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清代的词学思想 龙榆生的词学成就

2024-06-02m.verywind.com
清代王鹏运属于哪个词学流派~

清代王鹏运属于临桂词派。
临桂词派是晚清全国词坛最重要的词派,也是广西历史上在全国范围内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临桂词派以词学大师王鹏运、况周颐为首,代表人物还有临桂词人刘福姚、邓鸿荃等人。
王鹏运的词作有重、大、拙三大特点,他填词的这三大特点,曾被推为词学的标准,为"天下所宗仰",他是从元到清词作能迅速反映国家大事且作品较多的第一人。
况周颐"癖词50年", 主要著作有《蕙风丛书》34卷,与况周颐同为清末四大词人的浙江人朱祖谋,曾推《蕙风词话》为千古以来之绝作;刘福姚是广西最后一名状元,是"临桂词派"的重要词人之一,著有《耐庵集》传世。
临桂词派既有明确系统的词论,也有大量的有质量的词作,在全国文坛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在词学理论上,王鹏运提出了“重、拙、大”的主张,“重”指作家创作时必须有厚重的思想感情。
“拙”指表现方法恰到好处,不要做作,不要过于雕琢;“大”指思想境界要高远。这一词学理论对当时词坛的轻靡空灵之风起了矫正作用。

扩展资料:
一、人物简介
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王鹏运10岁时随父到江西。同治九年(1870)回原籍临桂参加在桂林贡院举行的广西乡试,中第28名举人。第二年进京考进士名落孙山,之后滞留京城。十三年(1874)经朋友引荐官内阁中书,期间六次科考,均落榜。最后一次进士落榜后,已过三十而立之年。
王鹏运在内阁中书任上十多年,到光绪十一年(1885)才提拔为内阁侍读,先后直实录馆。光绪十九年(1893)授江西道监察御使,升礼科给事中,转礼科掌印给事中。
弹劾谏诤有直声,曾上书反对西太后和光绪帝驻跸颐和园、请办京师大学堂等,他还弹劾过上至各亲王下至翁同龢等要臣,一生奏议等身。他支持并参与康有为的改良主义运动,康有为未受知于光绪帝之前,奏折多由他代上,屡次抗疏言事,几罹杀身之祸。
光绪二十八年(1902),王鹏运离京南下,寓扬州,主仪董学堂,并执教于上海南洋公学,光绪三十年(1904)六月因病在苏州去世,享年56岁。光绪三十二年(1906)家人将他的灵柩护送回桂林,安葬在东郊王氏家族墓地。
二、成就
王鹏运初嗜金石,20岁后始专一于词,成就突出,在词坛声望很高,与郑文焯、朱孝臧、况周颐合称为“晚清四大家”。由于他大力倡导词学,且能奖掖后辈,著名词人文廷式、朱孝臧、况周颐等均曾受其教益。
他力尊词体,尚体格,提倡“重、拙、大”以及“自然从追琢中来”等,使常州词派的理论得以发扬光大,并直接影响当世词苑。况周颐的《蕙风词话》许多重要观点,即根源于王氏。晚清词学的兴盛,王氏起了重要作用。
其早年词与王沂孙为近,多写身世之感,如〔百字令〕《自题画像》等。甲午至辛丑间(1898~1901)身为谏官,并与文廷式等唱和,颇有伤时感事之作,词风近辛弃疾。
如〔祝英台近〕《次韵道希感春》、〔谒金门〕”霜信骤“、〔满江红〕《送安晓峰侍御谪戍军台》等,苍凉悲壮,饶有壮夫扼腕之概。
他同朱孝臧、刘伯崇合作的《庚子秋词》,也不乏对国势衰微的深沉悲愤。但是,他的作品,更多的还是反映了对清廷江河日下趋势的无可奈何的哀叹。有的词用典过多,不免流于晦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鹏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临桂词派

