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谁有古人高尚品德的故事啊 有关古人高尚品质的故事

2024-05-29m.verywind.com
有关古人高尚品质的故事(两条)~

1.孔融让梨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高祖父孔尚当过钜鹿太守,父亲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别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吃梨,总是拿小的吃。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2.昭君出塞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向汉朝称臣归附,曾三次进长安朝觐,并向汉元帝自请为婿。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
3.负荆请罪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与渑池会盟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
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扩展资料:
孔融生平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元城(今河北大名县)县令、泰山都尉孔宙之子。
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
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孔融让梨

昭君出塞的故事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晋时,为避司马昭之讳,改称"明君"。西汉晚期生于南郡兴山县(今湖北省秭归县)。因聪慧丽质,汉元帝时入宫为"待诏"。
西汉晚期,汉王朝和匈奴停息了长期的战乱,恢复了"和亲"关系。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西汉王朝答应匈奴呼韩邪单于的要求,同意王昭君出塞和亲。从此出现了汉匈和好、民族和睦相处的局面,受到历代人民的称赞。
王昭君自愿出塞,远嫁异族,表现了一个弱女子不顾边塞荒凉,不畏北地风寒和毡帐之苦的非凡胆识和勇气。关于昭君出塞,《后汉书·南匈奴传》有一段生动的记载,王昭君"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呼韩邪单于为能得到这样一位美丽的妻子,十分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昭君出塞和亲,是当时汉匈双方政治上的一件大事。汉元帝为纪念这次和亲,改元为"竟宁",意为和平安宁。呼韩邪单于把昭君封为宁胡阏氏,即胡汉友好皇后。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也反映了当时各族劳动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在呼和浩特市附近的汉城和包头市附近的西汉晚期墓葬中出土的"单于和亲"、"千秋万岁"、"长乐未央"、"单于天降"等瓦当和"单于和亲"4字砖,以及"单于和亲"、"千秋万岁"、"安乐未央"12字砖说明长城沿线各族人民对和亲和昭君出塞的热情颂扬。昭君出塞和亲,播下了汉匈和平睦邻的种子,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对以后汉族与北方各兄弟民族的团结友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幸的是,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结婚仅两年,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她和呼韩邪单于生了一个儿子,名叫伊屠智牙师。呼韩邪单于死后,昭君又依据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习俗,改嫁呼韩邪单于第一阏氏所生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昭君与雕陶莫皋生有两女,长女名叫须卜居次,即须卜公主,小女名叫当于居次,即当于公主。
昭君和呼韩邪单于结婚时,年龄大约20岁左右,估计在新莽年间(公元前9年~23年)去世。据敦煌发现的唐代《王昭君变文》记载,昭君去逝后,埋葬仪式按匈奴习俗进行,非常隆重。"棺椁穹窿,更别方圆"。"酝五百瓮酒,杀十万口羊,退犊燖驰,饮食盈川,人伦若海。一百里铺氍?毛毯,踏实而行。五百里铺金银胡瓶,下脚无处。单于亲降,部落皆来,倾国成仪,乃葬昭军(君)。"汉孝哀皇帝(公元前6年~1年)也差使杨少征前往单于处吊唁。隆重的葬仪,反映了匈奴对昭君的怀念和对汉匈和亲的肯定态度。
昭君出塞后60年,是汉匈和睦相处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区在内的整个漠南和平发展的60年,出现了"牛马布野人民炽盛"的繁荣景象。饱经战乱之苦后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汉匈各族人民,深深地爱戴着王昭君。民间传说,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韩邪单于。她出塞时,和呼韩邪单于走到黑河边上,只见朔风怒吼,飞沙走石,人马不能前进。昭君款款地弹起了她所带的琵琶,顿时狂风停止呼号,天上彩霞横空,祥云缭绕,地下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一会儿,遍地长满了鲜嫩的青草,开遍了绚丽的野花。远处的阴山变绿了,近处的黑水澄清了。还飞来了无数的百灵、布谷、喜鹊,在她(他)们头顶上盘旋和歌唱。单于和匈奴人民高兴极了,于是就在黑水边定居下来。后来,王昭君和单于走遍了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丰美,人畜两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划,地上就会出现一条玉带般的河流和片片绿茵茵的嫩草。昭君还从一个漂亮的锦囊里取出五谷种子,撒在地下,于是就长出了五谷杂粮。昭君去世时,远近的农牧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的垒起了昭君墓。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锋,午如钟,酉如枞"。就是说,昭君墓早晨犹如一座山峰,中午犹如一座鼎钟,黄昏时犹如一棵鸡枞(伞菌科圆锥形菌纲植物)。
王昭君是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她的功绩也得到后世的尊重。考古学家从昭君坟得到的文物推断,金元时期,墓前就有享堂之类的建筑物。清代康熙年间,张鹏翮和钱良铎途经呼和浩特时,还看到青冢南琉璃瓦碎片成堆,并有黑色的石虎、石马各一个,白色的石狮一个,石头房子一座,石头小房子上还竖着用蒙古文书写的幡旗,以及当地人在青冢顶用土垒的一个小方亭,方亭内藏佛像、绸布和豆麦。青冢旁还有一棵古柳,浓荫覆地,苍翠扑人。那些石虎、石狮、石马、石头房子和小方亭,寄托着当时呼和浩特地区各族人民对王昭君的深刻眷恋和哀思,忠实地陪伴着这位远嫁的汉家姑娘。
历代文人墨客对昭君出塞多有评说,说是最贴切的是唐代诗人张仲素:"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知。剑戟归田里,牛羊绕塞多。"
除青冢外,大青山南麓还有十几个昭君墓。历史学家翦伯赞说的好:"王昭君埋葬在哪里,这件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昭君墓。显然,这些昭君墓的出现,反映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对王昭君这个人物有好感,他们都希望王昭君埋葬在自己的家乡。
解放后,市人民政府对昭君坟进行了多次修缮。1964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把昭君坟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昭君坟,已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园。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62米,墓高33米,占地约73亩。走到墓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3.95米,重5吨的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阏氏并辔而行的大型铜铸雕像。再往北行,朝阳耸立着一块高大石碑,石碑上用蒙汉两种文字镌刻着已故国家副主席董必武的诗作《谒昭君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石碑后方两侧,七块各代石碑历历在目。墓前有相连的两层平台。拾级而上至墓顶,有六角攒尖兰亭一处。墓前院内,历史文物陈列厅分列东西,陈列厅内,有汉白玉昭君雕像一座,娥眉秀发,明眸皓齿,怀抱琵琶,浅颦低笑,栩栩如生。
王昭君--民族团结友好的使者,自古以来就活在人民心中,为各族人民所崇敬和传颂。
参考资料:http://www.sexin.cn/html/2005/20050824111445672.html

