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佛教认为人有灵魂没? 佛教认为人没有灵魂,那么六道轮回是怎么回事

2024-06-03m.verywind.com
佛教认为人有灵魂没?~

有。叫做神识,其他人不知道佛法不要乱说!神识(灵魂)就是支配意识的灵魂,你的一举一动都是灵魂支配,包括大脑的思维...佛教认为灵魂不生不灭,人死灵魂也不死,而是随着你生前的所做,决定你去六道(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投胎轮回...

佛教不相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如果相信了灵魂的实在,那就不是正信的佛教徒,而是“神我外道”。
不错,在一般人的观念中,除了他是唯物论者,往住都会相信人人都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晚近欧美倡行的“灵智学会”,他们研究的物件也就是灵魂。基督教、回教、印度教、道教等各宗教,多多少少也是属于灵魂信仰的一类,以为人的作善作恶,死后的灵魂便会受着上帝或阎王的审判,好者上天堂,坏者下地狱。
在中国的民间对于灵魂的迷信更是根深蒂固,并且还有一个最大的错误,以为人死之后的灵魂就是鬼,灵魂与鬼在中国民间的信仰中乃是一个纠缠不清分割不开的大问题。更可笑的,由于鬼类有些小神通,又以为灵魂是“三魂六魄”组成的集合体。
其实,鬼是六道众生之一,正像我们人类也是六道众生之一一样,生为人,固然有生有死,生为鬼,同样有生有死(人是胎生,鬼是化生),何况人死之后不一定就生为鬼。
而于灵魂,中国民间的传说很多,往往把人的生死之间用灵魂作为桥梁,生是灵魂的投胎,死是灵魂脱离了肉体,把灵魂与肉体的关系看同房子与屋主一样,老房子坏了,搬进新的房子,房子经常在汰旧换新地搬进搬出,住房子的人却是永恒不变地来来去去。这也就是说,人是灵魂套上了肉体的东西,肉体可以换了又换,灵魂一成不变,以为灵魂就是我们生死之流中的主体。
事实上,正信的佛教并不接受这一套灵魂的观念,因为这在缘起缘灭的理论上不能成立,站在“生灭无常”的立足点上,看一切事物都是生灭无常的,物质界是如此,精神界亦复如此。用肉眼看事物,往往会发生“成而不变”的错觉,若用精密的仪器去看任何事物,无不都在刹那变化之中,易经所说的“生生”,其实在生生的背后也包含着死死,也就是变变或化化。
物质界的物理现象既然是生生不息的,再看精神界的心理现象那就更容易觉察出来,因为心理现象的产生就是由于精神的变动而来。心理现象的变动促成了我人行为的或善或恶,善恶的行为又会反转身来影响到心理现象的倾向,我们的前程远景便是靠着这种心理促成行为、行为影响心理的循环作用而定。
那么试问:灵魂的不变性,灵魂的永恒性,那是可能的吗?当然不可能,不要说死后没有固定的灵魂,纵然活着的时候,我们的身心也都是活在刹那不停地变了又变而变变不已之中。照这样说,佛教既不相信灵魂,那么佛教所说六道轮回与超凡入圣的本体究竟又是什么呢?
这就是佛教特殊优胜的地方,既不看重自我的永久价值,却又更加地肯定了自性的升拔价值。
佛教主张“因缘生法”“自性本空”,佛教看物质界是因缘生法,看精神界也是因缘生法。因缘聚合即生,因缘分散即灭,大至一个星球、一个天体乃至整个的宇宙,小至一茎小草、一粒微尘、一个原子,无一不是假借了内因与外缘的聚集而存在,除去了因与缘的要素,一物也不可能存在,所以从根本上看是空无一物。这在研究物理化学的科学家们,可以给我们正确而正面的答案。
至于精神界呢?佛教虽不承认灵魂的观念,但决不是唯物论者。佛教的精神界是用一个“识”字作为命名,小乘佛教只讲六个识,是以第六识作为连贯生命之流的主体,大乘佛教增加两识,共有八识,是以第八识作为连贯生命之流的主体,我们单介绍大乘的八识。
大乘佛教的八个识,前六识同小乘的名称一样,只是将小乘第六识的功用更加详实地分析,而分出了第七识与第八识。实际上,八个识的主体只有一个,由于功用的划分而给了它们八个名字,因为前七识的为善为恶都会把账目记在第八识的名下;第八识是一切业种业因的仓库,这个仓库的总管是第七识,搬进搬出是第六识,制造作业是前五识。
这样说来,第八识的功能是在储藏,但不等于只进不出的守财奴。不断地由外面藏进去,也不断地从里面搬出来:藏进去的是行为影响心理而印入心田,称为业因或种子;搬出来的是心理促成行为而感受行为,称为业果或现行。就这样进而出、出而进,种子而现行,现行而种子,在一期生命之中是如此,转生到二期、三期乃至无数期的生命中去也是如此,由现世今生的因果对流到无数过去和未来世的因果回还,都不出于这一种子而现行与现行而种子的律则,因此而构成了生命的连贯与生死的相续。
正因为种子与现行的经常乃至刹那不息地进进出出,所以第八识的本质也在经常乃至刹那不息地变动不已,不要说这一生的第八识的质量与前后生不同,即使前一念到后一念也不同,正由于念念生灭、念念不同,我们才会有浮沉生死而至越超生死的可能。所以第八识的存在,便是存在于这一刹那变动的业因与业果的连续之间,除了业因与业果的变动连续,也就没有第八识的本质可求;正像水的潮流是由于水的连续而有,离了相续不断的水性也就没有潮流可求。佛教教人修持解脱道的目的,就是在于截断这一因果相续的生死之流,等到第八识的作用完全消失,既不藏进去什么,也不拿出来什么,那就成了空性,那在佛教称为“转(烦恼)识成(清净)智”,不受生死的支配,而能自由于生死之中。
可见佛教的第八识并不等于永恒的灵魂,如果迷信有个永恒的灵魂,那么超凡入圣的解脱生死也就成为不可能。佛教在观念上否认有灵魂,在目的上也在否定第八识,唯有否定了由烦恼无明接连而假现的第八识之后,才是彻底的解脱。不过,第八识被否定之后,并非等于没有,乃是非空非有的智体的显照,而不是无明烦恼的缠绕不清。

