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求中国古代的寓言(文言文) 求寓言故事的文言文

2024-06-07m.verywind.com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文言文)~

讳疾忌医
  扁鹊(què)是古代一位名医。有一天,他去见蔡桓侯。他仔细端详了蔡桓侯的气色以后,说:“大王,您得病了。现在病只在皮肤表层,赶快治,容易治好。”蔡桓侯不以为然地说:“我没有病,用不着你来治!”扁鹊走后,蔡桓侯对左右说:“这些当医生的,成天想给没病的人治病,好用这种办法来证明自己医术高明。”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着急地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可得抓紧治疗啊!”蔡桓侯把头一歪:“我根本就没有病!你走吧!”扁鹊走后,蔡桓侯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看了看蔡桓侯的气色,焦急地说:“大王,您的病已经进入了肠胃,不能再耽误了!”蔡桓侯连连摇头:“见鬼,我哪来的什么病!”扁鹊走后,蔡桓侯更不高兴了。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去看望蔡桓侯。他只看了一眼,掉头就走了。蔡桓侯心里好生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您去看望大王,为什么掉头就走呢?”扁鹊说:“有病不怕,只要治疗及时,一般的病都会慢慢好起来的。怕只怕有病说没病,不肯接受治疗。病在皮肤里,可以用热敷;病在肌肉里,可以用针灸;病到肠胃里,可以吃汤药。但是,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病到这种程度只能听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请求为大王治病了。”果然,五天以后,蔡桓侯的病就突然发作了。他打发人赶快去请扁鹊,但是扁鹊已经到别的国家去了。没过几天,蔡桓侯就病死了。

  [提示]

  有了病,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老老实实地医治。有了缺点错误,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认认真真地改过。否则,一误再误,病情会越来越沉重,错误会越来越严重,以至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原文]

  扁鹊见蔡桓公①,立有间②,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③,不治将恐深。”桓候曰:“寡人无疾④。”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⑤。”居十日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⑦。”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⑧。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⑨;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⑩;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11);在骨髓,司命之所属(12),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13)。” 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14),已逃秦矣。桓侯遂死(15)。——《韩非子》

  [注释]

