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汉字和拼音 怎样打字能把拼音和汉字一起打出来?而且拼音还带声调

2024-06-03m.verywind.com
汉字和拼音文字的区别~

题目问的有问题,汉字与英文字母怎么比较?汉语里面也有拼音字母,有拼音,有声母,有韵母,而英语也是由单词组成,单词又由字母组成,单个的英文字母怎么和汉字比较呢?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这是世界上一切文字的共性。某种具体文字的性质,比如说汉字的性质,指的是这种文字区别于其他文字的本质属性。
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所以要联系语言来研究文字的性质。确定文字性质的标准,就是看这种文字的基本单位记录的是什么样的语言单位。 语言是个层级体系:下层是语音层,分为音素和音节两级;上层是音义结合的语言符号层,分为四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词,第三级词组,第四级是句子。世界上的文字有几千种,从文字的基本单位记录的语言单位看,主要有三类:记录音素的是音素文字,如英文;记录音节的是音节文字,如日文的假名;记录语素的是语素文字,如汉字。音素文字和音节文字合起来叫做表音文字,也叫拼音文字。表音文字的基本单位是字母,语素文字的基本单位是字。

一种语言的音素数目是有限的,不过几十个,因此音素文字的基本单位——字母也是有限的,只有几十个。例如,英文字母有26 个,德文字母有27个,俄文字母有33个。字母所代表的音素就是这个字母的音值,每个字母都有确定的音值而没有意义。书写时按照字母的音值把词的发音记下来,语言里的词就变成了书面上的词;阅读时把字母的音值拼合起来就知道它记录的是哪个词。

语素文字的代表是汉字。汉字记录的语言单位是汉语的语素,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例如“国、走、大、很、吗”就是现代汉语的语素。作为语素文字的汉字,它用不同的形体表示不同的语素。它能区分读音不同的语素,例如“买”和“卖”是不同的语素,要写成不同的汉字,而且还能区分读音相同的语素,例如“黄、簧、皇”虽然同音,但是是不同的语素,所用的字形也不同。我们用汉字来记录汉语里的语素,语素的音和义就成了相关汉字的音和义。汉字的形体和它所表示的语素的音和义紧密结合在一起,所以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有少数汉字单独不表示语素,如“徘、徊、琵、琶、葡、萄”等,只有形和音,没有义,不是形音义的统一体。不过这样的字数量很少,不反映汉字的本质。这样一些字的存在,不妨碍汉字是语素文字的论断。

汉字作为语素文字,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和汉语基本适应。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主,汉字是单音节的文字,用单音节的汉字来记录单音节的汉语语素,两者基本适应。印欧语里的形态变化,常常要用音素来表示。例如,英语名词的复数一般是在单数的后面加-s ,例如book→books, pupil→pupils。这种变化用字母来表示很容易,如果用单音节的汉字来表示就很困难。汉字和汉语基本适应,这是汉字富有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汉字延续使用了几千年,至今仍旧充满了活力,仍然能够为各项建设事业和人民的生活服务。相反,如果汉字和汉语的特点不适应,使用非常困难,汉族的祖先就不会死抱住一套不适应汉语的文字体系不放。

(二)是形音义的统一体。拼音文字的字母只有形和音,汉字的单字不但有形和音而且还有义,这是汉字的特点。“衣、医、依”虽然都读yī,但是意义不同。“衣”是衣服的衣,“医”是医生的医,“依”是依靠的依,一目了然。如果写成汉语拼音yī,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因为汉字具有表意性,它的形体可以负载较多的文化因素,这也是和拼音文字不同的。

(三)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现代的英国人、美国人看600年前的诗人乔叟(Geoffrey Chaucer,1340?-1400)的诗,比较困难,有点像外国诗。相反,汉族人读2000多年前的《论语》和《孟子》倒比较容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稍加指点就容易读懂。这是因为汉语语素意义的变化比语音的变化慢,也就是用字的变化比字音的变化慢。这就是汉字的超时代性。北京人、上海人、福州人、广州人,要是不说普通话,不相互学习对方的方言,就很难用语言互相沟通,可是书信往来毫无困难,可以看同一份《人民日报》。这是因为方言之间语素意义的差别小,语音差别大,也就是说各方言用的字大致相同,只是读音不同。这就是汉字的超方言性。

