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简述 简述三国演义中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100字左右

2024-06-02m.verywind.com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梗概~

故事梗概:
1、东汉末都天子成了西北军阀的人质,几经磨难,落魄成流亡政府,曹操将其迎至许昌,以此功封为丞相,天子由流亡变身为傀儡。
2、从此,曹操的政令均以天子颁诏形式发出,各地诸侯陷入两难境地,服从则于己不利,尤其是讨伐其他诸侯,让曹操坐收渔人之利,不服,则违抗天子,大逆不道。曹操以此政治优势,加以军事实力,统一了北方。
3、“挟天子以令诸侯”出自于《后汉书·袁绍传》,原文:“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是指挟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或比喻假借名义,发号施令。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

扩展资料: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原因:
1、这个策略是毛玠提出的,原话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而同时沮授给袁绍提出的策略是这样说的:挟天子而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
2、说法不大一样,但是意思是一样的:以天子的名义发号施令,把他们都打服了,成就霸王之业(这里最主要的就是霸王之业,而不是帝王之业,从这里是可以看出他的目的只是收服各地军阀当老大,而不是统一全国)。
3、虽然不像刘备那样一直处于甩尾巴的位置,但是跟袁绍刘表马腾袁术甚至吕布比起来,只能算是中等水平,从他的地理位置来看,又正好处在中原地区,属于四面都有强敌的情况,他只能拿起汉献帝这个挡箭牌(各路诸侯的弃子),把服气的收拢,把不服气的借天子的名义打服。
4、另外,当时的很多人才“正统”的思想比较严重(比如曹操很重要的谋臣荀彧,一直是有振兴汉室这样的愿望的),借天子的名义,还可以吸纳更多的人才。
参考资料:挟天子以令诸侯-百度百科

汉献帝东迁后,曹操觉得机会来了,当时宫中食用困乏,曹操便经常向献帝进献食品和器物。献帝还在洛阳时,曹操就曾向他进献过缝帐2顶,丝线10斤,山阳郡所产的甜梨2箱,稗枣2箱。
献帝都许后,曹操更是经常进献,其中有桓帝时赐给他祖父曹腾的家藏器物,也有属下陆续搜寻到的一些宫中流失的器物。
迎接汉献帝来许昌,是曹操的另一个杰作。他最初提起此议时,只有荀彧赞同,并极力说明迎献帝的迫切性和对今后斗争的有利性,说这是一件大顺、大略、大德的事。

但最初的迎接由于董承等人的阻拦并未如愿。后来董承为抵抗韩暹的势力暗召曹操到洛阳。部下董昭又提醒他只有把献帝迎到他的地盘许昌,方可成就大业,万事无虞。
这样,曹操借口京都无粮,要送献帝到鲁阳就食,把献帝安全转抵许昌。建安元年,汉献帝迁都于许昌。
曹操对献帝的物质保障和适度尊重,果然得到了他所期待的巨大回报。献帝授给曹操节钺,录尚书事,任司隶校尉,迁都许昌后,又任命他为大将军,实际获取了高出于所有文臣武将的地位。
汉献帝刘协在许都虽然衣食无忧,却也无所事事。特别是虽然是贵为天子,曹操也还算尊重自己,但他却时时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这种压力来自于曹操不断地诛除公卿大臣,不断地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建安元年八月,曹操进驻洛阳,立刻趁张杨、杨奉兵众在外,赶跑了韩暹。
接着做了三件事:杀侍中台崇、尚书冯硕等,谓讨有罪,封董承、伏完等,谓赏有功。追赐射声校尉沮俊,谓矜死节。

然后在第九天趁他人尚未来得及反应的情况下,迁帝都许,使皇帝摆脱其他势力的控制。此后,他还加紧步伐剪除异己,提高自己的权势。
他首先向最有影响力的三公发难,罢免太尉杨彪、司空张喜。其次诛杀议郎赵彦;再次是发兵征讨杨奉,解除近兵之忧。最后是一方面以天子名义谴责袁绍,打击其气焰,另一方面将大将军让予袁绍,稳定大敌。