二十四孝_忠孝双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有诗颂曰:

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云思亲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好学,后来做了丞相K��偾辶����匀剩��吧舷露己茏鹁此�K�囊桓鐾�牛�钰�鍪贡呓��剩�盖椎昧酥夭。�绻�庋�肴ィ�薹ㄔ谏肀呤毯颍�闹蟹浅1�础H式苤�浪�耐纯嘈那橹�螅�卮俗嗲牖噬细呐杀鹑恕S幸惶烊式艹鐾庋彩樱�局芯��猩健K�巧仙蕉ハ蛳驴醋旁疲�运�乃娲铀担骸拔业那兹司妥≡诎自频紫隆!迸腔擦撕芫茫�裁挥欣肴ィ��蛔×鞒隽怂记字�帷S惺�淘唬?nbsp;

朝夕思亲伤志神,登山望母泪流频;身居相国犹怀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二十四孝_上书救父

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愿意替父受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有诗颂曰:

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 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

二十四孝_彩衣养亲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诗赞曰

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 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

二十四孝_哭竹生笋

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有诗颂曰: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二十四孝_打虎救父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诗颂曰:

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二十四孝_鹿乳奉亲

周朝时,有一位叫郯子的,从小就很孝顺。他的父母年老的时候,双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于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这样去取得鹿乳供奉双亲,没想到被打猎的人发现。正当猎人举起了弓箭要射杀他时,他急忙喊道:”我为了取得鹿乳,给患有眼疾的双亲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采取鹿乳。”猎人知道原来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没有射他,并且对他这种孝敬父母的行为赞叹不已。有诗赞曰:

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二十四孝_笼负母归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 后人有诗赞曰:

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

二十四孝_弃官奉亲

荥阳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晋武帝时任河阳县令。他事亲至孝,当时父亲已去世,就接母亲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长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开时节,他总是拣风和日丽的好天,亲自搀扶母亲来林中赏花游乐。一年,母亲染病思归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随即辞官奉母回乡。上官再三挽留。他说:“我若是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那算什么儿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动,便允他辞官。回到家乡后,他母竟病愈了。家中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之后再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他还喂了一群羊,每天挤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 诗曰:

弃官从母孝诚虔,归里牧羊兼种田;藉以承欢滋养母,复元欢乐事天年。

二十四孝_单衣顺母

周朝闵损,字子骞,是个孝子。母亲早逝,父亲怜他衣食难周,便再娶后母照料闵子骞。几年后,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待子骞渐渐冷淡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亲未归,后母做棉衣偏心,给亲生儿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给子骞用芦花絮。一天,父亲回来,叫子骞帮着拉车外出。外面寒风凛冽,子骞衣单体寒,但他默默忍受,什么也不对父亲说。后来绳子把子骞肩头的棉布磨破了。父亲看到棉布里的芦花,知道儿子受后母虐待,回家后便要休妻。闵子骞看到后母和两个小弟弟抱头痛哭,难分难舍,便跪求父亲说:“母亲若在仅儿一人稍受单寒;若驱出母亲,三个孩儿均受寒。”子骞孝心感动后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欢乐。 有诗赞曰: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 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二十四孝_卖身葬父

汉朝时,有一个闻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里非常贫困。他的父亲去世后,董永无钱办丧事,只好以身作价向地主贷款,埋葬父亲。丧事办完后,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还钱,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拦住董永要董永娶她为妻。董永想起家贫如洗,还欠地主的钱,就死活不答应。那女子左拦右阻,说她不爱钱财.只爱他人品好。董永无奈,只好带她去地主家帮忙。那女子心灵手巧,织布如飞。她昼夜不停地干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织了三百尺的细绢,还清了地主的债务、在他们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树下时,那女子便辞别了董永。相传该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动,遂下凡帮助他。有诗颂曰: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线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二十四孝_亲尝汤药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有诗颂曰:

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二十四孝_卧冰求鲤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二十四孝_闻雷泣墓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亲特别孝道。他母亲在世的时候,生来就很胆小,惧怕雷声,王裒经常在打雷的时候,到母亲身边给其壮胆。母亲去世后,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静的地方、一到刮风下雨听到震耳的雷声,王裒就奔跑到母亲的坟墓前跪拜,并且低声哭着告诉道:“儿王裒在这里陪着您,母亲不要害怕。”

有诗颂曰: 慈母怕闻雷,冰魄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二十四孝_负米养亲

周朝,有个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里很贫穷,时常在外面采集藜藿等野菜当食物。而子路为了赡养父母双亲,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来,尽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后,于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家中积余下来的粮食达到万钟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劳苦,感叹说;虽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样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来赡养父母双亲,可惜没有办法如愿以偿了。

有诗颂曰: 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二十四孝_挨杖伤老

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本性纯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伤心哭泣。他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衰退,体力微弱。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说明了他非常孝敬母亲。

有诗颂曰:体念母亲情至忱,母棰轻重甚关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顿起心酸泪湿襟。

二十四孝_跪父留母

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张菊花。七岁那年,母亲不幸病逝,父亲续娶。菊花没有因此而分辨生养之别,对待继母恭敬。她的继母却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继母乘机将她卖给人家作婢女。事有凑巧,菊花的父亲在回归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当父亲问她为何落此地步时,菊花含泪不语,生怕连累继母,在父亲追问下,不得已才告之。父亲听后大吃一惊,当即将菊花赎了回来。三日后父女回到家。其父见到后妻,十分恼怒,欲将其休掉。菊花见状,当即下跪为继母求情,父亲终被其孝心感动,方才罢休。继母没有生子。其父去世后,菊花对待继母和父亲在世时一样孝敬、因此世人有诗颂曰:

一片奉心如石坚,一身被鬻亦依然;情深跪动恕宽母,纯孝并齐闵子骞。

二十四孝_孝感继母

清朝人李应麟,居云南昆明,从小温顺善良。他的母亲不幸去世后,便劝父亲再娶。他用卖卜的收入来供养父母。应麟对待继母虽然十分孝顺,但是继母却将他视为眼中钉,百般刁难,常常对他施以棍棒。每当这时应麟总是跪着,恭敬如初,丝毫没有抗拒之意。他的父亲却轻信继母谗言,将他逐出了家门。应麟仍无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备好礼品回家祝贺。不久应麟听说继母病了,急忙回家进行护理,并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医抓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继母病愈。同时应麟对待继母所生孩子格外亲和,终使继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关系改善,胜过亲生。