(四)数量繁多,结构复杂。一种语言的语素有几千个以至上万个,因此语素文字的字数也要有几千个以至上万个。如果再加上异体和古体,就会更多。现代汉语的通用字就有7000字,《中华字海》所收的古今汉字竟多达86000多字。而表音文字的字母一般只有几十个,比汉字的数量少得多。从形体说,文字都是由不同的线条构成的,表音文字用到的线条的种类少,汉字用到的线条的种类要多得多。汉字的线条成为笔画,笔画再组合为部件。现代汉字的笔画和部件的种类都比较多,汉字基础部件就有560 个;笔画的组合方式和部件的组合方式都很多,这就使得汉字的结构十分复杂,比表音文字要复杂得多。数量繁多,结构复杂,使汉字的学习和使用都比较困难。

(五)进行国际文化交流难。当今的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非常迅速,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语言文字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拉丁字母是世界性的字母,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使用它,同是使用拉丁字母的国家进行文字交流十分方便。科技术语可以转写,人名地名也可以转写,都比较方便。斯拉夫字母、阿拉伯字母、希腊字母等字母,和拉丁字母进行转换也不困难。而汉字和拼音字母不同,让汉字进入拼音文字十分困难,只能借助汉语拼音。例如,把“北京”写作Beijing,把“邓小平”写作Deng XiAoping。同样,要让字母文字中的科技术语和人名、地名进入汉字也很困难,要靠翻译。有时意译,有时音译,非常复杂。例如,science 写作“科学”是意译,写作“赛因斯”是音译。internet写作“互联网”是意译,Internet写作“因特网”是音译。这么复杂对国际文化交流是不利的。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利有弊,汉字也不例外,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上面说的汉字五个特点,前三个是优点,后两个是缺点。我们要充分发扬汉字的优点,同时要想办法弥补汉字的缺点,使汉字更好地为我国各项建设事业服务。

自古至今,汉语的书面语有两大类,就是文言文和白话文,白话文又分为古代白话文和现代白话文。文言文记录的是古代汉语,古代白话文记录的是近代汉语,现代白话文记录的是现代汉语。我们在这里不谈近代汉语,单就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来说有许多不同。因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不同,它们的书面语也有许多不同,使用的汉字也不完全相同。就使用的字来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古今通用的字,如“人手水进升美明而”等;第二类是文言文专用字,如“怛萏簦醢鬻箬谠敉”等;第三类是现代白话文专用字,如“叼蹦掰啤泵她傣惦”等,这些字是近一百多年才产生的。此外,还有一些字在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中虽然都要使用,但是音和义不同。例如“听”,文言文中读yǐn,是笑的样子,现代白话文中读tīng,是“听”的简化字。又如“胺”,文言文中读è,指肉腐败变臭,现代白话文中读àn,指一种有机化合物。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所以要联系语言来研究文字。既然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在用字上存在着许多不同,我们有必要把这两类字加以区分。立足于现代,我们把古今通用的字和现代白话文专用的字合为一类,叫做“现代汉字”;把文言文专用的字单独作为一类,叫做“文言古语用字”。现代汉字就是现代汉语用字,也就是现代白话文用字;文言古语用字就是古代汉语专用字,也就是文言文专用字。我们把古代汉语专用字叫做文言古语用字而不叫古代汉字,是因为人们习惯上把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体叫做古代汉字。文言古语用字是从记录的语言来说的,古代汉字是从字体的特点来说的,两者是不同的。现代汉语课的文字部分只研究现代汉字,不研究文言古语用字。

1、电脑打开word文档。


2、打开word文档后,先输入文字然后选中文字。


3、选中文字后,点击工具栏中的拼音指南。


4、点击工具栏中的拼音指南后,就可以看到有拼音了,如果没有拼音那是因为没有安装微软拼音输入法。


5、点击确定后,就可以文字拼音一起输出来了。

古代没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拼合起来就行了

国人自己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挽救民族危亡和振兴中华的热情,激发着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沈学、卢戆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场“切音字运动”。

梁启超在《沈氏音书序》中指出,“国恶乎强?民智斯图强,民恶乎智?尽天下之人而读书,而识字,斯民智矣”。沈学说:“欧洲列国之强,……有罗马之切音也。人易于读书,则易于明理,理明,利弊分析,上下同心,讲求富强”。卢戆章说:“以切音以识汉文,……全国皆能读书明理,国家何致贫穷?人民何致鱼肉?”王照说:“列位啊,咱们个人都要点儿强吧,瞧瞧咱们中国都成什么样儿啦?”“中国政府非注意下层教育不可,欲去下层教育的障碍,非制一种沟通语言的文字使言文合一不可”。