东汉末年,董卓叛乱,挟持天子。被吕布杀死后,司徒王允不赦免其部下李傕、郭汜等人,逼其再次叛乱。2人劫持天子,手下爪牙尽皆封赏。在忠志之士的离间下,二人大打出手,一人挟持了天子,一人挟持了官员,多次交战各有所伤。天子在杨奉等将军的保护下乘机得脱,便派人去曹操那里求援,以为他是个忠志之士。而此时,曹操众谋士向他献策,劝其救驾。尤其以荀彧最为积极,他向曹操指明了今后的战略大方针“逢天子以令不臣”,劝曹操早日进兵,将天子控制在手中,以取得政治上的主动,并强调今日不取,他日天子必将落入别人的手中。曹操听了他们的话,兴刻起兵,骑兵先去,步兵随后,亲自派大军前往。但那时北方第一大诸侯袁绍也动了这个想法,只是过于优柔寡断晚了一步。李傕、郭汜二人见跑了天子,便讲和一同在后面追赶。不过经理坎坷后天子成功的和曹操的部队碰了头,饥寒交迫的天子在曹操的盛情款待下,自然是对其感激万分,大加封赏。但曹操以都城被贼人烧毁不便防守为由,劝天子移驾许县,天子也因曹操手中兵权缘故不得不从。而曹操的真正目的是许县是他的大本营,在那里他将可以更好的将天子控制在手中。后来,曹操每次或是征战、或是赏罚都可以借着天子的名号,正可谓“出师有名”“赏罚分明”啊!
这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
好的话选我!!!谢啦!!!

其实三国正史中最早出现的说法是“毒士”贾诩向凉州军后期首领李傕提出的“奉国家以征天下”。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杀,其部将李傕等人便遣使诣长安求赦。当时掌权的司徒王允为人刚直,没有同意,李傕等人更加恐惧,不知所为,准备各自解散,逃回归乡里。贾诩当时因为是董卓所部的官吏,在李傕军中任职,为求自保,便出面阻止了他们,对李傕等人说:“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三国志·魏书·贾诩传》),此计为众人采纳。李傕等以替董卓报仇为名,联络西凉军诸将,率军昼夜兼程,奔袭长安,后击败吕布,杀死王允,挟持了汉献帝,控制了东汉政府。   后来,袁绍的谋士沮授向袁绍献计,让其“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可是袁绍手下其他的谋士不赞成,《后汉书·袁绍传》:沮授说绍曰:“将军累叶台辅,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残毁,观诸州郡,虽外托义兵,内实相图,未有忧存社稷恤人之意。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稸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曹操就比袁绍高明多了,曹操他不换皇帝,他利用这个现成的皇帝,而且把这个皇帝客客气气地供奉起来,利用皇帝这张牌来号令天下、号召诸侯,这个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这个说法是可以讨论的,曹操本人和曹操集团的人从来没有说过“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何去何从》一集中, 易中天先生告诉我们,曹操的谋士毛玠曾经向他提出了一个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曹操采纳了谋士毛玠的建议,并予以实施。也就是说,曹操的路线和策略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说法又是怎么来的呢?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说法是人家说曹操的,比方说诸葛亮就说过这个话,他的说法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意思一样的。也就是说“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话是曹操的敌人说他的,敌人的话不怎么靠得住吧!那么“挟天子以令诸侯”有没有人说过呢?有,谁呢?袁绍的谋士沮授,叫做“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可是袁绍手下其他的谋士不赞成,说这个皇帝现在是个废物啊,这么一个废物你把他接到我们这儿来干什么呢?你是朝拜他呢还是不朝拜他呢?你是请示他呢还是不请示他呢?那你肯定要朝拜、要请示,我现在把他弄来以后大事小事我都要跟皇帝请示,皇帝万一意见和我们不一样怎么办呢?我是听他的呢还是不听他的呢?我听他的显得我们没分量,我不听他的我不又是违法吗?算了算了。袁绍怎么想呢?袁绍一想,这现任皇帝那是董卓扶起来的,而且董卓要废立皇帝的时候我袁绍是不干的,我现在又去尊奉他,我不是自己打自己耳光吗?当然我现在又不可能把我主张的那个皇帝再扶起来,那个已经被董卓谋杀了,拉倒吧。那么这个事情袁绍一犹豫,曹操就抢先了一步。   公元196年,被董卓劫持到西安的汉献帝在董卓死后,历尽千辛万苦,又回到了当时的首都洛阳。这时的洛阳已经是一片废墟,破败不堪,在洛阳,皇帝和百官的饮食起居甚至形同乞丐。曹操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果断地采纳谋士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议,想方设法把皇帝从洛阳接到了自己的根据地许县。