后人赞曰;不忧继母逐离乡,母病回家侍药汤;将弟视同亲手足,母终悔恨变慈祥

二十四孝_劝姑孝祖

明朝时候,浙江绍兴山阴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娶了一个童养媳名叫刘兰姐,年仅十二岁,却很明事理,对家人十分恭敬殷勤。她婆母王氏动不动就冒犯长辈,经常骂祖母“老不死”,将其视为“包袱”,言辞十分粗野。

一天深夜,刘兰姐来到王氏的闺房长跪不起。王氏大吃一惊,问其缘故。刘兰姐答道:儿担忧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后媳妇将视为榜样,待您老了,也把您视为“包袱”,那时您会多么伤心啊!太婆母长命百岁是我家的大幸,恳求您三思而行呀。王氏听后恍然大悟,边流泪边叹气说:良言使我收益不浅啊!于是痛改前非,对待祖母温柔恭顺。而刘兰姐对待王氏亦是如此。真是:

二六女儿明大义,看姑骂祖逆亲意;入房跪劝悔前非,示范儿孙行孝字。

二十四孝 孝感动天

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儿子。从小就很孝顺父母。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舜的生母在舜十几岁时故去了,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据说很有音乐天才。他娶了一位后妻,性情粗暴、凶狠。舜的母亲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她生了一个儿子名叫象。象长大后变得凶残、蛮横、傲慢、无理,也常对父亲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当舜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妇,并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后来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人们赞扬说,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纯由他的孝心所致。

后人有诗赞曰: 队队耕春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心。

二十四孝_兄弟争孝

清朝时,长江口外的崇明岛上,有吴氏四兄弟,小时候因家境贫困,父母不得已把他们卖给富家为童仆,以求一条生路。他们长大后,个个勤奋节俭,赎出卖身契,回到家乡,合力盖起房舍并各娶妻成家。这时,他们已理解当日父母之苦心,故争相供养父母,以示不忘养育之恩。开始认定每家供养一月。后来,贤惠孝顺的妯娌们认为隔三个月才能轮到供养,时间太长了,故改为每家供养一日。以后又改为自老大起每人供养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肴,奉养父母。席上子孙、儿媳争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顺,真是合家欢乐乐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寿近百岁无病而终。

诗云:父母育恩深似渊,不尤被鬻孝犹虔。弟兄争奉酒甘旨,纯孝妯娌浑归贤。

另外给你一个网站关于二十四图
http://gb.chinabroadcast.cn/3821/2004/05/18/152@163721.htm

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英雄。 岳飞出生在北宋末年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幼年时,母亲便教他读书识字。
岳飞学习很用功,特别喜欢读《孙子兵法》。他还刻苦练习武艺,立志将来 为国家做一番大事业。
岳飞二十多岁的时候,北方的强敌金国大举南侵,攻破北宋京城,把皇 帝、大臣全部俘虏过去。为了保卫国家,驱逐金兵,岳飞毅然参加了抗金的 队伍。出发前,岳飞母亲在他背上用针刺了“精忠报国” 4 个大字。母亲的 殷切期望,岳飞一天也没有忘记。在战场上,他机智果敢奋勇杀敌,屡立战 功。很快,他成为一位英勇善战的青年将领。
岳飞立志雪国耻,打败金兵,收复失地“还我河山”。在驻地,他每天 都带领士兵们认真操练,严格训练。他军纪严明,号召全军:“冻死不拆屋, 饿死不虏掠。”从不扰害百姓。“岳家军”一到,老百姓就扶老携幼,远远 地赶来欢迎。金兵多次前来侵犯,都被“岳家军”打得大败。以后金兵一听 到“岳家军”,就吓得心惊胆战。在金兵当中,流传着这么两句话:“撼山 易,撼岳家军难!”在金国残暴统治下的北方人民,多么希望“岳家军”早 日打回来,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呀!
然而,偏安江南的宋高宗是一个没有骨气的人。宰相秦桧更是一个投降
派,一味地向金国妥协求和。岳飞多次提出收复失地的请求,都被拒绝了。 后来,金兀术又带人马向南方大举侵犯。高宗害怕帝位保不住。才不得 不命令岳飞和金兵作战。岳飞为了粉碎秦桧一伙的投降阴谋,立即统帅“岳 家军”向北方进军。“岳家军”声势浩大。所到之处,老百姓纷纷响应。“岳
家军”收复大片失地,一直打到河南郾(yǎn)城。
金国连吃败仗,慌得手忙脚乱。为了挽回败局,金兀术出动主力,包围 郾城,企图一下子吃掉“岳家军”。面对比自己多好几倍的金兵,“岳家军” 严阵以待。岳飞在阵前察看了形势,早已胸有成竹。只听得一声炮响,“岳 家军”的步兵和骑兵一齐出击。只见步兵手拿大刀,低着头,专砍敌军的马 腿。骑兵专门对付骑在马上的金兵。他们先用长枪挑去金兵的头盔,再用大 斧砍掉金兵的脑袋。马上马下,紧密配合。经过一番激战。把铁塔兵和拐子 马打得人仰马翻。
金兵全线崩溃了。金兀术吓得丢魂失魄,脱去白袍,混杂在败兵里,落
荒而逃。 “岳家军”乘胜前进,一直打到朱仙镇。老百姓欢天喜地,给“岳家军”
送粮送草。这时,岳飞一面准备继续北伐;一面向宋高宗上奏章,请求马上 命令各路大军一齐出动,收复全部失地。将士们集中在广场上,岳飞兴奋地 对大家说:“我们要渡过黄河去,直捣敌人的老巢黄龙府(吉林省农安县)。 那时候,再让我们痛痛快快地喝上一顿美酒,庆贺最后的胜利吧!”
想不到就在这关键时刻,朝廷的圣旨到了。“立即退兵!”岳飞几乎不 相信自己的眼睛,天下还有比这更叫人气愤的事情吗?收复河山的大好机 会,怎么能随便放弃呢!岳飞正在犹豫,朝廷下令退兵的圣旨,一道接着一 道地来了,一共来了 12 道金牌。
原来,宋高宗和秦桧害怕岳飞继续前进,会阻碍他们的投降计划;也害 怕胜利后更加强大的“岳家军”,会威胁到他们的统治。因此,就在岳飞即

将胜利的时候,下令退兵。 岳飞想到十年的努力,已经收复的失地,又要白白送给敌人了,痛苦到
了极点。 后来,秦桧为了投降卖国,竟诬陷岳飞造反,把他逮捕起来。又以“莫
须有”的罪名,在风波亭害死了岳飞。岳飞被害的时候,只有 39 岁。 岳飞虽然被投降派杀害了,但是他一生英勇抗敌,保卫祖国的英雄事迹,
一直受到后世的歌颂。为了怀念他,人们还在杭州的西子湖畔,为他建造了 宏伟壮丽的岳王坟和岳王庙。对于投降卖国的秦桧,人们也不饶恕他。用白 铁铸了这个民族败类的像,要让他永远跪在岳飞的墓前!