在人类思想史上,佛教是唯一的无神论宗教。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都认为世界上有一个绝对的、永恒的、超然的、万能的、主宰宇宙人类前途命运的神灵存在。佛教从不承认,也从不认为世界上有什么神灵或主宰。在佛教看来,灵魂 是虚无缥缈、虚幻不实的,是人们幻觉上的臆造;它是一切贪、瞋、痴、我执、我慢等染法和不净的根源;它是世界上一切灾难,如人与人之间争斗,国与国之间战争等不可调和冲突的罪魁祸首。
远在几千年前,灵魂,一直是印度思想界、宗教界和哲学界讨论交流的核心话题?quot;人生前的情形如何?人死后的精神灭与否?灵魂转不转世?"诸如此类,众说纷纭,论诤不休。思想上的混乱,观点上的分歧,产生了佛经里所说的极端而偏激的外道"六十二见" 。"六十二见"则是佛陀就当时印度哲学流派、宗教思想的分类与概括。
所谓灵魂,乃是指在人身上,在生灭相续的经验世界后面,存在着一个永恒不变的绝对实体或主宰。在一些宗教看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包括我们人生,均有一个与身相随、由上帝创造出来的灵魂。在生命结束之后,灵魂是升向天堂,还是堕入地狱,完全取绝于造物者上帝的意愿。还有一些宗教认为,灵魂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灵魂随生命周而复始,从此生流转轮回到下一生,直至它获得彻底的净化,进入"梵我同一"的境界为止 。在他们看来,灵魂是人类思维的思想者,是一切情感的感受者,是一切善恶行为奖惩的承担者。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有根深蒂固的"自我保护"和"自我保存"两种意识。就"自我保护"来说,人有所谓创造他自己的上帝,有依靠它来保护自己安全的寄托。就"自我保存"来说,人相信世界上有永恒不变的灵魂存在。当人处于愚昧、无知、懦弱、胆怯和贪婪时,就需要用它们来帮助和安抚自己。从此,人就像染上了毒瘾一样,疯迷地与"上帝"、"灵魂"紧紧的缠系在一起。佛教从不怂恿和滋长一切愚昧、无知、懦弱、胆怯和贪婪等行为。佛教的目的在于令人觉悟,使人彻底体察自己、认识自己,根除和远离一切烦恼。佛教认为,人头脑中所谓的"上帝"和"灵魂",其实并不存在,只不过是人捕风捉影而已。在佛教看来,事物都是处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关系之中。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任何一个现象的产生,都是由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决定的;离开了关系和条件,任何事物或现象则不可能产生。《阿含经》里有这样一个偈子:"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 "讲的就是"缘生缘灭、缘起性?quot;的道理。佛教既然以"诸法皆空"为教义,当然神也不例外,神也是空的。神既然空,何来创造世界之事?
佛教哲学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高度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的神或上帝,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互为依存、互相影响的因果关系之中。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并把一己的解脱与拯救人类联系起来。有关佛教的"无我"思想,在佛教创立初期,在原始佛教的基本理论中就有了充分体现。这里,我想还是先来看看"四谛"、"十二因缘"的基本内容,以及它们与"缘起论" 之间的渊源关系。
佛教的基本理论"四谛",是用来阐释"痛苦"与"解脱"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四谛"的内容包括苦、集、灭、道,是佛教对经验世界客观问题、人生现象的科学总结和理论阐述。所谓苦谛,就是指经验世界的现实问题,即生、老、病、死等身心烦恼和痛苦;所谓集谛,就是指产生这类痛苦的根源或原因,即贪、瞋、痴、慢疑、恶见等业因;所谓灭谛,就是说人的痛苦是可以根除和消灭的。佛教认为,只有当人真正认识到造成自己痛苦的根本原因时,才能彻底了断苦根,进入解脱的境界;所谓道谛,就是指消灭痛苦的方法或解脱途径,即佛经中常说的"八正道" 。我们可以看出,佛教的"四谛"所依据的基本原理则是"缘起论"。佛教所说的道理很多,其实都是围绕"四谛"而展开讨论的。而佛教的所有教义,又无不是从"缘起论"源流出来的。在佛陀时代的各教派中,"缘起论"是佛教所持有的,是佛陀独发的宇宙创造论。除了唯物论者, 一切神教信奉者,无不假托宇宙是来自于神的开辟、变现和创造。然而,无神论的佛教,从来就没有承认有什么宇宙的"第一因"、造物主或主宰。
佛教不讲究最初的来源问题,也不说明最终的境界状态。佛陀教化的目的,不是在使人们满足哲学及科学上的兴趣,而是在指出苦的现象和苦的根源之后,告诉人们如何去自己解脱自己、解除痛苦。所以,在阐述生命的形成、生命的进化和生命的延续等生灭现象时,佛教创造性的提出了"十二因缘"理论 。"十二因缘"即是"四谛"中"苦谛"和"集谛"的分张与连续。从佛教理论意义上讲,"十二因缘"就好比一个既没有起点又没有终点可言的圆环,十二个环节都是互为依存、互为因果关系的,没有什么先后始终之分。因此,我们在解释"十二因缘"时,只能权宜地从"无明"开始。根据佛教,"无明"不过是"死亡"的延长。在生命死亡时,躯壳虽然坏弃,但"无明"(无知)却作为前生行为的果而留了下来。"无明"导致盲动,便是第二阶段"行",即由于"无明"之惑而造的善恶诸业。"无明"和"行"称为"过去二因"。由于所造的种种善恶之业,汇集成为托胎投生的生命主体。也就是相当于胎儿成孕的刹那,即现世今生的第一个阶段"识"。此时尚无意识,只有潜意识,或对生存的盲目意志。当此向前迈进一步,形态初具时,便是现在的第二个阶段"名色",即托胎后的身心状态。胎儿的形体逐步发育,六种器官(眼、耳、鼻、舌、身、意)随之形成。即第三阶段"六入"。第四阶段"触",相当于新生儿一至二岁的襁褓期,六种感官的活动已达到相当程度,但仍然以触觉为主。自此,生命便开始与外部世界产生接触。由于与外界的接触,从而产生了苦、乐、不苦不乐等感受。此为第五阶?quot;受"。上述五个阶段称为"前世五果"。现世三因的第一阶段"爱",即由于经历了苦、乐等感受,生命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吸取外在世界中为之所喜欢的东西,并意欲据为己有。由爱生出眷恋,眷恋的第一步便是下一阶段"取"。"取"是为了保有所爱的对象而作的努力。"取"的最后状态便是"有"。"有"是现在与未来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未来受生受死的果报之因。换句话说,一个人在享受前世的"果"的同时,也就为来世种下了因。就像梅子在树上成熟时,果实已形成于其中;果熟蒂落,果核已萌芽,而于未来结更多的果实。未来两个阶段为?quot;生"和"老死"。从现世三因来看,"生"和"老死"则可称之为"果"。