曹操的智囊团是主张奉天子的,其中最具有代表行的人物就是曹操的谋士荀彧。曹操前期五大谋士:荀彧、郭嘉、荀攸、贾诩、程昱,第一个就是荀彧。荀彧跟曹操也有一番对话,荀彧他谈到这样两个观点,他说第一点,当今之世,维护汉室、保卫皇帝就是一面正义的旗帜。第二点,将军您一贯正义,董卓造乱的时候,是将军您最先举起了正义的旗帜,叫首倡义兵;关东联军停滞不前的时候,是将军您最先出兵去攻打董卓;皇上颠沛流离的时候,是将军您派去了使节;皇帝回到洛阳的时候,是将军您把他接到了富庶的许县,这说明将军您一贯就是维护王室、维护皇帝的,您的心无时无刻不在皇帝的身上。那么这个时候你应该趁这个机会赶紧把迎奉天子这件事情完成,如果等到将来我们这个国家真的四分五裂,天底下的人都有了诸侯割据一方的心思的时候,那就为时太晚了。

因此,荀彧向曹操提出了三大纲领:奉主上以从民望,秉至公以服雄杰,扶弘义以至英俊。就是尊奉天子以顺从民意,大公无私以降服诸侯,弘扬正义以招揽英雄。荀彧说,尊奉天子以顺从民意这是最大的趋势,他称之为大顺;大公无私以降服诸侯这是最大的策略,他称之为大略;弘扬正义以招揽英雄这是最大的道德,他称之为大德。大顺至尊,大略至公,大德至义,有此三大,将军您一定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即便有人出来跟您作对那也只能是螳臂当车、小丑跳梁,成不了气候。

那么比较一下荀彧的这段话,和沮授的那段话。荀彧反反复复强调的是一个字:“义”;沮授对袁绍反反复复强调的是一个字:“利”。荀彧反反复复说,尊奉天子是最大的正义;沮授反反复复说,挟持天子是最大的利益。所以沮授反反复复强调利,只能说明袁绍重利;荀彧反反复复强调义,只能说明曹操重义,至少在公元196年,也就是汉献帝建安元年的时候,曹操这个人还是讲义的,或者是这个时候曹操还是装着讲义的。

荀彧和毛玠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这个口号,他们两个人的想法是要通过尊奉现任皇帝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国家分裂。这两个人的心思可以肯定,但不能说这就是曹操的心思,曹操这个时候的心思,只能说他是可能是赞成这个观点。

袁绍的谋士沮授向袁绍献计,让其“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可是袁绍手下其他的谋士不赞成,《后汉书·袁绍传》:沮授说绍曰:“将军累叶台辅,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残毁,观诸州郡,虽外托义兵,内实相图,未有忧存社稷恤人之意。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稸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曹操就比袁绍高明多了,曹操他不换皇帝,他利用这个现成的皇帝,而且把这个皇帝客客气气地供奉起来,利用皇帝这张牌来号令天下、号召诸侯,这个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这个说法是可以讨论的,曹操本人和曹操集团的人从来没有说过“挟天子以令诸侯”。

三国时期,当时袁绍占据冀州,兵多将广,实力雄厚。袁绍不听从谋士挟持汉献帝的劝告,而乱世奸贼曹操听从了谋士郭嘉的建议,把汉献帝夺在自己手中,挟天子以令诸侯。

  •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梗概
  • 答:故事梗概:1、东汉末都天子成了西北军阀的人质,几经磨难,落魄成流亡政府,曹操将其迎至许昌,以此功封为丞相,天子由流亡变身为傀儡。2、从此,曹操的政令均以天子颁诏形式发出,各地诸侯陷入两难境地,服从则于己不利,尤其是讨伐其他诸侯,让曹操坐收渔人之利,不服,则违抗天子,大逆不道。曹操以...