清朝的时候,长江下游的江苏省,差不多是连年水灾。1833 年,林则徐 任江苏巡抚,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夏天,来了一场特大的洪水。大片土地都 被淹没,农民辛辛苦苦种的庄稼,眼看就快收割了,可是不到一夜工夫,全 让洪水冲垮了。
这场洪水把江苏人民推进了灾难的深渊。水灾过后,接着就是可怕的饥 荒。凡是可以吃的东西,全被大水冲走或者淹坏了。人们把树皮草根都啃光 了。十家有九家饿死人。有的地方还出现了吃人肉的可怕事情。为了救济灾 民,林则徐尽可能地采取了一些措施:给灾民分发粮食、衣服;收养无家可 归的老人小孩;让有钱人家捐款;叫地主减租,借给租子,把粮食拿出来卖; 禁止用粮食酿酒等。
正当江苏的老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时候,北京皇宫里的道光皇帝却一 再催促林则徐收齐税银和公粮,准备用江南几省的税银和公粮修建一座打猎 时住的宫殿。林则徐想到老百姓活都要活不下去了,拿什么交钱粮呢?就给 皇帝写了一份详细的报告,诉说江苏惨重的灾情,请求皇帝开恩,免征税银 和公粮。皇帝一看,气得够呛,心想:“你林则徐不去催收钱粮,倒来帮老 百姓说话,真是岂有此理!”提起笔来,在林则徐的报告上批了两行字,大 意是:“你不为国家尽忠,不替朝廷着想,倒会替老百姓诉苦。你是想图个 好名声!”图个好名声——这顶帽子可了不得,轻则革职为民,重则杀头。 何况这是皇帝亲笔写的批示。
皇帝以为这样一来,林则徐就得马上认错服输,乖乖地去催税逼粮了。
可林则徐却不愿意昧着良心去向受苦受难的灾民勒索钱粮,他决心豁出性 命,还要给皇帝打报告。他想多请几个人联名写,好让皇帝重视起来,认真 考虑他们的意见。可是,那些人都是胆小鬼,怕惹皇帝不高兴,招惹是非, 所以,都支支吾吾地耍滑头。于是林则徐就用个人的名义又给皇帝写了一份 奏章,意思是:
“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吃饭是老百姓的头等大事,所以关心老百姓的
生活,正是为国家着想。如果我不是以国家的事情为重,而是为了讨好老百 姓,图个好名声,那我就对不起皇上,天地也不能容许啊!我虽然愚笨,但 也不能这样做。
“江苏一向被称为繁华富饶的地区,各种商品都到这里聚集和销售。可
是如今,做生意的到这里无利可得,干活的却无活可做。往年愁的是没有买 米的钱,今年愁的却是没有可买的米。白天,雾气沉沉;夜晚,凄风苦雨。 长江两岸是各省的通道,本省和外省的官员都不少,一切真实情况都瞒不过 众人的耳目。如果我捏造事实,虚报灾情,那是不会没有人检举的。我只请 求向老百姓少要一分钱粮,好替国家多培植一分元气。不然的话,就是把老 百姓都抓起来,他们也还是一粒粮食也交不出来,反而会闹出事来??”
林则徐的这份奏章写了几千字,有理有据。不但把“图个好名声”的罪 名推翻了,而且把利害关系、严重后果都说得一清二楚。
道光皇帝接过奏章,觉得林则徐真是胆大包天,竟然顶撞我,不要脑袋 啦!可越往下看,越觉得林则徐说的倒也是实话,不是没有道理,如果真的 逼出事来,不好收拾。于是就把原先想写的“所请不准”改为“准予暂停征 收”。

这消息很快就在老百姓中间传开了。人们都说林则徐是敢给老百姓说句 公道话的好官,那份奏章也成了珍贵的文献,人们争着抄录和传阅。

孔子的学生闵子骞很小的时候,他的生身母亲不幸去世了。父亲又给他 找了一个继母。
开始,后母对闵子骞还过得去,自从她连生了两个儿子以后,对闵子骞 就越来越不好了。闵子骞常常受到后母的虐待。
继母对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可好了,有好吃的,尽偷偷地给自己生的两 个儿子吃。闵子骞不但吃不到好的,还常常吃不饱饭。
闵子骞是个极孝顺的孩子,他从不把自己受虐待的事跟父亲说。马马虎 虎的父亲也就不知道自己的大儿子天天在受罪。
一年冬天,后母给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缝了用棉絮做的棉衣,穿在身上 暖暖和和的。给闵子骞穿的却是用芦花做的棉衣,闵子骞浑身上下冻得直哆 嗦。
一天,子骞的父亲坐着他们兄弟三人拉着的车外出去干活。 数九的天气,特别冷,西北风呼呼地刮着。闵子骞的芦花棉衣哪儿能挡
住寒冷的西北风呢?他冻得脸色灰白,手都被冻僵了,一点也使不上劲儿。 子骞的两个弟弟却因为拉车赶路,身上穿得又暖和,脸上直冒热汗,脸
色红扑扑的。
父亲一看,弟兄三个同样干活,弟弟们热得直冒汗,子骞却冷得瑟瑟发 抖。父亲连连夸奖两个弟弟干活卖力气,并认为子骞一定是在耍滑偷懒。父 亲一气之下,竟用鞭子抽打子骞。
不料,那鞭子抽得狠了,抽破了棉衣,棉衣里的芦花飞了出来。父亲感
到很奇怪,从地上拾起芦花一看,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父亲沉痛地责备自 己:“啊,原来,子骞在受冻,我干了些什么呀!”
子骞连忙安慰父亲:“父亲别生气,都是孩儿不好!”
“不,今天不干了!”父亲命令三兄弟。“都回家去!” 回到家中,父亲把继母叫出来,指着闵子骞身上的破芦花棉衣说:“这
是你应该干的事情吗?你不仁不贤,让我的子骞天天在挨冻!怎么配作孩子
们的长辈,要你这心眼儿不好的妇人干什么呢?” 闵子骞的继母羞得满脸通红,连连说是自己不好,请求丈夫和孩子们的
宽恕。
子骞的父亲在火头上,哪里肯依呀,坚决要把妻子赶回娘家去。 闵子骞一看,心中十分不安,连忙跪在地上哀求父亲说:“母亲在您身
边,只有我一个人寒冷,如果您赶母亲离去,那样,我们弟兄三人都将变得 孤苦伶仃,受苦挨冻了!那样,不是更加糟糕吗?”
子骞的父亲听了,叹了口气:“唉——想不到我的子骞的心是这样善良!” 继母的两个儿子也苦苦哀求父亲,弄得父亲无可奈何,半晌说不出话。 子骞哭拜在父亲面前:“父亲如果不肯原谅母亲,是子骞造成父亲嫌弃
母亲,终归都是子骞不好,子骞向父亲请罪了!” 后母听了子骞的话,羞惭极了,连连对丈夫说:“今后,我再也不对子
骞那样了!” 子骞的父亲这才重重地叹了口气,原谅了妻子。
从这儿以后,子骞的后母受了善良的闵子骞的感动,果然变好了,她待 闵子骞比待亲生儿子还要好。

