮脸的师傅和...

  • 你如何看待二战时期沦陷区百姓的生活问题?
  • 答:战争中的老百姓,他们的生活是极其痛苦的。在肉体上,他们每天都要忍饥饿和苦难,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尸横遍野,民不聊生,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在精神上,他们不停地在思念在前线的亲人。

  • 伪满洲国时,东三省老百姓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 答:随着越来越多的日本移民的到来,东北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悲惨的境地。(鬼子开拓团)日本人到东北后,对中国老百姓采取了强抢的方式,掠夺中国人的土地、房屋和一切可以掠夺的财产。为了掩人耳目,日本人装模作样,说是用钱买农民的田,可无论旱田还是水田,每亩只给五毛钱,要知道东北每亩地的价格至少要60...

  • 伪满洲国的时候,东三省百姓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 答:伪满洲国时期,东三省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可谓是苦不堪言,民不聊生。当时伪满洲国是溥仪在治理,但实质确实日本人在背后统治,所以,当时才会有傀儡政权的存在,而当时东三省人们的生活无不在受到摧残和剥削,他们朝不保夕,甚至连自己的家都不去,可谓是苦不堪言,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多奋起反抗的抗日、...

  • 伪满洲国时,东三省老百姓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 答:伪满洲国时,东三省老百姓过的是没有尊严的生活,每天都要向日本人鞠躬,听日本人的话,好在后来抗日胜利了,老百姓也摆脱了心酸的生活。

    相关主题

      相关链接: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