"缘起"在佛经里有十一种意义,即所谓无作者义,有因生义,离有情义,依他起义,无动作义,性无常义,刹那灭义,因果相续无间断义,种种因果品类别义,因果更立相符顺义,以及因果决定无杂乱义等十一种。这十一种意义,其实可以概括归纳为四点:一、无造物主;二、无我;三、无常;四、因果相续。所谓无造物主,就是否定有创造宇宙万有和我们人类的上帝。佛教认为,任何一个因都是因生的,任何一个缘都是缘起的。因又有因,缘又有缘,纵推,无始无终;横看,无边无际。佛教既不承认有什么人格化的造物主,同时也否认什么宇宙本原的人格化的存在。所?quot;无我",就是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皆无独立的实在自体。所谓"无常",就是说一切事物都受到时空条件的制约而变动不居。所谓"因果相续",就是说因缘所生法 固然是生灭无常的,而又是相续不断的,如流水一般,前前逝去,后后生起,因因果果,没有间断。因果关系固然错综复杂,但其间又法则井然,一丝不乱。一类的因,产生一类的果,如善因得善果,因与果相符,果与因相顺。其实,四个论点实际上只是两个—?quot;无常"和"无我"。"无常"就是生灭相续,它包括了"因果相续"的意义。"无我"就是没有主宰,既没有一身之主宰,也没有宇宙万有之主宰。"无造物主"之义也就包括其中了。 这就是佛教对宇宙万有的总解释和独有的科学性的看法。