龙榆生于 1934 年4 月发表《研究词学之商榷》一文,正式界定词学内涵,并提出词学研究的八个方面。他在图谱之学、音律之学、词韵之学、词史之学、校勘之学这五项清代传统词学成就的基础之上,又提出声调之学、批评之学、目录之学三个有待于开拓的领域,这是当年引导词学界前进方向的一篇宏文,而龙榆生本人毕生治词,范围也不出乎此。今从四方面加以评述。 整理词籍,创办词刊晚清以来,词籍的校勘整理蔚为大观。龙榆生以最年少的学人得以参与此事,见到了许多罕见的清代词集。因为这层渊源,龙榆生一生校词主要集中在清代,而且是从晚清近代词入手,上溯至清初的。1931 年12 月30 日,朱祖谋逝世。卒前以遗稿及生平校词朱墨双砚相授,龙榆生秉承遗命,在“一·二八”事变爆发后,仍孜孜不倦,在上海音乐专科学校的一个地下室里,费了几个月的工夫,校辑刊印了《强村遗书》。1933 年至 1936 年,龙榆生在叶恭绰等人资助下,创办《词学季刊》,前后共出版十一期,后因抗战爆发而不得不停刊。这是第一份词学专门刊物,也是当时唯一的一份,内容分论述、专著、遗著、辑佚、词录、图画、佥载、通讯、杂缀等九项,受到了整个词学界的广泛支持。这一阶段,龙榆生校辑整理了今释澹归《遍行堂集词》、劳纺《织文词稿》及《强村老人评词》、《大鹤山人词话》等,皆刊于《词学季刊》。1940 年至 1945 年,龙榆生寓居白下,生活较以前稳定,便开始倾全力于词学事业。完成了《重校集评云起轩词》,并计划校刻《沧海遗音续集》。文廷式是江西萍乡人,与龙榆生父亲龙赓言系同榜进士。所著《云起轩词》规模苏辛,气度豪迈,在清末异军突起,别树一帜。其词学理论与龙榆生相仿佛,故龙榆生孜孜为其整理遗稿。龙榆生还整理出版了文廷式的其它著作如《纯常子枝语》等,当时钱仲联撰《文廷式年谱》,资料上就得到了龙榆生的大力资助。《沧海遗音续集》是承《强村遗书》中《沧海遗音集》而来,是将《沧海遗音集》十一位作者中仍在世的几位如张尔田、夏孙桐、陈曾寿、陈洵的新作词集加以校辑出版。《续集》后仅能完成张尔田的《遁庵乐府》,而夏孙桐的《悔龛词续》、陈曾寿的《旧月簃词》续稿、陈洵的《海绡词》卷三等未能及时刊行,因为龙榆生当时已身陷囹圄。同时,龙榆生在南京创办了《同声月刊》,该刊编辑体例类同于《词学季刊》,但内容不限于词。由于社会政治环境大异,稿件来源及水准已远不如前。 解放后,龙榆生校订了朱敦儒的《樵歌》和《苏门四学士词》。《苏门四学士词》1957 年 8 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分《淮海居士长短句》、《豫章黄先生词》、《晁氏琴趣外篇》、《柯山词》四种三册。此集的出版,非但在于利用善本校勘,富有版本参考价值;更重要的是龙榆生调动了自己的词学体验,丰富了对词的标点。正如他自己所说:“宋人词在句读上也常有些出入,不能像后来订词律的弄得那么死。这里面确有不少养料,惟在读者善于吸收而已。”龙榆生校订的词集,除《苏门四学士词》与他本人的词学理论、趣味相关外,其馀基本都在为老辈词家整理遗稿,保存文献。直到晚年,他仍挂念箧中师友遗制,谋求以任何形式公诸于世。龙榆生的这些活动,在中国现代词学史,乃至学术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推源溯流,发覆阐微。1933 年起,龙榆生在《词学季刊》上连续发表长篇论文,一改过去评点论词的形式。在当时引起了极大反响,有力地推动了当代词学研究的学科建设。这一时期,龙榆生对词的起源、词的发展、词的创作、词的艺术风格以及作家作品进行了全面的探讨,而重点放在唐宋词。撰有《词体之演进》(1933 年)、《今日学词应取之途径》(1935 年)、《清真词叙论》(1935 年)、《漱玉词叙论》(1936 年)、《南唐二主词叙论》(1936 年)等。龙榆生自幼喜读《史记·刺客列传》,由于气质相近,故在词中尤嗜苏辛词派,曾先后撰写《苏辛词派之渊源流变》(1932 年)、《苏门四学士词》(1934 年)、《东坡乐府综论》(1935 年)等论文。自明人倡豪放、婉约之说后,对于苏词风格,学者多以豪放目之,而龙榆生则认为应以王鹏运拈出的“清雄”二字来概括。龙榆生还认为常州词派之所以不能臻于极诣,就是因为仅知稼轩之沉着痛快,而未理会东坡的蕴藉空灵。近世词学不为常州派所囿,是因为王鹏运、郑文焯、朱祖谋都很推崇苏词。龙榆生在论述苏、辛诸人时,站得比较高。他对苏辛词派的渊源、发展、演变以及具体作家风格特色的把握,直到今日仍有其不可替代的权威性。龙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词选》1940 年以后,龙榆生论词多转向清代。三十年代中期,龙榆生开始着手《近三百年名家词选》的编撰,以期世人对清词有全局的了解。他研治清词基于两种考虑。一是为当代词学研究及词的创作提供借鉴,二是为保存晚近词学资料。前者撰有《晚近词风之转变》(1941 年)、《论常州词派》(1941 年)等,后者撰有《陈海绡先生之词学》(1942 年)等。龙榆生对清词的研究,既有师承,又有个人的体会,不乏真知灼见。 