  ①扁鹊——战国时著名的医学家。

  ②有间——一会儿。

  ③疾——古时疾指小病,病指较重的病。腠(còu)理——原指人体皮肤的纹理。这里指皮肤。

  ④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

  ⑤好(hào)——喜欢。

  ⑥居——表示相隔一段时间,过了。

  ⑦益——更加。

  ⑧还走——掉转身子就走。

  ⑨汤熨(yùn)——用热水敷烫皮肤。及——达到。

  ⑩针石——用来针灸的针。古时治病用石针。

  (11)火齐——火煎的汤药。

  (12)司命之所属——到了死神手中。司命,掌握人的生死命运的神。

  (13)臣是以无请也——我所以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14)索——寻求。

  (15)遂——就。

讳疾忌医
     [原文]   扁鹊见蔡桓公①,立有间②,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③,不治将恐深。”桓候曰:“寡人无疾④。”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⑤。”居十日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⑦。”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⑧。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⑨;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⑩;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11);在骨髓,司命之所属(12),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13)。” 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14),已逃秦矣。桓侯遂死(15)。——《韩非子》
 扁鹊(què)是古代一位名医。有一天,他去见蔡桓侯。他仔细端详了蔡桓侯的气色以后,说:“大王,您得病了。现在病只在皮肤表层,赶快治,容易治好。”蔡桓侯不以为然地说:“我没有病,用不着你来治!”扁鹊走后,蔡桓侯对左右说:“这些当医生的,成天想给没病的人治病,好用这种办法来证明自己医术高明。”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着急地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可得抓紧治疗啊!”蔡桓侯把头一歪:“我根本就没有病!你走吧!”扁鹊走后,蔡桓侯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看了看蔡桓侯的气色,焦急地说:“大王,您的病已经进入了肠胃,不能再耽误了!”蔡桓侯连连摇头:“见鬼,我哪来的什么病!”扁鹊走后,蔡桓侯更不高兴了。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去看望蔡桓侯。他只看了一眼,掉头就走了。蔡桓侯心里好生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您去看望大王,为什么掉头就走呢?”扁鹊说:“有病不怕,只要治疗及时,一般的病都会慢慢好起来的。怕只怕有病说没病,不肯接受治疗。病在皮肤里,可以用热敷;病在肌肉里,可以用针灸;病到肠胃里,可以吃汤药。但是,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病到这种程度只能听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请求为大王治病了。”果然,五天以后,蔡桓侯的病就突然发作了。他打发人赶快去请扁鹊,但是扁鹊已经到别的国家去了。没过几天,蔡桓侯就病死了。   [提示]   有了病,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老老实实地医治。有了缺点错误,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认认真真地改过。否则,一误再误,病情会越来越沉重,错误会越来越严重,以至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注释]   ①扁鹊——战国时著名的医学家。   ②有间——一会儿。   ③疾——古时疾指小病,病指较重的病。腠(còu)理——原指人体皮肤的纹理。这里指皮肤。   ④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   ⑤好(hào)——喜欢。   ⑥居——表示相隔一段时间,过了。   ⑦益——更加。   ⑧还走——掉转身子就走。   ⑨汤熨(yùn)——用热水敷烫皮肤。及——达到。   ⑩针石——用来针灸的针。古时治病用石针。   (11)火齐——火煎的汤药。   (12)司命之所属——到了死神手中。司命,掌握人的生死命运的神。   (13)臣是以无请也——我所以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14)索——寻求。   (15)遂——就。

杞人忧天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⑨?”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列子》

郑人买履
【原文】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精卫填海
【原文】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 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漳水出漹,东流注于河。——《山海经》

《两小儿辩日》。(时间不够了,麻烦你自己去查一下。)

庄子、列子、吕览这些书里都有大量的寓言的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 , 陷子之盾 , 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穿透。”有人问:“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的译文:郑国有个想买鞋的人,先自己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往集市上去,却忘了带尺码。已经拿到了鞋,就说:“我忘了拿尺码。”便返回家中取尺码。再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于是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他回答说:“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拔苗助长

原文: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有个宋国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其父善游

[原文]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①。婴儿啼。人问其故②,曰:“此其父善游!”——《吕氏春秋》

[注释]

①方——正。引——拉着。

②故——缘故。

[提示]

爸爸是游泳的能手,他的孩子并不一定就会游泳,这里没有什么遗传关系。人的思想、才能、技艺都不能靠遗传,而必须靠刻苦的学习和实践去获得。

齐人偷金

[原文]

齐人有欲得金者,请旦被衣冠①,往鬻金者之所②,见人操金③,攫而夺之④。吏搏而束缚之⑤,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

人⑥,徒见金耳⑦。” ——《吕氏春秋》

[注释]

①清旦——清早。被——同“披”。

②鬻(yù)——卖。

③操——拿着。

④攫(jué)——夺取。

⑤搏(bó)——捕捉。束缚——捆绑。

⑥殊(shū)——完全。

⑦徒——仅仅。耳——而

[提示]

人们常用“利欲熏心”来形容那些“财迷”。偷金的齐人就是一个典型。严重的发财思想迷住了他的心窍,使他想问题、看问题的方法非常主观、片面,甚至到了只见金子不见旁人的地步。在实际生活中,一些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犯这种只想着个人利益的错误。

齐宣王射箭

[原文]

宣王好射①,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②,其实所用不过三石③。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④,中关而上⑤。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⑥!”宣王悦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

——《尹文子》

[注释]