卢戆章(1854-1928)是我国第一个创制拼音文字的人。1892年,他在厦门出版《一目了然初阶》,公布了他创制的“中国切音新字”,用拉丁字母及其变体来拼厦门音,声韵双拼,左右横写,声母在右,韵母在左,另加鼻音符号和声调符号,增加声母后还可兼拼泉州音和潮州音。他认为,汉字“或者是当今天下之文字之至难者”,而切音新字“字母与切法习完,凡字无师能自读”,这样一来,“省费十余载之光阴,将此光阴专攻于算学、格致、化学,以及种种之实学,何患国不富强也哉!”卢戆章并不要求废除汉字,他主张“切音字与汉字并列”。后来,他又编写了《中国字母北京切音教科书》和《中国字母北京切音合订》,用切音字来拼写官话。

继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之后,开始了延续20年的切音字运动。几乎每隔一二年就有新的切音字方案出现,如吴敬恒的《豆芽快字》,蔡锡勇的《传音快字》,沈学的《盛世元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谱》,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的《增订合声简字》等。这些切音字方案多数是声韵双拼式的汉字笔画式字母方案的,大多数只在小范围内传习,没有广泛推行,只有王照的官话字母和劳乃宣的合声简字推行较广。

王照(1859-1933)曾参加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受日本假名的启发开始拟定汉语拼音字母,1900年秘密回国,以“芦中穷士”的笔名发表《官话合声字母》,采用汉字笔画作为字母基础,声韵双拼,并且主张以北京话为标准官话。他说:“京话推广最便,故曰官话;官者公也,公用之话,自宜择其占幅员人数多者”。他并不主张废除汉字,他说:“有力读书,有暇读书者,仍以十年读汉文为佳”,“汉文俗话并行,互相补助,为益更多”。1903年,王照在北京设立“官话字母义塾”,为了取得合法身份,他自首入狱,得到释放后全力推行他的官话字母,“十年之中,坚忍进行,传习至十三省境”,其精神令人钦佩。

劳乃宣(1842-1921)是音韵学家,他积极支持王照的方案,在官话字母的基础上补充方言字母,拟定了南京、苏州、福建、广东等访言的方案,统称“合声简字”。推广这种“合声简字”的成绩十分显著,“不识字之妇女村氓,一旦能阅读书报,能作函札,如盲者之忽而能视,其欣快几乎无可名状”。

切音字创制者的目的,虽然不想用它来代替汉字,但是他们希望切音字能够成为一种拼音文字,与汉字分工,并行使用。然而,他们的愿望没有实现。

在切音字运动中提出的拼音字母方案是多种多样、琳琅满目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系:

① 假名系:模仿日文假名,采用汉字部首作为拼音符号。1892年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一书中提出的“中国切音新字”,1901年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等都属于假名系。

② 速记系:采用速记符号作为拼音符号。1896年到1897年两年间出版的蔡锡勇的《传音快字》、沈学的《盛世元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谱》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速记系。

③ 拉丁系: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拼音符号。1906 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母》和江亢虎的《通字》、1909 年黄虚白的《拉丁文臆解》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拉丁系。

1913年2月,读音统一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审定一切字的国音发音”和“采定字母”。会议开了三个多月。在这次会议上,审定了6500个汉字的读音,用各省代表投票的方法确定了“标准国音”;拟定了一套注音字母,共39个,这套字母采用汉字笔画式,字母选自古代汉字,音节采用声母、韵母和声调的三拼制,对双拼的反切法进行了改进,其用途仅在于标注汉字读音,不作为拼音文字。这套注音字母后来减为37个(声母12个,韵母13个,介母3个,比双拼切音字的方案中的字母几乎减少了一半。

会议对于注音字母的作用和地位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决定注音字母的作用是给汉字注音,不能与汉字并行使用。黎锦熙明确指出,注音字母的职能是“伺候汉字,偎傍汉字”。

注音字母通过之后,搁置了五年,才于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1920年,全国各地陆续开办“国语传习所”和“暑期国语讲习所”,推广注音字母,全国小学的文言文课一律改为白话文课,小学教科书都在汉字的生字上用注音字母注音。北京还成立了注音字母书报社,印刷注音字母的普及读物,还办了《注音字母报》。从1920年到1958年,注音字母在我国使用了近40年的时间。这对于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起了很大的作用。1930年,上层官员中有人觉得“注音字母”的名称不好,改称为“注音符号”,以强调这不是一种与汉字并行的文字。