研求声韵,辨析格调。从 1928 年起,龙榆生应邀至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任教。在那里陆续结识了萧友梅、李惟宁、黄自等著名音乐家,他们经常在一起探讨词与音乐结合的问题,尝试把传统的诗词规律用于现代的歌词创作。在这种氛围中,龙氏写下了《玫瑰三愿》、《秋之礼赞》、《逍遥游》等歌词,由黄自、李惟宁等谱曲,立即传唱大江南北。《玫瑰三愿》一曲至今仍被之弦管,成为音乐史上不朽的名曲。龙榆生不但勤于实践,而且埋头于词的音乐性研究,对平仄四声、句度长短、韵位安排等做了极其深入的探讨。这项研究从他的早年一直持续到逝世之前,是龙榆生一生用力最勤、创获最多的部分。基于创作新体乐歌的原因,龙榆生对声韵在词曲中的地位尤其重视。对于四声,龙榆生认为由于四声的性质不同,关系到表达情感。“入声短促,没有含蓄的馀地,所以宜于表达激越峭拔的思想感情;上声舒徐,宜于表达清新绵邈的思想感情;去声劲厉,宜于表达高亢响亮的思想感情。但上、去两声与入声比较起来,总是要含蓄得多,所以上、去互叶,适宜表达悲壮郁勃的情趣。”而平仄四声的错综使用与安排,是为了取得和谐与拗怒的矛盾和统一。龙氏尤其重视去声在词中的运用,自清人万树在《词律·发凡》中强调去声“激厉劲远,其腔高”,近人吴梅在《词学通论》中第二章《论平仄四声》中亦详述去声之重要。龙榆生本人早年在《论平仄四声》(1936 年)一文中提出了去声在歌词上的特殊地位及在词中转折处之关系。及至晚年,见解益发老到。如论述“平仄平”之仄须用去声,“上去”或“去上”的联用等,都富有启发意义。龙榆生还对韵位疏密与表情的关系,词的句法、词的结构、词中的比兴及对偶等进行了剖析。主要成果是早年所撰《论词谱》(1936 年)、《论平仄四声》(1936 年)、《令词之声韵组织》(1937 年)、《填词与选调》(1937 年)及《词学十讲》、《词曲概论》这两部晚年的讲义。他的研究成果,使词的音乐本质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复原。 重视普及,意在提高 龙榆生毕生治词,不仅面广思精,而且深入浅出。况且,他常年任教于大中学校,面对青年学子,授业解惑,很能了解一般初学者的特点。所以,在大力从事著述的同时,他也费了不少力气从事普及工作。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概论,二是选本。前者包括《词学十讲》、《词曲概论》,二者均系由讲义整理而成,所撰文全部是龙氏本人几十年研词心得,故能深入浅出,有系统地启迪后学。后者包括《唐宋名家词选》(1934 年)、《唐五代宋词选》(1937 年)、《近三百年名家词选》(1956 年);其中尤以《唐宋名家词选》、《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二书广为流传,深受词学者所爱。历年销售已达数百万册。解放后,《唐宋名家词选》发行了新版。受时代影响,选目经过调整,更侧重反映词史的全貌。入选词家由原来的四十二家四八九首增至九十四家七○八首。起自李白,迄于张炎,删除了作为附录的元好问词十九首。同时,对当时评价很低的吴文英词由三十八首降为十首,史达祖由十三首减至七首,周密由九首减至五首。词选丧失了特色,仅以保存郑文焯等的评语才得以被学者经常称引。新版的《唐宋名家词选》不足以代表龙榆生一贯的词学思想。《近三百年名家词选》始撰于 1930 年,至 1956 年方才出版。编辑体例同于新版《唐宋名家词选》,也是尽量做到了持论平妥。但这其中毕竟仍蕴含着个人的词学主张。最明显的仍是推重苏辛词派,选陈维崧词达三十四首,居入选者之冠。《近三百年名家词选》是以谭献《箧中词》、叶恭绰《广箧中词》为蓝本编选成的,谭献以吴伟业居《箧中词》之首,叶恭绰以王夫之为《广箧中词》之首,而龙榆生却标出陈子龙,云:“词学衰于明代,至子龙出,宗风大振,遂开三百来词学中兴之盛,故特取冠斯编。”陈子龙为云间词派的领袖,于明清之际标举唐五代、北宋,反拨明词陋习,对清词的中兴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显然,龙榆生对词史的理解比谭、叶二人更加深刻。从词学史的角度考察,龙榆生这两部词选的普及有其更深层的意义。自张惠言《词选》出,标举意内言外之旨,周济举四大家以示人学词途径。之后,大小词选不断。清季朱强村《宋词三百首》示人学词规范,论者以为太过深奥,读者难于领悟。1931 年唐圭璋乃为之作笺,然仍失之过深。至此,词学界已开始考虑尝试新的词选读本。1934 年,开明书店同时出版了龙榆生的《唐宋名家词选》及俞平伯的《读词偶得》,恰恰代表着两种不同的风格路数,沾溉后学甚多。前者以独特的眼光展示整个词史的风貌,使读者读后,可以进而推求词史及作家作品之间的异趣。后来俞平伯的《唐宋词选释》、胡云翼《宋词选》等皆属于这一类;后者以具体的文本为单位,进行欣赏,从中归纳出若干法则与理论。俞平伯本人的《清真词释》仍属于这一类。