子骞从此更加热爱父亲、孝敬继母,爱护两个兄弟。继母的两个儿子也 十分敬重善良、可亲的哥哥。一家子和和美美地过日子。
闵子骞高尚的行为被孔子知道了,孔子极力称赞他说:“子骞上敬父母, 下顺兄弟,一举一动,尽善尽美,邻里和亲友没有讲他闲话的。做人都应该 像闵子骞这样啊!”

温席侍奉双亲

黄香是东汉江夏安陆人,字文疆。 少年时代的黄香博学经典,善写文章。当时京城文人学士纷纷称颂:“天
下无双,江夏黄香”,可见黄香当时已才名大震。 黄香最难能可贵之处还不是他的才气,而是九岁的时候,就懂得孝敬父
母,侍奉老人。 冬夜,天气寒冷,室内温度也很低。黄香在父母的教导下,夜读经书。 夜深了,父亲、母亲催促黄香安歇。 黄香收了书籍,竟先钻到父母的床上,躺在被子里,睡了片刻他又跑回
自己的床上睡觉。 母亲问他:“香儿,你在折腾什么?”
黄香说:“我是为父母亲温暖席子啊,这样二老睡上去才不致于太冷!” 母亲听了心疼地叹了口气:“我家香儿真懂事!” 夏天夜里很热,黄香的父母都在院子里纳凉。月上东窗,父亲和母亲正
要安歇,却发现黄香不在身边。母亲忍不住喊起来:“香儿,你在哪里?” “母亲,我在房中!”卧室中传来黄香的声音。 父亲和母亲很奇怪,掌着灯来到屋里,见黄香手执一把蒲扇,站在帷帐
前,正在一下一下地向帷帐搧扇子。
父亲问黄香:“我儿这是干什么?” 黄香说:“我用扇子搧一搧,使帷帐内蚊虫远避,枕席清凉,好使二老
安歇!”
母亲忍不住把黄香拢到身边说:“苦了我的香儿了。”用手一摸,黄香 的脑门儿竟沁出了汗珠。
黄香却说:“这是我该做的!百行之首,以孝为先。”
后来,黄香长大了。朝廷觉得他是个人才,汉安帝时,让他担任魏郡太 守。
一年,魏郡遭受特大水灾,百姓饥寒交迫,苦不堪言,太守黄香拿出自
己的俸禄,赈济受灾的贫民,受赈百姓无不感激涕零。
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中,“礼尚谦让”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传统道 德信条。然而“谦让”并不是一味讲退让、忍让,在古人的观念中,“谦让” 是指在名利、权位上的让,谓之“君子不争”。而在原则问题上,在展露自 己才华的场所,古人又很推崇“当仁不让”。所以,“谦让”是建立在强大 的自信基础之上的高尚的道德风范,“当仁不让”则是在谦让前提下,勇于 负责、自信的表现,这都是我们应该继承发扬的传统美德。我国古代哲学家 老子曾说:“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意思是说:有功而不要 自居。正由于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又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 与之争。”意思是: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争得赢他。这确实 凝聚了我们民族深邃的智慧与博大的胸怀,是健全人格所应具备的品质。
谦让为怀 在任何一个社会群体中,如果人人争权夺利,好居人上,并为此不择手
段,那么这一定是一个充满纷争、猜忌、动荡而不安宁的社会,生活在这样
的群体中,人们不能正常发展,也谈不上愉快幸福。反之,人们若能谦恭礼 让,诚恳待人,便会形成使每个人都能充分发展的环境,使生活在其中的人 们感受愉快幸福。古人崇尚礼让正是表现了这种追求。
“孔融让梨”是古代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收在古代幼学教材《三字经》
中。孔融四岁的时候,有一天,家人在一起吃梨,父亲对他说:“你最小, 先挑一个吧。”大家都以为孔融会挑最大的梨,却没想到他拿了一个最小的, 父亲奇怪地问他:“为什么不挑大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龄最小,理 应吃最小的,哥哥比我年纪大,应该吃大的。”
孔融让梨,能使兄弟相和,家庭相睦。在国家大事中,谦让也是能给各
方面带来益处的。古人认为,谦让、礼让,是德的主体,礼的主体,一人让, 从而带动人人让,国家便可安宁久长。春秋时期,晋国和齐国在鞍(今济南 市西)这个地方大战,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最终晋军大败齐军。晋军凯旋 时,上军副帅士燮(xiè)最后进入国都,他的父亲说:“你不知道我盼望你 吗?为什么不能早点回来?”士燮说:“一般军队胜利归来,国内的人们必然 热情欢迎。如果先回来,一定会特别引人注意,这岂不是要代替主帅领受殊 荣吗?因此,我不敢先回来。”父亲对他的作法很赞赏。论功行赏时,晋景 公对统帅郤(xì)克说:“这次我军大胜是你的功劳啊!”郤克回答:“这完全 是君王的训教和几位将帅的功劳,我有什么功劳呢?”晋景公称赞士燮的功劳 与郤克同样大。士燮说是听从荀庚命令、接受郤克统帅的结果。景公称赞栾 书,栾书说:“这次胜利有赖于士燮的指挥和士兵的奋力作战。”晋军将领互 相谦让,推功及人的美德反映了他们团结协作,共同战斗的精神,这正是大 败齐军的关键所在。几年以后,晋军主帅战死。晋侯检阅军队,派遣士丐率 领中军,士丐辞谢了,他说:“荀偃(yǎn),比我强,请派荀偃吧。”于是 让荀偃率领中军,士丐辅佐。晋侯又派韩起率领上军,韩起要让给赵武,晋 侯就派遣栾黡(yǎn),栾黡推辞说:“我不如韩起,韩起愿意让赵武在上, 君王还是听从他吧。”于是赵武率领上军,韩起辅佐。晋国的将帅在名利面 前互相礼让,晋国百姓因此而团结,几世受益。