周恩来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中,高度评价了注音字母的作用。他说:“辛亥革命之后产生了注音字母,这是中国第一套由国家正式公布,并且在中小学校普遍推行过的拼音字母。注音字母对于识字教育和读音统一有过一定贡献。尽管今天看来,注音字母还有不少缺点(例如,作为各少数民族的共同基础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工具,注音字母显然远不如拉丁字母),但是注音字母在历史上的功绩,我们应该加以肯定。对于近四十年来的拼音字母运动,注音字母也起了开创的作用”。

五四运动之后,于1918年,钱玄同在《新青年》四卷四期上发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的文章,提出了“废孔学”、“废汉字”的主张。他说:“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甚至说:“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他提出:“废汉文之后”,“当采用文法简赅,发音整齐,语根精良之人为的文字Esperanto(世界语)”。

这显然是一种非常激进的言论,而且把汉语和汉字混为一谈,分不清语言和文字的区别,在学术上是错误的,因而受到了陈独秀的批评。陈独秀指出,语言和文字“此二者关系密切,而性质不同之问题”绝不能混淆,所以,是“仅废中国文字乎?抑并废中国语言乎”还值得研究,因此他提出了“先废汉文,且存汉语而改用罗马字书之”的意见。

这个意见得到了《新青年》同人的支持。钱玄同也接受陈独秀的意见,一同倡导国语罗马字,开始了国语罗马字运动。1923年,《国语月刊》出版了《汉字改革专号》,采用罗马字的呼声达到高潮,国语罗马字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钱玄同发表《汉字革命》的论文,否定汉字,说“处处都足以证明这为老寿星的不合时宜,过不惯二十世纪科学昌明时代的新生活”,“所以汉字革命,改用拼音是绝对可能的事”,“惟有响响亮亮的说汉字应该革命!如此,则汉字改革的事业才有成功的希望”。他不满足于注音字母,认为“汉字根本改革之根本改革”应该采用罗马字母。

黎锦熙发表《汉字革命军前进的一条大路》,提出“词儿连书”的问题,对于这个重要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赵元任发表《国语罗马字的研究》,提出了“国语罗马字的草稿”,使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用字母表示音节的声调,不造新字母,不加新符号,并提出了系统的词儿连写规则。

1923年8月,教育部召开国语统一筹备会,决议组织“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

1925年9月在北京的部分委员和一些语言学者自动组织“数人会”,提出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

1928年9月,大学院院长蔡元培正式公布《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作为“国音字母第二式”,用于给汉字注音和统一国语,“与注音字母两相对照,以为国音推行之助”。在国语罗马字运动中,出版了一些读物,如《国语留声片读本》等。

1932年教育部公布的《国音常用字汇》,用注音字母和国语罗马字两式对照。但是,国语罗马字始终没有走出知识阶层的圈子,没有在社会上普遍推行,它的影响远不如注音字母。

国语罗马字一直在台湾使用,1984年台湾发表国语罗马字修订草案,征求意见之后,于

1986年1月28日正式公布,名称为《国语注音符号第二式》,改用于《汉语拼音方案》相同的符号标调法来表示声调。

痴→在异域℃ 回答时间 2007-12-05 02:00

其他答案上古音的确定

凡例:

首先,在论述之前,笔者先进行一个凡例说明。为了阅读方便,本文不用国际音标注音,而用汉语拼音形式。古音者皆依据并模仿闽南语音。但由于有的音用汉语拼音无法拼出,就引进了“[]”,该符号内的字母发英语音标的音。如:“[e]”和“[ng]”,还有英语音标“з”和“ae”;“—”在标音之后,表示发音短促。若与“——”相遇,则作“__——”;“( )”内表示字母与标调一致;“:”表示缓音或与前音隔开并拉长音,若后加大写字母则代表其与前面字母不能相拼而要隔开并拉长音,且轻轻发尾音。如“da:N”;“<”代表小口音,即比前面字母正常发音的开口要略小;“>”代表大口音,即比前面字母正常发音的开口要略大;“&”代表连接一个字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古音;“~~~”表示拉长音;“…”表示声音渐渐变弱;如果“~~~”与“…”同时存在,则标为“~~…”以示区分。