①好(hào)——喜欢,爱好。

②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喜欢别人说自己能拉硬弓。说,同“悦”。强,硬弓。

③石———重量单位。古时每石一百二十斤,相当于现在的六十斤左右。

④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他)把弓拿给臣子们看,臣子们都试着拉弓。引,拉弓。

⑤中关——拉弓拉到半满。关同“弯”。

⑥非大王孰(shú)能用是——除了大王谁能用这张硬弓。孰,哪一个。是,这,这个。这里指弓。

[提示]

齐宣王明明只能拉开三石力的弓,手下人却说是九石力的弓,捧得齐宣王自己也以为就是这么回事,最后落了个名不符实的坏名声。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一是因为齐宣王的周围有一帮曲意逢迎的小人,更主要的是因为齐宣王自己爱听悦耳的奉承话。这则故事对于我们今天净化社会风气也有现实意义。

杞人忧天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①,身亡所寄②,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③,因往晓之曰④:“天,积气耳,亡处亡气⑤。若屈伸呼吸⑥,终日在天中行止⑦,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⑧,日月星宿不当坠耶⑨?”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⑩,亦不能有所中伤(11)。”其人曰:“奈地坏何(12)?”晓者曰:“地积块耳(13),”充塞四虚(14),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15),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16),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列子》

[注释]

①崩坠——倒塌,坠落。

②身亡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同“无”。寄,依附。

③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

④晓——开导。

⑤亡处亡气——没有一处没有气。

⑥若——你。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⑦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气体里活动。行止,行动和停留。

⑧果——果然,果真。

⑨日月星宿(xiù)不当坠耶——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星宿,泛指星辰。

⑩只使——即使。

(11)中伤——打中击伤。

(12)奈地坏何——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13)地积块耳——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

(14)四虚——四方。

(15)躇(chú)步跐(cí)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走。跐,踩。蹈,踏。

(16)舍然——释然。放心的样子。

[提示]

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这则寓言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决不做“现代的杞人”,而要胸怀大志,心境开阔,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
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
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
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
“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
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
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狐假虎威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
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
‘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
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
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
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
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
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
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
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他们走没多
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
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
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
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平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
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
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
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
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
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
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
“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
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
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
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
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教训,改正过失,发奋图强,还是来得及做一番事业的。

这则成语故事里的庄辛,楚都纪南(今荆州一带)人,是楚国著名国王楚庄王的后代,一生耿介无私,为楚襄王时代大臣。初不为襄王器重,自赴齐力谏襄王后,得到襄王信任,襄王封他为阳陵君,其封地在今淮北。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
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
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
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
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
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
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
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
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
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
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
、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
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其父善游

[原文]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①。婴儿啼。人问其故②,曰:“此其父善游!”——《吕氏春秋》

[注释]

①方——正。引——拉着。

②故——缘故。

[提示]

爸爸是游泳的能手,他的孩子并不一定就会游泳,这里没有什么遗传关系。人的思想、才能、技艺都不能靠遗传,而必须靠刻苦的学习和实践去获得。

齐人偷金

[原文]

齐人有欲得金者,请旦被衣冠①,往鬻金者之所②,见人操金③,攫而夺之④。吏搏而束缚之⑤,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

人⑥,徒见金耳⑦。” ——《吕氏春秋》

[注释]

①清旦——清早。被——同“披”。

②鬻(yù)——卖。

③操——拿着。

④攫(jué)——夺取。

⑤搏(bó)——捕捉。束缚——捆绑。

⑥殊(shū)——完全。

⑦徒——仅仅。耳——而

[提示]

人们常用“利欲熏心”来形容那些“财迷”。偷金的齐人就是一个典型。严重的发财思想迷住了他的心窍,使他想问题、看问题的方法非常主观、片面,甚至到了只见金子不见旁人的地步。在实际生活中,一些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犯这种只想着个人利益的错误。

齐宣王射箭

[原文]

宣王好射①,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②,其实所用不过三石③。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④,中关而上⑤。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⑥!”宣王悦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

——《尹文子》

[注释]