  一
  唐宋词是清人学习的典范,对唐宋词选本的批评是清代词学最热衷的话题之一。清代词学史上,不同的流派为了阐扬本派的理论主张,往往采用借古鉴今的方法,对唐宋词选本展开讨论,或贬抑抨击,或推举张扬,将本派理论主张托付于对某种唐宋词选的褒贬之中,于是该词选遂成为清代词学流派的重要标志之一。
  唐宋词选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首推《草堂诗余》。《草堂诗余》是一部南宋人编辑的词选。在明代,在适宜的时代条件下大为盛行。对明代《草堂》独盛的局面,连当时人都感到困惑不解。明末的毛晋说:“宋元间词林选本,几屈百指,惟《草堂诗余》一编,飞驰几百年来,凡歌栏酒榭丝而竹之者,无不拊髀雀跃;及至寒窗腐儒,挑灯闲看,亦未尝欠伸鱼睨,不知何以动人一至此也。”
  《草堂诗余》不仅在明代繁盛,清初词坛亦深受其影响。张其锦曾指出:“(清初词人)不脱《草堂》前明习染。” 浙西词派领袖朱彝尊为革除词坛积弊,开创新的词风,就对《草堂诗余》进行了激烈的批评,《词综·发凡》云:“《草堂诗余》所收最下最传”。《乐府雅词跋》云:“《草堂诗余》可废矣。”在黜斥《草堂诗余》的同时,还推举南宋词选《绝妙好词》,朱彝尊《书绝妙好词后》云:“词人之作,自《草堂诗余》盛行,屏去《激楚》、《阳阿》,而《巴人》之唱齐进矣,周公谨《绝妙好词》选本虽未全醇,然中多俊语,方诸《草堂》所录,雅俗殊分。”《激楚》、《阳阿》和《巴人》的差异正是高雅和低俗的区别。《草堂诗余》是坊间商人为了迎合宴集征歌之需而编选的,欣赏者自然多为“巴人”,朱彝尊将《绝妙好词》作为《草堂诗余》的对立物,崇雅斥俗,褒贬分明。浙派中期领袖厉鹗步其后尘,对《绝妙好词》更是推崇有加。乾隆十三年(1748),厉鹗赴京谒选县令,途经天津,寓查为仁水西庄,于查家见到《绝妙好词》,爱不释手,遂改变行程,留下与查氏合笺《绝妙好词》,刊行后传播更广。厉鹗指出:明代“徒奉沈氏《草堂》选为金科玉律,无怪乎雅道之不振也。”厉鹗力推《绝妙好词》亦着眼于以之取代《草堂诗余》,在词坛提倡“雅道”。此后,经厉鹗笺注的《绝妙好词》取代《草堂诗余》而影响于词坛,正如陈匪石所云:“清中叶前,以南宋为依归。樊榭作笺,以后翻印者不止一家,几于家弦户诵,为治宋词者入手之书。风会所趋,直至清末而未已。” 4958
  朱、厉偏爱《绝妙好词》是因为该选本体现了浙西派所追求的词学理想。《绝妙好词》七卷,为南宋末周密所选,共选词人一百三十二家,收词三百八十五首。《绝妙好词》的编选内容和形式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绝妙好词》“纯乎南宋之总集”,选词范围限于南宋,始自张孝祥,终于仇远,是一部断代词选,就周密的选编意图来说,是为了整理和保存一代故国文献,但对于以提倡南宋为旗帜的浙西派来说,《绝妙好词》则是一部现成的范本。第二,《绝妙好词》又是一部体现了流派意识的词选。陈匪石说“周氏在宋末,与梦窗、碧山、玉田诸人皆以凄婉绵丽为主,成一大派别。此书即宗风所在,不合者不录。”《绝妙好词》汇集了风格相近、旨趣相类的词作,因而使此选具有流派之选的性质。而此一特点恰与朱彝尊、厉鹗树帜立派的意图相合,自然得到朱、厉的推崇。第三,《绝妙好词》还是一部具有鲜明的审美主旨的词选,其审美主旨概括起来讲即求雅。箫鹏《群体的选择——唐宋人选词与词选通论》曾指出《绝妙好词》与张炎的《词源》的审美倾向有着一致性②,《词源》中提出的重要词学主张在《绝妙好词》中都得到了体现,如推尊姜夔,提倡格调雅正,强调协律合谱等,这些皆与朱彝尊、厉鹗的词学主张相一致。《绝妙好词》的审美特性乃浙派选中其为推崇对象的因素。正是由于以上因素,《绝妙好词》方得到了浙西词派的大力提倡。
  在清代词坛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宋代词选还有《乐府补题》。康熙初年的浙西词派、阳羡词派均十分推崇,而嘉道时期的常州词派亦极为推重。当然各派对《乐府补题》欣赏的内涵侧重各有不同。同一部词选被具有不同词学倾向的词派所欣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
  《乐府补题》是南宋末年王沂孙、周密等十四家遗民词人的唱和之作,共咏五题:龙涎香、白莲、莼、蝉、蟹,借咏物以抒写宋末遗民的身世之感。朱彝尊对《乐府补题》颇为称赏,《乐府补题序》云:“大率皆宋末隐君子也。诵其词可以观志意所存,虽有山林友朋之娱,而身世之感,别有凄然言外者,其骚人《橘颂》之遗音乎?”除了《乐府补题》亦是南宋选本的因素之外,此书的文人雅士气质、含蓄蕴藉的风格、咏物而不粘滞于物的手法皆是朱彝尊心仪的原因。阳羡词派的领袖陈维崧对《乐府补题》的感受与朱彝尊又有不同,在《乐府补题序》中陈维崧还强调了国破家亡的悲愤之情对词的影响:“嗟乎!此皆赵宋遗民作也。” 陈维崧强调《乐府补题》乃“遗民”之作,认为故国之哀,身世之痛,不能自已之情“援微词而通志,倚小令而成声”,才使这部词集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历数百年而不泯。经过朱、陈二人的推扬,《乐府补题》迅速影响词坛,蒋景祁指出了当时词风的变化:“得《乐府补题》而辇下诸公之词体又一变,继此复拟作‘后补题’,益见洞筋擢髓之力。”
  清代中期之后,词学思想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常州词派突出了词体“意内言外”、比兴寄托的作用,对《乐府补题》的认识亦随之变化。张惠言《词选》指出《乐府补题》中“碧山咏物诸篇,并有君国之忧。”周济对《乐府补题》的解读亦重在寄托寓意,王树荣《乐府补题跋》记:“周止庵《宋词选》于唐玉潜《赋白莲》曰:‘冰魂犹在,翠舆难驻。’曰:‘珠房泪湿,明铛恨远。’以为当为元僧杨琏真伽发宋诸陵而作。”③ 可知周济认为《乐府补题》中唐珏词〔水龙吟〕、〔齐天乐〕皆为宋陵被盗毁之事而作。可见周济对《乐府补题》的重视乃在于其中的比兴寄托之意。常州词派后期的代表人物谭献对《乐府补题》亦十分推重,他认为浙西词派虽然欣赏《乐府补题》但未能窥见其精髓所在:“《乐府补题》,别有怀抱。后来巧构形似之言,渐忘古意,竹垞、樊榭不得辞其过。”[10] 4008以上种种评议皆可看出常州派词论家以比兴寄托认识《乐府补题》的特点。