根据笔者的反复研究,可以将汉字的理据划分为以下几类:

1、法自然之声

这是模仿自然界万物的声音而约定俗成的读音。它可分为两类:

① 模仿万物固有之声 比如“也”字,其古音读若à…、yā或ā。很明显,“也”字是古汉语中十分常见的语气助词,其古音读起来如同今天我们的口语中的“啊”、“呀”等。再如“亚”字,其古音读若ā~~…,很有意思,哑巴所发出的声音正是像ā~~…这样的声音。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哑”字,左边形旁表属性,为人口发出的声音,右边的“亚”为声旁表音,“哑”字读音正是模仿哑巴的发声所定下的。其实,我们今天还存在着用此种方法造字的传统。比如许多被发现的化学新元素,“镁、钙、钡、氦”等就是例子。

②根据会意所模仿之声 有些会意字亦表现出自然界固有的声音。下面列举“害”与“毅”为例,阐释其音源。先看“害”字,《说文》云:“害,伤也。从宀、从口、丰声。”金文“害”字作害,下为一“口”,上为舌头之象形,中间一横表示舌头被割掉的意思。“害”其发音源自无舌之人的“嘿嘿”声。④可见,“割舌”是“害”字的原始含义,其后才引申出“伤害”、“害处”的意义。再看“毅”,《说文》:“豙,豕怒毛竖也,从豕辛。”其中,“豙”是“毅”的初字,金文作毅。古人以木杈将野猪按倒在地,会在木杈与猪脖子之间迅速绑上一段横木棍,形似“辛”字形。“豙”的发音,可能来自套上这种械具后,猪的尖声嘶鸣,且持续时间会惊人地长久。所以《说文》释为“豙,有决也”,就是坚毅的意思。⑤这些原始读音都是源自万物在某些情况下所发出的声音。

2、声韵母合音

当然,光模仿自然界发出的声音来传达信息显然是不够的。在表达一些较复杂的概念时往往不能够形容出来。于是就迫切地需要用到非自然音来表达抽象或无法用自然音来形容的语音。

有一类字是由两个字组成,而取前一字的声母与后一字的韵母拼起来,正好是这个字的读音。如:“就”字,左边的“京”的声母j与“尤”的韵母ou相拼读成jiu;“费”字上的“弗”的声母f与下部的“贝”的韵母ei组拼为fei;笔者经过考证,试将“告”字的音源解析如下:告,本意是祭祀时的祷告。自甲骨文到楷书,字型都是从牛,从口。从金文来看,告作告。下面的口与独体的“口”字字型完全一样。“牛”的古音读若gǔ,其同族词“梏”gù仍较好地保留了原始读音。“口”的古音读若kào或k(зˋ),而“告”的古音读若g(зˋ)<,很显然,“牛”的古声母与“口”的古韵母相拼,与“告”的古音正相匹配。依照此法,“和”字与“告”字的构字原理及读法如出一辙。还有“不可”[叵](“可”字反写)、“不用”[甭](二字组合)、“之于”[诸]和“何不”[盍](借字表音)等,都是把常用二字短语快读,使之成为一个新字的读音。近现代亦有新造汉字运用此法,如:羟。它在现代汉语中被视为合音字。“羟”实为“氢氧”二字去气字头后合为一体,可称合文。合文在商周时代就已经出现。如下图所示:

“羟”的读法为“氢氧”快读,即依此法。大约古代的合文亦是双字连读。用这种方法来定读音的字并不多。

3、切音字

与合音字相反,即一个字(或一个单音词)的读音由于缓读而切割成两个音节。如《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句龙”是由“共”衍变而来。即“共”——“句龙”。句龙后成为姓氏。这是利用语法类推作用证明的。现代汉语中这类切音字也不少。如“胡弄(哄)”、“窟窿(孔)”等,也是切音现象。

4、同源字、同族词

要想确定更多的汉字读音的规律,光靠上述的方法是完全不够的。必须要有雄厚的国学基础知识才能将其阐释清楚。下面,我们引进同源字的概念来破解比用上面的方法破解的多得多的汉字字音。王力说:“凡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叫同源字。同源字常常是以某一概念为中心,而以语音得细微差别(或同音)来表示相近或相关的几个概念。”

