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我心目中的苏轼》 作文:我心目中的苏东坡

2024-06-02m.verywind.com
作文《我心目中的苏轼》~

我心目中的苏轼
一片孤独,载着斜阳,向着茫茫楚天湘水飘去。何时方到尽头?前途一片迷茫,泛舟江上,不知何时得以靠岸?这是古代文人被贬官之后的普遍情景。
猿吟鹤唳本无意
“乌台诗案”,让苏轼着点丢了性命,可他却可以诗言志:“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他想告诉大家,其实他并不想在官场和别传人分羡,只是想报效祖国,然而,官场容不下他,所以他豪爽地走了,远离那些乌烟瘴气的是非之地,“放浪于山水间,与樵渔来处”,也不失为人生一大乐趣。
其实在我理解,苏轼并不想离开官场,否则怎么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之语?苏轼他渴望得到朝廷重用,报效国家,希望是官场不容他,因为他太有才了!记得欧阳修读到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后, 兴奋地拍案叫绝,感叹道:“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谈起我,人人都在谈论苏轼”。
独怆然而涕下
充满热血,一心报国的苏东坡屡次被贬,苏东坡中没有感到无望,但他却感到无奈,所以才会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悌下。”虽然他感到孤独,但他却有满腔热血等着报效国家。
在我看来苏东坡虽然不幸,钽他却可以把凄苦与孤独倾诉得潇洒,达到超凡脱俗之境,莫过于此,然而成全了一个有才、潇洒的诗人!
老来事业转荒唐
“老来事业转荒唐”,这是苏东坡最无奈的独白。颠沛流离地岁月带走了苏东坡的雄心壮志,却给我们留下了精美的诗篇。“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从苏东坡的回首,我看到一个白发飘飘的老人对自己经历的事感到无奈也感到悲伤,看到了他的雄心壮志,报国无门的惋惜之情,然而晚年的他却给了我可怜老人的印象。
我心中的苏轼
他被赞誉为“不可救药的文人”,然而他在我心中却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文人,他执着而立于善于变通,独特的思维和人格,无论在朝还是在野,都始终如一保持着自己,未曾有所改变。
林语堂也曾这样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世间有一难有二的,我们可以说,他是诗人、画家,是散文家、书法家、是乐天派、是道家,是百姓的好朋友,……可是这些都还不足以描绘他的全貌。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天才所具有的深厚和广博,苏东坡像一阵春风一样度过了一生,虽饱经忧患,却始终不失其赤子之心。
望采纳

  我心目中的苏东坡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仿佛是一扇古铜色的门。我推门而入,仿佛看到苏轼站在时空虚空的另一头向我掂须微笑。
一首《念奴娇》,将豪放派诗词艺术推至了顶端。苏轼泛游赤壁,留下的是两篇名赋与一首怀古之诗词。读《赤壁赋》,读到“叹吾生只须臾”两句,忍不住启唇轻诵。当时呈现在东坡面前的应是怎样一番景象啊,使得那感概遁着千年贯穿古今的线索而来,在我面前停格,打动的是自古而来千万的文人墨客。在《后赤壁赋》中上下颉颃翻飞的黒雁,不仅入了苏轼的梦,更是让我心头一悸。若不是苏东坡,北飞的雁儿又怎会名垂千古?苏轼善文,更善感概啊。
若只是犷野豪放与荡气回肠,苏轼这千年前的男子并不会倾了我的心。你不会不知那悲怆凄痛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深情的悼亡词,是东坡为亡妻王弗所作。那描绘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毛笔,写起旧人描眉的动作,竟如此深入骨髓。且看那“小轩窗,正梳妆”,那“那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都是无法离世的痛楚与哀愁。遒劲的风吹过荒山野岭,吹过王弗安眠的地方,你可听到苏轼哽咽中念诵的词句“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在苏轼的一生中,乌台诗案是他征途日渐消沉,文技每况愈上的转折点。黄州,一个凄凉的城,囚住了苏轼的形,却囚不住他的神。他自比孤鹏,在梧桐树枝头飞过,哀鸣,愤懑不平。“谁见幽人独往来”,东坡不忧亦不恼,甘做幽人,独来独往,“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他不攀高枝,不附权贵,气节让他不肯择木而栖。“缺月挂梳桐”他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明月松间照”时,他把酒临风。任长廊上的清风贯穿春秋,苏轼不觉苦闷,有词足矣。
苏轼,他是古代的学者,他有一往情深和高洁的气节。千年后的我懂得他,在他的笔锋间如痴如醉。哪怕今后阅文无数,苏东坡在我心中的位置,也是无可取代的,我坚定!

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苏轼。大江东逝去的雄伟,挽弓如满月的英武,千里共婵娟的博爱,江海寄余生的洒脱,无不让人心旷神怡。

  细细想来,我最喜欢他的是他的人格。苏轼的一生,多灾多难,尤其在仕途上前后竟被贬了三次,王安石当政时一次,司马光主朝时一次,新党余孽上台时又一次,并且他的被贬都不是他的错,这对一个封建士大夫的打击可想而知。但是苏轼是泰然处之的,从没有亵渎自己的灵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杭州整治西湖,在徐州指挥抗洪,为灾民救济饥荒,为百姓奔走呼号,如果那个年代也有干部考核的话,苏轼大概会经常得“优”。

  有人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作为知识分子的楷模,可我觉得高是够高的,但总少了一份博大和执着。高傲地拂袖而去固然是一种潇洒,为老百姓办些实事更是一种充满实干精神的伟大。

  苏轼的多次被贬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爱讲真话,敢讲真话。他不幸生在了一个充斥着党争的年代,又固执地选择了一条凭良心说话办事的路。左派上台了不喜欢他,右派上台了也不喜欢他。于是他注定要一生坎坷。其实他也有茫然的时候,也有疲惫的时候。在他漂泊的岁月里,也留下了“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常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样悲怆的诗句,一个孤独的灵魂找不到自己的归宿,一颗受伤的心在流血。

  然而苏轼毕竟是苏轼,他何曾低下高贵的头颅?他自有勇气承受这一切,他顽强的灵魂超越了这些生活的磨难。在萧瑟秋风里,美髯迎风而飘,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苏轼依然竹杖芒鞋,依然擎苍牵黄!据说就因为这些感怀之作,偏执的当权者看了之后很恼火,于是更残酷的打击来了,苏轼被迫离开了惠州,被贬到更遥远更偏僻的海南岛。然而,天涯孤岛并不能囚禁苏轼的意志,他依旧微笑着生活。虽然他在离开大陆之前和亲人作了生死诀别,但是,苍天有眼,三年之后,他终于又笑着踏上了大陆。

  这就是苏轼,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苏轼。他有非凡的信心和智慧,他有正直的人品和勇敢的灵魂。他的伟大的人格魅力,可以逾越时空的界线,照亮遥远的未来,惠及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