  《乐府补题》在清代一直受到重视,但认识的角度各有不同:浙西派欣赏其高雅的气质和咏物技巧;阳羡派从故国之痛中找到心灵、情绪的沟通;常州派推重其比兴寄托。《乐府补题》与其他几部唐宋词选一样,由清人不断阐发其意蕴,并对清代词学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二
  龙榆生先生曾指出:“浙常二派出,而词学遂号中兴。风气转移,乃在一二选本之力。”[1] 此言对词选在清代词学史上作用的概括十分精当。清代的词学流派还把编纂词选本作为重要的武器,用以表现本派的审美倾向和理论主张,这些词选也就成为流派的重要标志。
  开风气之先的是康熙初年朱彝尊、汪森选编的《词综》。《词综》是针对明代以来词坛最为流行的词选本《草堂诗余》而编的。为了彻底改变明代以来的词坛风气,浙西词派朱彝尊不仅提出了鲜明的词学主张,而且还选编了《词综》,意欲清除《草堂诗余》的影响并取而代之。《词综》是以明确的词学思想为指导的词选本,朱彝尊提出学习姜、张,倡导南宋,崇尚雅正等一系列词学主张,《词综》即体现了这种思想。陈廷焯云:“竹垞所选《词综》,……一以雅正为宗。”[11] 陈匪石亦说:“(《词综》)所录之词,自唐迄元,一以雅正为鹄。”《词综》以较大的篇幅收录南宋词人词作,如姜夔的词当时仅存二十余阕,《词综》全部收入。另如吴文英、周密、王沂孙、张炎的词收入数量也居于前列,此种特点与《草堂诗余》中南宋词较少、姜夔派词人词作遗缺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说《词综》以选本的形式表现了与《草堂诗余》截然相反的审美倾向。《词综》的编成刊行,给习词者重新提供了范本,《草堂诗余》失去了市场。词人们跳出北宋偏重婉丽之藩篱,尤为南宋姜、张一派所吸引,词坛风气开始发生变化。对此朱彝尊曾写下“从今不按、旧日《草堂》句”[12] 的词句表达自己的欣喜之情。汪森《词综序》言及词坛所尚由《草堂诗余》到《词综》的变化说:“世之论词者,惟《草堂》是规,白石、梅溪诸家,或未窥其集,辄高自矜诩。予尝病焉,顾未有以夺之也。友人朱子锡鬯,辑有唐以来迄于元人所为词,凡一十八卷。目曰《词综》……庶几一洗《草堂》之陋,而倚声者知所宗矣。”《词综》刊行之后,赢得了学词者的广泛欢迎,正如丁绍仪所说:“自竹垞太史《词综》出而各选皆废,各家选词亦未有善于《词综》者。”[13] 2734丁绍仪还把《词综》比作词家的“金科玉律”[13] 2759。吴衡照也说:“词选本以竹垞《词综》为最善,……洵词坛广劫灯也。”[14]“金科玉律”、“广劫灯”之称足见《词综》在人们心目中地位之崇高。事实上,《词综》成为浙西词派理论的载体,对浙西派取得词坛盟主地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词综》之后,浙西派词学家继承朱彝尊的传统,亦十分注意用词选本来推扬词学主张。如王昶曾先后编成《明词综》、《国朝词综》和《国朝词综二集》等,其“选词大旨,一如竹垞太史所云。”[15] 王昶之后又有黄燮清的《国朝词综续编》,选词宗旨一如朱彝尊和王昶。潘曾莹为其作序云:“其规式悉依竹垞、兰泉两先生选本。”[16] 由此可见《词综》的影响之深远。可以说浙派的迅速崛起和持久兴盛由以上几种词选得力甚多。
  另一部对清代词学产生重大影响的词选是张惠言的《词选》。《词选》是张氏兄弟嘉庆初年在歙县馆于金家授课时所编的词学教材。《词选》共选录了唐五代、宋词四十四家,一百十六首。张惠言《词选》之后,郑善长又编了《词选附录》,所选皆当代词人词作。道光十年(1830),张惠言的外孙董毅又编《续词选》,形成了《词选》系列。为阐明自己的词学思想,张惠言写下了着名的《词选序》,《序》中论及许多词学理论的问题,被后世遵为常州词派的理论基础。《词选》的意义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词选》是第一部以思想内容为标准的词选,正如施蛰存先生所指出的:“自《花间集》以来,词之选本多矣,然未有以思想内容为选取标准,更未有以比兴之有无为取舍者,此张氏《词选》之所以为独异也。其书既出,词家耳目为之一新。”[17] 与以往的词选本相比,《词选》最大的特色是选词标准的思想性要求,即以“意内言外”、“比兴寄托”为选词标准。在此之前朱彝尊的《词综》影响最大,但《词综》本身并未刻意突出某种风格特色,在词的选取上并没有明显的特定审美指向。张惠言的《词选》则词学思想明确、具有现实针对性。张惠言针对“安蔽乖方,迷不知门户”的词坛现实,改变人们对待词体“不敢与诗赋之流同类而风诵之”的认识,提高了词体的地位。这种编选思想在其弟张琦的《重刻词选原序》亦有明示:“先兄以为词虽小道,失其传且数百年。自宋之亡而正声绝,元之末而规矩隳。窔宦不辟,门户卒迷。”《词选》中选取的都是张氏认为有“比兴寄托”的词作,他对所选词作的评语亦皆从“比兴寄托”立论。谢章铤说:“(张惠言)用意可谓卓绝,故多录有寄托之作,而一切夸靡淫猥者不与,学者知此,自不敢轻言词矣。”[18] 潘曾玮也说:“读张氏词选,喜其于源流正变之故,多深造自得之言。……窃尝观其去取次第之所在,大要惩昌狂雕琢之流弊,而思遵之于风雅之归。”[19] 与以往以存人、存词,或以选家之偏好为标准的词选本不同,《词选》以“比兴寄托”为选编标准,给词坛带来强烈的震撼,追随影从者日众,对改变词风产生了重要影响,以至于“《词选》出,常州词格为之一变,故嘉庆以后,与雍乾间判若两途也。”[20] 3523