  • 简述三国演义中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100字左右
  • 答:凭借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地位,再加上个人的政治军事才能,曹操逐步消灭了大河南北的敌对势力,此后向南发展,企图一统华夏。赤壁战败后,曹操统一南北的宏愿落空。此后,他用兵关中,平定叛乱;西征张鲁,占领汉中,统一了北方地区。 曹操总揽朝政,职位也一天天提高,先后任司空、丞相、魏公、...

  •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简介
  • 答:当时的汉献帝对曹操也无戒心,甚至以为曹操是忠良之士,等曹操的人进入朝堂以后,曹操便巩固自己在朝廷的势力,以至于皇帝无力去反驳曹操的任何一个决定,这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 简述三国演义中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100字左右
  • 答:汉献帝刘协在许都虽然衣食无忧,却也无所事事。特别是虽然是贵为天子,曹操也还算尊重自己,但他却时时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曹操不断地诛除公卿大臣,不断地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建安元年八月,曹操进驻洛阳,立刻趁张杨、杨奉兵众在外,赶跑了韩暹。接着做了三件事:杀侍中台崇、尚书...

  • 三国演义中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梗概
  • 答:曹操的政令均以天子颁诏形式发出,各地诸侯陷入两难境地,服从则于己不利,尤其是讨伐其他诸侯,让曹操坐收渔人之利,不服,则违抗天子,大逆不道。曹操以此政治优势,加以军事实力,统一了北方。剧情简介 · · · · ·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魏、蜀、吴三国相继崛起。三国演义 链接:...

  •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已传了上千年。它主要的故事情节是什么?
  • 答:【成语故事】东汉末年,汉室日益衰弱,董卓废汉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曹操将献帝迎至许昌,并以皇帝的名义号令诸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对付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刘备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联合东吴抵制曹操。【出处】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

  •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情节及评价
  • 答:随后,袁绍等17镇诸侯割据混战,最后,形成了三股强大的势力:北方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歼灭袁绍、袁术等势力,统一了黄河流域,占据了中原地带;刘备最初转徙不定,直至他三顾茅庐。得诸葛亮出山辅佐,才制定了正确有效的战略方针,即以“帝室之胄”、 “光复汉室”为旗号,以“联吴抗曹”为...

  • 简述三国演义中《三让徐州》的故事情节
  • 答:三国时期,曹操围攻徐州,徐州府君陶谦将刘、关、张三兄弟请来解围,痛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恶行,并待为上宾,诚恳邀请刘备主持徐州政务,以表示自己对汉王朝的衷心。刘备表示心领,但他决不能接受这个请求,暂留小沛。无奈,陶谦苦苦哀求,关羽、张飞也帮助劝说,刘备这才勉强应允。随后,陶谦病死,其...

  •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典故是什么?
  • 答:1,提到“挟天子以令诸侯”,人们自然会想到曹操。自曹操迁汉献帝于许到他死去的20多年里,曹操一直奉行这条原则,但是最早提出这个主张的并不是他本人。2,兴平二年(195年),大臣董承等人拥汉献帝自长安前往残破不堪的洛阳,君臣一行如同丧家之犬,急于谋求安身之所。这时,谋士沮授向占据冀州的袁绍...

  •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200字概括
  • 答:朝末年汉室名存实亡,但是皇帝还是可以颁布圣旨命令赏赐各路诸侯,各路诸侯碍于汉室的名望多少还是不会公然抗旨的,曹操就是看中了这点软禁了汉献帝,然后以汉献帝的名义发圣旨号令各路诸侯,如果诸侯敢公然反抗就是篡汉了,那就名不正言不顺,所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再诸侯割据中占了先机。汉丞相、...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