否定灵魂,否定永恒不变的"我"的存在,是包括大小乘佛教在内的所有佛教宗派的一致观点。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去假设佛教派别内部在这个问题上的一致性是与佛教的原始教义背道而驰的。然而,在近代哲学史上,一些颇具名望的西方学者和印度学者,由于自己的信仰,使得他们在佛教研究上无法摆脱那种片面的宗教感情,难免产生偏见,以为佛教与其它宗教一样也有一个类似于灵魂的东西存在,试图把神教?quot;我"的概念悄悄搬进佛教,这实际上是很不客观的,是有违佛教本怀的。 这些学者其实都非常仰慕和崇敬佛陀的言教,不过,他们并没有想到,具有高深洞察力的佛陀远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彻底否定了"上帝",否定了"灵魂"或"我"的存在。
然而,对于那些想从佛教里找到一点"我"证的人来说,他们或许会问:没错,在分析人是由色、受、想、行、识五种元素组成时,佛陀是说过五种元素中没有哪一个是属于"我"或"我"的变现的,可他并不曾说过在这五种元素以外,在人的身体的内部或其它一些地方也同样没有"我"的存在?对于这个问题,国际上如斯里兰卡的一些学者曾提出了两点反驳意见:一、根据佛教,人是?quot;五蕴"和合而成的,仅此五种元素而已,没有更多的成分。佛陀从来就不曾在什么地方说过,人身上还有"五蕴"以外的什么东西存在。二、根据佛经上记载,佛陀在许多场合,曾不只一次地以毫不含糊、毫不暧昧的言词,彻底否定了在人身内身外或宇宙的其它地方有所谓"灵魂"或"我"的存在。为了进一步证实佛教的无我思想,我们还是来看一看佛经里是怎么说的:
在南传《法句经》里,有三项极具代表佛教本怀的重要词句,也许是对上述"我说"的有力否定。经中说:"诸行无常","一切行苦","诸法无我" 。从字面上看,我们发现前两句都用的是同一个"行"字,而第三句则用的是"法"字。为什么第三句不与前两句一样,用"法"而不用"行"呢?道理很简单,这里的关键词"行",指一切相对的事物或现象,无论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包括"五蕴"。如果第三句也用"行"来表述的话,那么,很容易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虽说一切相对的事物中无我,但并不等于说在相对事物之外就不存在"我"了?为了避免产生这样的误解,因此,在第三句里用"法"字而不用"行"字,因为"法"的意义要比"行"字来得深。在所有佛教词语中,没有哪一个词比"法"字更为深广的。"法"不仅包含着相对的事物和状态,而且还包含了非相对的事物和状态——涅盘 。根据佛教,世界上一切善恶,一切相对、绝对的事物,都无不包括在"法"之中。因此,以"诸法无我"来陈述,显然是为了强调,不仅在"五蕴"里没有"我"存在,而且在"五蕴"之外也没有"我"存在。在这一点上,大小乘佛教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认为人无我,法也无我 。所以,在佛教看来,任何灵魂学说,无论它唱得是多么的高深奥妙、悦耳动听,不过是谎谈谬论而已。从佛教来讲,信奉灵魂,等于是自己给自己套上了一具精神枷锁,没有自由可言,更谈不上什么解脱了。因此,迷信灵魂,只能给自己带来烦恼,带来苦痛和灾难。佛教之所以宣传"无我"思想,就是为了驱散人们思想中的迷雾和迷信,提倡正确的人生观、宗教观、伦理观和道德修养,拔苦与乐,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和光明的希望。