  其次,常州词派的后继者出于宗派和现实的需要,对《词选》又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和意义。如认为张惠言的《词选》出于创立常州派、取浙派而代之的明确意识,并认为张氏之论皆与浙西词派相对立。如认为张氏有意标举北宋乃是对浙派推崇南宋的反动:“翰风(张琦)与哲兄(张惠言)同撰《宛邻词选》(按:即《词选》),虽町畦未辟,而奥窔始开。其所自为,大雅遒逸,振北宋名家之绪。”[10] 4009又如认为浙派尊崇南宋姜夔、张炎,张氏则反其道而行之:“《茗柯词选》,张皋文先生意在尊美成而薄姜、张。”[21] 金应珪《词选跋》把张惠言批评为“放者为之,或跌荡靡丽,杂以昌狂俳优”。进而发挥成为“三蔽”:“淫词”、“鄙词”、“游词”,谢章铤进一步分析“三蔽”所指:“一蔽是学周、柳之末派也,二蔽是学苏、辛之末派也,三蔽是学姜、史之末派也。皋文《词选》,诚足救此三蔽。其大旨在于有寄托,能蕴藉,是固倚声家金针也。”[20] 3485后来又有学者认定“‘跌荡靡丽’,谓竹垞;‘昌狂俳优’,谓其年。此常州派之所以别于朱、陈而起也。”[22] 由以上诸说可见,张氏《词选序》的论述被不断引申发挥,《词选》的作用也日益扩大。
  继张惠言之后的常州派主将周济更将词选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他前后曾选编了二部词选:《词辨》和《宋四家词选》。通过词选系统地阐发了他的词学思想。《词辨》旨在分辨词的正变源流,继张惠言《词选》之后,选词标准亦以“意内言外,变风骚人”为准,正如谢章铤所评:“其选录大意则本于皋文。”[23] 潘曾玮《词辨序》亦说:“要其大旨,固深恶夫昌狂雕琢之习而不反,而亟思有以厘定之,是固张氏之意也。”
  作于道光十二年(1832)的《宋四家词选》④ 以及《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标志着周济词学思想的深化,建立起了包括入门、途径以及最高境界在内的完整的词学理论系统。这一时期周济对浙西词派末流的弊端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宋四家词筏序》指出:“近世之为词者,莫不低首姜、张,以温、韦为缁撮,巾帼秦、贺,筝琶柳、周,伧楚苏、辛。一若文人学士清雅闲放之制作,惟南宋为正宗,南宋诸公又惟姜、张为山斗。呜乎,何其陋也!词本近矣,又域其至近者可乎?宜其千躯同面,千面同声,若鸡之喌喌,雀之足足,一耳无余也。”[24] 这里周济对浙西词派的弊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词坛之“陋”的原因在于独尊南宋姜、张,而造成“千躯同面,千面同声”。在此基础之上,周济提出了具有常州派特征的词统主张:“问涂碧山,历梦窗、稼轩,以还清真之浑化”,主张学词由深寓寄托的王沂孙词入门,最后达到无寄托的周邦彦词的浑化。周济将唐宋词人分为四派,又将四派由入到出、由近至远、由浅而深结构为系统,示人以途径,建立了常州派入门和师法系统。《宋四家词选》表明周济具有更为明确的立派意识,以常州派与浙派相对立,周济说:“词之为技,小矣,然考之于昔,南北分宗;征之于今,江浙别派,是亦有故焉,吾郡自皋文、子居两先生开辟榛莽,以《国风》、《离骚》之旨趣,铸温、韦、周、辛之面目,一时作者竟出。”[25] 周济这里明确提出以“江(江苏)浙(浙江)”分派,与浙派相对立的“江”(即常州的泛称)派的领袖为张惠言、恽敬,论词宗旨乃风骚之旨,由此树起常州派的旗帜。在常州词派崛起、壮大、嬗变的过程中,词选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清人重视唐宋词选的作用,目的是为了指导当代的创作,因而当代词人词选同样受到重视。以康熙初年为例,各种当代词选本纷纷问世,影响较大的有:王士禛、邹祗谟的《倚声初集》,顾贞观、纳兰性德的《今词初集》,陈维崧、吴本嵩的《今词苑》,蒋景祁的《瑶华集》等。选编者或为词坛繁荣所感奋,心存记录一代词史的宏愿;或为创作走向而忧心,针砭时弊。当代词选的编纂刊行对词坛风向的引导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倚声初集》在当时就起到了“转移风气”、“词格之变”[26] 的作用。清代的词学流派亦十分重视当代词选的作用,清代词派多以本邑本乡词人为基本阵容,各派都选编有体现本派成员的词选本,如云间派有《幽兰草词》(收陈子龙、李雯、宋徵舆三人词),西泠词人有《西陵词选》,松陵词人有《松陵绝妙词选》,梁溪词人有《梁溪词选》,柳州词人有《柳州词选》,阳羡派有《荆溪词初集》,浙西派有《浙西六家词》,“后吴中七子”词派有《吴中七家词》,常州派有《词选附录》、《国朝常州词录》等等。收录同邑当代词人作品的流派词选编成刊行,既宣告本派的正式登场,也为本邑本乡词坛的成就、声势和特色起到了宣传造势的作用。
