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谁能帮我解决《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中的一段译文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中的于是大疫的意思

2024-05-15m.verywind.com
谁能帮我解决《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中的一段译文,先谢谢了!~

荆州牧刘表病亡,鲁肃求旨吊孝刘表的两个儿子,借机观察荆州的变化。鲁肃还没到,曹操带军到达边境,刘表的儿子刘综带着军队投降了。刘备想要向南过江,鲁肃和他相见了,传达了孙权的旨意,向他讲述利害关系。刘备进驻夏口,差遣诸葛亮拜见孙权,孙权带着周瑜,程普等同行。这时候曹操新得到了刘表原先的军队,形势十分的好。很多讨论的人都听到消息很畏惧,都劝孙权投降。只有周瑜,鲁肃坚决拒绝,想法和孙权相同。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各自带领数万人,和刘备接近,在赤壁会师,大败曹操的军队。曹操烧掉剩余的船逃跑了,士兵遭受到瘟疫和饥饿,死伤大半。

朋友,你是说的这句吗?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意思是:
曹操追赶到赤壁,与刘备发生战斗,战局不利,
这时,(曹操的)军队中发生了大规模的瘟疫,因此大量损失将士,于是就率军返回荆州。


不过,这段话是武帝纪中的

吴主传中的是:
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近,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
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意思是:
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各领1万人,与刘备在赤壁会回,大败曹操军。
曹操烧掉剩余的战船开始撤退,(此时)曹操军中发生瘟疫,死亡的将士很多

祝你玩得愉快!!!

  看过《三国志》的朋友都知道,此书乃西晋陈寿所作。《晋书》陈寿传曰:“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其实不然,熟悉陈寿之人皆知,陈寿本乃亮迷,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已尽最大限度褒美诸葛亮,“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纵观诸葛亮五次北伐本就如此。而且《晋书》所言寿父乃马谡参军本身就令人质疑,马谡本为诸葛亮参军,参军本乃幕僚,既为参军为何能置参军?我们再看诸葛亮传,全传并无贬低诸葛亮,而是尽其量的褒扬,甚至不顾本末倒置,而把别人之功转换到诸葛亮身上。
  众所周知,诸葛亮因其《隆中对》而千古留名,而《隆中对》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结好孙权而实现其三分天下,我们暂且不论诸葛亮有无能力实现拥荆连蜀的战略,我们来看《三国志》诸葛亮传:
  先主至於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於孙将军。”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讬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於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於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於今日。”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
  照这样看,诸葛亮被称为战略家,外交家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再来看《三国志》鲁肃传:
  [ 刘表死。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曹公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备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肃径迎之,到当阳长阪,与备会,宣腾权旨,及陈江东强固,劝备与权并力。备甚欢悦。时诸葛亮与备相随,肃谓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
  刘备在当阳被曹纯五千精骑追上后,大败,张飞断后,拒水断桥挡住了曹军。江陵自然是去不得了,刘备,诸葛亮等便准备南渡长江,投奔苍梧太守吴巨。但这时鲁肃出现了,劝刘备和孙劝结盟抗曹,这胜过天上掉馅饼,刘备马上便向东赴汉津,与关羽会合。如果不是鲁肃“晨夜兼道”,恐怕这位被称为战略家的诸葛亮已和随刘备八易其主了。我们再看一个细节,肃谓亮曰“我子瑜友也”,说明鲁肃和诸葛亮根本就不认识,鲁肃是何人?鲁肃和周瑜,张昭乃孙权重臣中的重臣。诸葛亮《隆中对》中所谓的结盟孙权只是自己的想法而已,是否能说服孙权,他自己根本没有底,靠其江东的哥哥?跟本说不上话,而且还可能也是个投降派。有人疑问,是不是鲁肃传有误?我们再看《三国志》吴主传:

  作者: 都安侯 2006-11-16 14:04 回复此发言

  --------------------------------------------------------------------------------

  2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误导后人
  [荆州牧刘表死,鲁肃乞奉命吊表二子,且以观变。肃未到,而曹公已临其境,表子琮举众以降。刘备欲南济江,肃与相见,因传权旨,为陈成败。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三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
  还有史据《三国志》周瑜传:
  [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
  曹操南下,孙权召集众将商议计策,当时包括托孤之臣的张昭都劝孙权投降于曹操,但孙氏拒江东已三世,孙权怎么肯轻易把江东送给曹操,众将中只有鲁肃没发言。后孙权去更衣,鲁肃跟随,孙权知其意,乃问:“卿欲何言?”鲁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孙权叹息说:“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后孙权用鲁肃言,召周瑜还,周瑜也主张抗操,瑜说:“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埸,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可)〔间〕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矒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闲,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孙权说:“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至此,历史已经很清楚的告诉我们,并不是诸葛亮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其赴江东,只不过是例行公事而已,也并非是诸葛亮请命去的,而是奉刘备之命去的。一个请命,一个奉命,一字之差,诸葛亮的《隆中对》就成了夸夸其谈的士大夫之作。而后的赤壁之战,也是黄盖献计火攻,更重要的是曹操军染上疾疫。荆州所得并非诸葛亮运筹帷幄,首功乃为鲁肃,鲁肃乃孙刘联盟的鼻祖。而鲁肃又遗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刘备本免了庞统官职,但闻鲁肃之言,马上就重用庞统。由史而论,鲁肃其功远高于诸葛亮,刘备得荆州,非为自将所谋,却是鲁肃佳作。《三国志》诸葛亮传也本末倒置,误导读者。千古第一亮迷,乃陈寿。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