依据此原理,我们将同源字划分为音义皆近、音近义同和义近音同的三组同源字。

①音义皆近。在上古时期,妇女都是以制陶和纺线织布为主业。“陶”字在金文中就是一个人在专心制陶的样子,作“陶”。此字为“陶”之初文;“专”字在金文里被写成“专”,为人用手在纺锤上专心纺线之会意。本义是纺线,引申为专心干某事。二者意义十分接近,都有专心致志地生产制造的意思。“陶”字与“专”字的古音相若,从现代汉语读音中,“专”字的一个同族词“抟”读为tuán,与今音“陶”音亦相若。且“抟”含义便是抟土制陶,与“陶”的意义相关。再如,介、甲和革字。“介”古音gài—;“甲”古音gā—;“革”古音g[ē]—,读音皆近。《左传·成公二年》:“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杜注:“介,甲也。”又《史记·韩非子列传》:“急则用介胄之士。”或谓“介胄”即“甲胄”。由上可知,甲、介二字同源。上古时的甲衣不是像后来的铠甲一样为全金属甲片连缀而成,而是用犀牛等猛兽的皮做成革后再制成甲衣。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的皮甲胄。《楚辞·国殇》:“操吴戈兮披犀甲”,说明当时的甲衣确为犀牛等野兽的皮革制成。可见,原始甲衣的材质属性是革。这便是甲与革意义相近的证明。

②音近义同。《周易·大有》:“公用亨于天子。”这里的“亨”的意义一般写作“享”。甲骨文、金文的亨与享字形完全相同,所以在古文献中被训为“献”的含义时二字互通,意义完全相同。而亨的古音为hiàng,享的古音为hi(зˋ)[ng],读音相似。“开”与“启”意思完全一样,“开”古音kā:i & kūi,“启”古音k[ē],二者音近。像这类同源字,古文献里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它们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通假字。

③义近音同。我们可以举“原”与“元”,“国”与“郭”的例子。“原”为泉水从山崖下流出的象形。本义指水源,即水流初始。这个意义后被写成“源”。实际上,“原”为“源”的本字。只是后来“原”有了很多引申义,所以加了三点水用来专门指水源或源头。“元”是个指事字。古文为一个人的象形,在其头部加了一个指事符号。其本义是人头,后来引申为“开头”、“第一”等含义,如“元月”、“元旦”、“元首”等。这恰恰与“源”字的本义接近。都有起始的意思。再说读音相同,且古音亦相同。可视为同源字。“郭”与“国”虽然现今读音不同,但古音却完全相同。此外,“郭”与“虢”二字相通,且读音亦同。古时候一座城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曰城,外城曰郭。而“国”有时候也当外城讲。如《庄子·秋水》:“搜于国中三日三夜”。这里的“国”即外城,而不是国境线以内的区域。由此可知,郭与国是同源字。此外,“人”与“仁”,“侵”与“沁”也属于这类同源字,研究方法大致与上面类似,故不再赘述。

先有的汉字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

目前大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和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书》,还有1926年的国语罗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国字。所有这些汉字拉丁化方案都为汉语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础。

1949年,吴玉章给毛泽东写信,提出为了有效的扫除文盲,需要迅速进行文字改革。毛泽东把信批复给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于1949年10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其中一项任务就是研究汉语拼音方案。

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改为国务院直属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其间收到各种汉语拼音方案1600多个。大致有这样几种形式:

汉字笔画式
拉丁字母式
斯拉夫字母式
几种字母的混合形式
速记式
图案式
数字形式
而最后决定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的符号系统,以便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所以,您知道了吧?汉语拼音的出现,是为了将汉字“拉丁”化。孰先孰后,泾渭分明嘛。

再加上一点简明的汉语拼音发展史作补充。

汉语拼音?
古代没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拼合起来就行了.
古代,中国的回族兄弟不学汉字,学习阿拉伯语,但他们用阿拉伯文的字母来拼写口语(汉语),所以这是中国最早的拼音。
元朝,蒙古统治者用改变了的藏文的字母来拼写汉语等语言,叫八思巴字。虽然不是专门拼写汉语的,但是,也算汉语拼音的一种吧。
明朝,西方传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是中国最早的拉丁字拼音。
清末明初,出现了用简单的古字表现汉语语音的拼音方式。民国年间,政府制定了“注音字母”,就是这个系统的集中表现。现在台湾依然使用。但是,同时也出现了拉丁字的拼音运动,而且,跟左翼人士的政治运动结合很密切。
共和国成立后,立即由政府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就是现在使用的这一套方案。联合国也承认的。

汉字

  • 汉字拼音大全表和读音
  • 答:汉字拼音大全表和读音如下:a(啊)o(喔)e(鹅)i (衣)u (乌)ü (鱼)b (玻)p (坡)m(摸)f(佛)d (的)t (特)n (呢)l (勒)ɡ (哥)k (颗)h (喝)j (机)q (七)x (西)z (资)c (次)s (思)r (日)y(一)w(污)拼音读法:a:发...