  《浙西六家词》的刊刻标志着浙西词派的兴起。康熙十八年(1679),朱彝尊的好友龚翔麟将朱彝尊《江湖载酒集》三卷、李良年《秋锦山房词》一卷、沈皞日《柘西精舍词》一卷、李符《耒边词》二卷、沈岸登《黑蝶斋词》一卷、龚翔麟《红藕庄词》三卷合刻为《浙西六家词》,打出浙西派的旗帜。并将当时已失传数百年的张炎《山中白云词》八卷附刻于书后,以明浙派词学渊源。由此浙西词派广为世人所知,并逐渐居于词坛主流。陈对鸥指出:“自《浙西六家词》出,瓣香南宋,另开生面,于是四方承学之士,从风附响,知所指归。”[27] 再如张惠言《词选》面世之后,认同其词学主张,追随其后者日众,尤其以常州词人为多,常州词派由此形成并日益壮大。继《词选》之后,二张弟子歙县人郑善长又编了同邑当代词人词作选本的《词选附录》一卷,郑氏《叙》云:“《词选》刻既成,余谓张子:词学衰且数百年,今世作者,宁有其人耶?张子为言其友七人者,曰恽子居、丁若士、钱黄山、左仲甫、李申耆、陆祁生、黄仲则。各诵其词数章,曰此几于古矣。……益以张子之词为九家。金子彦郎甫者,学于张子,为词有师法,又次录焉。”以上十家加上郑善长本人之作,共得十一家,所谓“几于古”,即能得到古人之精神,实指认同张惠言词学宗旨者。《词选附录》所选皆当代词人词作,谢章铤云:“二张及七家,皆常州人。二金及郑,则歙产也。合十家。或一二阕,或十数阕,其题多咏物,其言率有寄托。相其微意,殆为朱、厉末派饾饤涂泽者别开真面,将欲为词中之铮铮佼佼者乎。”[20] 3483《附录》配合《词选》,形成了古代与当代的结合,构成了以“比兴寄托”为主线的词学传承,二张等十一人形成了常州词派初期的大体轮廓。《词选》的再三翻刻,董毅《续词选》的增补,扩大了《词选》的影响。张琦、金应珪、张百禥的序跋继张惠言《词选序》之后,不仅起到了推扬《词选》的作用,也使常州词派的“比兴寄托”理论更加丰富。
  清代词学史上的论辩往往由词选引发,甚至直接将词选作为靶的。前文曾述及,朱彝尊的《词综》刊行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昶(述庵)追摹朱氏又选编有《明词综》、《国朝词综》和《国朝词综二集》,选择宗旨和标准亦规步朱氏。对此谢章铤论云:“述庵一生专师竹垞,其所着之书,皆若曹参之与萧何。然竹垞选《词综》,当时苏辛派未盛,故所登寥寥。至国朝,则‘铁板铜琶’与‘晓风残月’齐驱并驾,亦复异曲同工。划而一之,无怪有遗珠之叹。”[28] 对王昶以宗派宗旨为选词标准的做法予以批评。晚清的文廷式则将批评的矛头直指《词综》:“自朱竹垞以玉田为宗,所选《词综》意旨枯寂,后人继之,尤为冗漫。以二窗为祖祢,视辛、刘若仇雠家法若斯,庸非巨谬。二百年来,不为笼绊者,盖亦仅矣。”[29] 文氏之言不免过于激切,然而倒是深刻地指出了后期浙派颓靡衰微与其早期作为流派经典的《词综》之间的内在关系。
  再如对张惠言《词选》的批评。随着《词选》传播愈广,影响愈大,开始有人对《词选》提出批评。或批评《词选》选词太少,标准太严,如陈廷焯云:“唐五代两宋词,仅取百十六首,未免太隘”[30] 3777;或批评其选目失当,如樊增祥云:“今张氏不薄苏、辛,而系梦窗于黄、柳之次,论其甄藻,岂可谓平。又醇雅如清真,清峭如白石,其所甄录,不过数阕,梅溪、玉田,仅尝一脔。顾于希真《樵歌》亟登五首,论其去取,岂可谓公。”[31] 在对《词选》的批评之中,潘德舆的《与叶生名沣书》名气最大。潘氏对《词选》的批评主要针对“宏音雅调多被排摒,纤猥之作时一采之”,即选词不当而发。潘氏认为当选而未选者,如李白的〔忆秦娥〕及其他五代、北宋佳词,“张氏亦多恝然置之”;不当选而选者,如苏轼的〔洞仙歌〕。潘氏尤其对被视为“雕琢曼词”的温庭筠词在《词选》中的显着地位表示不满。整体来看,潘德舆对张惠言《词选》的批评虽然严厉,但对《词选》的主旨并无异议,只是认为所选未合其旨而已。所以谭献《复堂词话》说潘德舆:“针砭张氏,亦是诤友。”凡此种种,并非根本意义上的否定,而是对《词选》未能尽善尽美以起到更重要作用的批评,因而这种批评反而使《词选》的名气更大,影响更为远播。
  “作词难,选词尤难”[30] 3970是清人的共识。正因为词选的重要作用,清代词学家十分重视对词选本特性的分析。清初的《梅墩词话》将词选分为“文人选词”和“诗人选词”两种[32],并指出二者的不同特点。金应珪《词选后序》指出对词学史上词选的优劣要有区别,如果“雅正无别,朱紫同贯”则会产生不良影响。陈廷焯指出选词要“以我之性情,通古人之性情”[30] 3970。清初王晫曾写有《与友论选词书》,对当时词选中存在的以偏好为取舍的现象进行了批评,反对“习周、柳者,尽黜苏、辛;好苏、辛者,尽黜周、柳。”[33] 诸迟菊《词综续编序》曾指出词选的“五弊”:一弊为淫艳,二弊为豪莽,三弊为寒乞,四弊为不守律,五弊为惑于虚名。清人对词选中的诸种弊端认识清晰,可以见出清人对词选要求之高。词选体现了清人的词学审美理想,成为清代词学理论的重要载体,对词风的嬗变和词学理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注释:
  ①比如说起《文选》,自然联想到“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论及“江西诗派”的诗学观,总是绕不开方回的《瀛奎律髓》。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华书局200年版)“外篇”专辟一章《选本论》来讨论选本与批评的关系。专题论文则有张智华《宋人所编诗文选本与诗文理论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樊宝英《选本批评与古人的文学史观念》(《文学评论》2005年第2期)等。专门就某种词选来探讨选本与清代词学理论关系的,则有张宏生《〈词选〉和〈蓼园词选〉的性质、显晦及其相关诸问题》(《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巨传友《常州词派的内部嬗变与选本——从张惠言、周济对梦窗词的不同态度谈起》(《中国韵文学刊》2005年第2期)等。
  ②参阅箫鹏《群体的选择——唐宋人选词与词选通论》第五章(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
  ③《强村丛书》。此跋文所引周济《宋词选》及对唐珏的词作的评论,不见今本《词辨》、《介存斋论词杂着》、《宋四家词选》,或为《词辨》原十卷本。
  ④其中包括《宋四家词筏序》。《蕙风词话》卷二:“《宋四家词筏》未见,疑即止庵手录之《宋四家词选》。”