把名利地位看得淡一些,对个人对国家都是很有益处的。许多老一辈革 命家在名利地位面前表现出的高风亮节对我们很有教益。我国十大元帅之一 刘伯承,能征善战,功勋卓著,是中国革命不可多得的帅才。1947 年 6 月 8 日,在安阳召开的功臣大会上,冀南人民的代表把绣着“常胜将军”的横匾 送给刘伯承。刘伯承谦逊地说:“说我是常胜将军,我不敢当。不会是常胜, 多数胜就不错了。是党的功、人民的功,我不敢贪天之功为己有。我只是人 民的勤务员,没有人民给吃、给穿、给人,军队就不能打胜仗。”建国后, 当时的苏联要出版《百科全书》,其中有一个辞条写刘伯承。刘伯承在审查 稿子时,把称呼他为“革命军事家”的说法改成“革命军人”。他说:“要 讲军事‘家’,应该说革命军队是个大‘家’,没有大‘家’,哪有这个‘家’, 那个‘家’。不要说自己是军事‘家’,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军人。”
战功赫赫的许光达大将上书要求降衔的事迹,十分令人钦佩。建国初期, 中央军委决定授予许光达大将军衔,许光达得知后,认为论贡献、资历等条 件,与其他同志相比,自己被授予大将军衔偏高了些,便给中央军委上书, 要求降为上将,但没有被通过。为此,他内心很不安,和妻子商量,妻子建 议他要求降低行政级别,以区别于别的大将。许光达立刻给中央军委打报告, 要求行政降一级,报告被批准了。这 就是我国 10 位大将中,其他 9 位都是行
政 4 级,唯独许光达是行政 5 级的原因。这件事体现了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将
军虚怀若谷、淡泊名利的襟怀。 谦让以功,谦让以利,谦让以位,这是个人品质层次高的表现,这种品
德使国家安,人民安,人群和,家庭和。观古知今,前人的美德风范,是后
代人宝贵的精神财产。
当仁不让 “修睦为人利,争夺为人患”,如果听凭人们为名利相争,社会是不能
健康发展进步的。但是,另一方面,社会的文明进步,又确实需要人们具备 相竞之心,尤其在抵御外侮时,民族的知耻之心,竞争进取之心,更是保卫 国家、民族利益的重要心理基础。古人看到了竞争在社会发展中,不可以没 有,而又不可以发展到极端,因此古人在崇尚谦让的同时,又鼓励人们竞争 进取,并以一定的礼来加以规范。我国春秋时的大教育家孔子曾教诲他的学 生:“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这里的 争,便是争斗的意思,这段话代表了古人对“争”的看法。君子在其它的事 情上是无所争的,但对待射箭这一件事,却要争。为什么呢?射箭是古人很 重要的一项活动,他们认为这是符合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准则“仁”的要求 的。因为射箭的结果主要依赖自身的原因,而与外在事物无关,因此胜与不 胜全在自己努力,如果输了,是一件羞耻的事,所以要努力相竞。但这种竞 争要讲究礼仪。揖,是两手相拱,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在射礼开始和结束的 时候,双方都相揖让,胜者给败者敬酒。君子所争的,是射中靶心,而不是 争别的,所以用揖让作射这一活动的礼节。
古代推崇的争是雍容大度,自信自强,公平的竞争,在该争的时候,是 不必谦让的。孔子还对他的学生说过,“当仁,不让于师。”虽说礼尚辞让, 但在为仁这样的事上,则要勇往当之,无所辞让,即使在老师面前也一样。 我们知道,古人是很尊重老师的,“天、地、君、亲、师”,老师的地位很

高,但当仁之事,师亦不必让,这就是说,在大事上,在原则问题上,多高 地位的人也不应避讳。在我国历史中,在重大的事情上,敢于坚持自己正确 的行为,勇于表现自己的才华,这样的故事是很多的。
汉光武帝时,皇帝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奴仆杀了人,躲进了公主府,洛阳 令董宣要抓杀人犯,可是又进不去,只好一天天在外边等候。有一天,湖阳 公主出门,跟她的正是那个人,董宣立即叫人把他拉下车来,就地处决了。 湖阳公主很生气,便向汉光武帝哭诉,光武帝立即召董宣入宫,并吩咐左右 准备鞭子,要给姐姐出气。董宣到来后说:“皇上是中兴之主,一向注重德 行,如今皇上让长公主放纵奴仆杀人,怎么还能治理天下呢?你们不用打, 我自杀就是了。”说罢,一头向柱子撞去,撞得头破血流。光武帝觉得董宣 说得有道理,但面子下不来,于是让董宣向公主磕头赔礼。哪知董宣死也不 磕头,左右强按,也按不下去。光武帝无奈,只好把他放了。后来还称赞和 抚慰董宣,董宣因此得了个“强项令”(即硬脖子官)的雅号。
历史上“何为复让”的故事,也阐发了当仁不让的道理。晋人王述被调 任尚书令,当时尚书令是很高的官职,握有国家大权,权比宰相,朝廷的任 命一到,王述就即刻赴任。王述的儿子得知后,对父亲说:“您应该谦让一 下,把职位让给杜许吧。”王术反问儿子:“你说我能胜任这个职务吗?” 儿子回答:“怎么不能胜任!您非常合适,但是能谦让一下总还是好些吧, 至少在礼俗上也应该谦让一下呀!”王述摇着头,不无感慨地说:“你既然 认为我能够胜任尚书令一职,为什么又要我谦让呢?别人都说你将来会胜过 我,我看你到底还是不如我啊!”王述本是个“安贫守约,不求闻达,性沉 静”的人,但在国家需要自己承担重任时,却勇当不让,他并不是追逐名利, 而是一种责任感和自信的表现,因而在历史上一直被人们所称道。
谦让与竞争并不是矛盾的,但要很好地统一这两者于一身,却需要锤炼
自身的道德修养。祁奚荐贤,也是历史上一个很有教益的故事。 祁奚是春秋时晋国人,曾任中军尉,是一个品德高尚且有才能的人。他
老了,请求退休,于是晋侯问他,谁可以接替中军尉职务,祁奚推荐了解狐,
解狐是祁奚的仇敌,祁奚并不因此而否认他的才能。但在正要任命解狐时, 解狐却死了。晋侯又问谁可以接替呢?祁奚举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这个时 候,中军尉佐羊舌职死了,晋侯又请祁奚推荐接替的人,祁奚举荐了羊舌职 的儿子羊舌赤。祁奚荐贤,内不避亲,外不避仇,因为他品德高尚,胸怀坦 荡,因而能够公正无私地对待他人。
“毛遂自荐”这个故事,也很能反映古人自我推荐,展露才华,以成大
事的精神。毛遂是战国时赵国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当时,秦昭王侵略赵 国,把赵国都城邯郸包围了,赵惠文王命令宰相平原君赵胜到楚国缔结合纵 同盟,联合抗秦。战国七雄中,齐、楚、燕、韩、赵、魏六国联合抗秦,叫 做合纵。平原君接受使命后,决定从门客中选拔 20 个有才智的人和他一道去 楚国,帮助他完成这次使命。不料选来选去只选中 19 人,他准备就带 19 人 去楚。这时,有一个门客求见,自我介绍说:“我听说您要去楚国结盟,打 算带 20 个人,现在还少一个,我愿意跟您去。”平原君见此人貌不压众,就 问:“先生叫什么名字?来我这几年了?”毛遂回答:“我叫毛遂,来您门 下已经三年多了。”平原君讥讽他说:“锥子放在袋子里,它的尖子立刻就 会扎出来,贤士在世上,他的才学很快就会被人发现。你来我这里三年多了, 我没有听说过你,也没见过你,这说明你没有什么本事,你还是留在家里吧。”

