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王阳明心学四句,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请通俗地解释下。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

2024-06-02m.verywind.com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啥意思?~

没有善念没有恶念只是一具身体,有善意有恶意是心灵有了动摇,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是有良知,为了善念除去恶念就是格物致知。
这句话出自:王阳明《心学》

拓展资料: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下文王阳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其中心学最著名者六人,据黄宗羲《明儒学案》载:“南中之名王氏学者,阳明在时,王心齐、黄五岳、朱得之、戚南玄、周道通、冯江南,其著也。”
心学讲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陆九渊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
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
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王阳明的哲学体系最重要的是“四句教”,他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为恶是格物。”这就是说,人天生就有区别善恶的良知,这是人的本性。于是,王阳明就有了“良知”这个概念。经历过百死千难的人生,在五十岁时提出学说宗旨“致良知”:“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王阳明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良知”,应该用最恰当的“良知”去解决办法。他大胆地否定了封建伦理道德的死框框,死架子,而允许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个性,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处事方法。所以他提出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就不必为自己的粗俗而自卑,粗俗也并不影响一个人勤学苦读,去当圣人。总有一天,粗俗的人照样会同地位高的人一起平起平做。这一点打破了封建阶级的阶级论,为统治者不喜。他还提出在用兵上,要在变中讲求效果,他常常把“便宜八事”(最省力地办事),“期于成功”挂在嘴上,甚至提倡重用有才干的贪财人士。这一点打破了封建统治者的道德观念。王阳明还特别瞧不起死守清规而不知变通的人。阳明杂著中曾记载了一件非常典型的事:补生傅凤,因家境困难而无法养活年迈的父母和傻子弟弟,于是不顾性命日夜苦读,因为吃不饱,再加上学业辛苦,竟然卧床不起,患了大病。要是按当时传统儒家的思想,只讲动机而不讲效果,傅凤的举动可以说非常孝顺,要受到世人的称赞。可王阳明偏偏不欣赏,反而说他不孝顺父母,如果人累病了,甚至累死了,父母弟弟又将无人供养,就算你动机再好又有什么用?王阳明的“致良知”是王阳明一生提出的最后一个学说,是他心学体系中最成熟的部分,也是他对以前所有学说的最高概括和总结,是一种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这几句话的大概表达的思想就是,人的本心天生就是善良的,当你在意念发动之时,因为有私欲的关系会产生善或恶的想法。所谓的良知是即是本心,是知善知恶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是非之心。做善事,去除恶的想法就是格物,也就是正心,恢复自己本心原来的面貌,不被恶念所遮蔽。在王阳明看来,格物致知,就是通过格物的方法来致良知,格物就是不断的内省,让被遮蔽的本心重新显露出来,恢复本性至善的初始状态。

这里的心,指的是意识的判断,是动作过程,也就是说由于心的意识思维过程而认识和理解了世界万物。
善或者恶,只是我们参与或者给予了行为目的后的结果,因此从其本身来说,并不真正具有善和恶的区分,是本来清净自然的浑然之物。
而有善意恶意的思维,是这些思维活动的过程。所谓意之动,就是这个意思,善或者恶,都是心意的作用。
而知道善和恶的区分,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这就是所谓“良知”,也就是正确的认识、正确的思维方向。
为善,目的是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这个行为则是从种种学习、分析、认知的过程中逐渐学习掌握和总结出来的,正确的行为、思维都是有其来由和产生的基础的,因此儒家心学强调格物致知,一个能治国平天下的人,必须要对社会各种事物和现象都能有亲身实践和体验的过程。

第一句:心无善恶之分,心就是本原,完全没有所谓的善恶。
第二句:心有善恶之分了,是因为人的心动了。
第三句:区分善恶是人有了观念了,有了良知是懂得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第四句:修习善除去恶就是格物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没有一点恶的善(纯真的善)是心的本体,动了意念就有善恶之分。良知能分辨善恶,在实践上就是做善事不作恶事

这里的心,指的是意识的判断,是动作过程,也就是说由于心的意识思维过程而认识和理解了世界万物。
善或者恶,只是我们参与或者给予了行为目的后的结果,因此从其本身来说,并不真正具有善和恶的区分,是本来清净自然的浑然之物。
而有善意恶意的思维,是这些思维活动的过程。所谓意之动,就是这个意思,善或者恶,都是心意的作用。
而知道善和恶的区分,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这就是所谓“良知”,也就是正确的认识、正确的思维方向

  •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
  • 答:没有善念没有恶念只是一具身体,有善意有恶意是心灵有了动摇,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是有良知,为了善念除去恶念就是格物致知。这句话出自:王阳明《心学》

  • 怎么理解《传习录》中「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 ...
  • 答:句释:有好的作为及去掉恶行都是基于对事物的理解。 王阳明的心学是在陆九渊心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而成就的。王阳明的心学,用他自己的四句话可以阐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一、心即理。理又作何解呢?王阳明则对此作了详细的解释。他认为,所谓...

  •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答:“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意思是人天生就有区别善恶的良知,这是人的本性。

  •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下一句是什么?
  • 答:”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意思是,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有善有恶是你的思想在活动了。 你说知善知恶有什么用,就是使你明白那些应该做那些不应该做,使你生活过得顺,有好的作为及去掉恶行都是基于对事物的理解。知识拓展:这句话是《传习录...

  •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出自那里
  • 答:出处:明·王阳明《传习录》原文: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译文: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

  •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怎么...
  • 答:具体解释如下:无善无恶心之体——世界观 无善无恶就是本心最自然的状态,它是心的本体。由于心即是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所以天地万物也应该无善无恶。这就是王阳明的世界观:天地万物无善无恶,我们对待天地万物的态度也应该是无善无恶。有善有恶意之动——人生观 有...

  • 王门四句教的翻译 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
  • 答:王阳明的哲学体系最重要的是“四句教”,他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为恶是格物。”这就是说,人天生就有区别善恶的良知,这是人的本性。于是,王阳明就有了“良知”这个概念。经历过百死千难的人生,在五十岁时提出学说宗旨“致良知”:“某于此良知之说,...

  • 无善无恶心之体四句解析是什么?
  • 答:无善无恶心之体四句: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解释为没有一点恶的善(纯真的善)是心的本体,动了意念就有善恶之分。良知能分辨善恶,在实践上就是做善事不作恶事。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天理不是靠...

  • 王阳明心学四句是什么?
  • 答:王阳明心学四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1、无善无恶心之体 王阳明认为,“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没有善恶就是心的本体,类似于佛教的心形归空,但又不同于佛教的空,也就是心中没...

  • 王阳明心学有哪四句话?
  • 答:阳明先生晚年对自己的心学理论总结为: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道无善恶之分别,道生万物。人之初心性与道相合,是无善无恶的。就像呱呱落地的婴孩的赤子之心。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人的意念一经产生,善恶,好坏也随之...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