佛教相信灵魂的实在吗?
不。佛教不相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如果相信了灵魂的实在,那就不是正信的佛教徒,而是「神我外道」。

不错,在一般人的观念中,除了他是唯物论者,往住都会相信人人都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晚近欧美倡行的「灵智学会」A他们研究的对象,也就是灵魂。基督教、回教、印度教、道教等的各宗教,多多少少也是属於灵魂信仰的一类,以为人的作善作恶,死后的灵魂,便会受著上帝或阎王的审判,好者上天堂,坏者下地狱。

在中国的民间,对於灵魂的迷信,更是根深柢固,并且还有一个最大的错误,以为人死之后的灵魂就是鬼,灵魂与鬼,在中国民间的信仰中,乃是一个纠缠不清、分割不开的大问题。更可笑的,由於鬼类有些小神通,又以为灵魂是「三魂七魄」组成的集合体了。

其实,鬼是六道众生之一,正像我们人类也是六道众生之一一样,生为人,固然有生有死,生为鬼,同样有生有死(人是胎生,鬼是化生),何况人死之后不一定就生为鬼,这在下一节中另予说明。
而於灵魂,中国民间的传说很多,往往把人的生死之间,用灵魂作为桥梁,生是灵魂的投胎,死是灵魂脱离了肉体,把灵魂与肉体的关系,看同房子与屋主一样,老房子坏了,搬进新的房子,房子经常在汰旧换新地搬进搬出,住房子的人,却永恒不变地来来去去。这也就是说,人是灵魂套上了肉体的东西,肉体可以换了又换,灵魂是一成不变的,以为灵魂就是我们生死之流中的主体。

事实上,正信的佛教,并不接受这一套灵魂的观念,因为这在缘起缘灭的理论上不能成立,站在「生灭无常」的立足点上,看一切事物都是生灭无常的,物质界是如此,精神界亦复如此。用肉眼看事物,往往会发生「成而不变」的错觉,若用精密的仪器去看任何事物,无不都在刹那变化之中,《易经》所说的「生生」,其实在生生的背后,也包含著死死,也就是变变或化化。

物质界的物理现象,既然是生生不息的,再看精神界的心理现象,那就更容易觉察出来了,因为心理现象的产生,就是由於精神的变动而来。心理现象的变动,促成了人我行为的或善或恶,善恶的行为,又会反转身来影响到心理现象的倾向,我们的前程远景,便是靠著这种心理促成行为,行为影响心理的循环作用而定。

那麼试问:灵魂的不变性,灵魂的永恒性,那是可能的吗?当然是不可能的,不要说死后没有固定的灵魂,纵然活著的时候,我们的身心也都是活在刹那不停地变了又变而变变不已之中。照这样说,佛教既不相信灵魂,那麼,佛教所说六道轮回与超凡入圣的本体,究竟又是什麼呢?