①好(hào)——喜欢,爱好。

②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喜欢别人说自己能拉硬弓。说,同“悦”。强,硬弓。

③石———重量单位。古时每石一百二十斤,相当于现在的六十斤左右。

④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他)把弓拿给臣子们看,臣子们都试着拉弓。引,拉弓。

⑤中关——拉弓拉到半满。关同“弯”。

⑥非大王孰(shú)能用是——除了大王谁能用这张硬弓。孰,哪一个。是,这,这个。这里指弓。

[提示]

齐宣王明明只能拉开三石力的弓,手下人却说是九石力的弓,捧得齐宣王自己也以为就是这么回事,最后落了个名不符实的坏名声。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一是因为齐宣王的周围有一帮曲意逢迎的小人,更主要的是因为齐宣王自己爱听悦耳的奉承话。这则故事对于我们今天净化社会风气也有现实意义。

杞人忧天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①,身亡所寄②,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③,因往晓之曰④:“天,积气耳,亡处亡气⑤。若屈伸呼吸⑥,终日在天中行止⑦,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⑧,日月星宿不当坠耶⑨?”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⑩,亦不能有所中伤(11)。”其人曰:“奈地坏何(12)?”晓者曰:“地积块耳(13),”充塞四虚(14),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15),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16),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列子》

[注释]

①崩坠——倒塌,坠落。

②身亡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同“无”。寄,依附。

③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

④晓——开导。

⑤亡处亡气——没有一处没有气。

⑥若——你。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⑦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气体里活动。行止,行动和停留。

⑧果——果然,果真。

⑨日月星宿(xiù)不当坠耶——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星宿,泛指星辰。

⑩只使——即使。

(11)中伤——打中击伤。

(12)奈地坏何——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13)地积块耳——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

(14)四虚——四方。

(15)躇(chú)步跐(cí)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走。跐,踩。蹈,踏。

(16)舍然——释然。放心的样子。

[提示]

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这则寓言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决不做“现代的杞人”,而要胸怀大志,心境开阔,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 寓言故事文言文
  • 答: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

  • 文言文的寓言有哪些?
  • 答:1、刘基《郁离子》寓言故事——《芮伯献马贾祸》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芮季曰:“不如捐之。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子无以应之,则将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弗听,卒献之。荣夷公果使求...

  • 寓言四则文言文
  • 答:3. 文言文:《伊索寓言》四则 其一:驴行野,闻草虫鸣,悦………积十日,驴死。 其二:冬,蚊出………胡言饥?” 其三:二人同行。一人抬遗斧于道,………故天下惟能共险者,始可与共福。 其四:行人赁驴而远行。天方暑,………故争虚者丧其实。 翻译: 先看句子的 我那个时候忙于对着夏天(温暖)的风歌...

  • 文言文的寓言故事
  • 答:1. 文言文寓言故事(含翻译)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

  • 中国寓言故事大全
  • 答:1、刻舟求剑(选自《吕氏春秋·察今》)有一位楚国人喜爱剑术,总是随身佩带一把宝剑。一天,他搭乘一条渡船过江。他立在船舷边,江两岸景色令人目不暇接。船行至江中,陶醉于美景的他不小心,让那把宝剑滑落到江里去了。只见他紧盯着剑掉下去的地方发呆。旁人劝他赶紧跳下江去打捞,这位楚国人...

  • 古代文言文寓言故事
  • 答:1. 求中国古代的寓言(文言文)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 , 陷子之盾 , 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

  •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及翻译,寓意
  • 答:1、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 2、译文: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 寓言故事文言文问答
  • 答:1. 寓言故事文言文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 答: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精选 1.拔苗助长 古时候宋国有个人,看到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心里很着急。 这天,他干脆下田动手把禾苗一株株地往上拔高一节。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里的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一下子让禾苗长高了许多!" 他的儿子听了,连忙跑到田里去看。田里的禾苗全部枯萎...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