  • 汉字的拼音
  • 答:汉字拼音是:hàn zì。汉字(拼音:hàn zì),又称中文、中国字,别称方块字,是汉语的记录符号,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除极个别汉字外(如瓩、兛、...

  • 常用汉字3500个带拼音
  • 答:A啊(ā) 阿(ā) 埃(āi) 挨(āi) 哎(āi) 唉(āi) 哀(āi) 皑(ái) 癌(ái) 蔼(ǎi) 矮(ǎi) 艾(ài) 碍(ài) 爱(ài) 隘(ài) 鞍(ān) 氨(ān) 安(ān) 俺(ǎn) 按(àn) 暗(àn) 岸(àn) 胺(àn) 案(àn) 肮(ānɡ) 昂(ánɡ) 盎(ànɡ) 凹(āo) 敖(...

  • 26个汉字的拼音分别是什么?
  • 答:eng[摁]i[衣] ia[呀] iu[由] ie[耶] in[因] ing[英]u[乌] un[温] ua[蛙] uo[窝] ue[月] ui[威]ü[迂]iao[腰] ian[烟] iang[央] iong[用]uai[外] uan[弯] uang[往]汉语拼音字母表-整体认读音节 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ye yue yin yun yuan ying ...

  • 26个汉字拼音分别是什么?
  • 答:26个汉语拼音字母表:声母表:b[玻] p[坡] m[摸] f[佛]d[得] t[特] n[讷] l[勒] g[哥] k[科] h[喝]j[基] q[欺] x[希]z[资] c[;雌] s[思] r[日] zh[知] ch[嗤] sh[诗]y[医] w[巫]韵母表:a[阿] an[安] ao[奥] ai[哀] ang[昂]o[喔] ong[翁] ...

  • 汉字跟拼音有什么区别?
  • 答:中国汉字:中文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全表意文字,日语是半表意文字,其它所有语言都是表音文字。汉字是表意文字,从历史上看,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不同,各地方言也不同。秦始皇统一文字后,辽阔疆域内东南西北四方虽然语音不同,但使用小篆这一种文字,在文字认同的基础上形成了文化认同。表意文字的延续性...

  • 汉字的拼音
  • 答:汉字的拼音是hànzì。部首:氵 繁体:汉 解释:(1)(名)朝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刘邦所建。参看〔西汉〕、〔东汉〕。(2)(名)后汉。(3)(名)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所建的政权(1360之1363)。(4)(名)汉族:~人|~语。(5)(名)男子:老~|好~|英雄~|彪形大~。(6...

  • 汉字拼音字母表
  • 答:汉字拼音字母表如下:1、汉语拼音字母表-声母表 b[玻]、p[坡]、m[摸]、f[佛]、d[得]、t[特]、n[讷]、l[勒]、g[哥]、k、[科]、h[喝]、j[基]、q[欺]、x[希]、z[资]、c[雌]、s[思]、r[日]、zh[知]、ch[嗤]、sh[诗]、y[医]、w[巫]。2、汉语拼音字母表-韵母表 汉...

  • 拼音字母有哪些字?
  • 答:1、单元音 a[阿]、e[鹅]、i[衣]、o[喔]、u[乌]、ü[迂]2、组合元音 an[安]、au[奥]、ai[哀]、ia[呀]、ua[蛙]、en[恩]、ei[诶、 ie[耶]、ue[弯]、in[因]、iu[由]、on[昂]、ou[欧]、uo[窝]、ui[威]、un[温]。

  • 求所有拼音读音,本人忘了。用汉字代替拼音拼拼音
  • 答:二、声母表 b p m f d t n l ㄅ玻 ㄆ坡 ㄇ摸 ㄈ佛 ㄉ得 ㄊ特 ㄋ讷 ㄌ勒 ɡ k h j q x ㄍ哥 ㄎ科 ㄏ喝 ㄐ基 ㄑ欺 ㄒ希 zh ch sh r z c s ㄓ知 ㄔ蚩 ㄕ诗 ㄖ日 ...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