这就是佛教特殊优胜的地方,既不看重自我的永久价值,却又更加地肯定了自性的升拔价值。

佛教主张「因缘生法」「自性本空」,佛教看物质界是因缘生法,看精神界也是因缘生法。因缘聚合即生,因缘分散即灭,大至一个星球、一个天体,乃至整个的宇宙,小至一茎小草、一粒微尘、一个原子,无一不是假藉了内因与外缘的聚集而存在,除去了因与缘的要素,一物也不可能存在。所以,从根本上看,是空无一物的。这在研究物理化学的科学家们,可以给我们正确而正面的答案。

至於精神界呢?佛教虽不承认灵魂的观念,但绝不是唯物论者。佛教的精神界,是用一个「识」字作为命名,小乘佛教只讲六个识,是以第六识作为连贯生命之流的主体,大乘佛教增加两识,共有八识,是以第八识作为连贯生命之流的主体,我们把小乘的放在一边,单介绍大乘的八识。

大乘佛教的八个识,前六识同小乘的名称一样,只是将小乘第六识的功用更加详实的分析,而分出了第七识与第八识。
实际上,八个识的主体只有一个,由於功用的划分而给了它们八个名字,因为前七识的为善为恶,都会把帐目记在第八识的名下;第八识是一切业种业因的仓库,这个仓库的总管是第七识,搬进搬出是第六识,制造作业是前五识。

这样说来,第八识的功能,是在储藏,但不等於只进不出的守财奴。不断地由外面藏进去,也不断地从里面搬出来,藏进去的是行为影响心理而印入心田,称为业因或种子,搬出来的是心理促成行为而感受行为,称为业果或现行。就这样进而出,出而进,种子而现行,现行而种子,在一期生命之中是如此,转生到二期、三期,乃至无数期的生命中去也是如此,由现世今生的因果对流,到无数过去和未来世的因果回还,都不出於这一种子而现行与现行而种子的律则,因此而构成了生命的连贯与生死的相续。

正因为种子与现行的经常乃至刹那不息地进进出出,所以第八识的本质,也在经常乃至刹那不息地变动不已,不要说这一生的第八识的质量与前后生是不同的,即使前一念到后一念也就不同了,正由於念念生灭、念念不同,我们才会有浮沈生死而至越超生死的可能。所以,第八识的存在,便是存在於这一刹那变动的业因与业果的连续之间,除了业因与业果的变动连续,也就没有第八识的本质可求;正像水的潮流,是由於水的连续而有,离了相续不断的水性,也就没有潮流可求了。佛教教人修持解脱道的目的,就是在於截断这一因果相续的生死之流,等到第八识的作用完全消失,既不藏进去什麼,也不拿出来什麼,那就成了空性,那在佛教称为「转(烦恼)识成(清净)智」,不受生死的支配,而能自由於生死之中。

可见佛教的第八识,并不等於永恒的灵魂,如果迷信有个永恒的灵魂,那麼超凡入圣的解脱生死,也就成为不可能了。佛教在观念上否认有灵魂,在目的上也在否定第八识,唯有否定了由烦恼无明接连而假现的第八识之后,才是彻底的解脱。不过,第八识被否定之后,并非等於没有,乃是非空非有的智体的显照,而不是无明烦恼的缠绕不清。

-----摘自《 正信的佛教 》------

有。叫做神识,其他人不知道佛法不要乱说!神识(灵魂)就是支配意识的灵魂,你的一举一动都是灵魂支配,包括大脑的思维...佛教认为灵魂不生不灭,人死灵魂也不死,而是随着你生前的所做,决定你去六道(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投胎轮回...

首先回答是肯定有的。从肉体的死亡到另一个世界有一个阶段叫
中阴
状态,中阴阶段是可以看到凡俗世界的,这个阶段持续7-7四十九天。在中阴阶段错综复杂,比今世复杂6倍。这个阶段是决定你来世去向何处的关键。但这个中阴状态在末法时代没有被证悟,你可以选择是否相信。补充一下,在佛学的智慧海洋里最好循序渐进,学你能懂,学你喜欢,学你有所感悟的东西。不然会茫然,祝你好运

神识是存在的,死亡逝去的只是这个色身,神识会随着这里的业力在六道受生,善业往生善道,恶业堕入三恶道。就这样周而复始,在六道轮回着,永无出离,所以佛陀告诉了我们出世间,脱离六道轮回的办法,告诉我们怎么可以达到那种不生不灭的境界。

  • 人有灵魂没?能投胎吗
  • 答:基督教认为:人有灵魂,死后可以复活。(不叫做投胎,而叫做复活)。佛教认为:根本就没有灵魂,当然也就不存在灵魂投胎之说。许多人误认为:圣经否认灵魂投胎。而事实上,圣经仅仅是变换了一个词语,叫做“死后复活”。换汤不换药。许多人误认为:佛经的“十二缘起”,就是灵魂投胎。这大错特错。十二...