毛遂回答:“如果您早些使用我,就像袋子里的锥子一样,我的才华早就显 露出来了。”平原君于是决定带他去试试看。在楚国,平原君与楚王会谈合 纵同盟,从清晨到正午,没有达成协议,那 19 个人让毛遂去看看。毛遂手按 佩剑,上了殿,气冲冲地对平原君发火,说:“合纵的利害关系,十分明白, 本是三言两语就可决定的事,却从早晨到晌午都定不下来,究竟为什么?” 毛遂声色俱厉,楚王不知所以,问:“这位客人是谁?”当听说是平原君的 门客,就大声斥责:“还不给我下去!你来干什么?”毛遂没有被吓退,以 手按剑说:“十步以内,你的性命是握在我手中的。”接着他有理有节,申 诉合纵大义,终于使楚王答应结盟,抗击秦国,并立即派兵救援赵国。平原 君回国后,赞叹不已:“毛先生三寸不烂之舌,胜过百万大军。这次结盟成 功,多亏他机智英勇。”
毛遂自荐,脱颖而出;祁奚荐贤,不避亲仇;王述赴职,不复谦让,这 些故事在历史上被人们推崇效法,正表明了我们民族崇尚竞争进取的一面。 在当今社会,新的时代,我们应该发扬这一精神,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在竞 争中坦荡无私地展露才华,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古人高尚品德的故事

昭君出塞的故事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晋时,为避司马昭之讳,改称"明君"。西汉晚期生于南郡兴山县(今湖北省秭归县)。因聪慧丽质,汉元帝时入宫为"待诏"。
西汉晚期,汉王朝和匈奴停息了长期的战乱,恢复了"和亲"关系。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西汉王朝答应匈奴呼韩邪单于的要求,同意王昭君出塞和亲。从此出现了汉匈和好、民族和睦相处的局面,受到历代人民的称赞。
王昭君自愿出塞,远嫁异族,表现了一个弱女子不顾边塞荒凉,不畏北地风寒和毡帐之苦的非凡胆识和勇气。关于昭君出塞,《后汉书·南匈奴传》有一段生动的记载,王昭君"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呼韩邪单于为能得到这样一位美丽的妻子,十分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昭君出塞和亲,是当时汉匈双方政治上的一件大事。汉元帝为纪念这次和亲,改元为"竟宁",意为和平安宁。呼韩邪单于把昭君封为宁胡阏氏,即胡汉友好皇后。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也反映了当时各族劳动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在呼和浩特市附近的汉城和包头市附近的西汉晚期墓葬中出土的"单于和亲"、"千秋万岁"、"长乐未央"、"单于天降"等瓦当和"单于和亲"4字砖,以及"单于和亲"、"千秋万岁"、"安乐未央"12字砖说明长城沿线各族人民对和亲和昭君出塞的热情颂扬。昭君出塞和亲,播下了汉匈和平睦邻的种子,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对以后汉族与北方各兄弟民族的团结友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幸的是,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结婚仅两年,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她和呼韩邪单于生了一个儿子,名叫伊屠智牙师。呼韩邪单于死后,昭君又依据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习俗,改嫁呼韩邪单于第一阏氏所生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昭君与雕陶莫皋生有两女,长女名叫须卜居次,即须卜公主,小女名叫当于居次,即当于公主。
昭君和呼韩邪单于结婚时,年龄大约20岁左右,估计在新莽年间(公元前9年~23年)去世。据敦煌发现的唐代《王昭君变文》记载,昭君去逝后,埋葬仪式按匈奴习俗进行,非常隆重。"棺椁穹窿,更别方圆"。"酝五百瓮酒,杀十万口羊,退犊燖驰,饮食盈川,人伦若海。一百里铺氍?毛毯,踏实而行。五百里铺金银胡瓶,下脚无处。单于亲降,部落皆来,倾国成仪,乃葬昭军(君)。"汉孝哀皇帝(公元前6年~1年)也差使杨少征前往单于处吊唁。隆重的葬仪,反映了匈奴对昭君的怀念和对汉匈和亲的肯定态度。
昭君出塞后60年,是汉匈和睦相处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区在内的整个漠南和平发展的60年,出现了"牛马布野人民炽盛"的繁荣景象。饱经战乱之苦后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汉匈各族人民,深深地爱戴着王昭君。民间传说,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韩邪单于。她出塞时,和呼韩邪单于走到黑河边上,只见朔风怒吼,飞沙走石,人马不能前进。昭君款款地弹起了她所带的琵琶,顿时狂风停止呼号,天上彩霞横空,祥云缭绕,地下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一会儿,遍地长满了鲜嫩的青草,开遍了绚丽的野花。远处的阴山变绿了,近处的黑水澄清了。还飞来了无数的百灵、布谷、喜鹊,在她(他)们头顶上盘旋和歌唱。单于和匈奴人民高兴极了,于是就在黑水边定居下来。后来,王昭君和单于走遍了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丰美,人畜两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划,地上就会出现一条玉带般的河流和片片绿茵茵的嫩草。昭君还从一个漂亮的锦囊里取出五谷种子,撒在地下,于是就长出了五谷杂粮。昭君去世时,远近的农牧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的垒起了昭君墓。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锋,午如钟,酉如枞"。就是说,昭君墓早晨犹如一座山峰,中午犹如一座鼎钟,黄昏时犹如一棵鸡枞(伞菌科圆锥形菌纲植物)。
王昭君是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她的功绩也得到后世的尊重。考古学家从昭君坟得到的文物推断,金元时期,墓前就有享堂之类的建筑物。清代康熙年间,张鹏翮和钱良铎途经呼和浩特时,还看到青冢南琉璃瓦碎片成堆,并有黑色的石虎、石马各一个,白色的石狮一个,石头房子一座,石头小房子上还竖着用蒙古文书写的幡旗,以及当地人在青冢顶用土垒的一个小方亭,方亭内藏佛像、绸布和豆麦。青冢旁还有一棵古柳,浓荫覆地,苍翠扑人。那些石虎、石狮、石马、石头房子和小方亭,寄托着当时呼和浩特地区各族人民对王昭君的深刻眷恋和哀思,忠实地陪伴着这位远嫁的汉家姑娘。
历代文人墨客对昭君出塞多有评说,说是最贴切的是唐代诗人张仲素:"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知。剑戟归田里,牛羊绕塞多。"
除青冢外,大青山南麓还有十几个昭君墓。历史学家翦伯赞说的好:"王昭君埋葬在哪里,这件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昭君墓。显然,这些昭君墓的出现,反映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对王昭君这个人物有好感,他们都希望王昭君埋葬在自己的家乡。
解放后,市人民政府对昭君坟进行了多次修缮。1964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把昭君坟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昭君坟,已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园。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62米,墓高33米,占地约73亩。走到墓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3.95米,重5吨的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阏氏并辔而行的大型铜铸雕像。再往北行,朝阳耸立着一块高大石碑,石碑上用蒙汉两种文字镌刻着已故国家副主席董必武的诗作《谒昭君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石碑后方两侧,七块各代石碑历历在目。墓前有相连的两层平台。拾级而上至墓顶,有六角攒尖兰亭一处。墓前院内,历史文物陈列厅分列东西,陈列厅内,有汉白玉昭君雕像一座,娥眉秀发,明眸皓齿,怀抱琵琶,浅颦低笑,栩栩如生。
王昭君--民族团结友好的使者,自古以来就活在人民心中,为各族人民所崇敬和传颂。