《清代前中期词学思想研究》

  • 李清照词论中提出的词学观点
  • 答:一、词学观点:1、词"别是一家"之说,强调了词与诗的分野;2、强调词配合词牌所对应的曲调演唱的重要性;3、通过对先前各家的评价中,系统的阐述了优秀词作的标准。二、作品简介:《词论》是李清照所著的一篇关于词的专论文章,创作的年代推断为南渡之前所作。李清照的《词论》,叙述词的源流演变,...

  • 概述李清照词学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创作实践的述评
  • 答:李清照《词论》在词学理论上的重大贡献至少有三点:1.《词论》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观点,使词第一次有可能自立门户,脱离诗而单独成为一大类别,这无异于词的独立宣言。2.《词论》系统地回顾了词的产生、发展、繁荣的历史过程,分析了自晚唐、五代至北宋时期的作家作品,提出了“声诗并著”的创...

  • 清代诗歌理论“四大说”之间有什么联系?
  • 答:诗歌大致分为四种:曰格调、曰性灵、曰神韵、曰肌理。格调强调思想、内容,肌理强调知识、形式,性灵强调有我,神韵强调无我。格调、肌理重名教,性灵、神韵重自然。格调、性灵多沉着痛快,肌理、神韵多优游不迫。格调重价值,贵实;神韵重无为,贵虚。性灵重欲望,贵情;肌理重逻辑,贵理。1、王士禛...

  • 清代诗歌理论“四大说”之间有什么联系?
  • 答:“格凋”渊于严羽,主张思想感情是形式格调的决定因素。主张创作有益于温柔敦厚“诗教”,有补于世道人心的“中正和平”的作品,故而归之于有法可循、以唐音为准的“格调”。 因此其诗论具有维护封建统治的色彩,有一定保守性。而其创作多为歌咏升平、应制唱和之类。但另一方面他也提倡“蕴蓄”、“理趣”、诗的...

  • 常州词人周记的重要词学主张
  • 答:常州词人周记的重要词学主张: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常州词派是清代后期以至近代势力最大、持续最久、影响最广的一个流派。其词学主张经词学早期人物董士锡等人修正和补充,逐渐成型。康熙、乾隆时期,词坛主要为浙派所左右。浙派标举南宋,推崇姜夔、张炎,一味追求清空醇雅,词的内容渐趋空虚、狭窄。...

  • 周济的词学思想
  • 答:关键词: 周济 词学思想 批评 周济(1781-1839)字保绪,一字介存,号未斋,晚号止庵。苏荆溪(今江苏宜兴)人,清朝词人及词论家。为学重经世济用,好读史及兵书将略,著有《晋略》八十卷,自负有济世伟略而不能用。更寄情于艺事,推衍张惠言词学,谭精研思,持论精审,为常州派重要的词论家。谈到...

  • 清代词浙派和羡派和常州派,各流派特色是什么?
  • 答:浙派词,中国清代康熙、乾隆时期的词派之一。创始人是朱彝尊。浙派词致力纠正明词末流迂缓淫曼的毛病,崇尚清灵,学习南宋姜夔,张炎的词,不愿迫近北宋词人,不师秦观,黄庭坚,只学张炎。音律和文词更为工练。词作以记游、写景和咏物为多,擅长山光水色的描绘,表现幽隽清冷之美。写月夜富春江之游...

  • 请归纳各个时期的主要词学批评观念,并谈谈你对词体审美的看法?
  • 答:清代至近现代:词学批评开始注重词的个性化和创新性。这个时期的词学批评观念以“常州派”为代表,强调词的个性化和创新性,注重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代表人物有纳兰性德、龚自珍等。对于词体审美,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情感表达:词应该能够真实、深刻地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 清代诗歌流派有哪些
  • 答:性灵派是指清代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诗歌流派。这一派诗人强调诗歌必须本于性灵。所谓性灵实即指人的感情。袁枚提出的性灵说是该派的理论主张。强调情性要真,笔致轻灵是该派诗学的基本主张。诗歌的按内容分类有:1、怀古诗 这类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

  • 龙榆生的词学成就
  • 答:龙榆生于 1934 年4 月发表《研究词学之商榷》一文,正式界定词学内涵,并提出词学研究的八个方面。他在图谱之学、音律之学、词韵之学、词史之学、校勘之学这五项清代传统词学成就的基础之上,又提出声调之学、批评之学、目录之学三个有待于开拓的领域,这是当年引导词学界前进方向的一篇宏文,而龙榆生本人毕生治词,...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