  • 佛教如何看待灵魂出窍
  • 答:佛教对灵魂出窍持认同观点,就是说佛教认为的确存在这样的现象,灵魂一词是西方的说法,佛教称为神识,神识不会灭,在特定的情况下,灵魂出窍也是存在的,佛教有一种夺舍法修法,就是当我们的身体破旧不堪时,可以借用其他人的身体继续生存。这不是神话,但是非常难达到。给您一个链接:台湾朱秀华借尸...

  • 人有灵魂吗?
  • 答:阿弥陀佛,您好。可以明确的告诉你,每个人都有灵魂,不但人有,每种动物都有,不管它多么庞大与渺小。没有灵魂的动物,它将腐烂的特别快,就像一个没人居住的房子,灰尘特别厚。举个很明显的例子对照你就知道了,比如植物人和死人。植物人不能动,旁边有人照顾好身体,他可以活几年没问题;而死人...

  • 人的身体里有几个灵魂?
  • 答:依据佛经,人体只存在一个灵魂,没有多余的。佛是觉者,天上地下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以他说的为真理

  • 佛教说的灵魂是由什么构成的?不是物质么,求佛教大师开解,诚谢。_百度...
  • 答:佛教的解答是:因为这个东西是万物的本体,是无形无相,不住内外,不出不入的,佛教强名之曰神识,曰佛性。神识是指被物欲蒙蔽了的本体,佛性是指没有物欲系缚的本体,其实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它和一般人所说的灵魂,是有本质上的不同,人们认为灵魂是有形相的,是住在身内的,是能出入的。不...

  • 中国古代有灵魂这一说么?
  • 答:佛教和道教都相信有灵魂的存在,但有所区别。佛教认为,人死后会进入六道轮回,所谓六道,即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在这个六道范围内的众生都要进行轮回,根据前世的业来决定死后进入哪一道。也有不需要轮回的神仙,如佛祖、菩萨、罗汉。道教和佛教差不多,也认为人死后灵魂会去...

  • 佛教认为人是有灵魂的,假如灵魂存在,那么灵魂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 答:而主张灵魂说(Soul Theory)者,若自其所说之身、心关系而言,则立足于二元论;若自精神之体、用关系而言,则立足于实体论。近世哲学出现现象论、现实论、唯物论[4] 等学说,则大抵反对宗教灵魂存在。目前,没有人知道灵魂真正存在的详细真相,可历史的印记是不可否认的,其有待于科学的进一步研究。

  • 佛教是否灵魂一说?
  • 答:佛就是灵魂,佛就是善。再恶的人他灵魂深处也有善的一面。每个人都有两个灵魂,善的灵魂就是佛;

  • 我今天才看到,正信佛教不承认人死之后有灵魂,那么人死以后是什么?那些...
  • 答:难道希望人死后有灵魂的存在也是一种我执我见?有人说人死后是神识,那么神识是什么?它与灵魂的区别是什么?既然不承认灵魂的存在,那么前一段时间净空法师在一次法会上说李世民转世的确有其事,我们这些晚生后学该如何听如何信?难道末法时期罪孽有如此之深重?望有贤着为我解惑。南无阿弥陀佛! 展开 ...

  • 有人说,人身上有灵魂、自性、还有三魂七魄,到底这些是如何分别的,_百 ...
  • 答:就把阿赖耶识说成是灵魂,其实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三魂七魄,佛教三藏十二部没有这个说法,这个应该是道家的说法。要说关系,道家的三魂七魄和灵魂相近,但都不被佛教承认。佛教讲的阿赖耶识用来承载人前生后世,但它只类似于一个记忆大仓库,所以和西方说的具有独立自主意识的灵魂是不一样的。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