话说春秋时期的一个大雪纷飞夜,鲁国一名唤柳下惠的五好男儿夜宿郭门。睡意正酣时,恰逢一名年轻貌美的女子来投宿。时值严冬腊月,该女子已经冻得半死。柳下惠二话没说,当即叫她坐在自己怀里,并解开外衣把她裹紧。二人就这样同坐一夜,没有发生任何越轨的丑事。柳下惠同学的君子作风至今仍被当作五好男儿的典范。

孔融让梨,柳下惠坐怀不乱,

  • 有关古人诚信的故事有哪些
  • 答:1、曾子是个非常诚实守信的人。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说着,就把猪杀了。曾子不欺骗孩子,也培养了孩子讲信用的品德。2、“种...

  • 古今中外名人诚信故事10篇
  • 答:诚信不仅是一种个人的美德和品质,还是一种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下面是我整理的古今中外名人诚信 故事 10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名人诚信故事1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 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

  • 古代名人故事
  • 答:谢迁光明磊落的高尚人格,以及夜夜勤学不懈,第二年应考,高中状元,后来官升至宰相,是明朝著名的贤相,声誉卓着,其子也官至侍郎。这是他拒淫处女,所得之善报。 古代名人故事6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人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上帝对他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 他们走进一个房间。一群人围...

  • 在你过去读过的文章里,哪些人具有 古仁人之心 ?举两个例子并作简要阐述...
  • 答:古仁人之心指的是古代那些具有高尚品德和仁爱之心的人。以下是我读过的文章中具有古仁人之心的两位人物:1. 孔子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具有博爱、仁慈、善良和谦虚的品质,他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思想体现了他对他人的尊重...

  • 古代人物故事的例子有哪些?
  • 答:而我家里的妻子儿女却过分讲究衣着饮食。我只听说人们具有高尚品德才是国家最大的荣誉,没听说过炫耀自己的美妾良马会给国家争光。”孟献子闻知,怒而将儿子仲孙幽禁了7天。受到管教的仲孙,改过前非,亦仿而学之。消息不胫而走,在季文子的倡导下,鲁国朝野出现了俭朴的风气,并为后世所传颂。

  • 品德高尚的人物事例简短
  • 答:历史上有哪些故事反应了名人的高尚品德呢?以下是我收集的名人故事,仅供大家阅读参考!品德高尚的人的事例 1、海伦凯勒 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七岁时,安妮沙利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了她的良师益友,相处达50年。在沙利文帮助之下,进入大学学习,以优异成绩毕业。在大学期间,写了...

  • 诚信的古人故事有哪些?
  • 答:关于诚信的名人故事:1、曾子杀猪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说着,就把猪杀了。曾子不欺骗孩子,也培养了孩子讲信用的品德。2、季...

  • 古代善待他人的小故事
  • 答:事后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发火,不报复对方呢?”容志行说:“对方已经受到裁判的制裁.观众的谴责和同伴的批评。他思想上也会有所触动,这样利于他改正。你 若以错对错,报复对方,反而会助长粗野行为。”容志行以自己宽容厚道.体谅他人.得理让人的品德和高尚的体育风格,赢得了广大球迷的爱戴.同行的赞赏以及议论的...

  • 中国古代有哪些人有着高尚的品质?
  • 答:对抗之后仁宗没有办法,只能听包拯的方法。包拯是宋朝官场的顶级人物,也是五千年历史中铁面无私的代表。2、李大钊:1927年4月6日,李大钊同志不幸被奉系军阀逮捕。在狱中,他受尽了敌人的严刑拷打,但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1927年4月28日上午,反革命法庭甘冒天下之大...

  • 关于品德的名言故事
  • 答: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 —— 鲁迅 Ⅲ 一个有关道德的故事和十句有关道德的名言 名言:不论将来自己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辉煌的顶点,决不能把自己的才能当成商品。 作者:张洁 内容丰富的言辞就像闪闪发...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