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文言文兼类词举例

2024-06-02m.verywind.com
~

1. 文言文中的兼词是什么

古代汉语中,有的字代表了两个词的结合.这种字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的字便成为兼词.常见的有"诸","焉","叵","曷","盍","旃".这种字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词的声音的拼合,如:"旃"是代词"之"和介词"焉"的合音,"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于"古音"wū")的合音,"叵"是否定副词"不"和动词"可"的合音.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兼词都是合音词.另外,需要特别指明的是,兼词并不是独立的一类词. 下面,把常用兼词的具体用法介绍一下. "诸"字用在句中是兼代词"之"和介词"于"两个词,而用在句尾时,则见代词"之"和语气词"乎"两个词.如:(1)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2)乃赏成,献诸抚军.(《促织》) (3)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庄暴见孟子》) 句(1)(2)的"诸"为"之于"的合词,而句(3)的"诸"为"之乎"的合词. "焉"作兼词一般都用在句尾,既可兼"于之"或"于是"又可兼"于彼".如:(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2. 【词类活用的类型和举例.全部的举例都要初中的文言文,老师规定啊】

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等类;虚词可此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精华藏用作状语、补语,等等.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动词或名词,形容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1、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例: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 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名词用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例:邻之厚,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解释为变雄厚、变薄弱,做动词用 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例 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②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①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4、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例:①焉用亡郑以陪邻?②项伯杀人,臣活之.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4.1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例如:不及物动词类: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孟子犯孀酉隆罚》)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 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例如:①晋侯饮赵盾酒.(《左传沸》)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贾谊《过秦论》) 4.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 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②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4.3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例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犯孀酉隆罚》)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5、意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5.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例如:①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匪的选罚》) 5.2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例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②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③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魏禧《大铁锥传》) 桃花源记 伤仲永 泊船瓜洲 陈涉世家 西江月 这些是初中的.例句后面不是标出处了嘛.挑出来就好了啊.。

3. 文言文中的兼词

常见的兼词有“诸”“焉”“盍”“曷”“叵”“旃”。

下面把常用兼词的具体用法介绍一下。 1.“诸”的位置不同,意思也有所不同。

在句中时相当于“之于”(“之”是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在句末时相当于“之乎”(“乎”是疑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 例: ①投诸勃海之尾、隐土之北。

(《列子 ?汤问》) ②乃赏成,献诸抚军。《促织》 ③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④子闻诸?(《左传 ? 昭公八年》)(闻诸:闻之乎,听说过这件事吗?) 2.“焉”根据语气的不同,可理解为“于何”(在哪里)或“于此”(在这里,在那里)。

例: ①且焉置土石?(《列子? 汤问》) ②驰椒丘且焉止息。(《离骚》)(且焉止息:暂且在此停息)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 ④青麻头伏焉。(《促织》) 3.“盍”相当于“何不”。

例: ①伍奢有二子,不杀者,为楚国患,盍以免其父召之?(《史记? 楚世家》)(免其父:免了他父亲的罪) 4.“曷”通“盍”。 例: ①中心好之,曷饮食之?(《诗经 ?唐风 ?有杖之杜》)(中心:心里) ②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之!(《尚书 ?汤誓》) 5.“叵”是“不可”的合音。

例: ①吾门人多矣,尹子叵测也。(《新唐书 ?尹惮传》 有成语“居心叵测”。

6.旃读“zhān\',这个兼词比较少用,是“之焉”的合音,“之”是代词,“焉”是语气词。 例: ①愿勉旃,毋多谈。

(杨恽《报会宗书》) ②舍旃舍旃,苟亦无然。(《诗经 ?采苓》) 兼词的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还有所体现,如下面这个句子: 他们表示要诉诸于法律,通过法律讨回公道。

我们如果知道“诸”是兼词,就很容易判断出这是赘余的问题,应去掉“于”。



  • 3.什么是词的兼类?“一把刃”和“把敌人消天掉”中的“把”是否是词的...
  • 答:是临时借用的,就像“一户人家”中的“户”都属于临时借用。“把敌人消灭掉”中的“把”是动词 一般情况下我们把这种情况视为同音词——两个词的语音形式和书写形式都相同,但词汇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语法上属于不同类别的词,叫做同音词。(注意和同音多义词的区别)由此可见,“把”不是兼类词。

  • 兼类词的常见的兼类词
  • 答:兼动、名的:病、锈、建议、决定、领导、工作、代表、指示、通知、总结等;兼名、形的:科学、标准、经济、道德、困难、理想等;兼形、动的:破、忙、热闹、丰富、明确、端正、明白、努力等;兼区别、副的:共同、自动、定期等;兼形、动、名的:麻烦、方便、便宜等。

  • 简要论述“兼类词”和“兼语词”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哪里?
  • 答:兼类词是说这个词有多个词性,比如:既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兼语词是说这个词在句子中同时做多个成分.比如:"妈妈叫我吃饭.''这个句子中的"我''既做"叫''的宾语,也做"吃饭''的主语.你明白了吗?

  • 什么是兼类词?词的兼类与同形同音词及词类活用有什么区别?
  • 答:兼类词,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兼有两类甚至两类以上词性的词。同形同音词,指那些字形相同,读音相同,但在词义上没有任何联系的一组词。词类活用,这个属于古代汉语中,一部分实词(主要是动词,名词,形容词)具有的的一种特殊用法。在古代汉语中,某个词属于什么词性,也是有定类的,但是在一些特殊...

  • 词语活用归类是什么意思
  • 答: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改变词性来使用。词性是否为临时性词性,是词类活用与兼类词的根本区别。例如:1、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两边的卫士准备拨刀砍死蔺相如,蔺相如怒目而视,大声斥责,毫不畏惧,卫生们见此情景都胆怯而不敢上前。

  • 语文上介词与连词区别,区分方法 以上 我要语文上的区分,古文用 真的
  • 答:1."和、跟、同、与",有时是连词、有时是介词,而且属兼类词,所以很难区别。例如:[1]弟弟跟妹妹都走了。(连词)[2]弟弟跟妹妹借书。(介词)区别的方法有三点 (1)"连词前后成分平等,可以互换位置而语义基本不变,而介词前后成分则有主有次,不能互换,否则意思全变了。例如,[1]弟弟跟妹妹...

  • 形容词的使用方法有哪些
  • 答:1.兼类词除具有相同的语音形式,具备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词汇意义还应相关.同音词是语音形式相同,而意义不相关的词.2.词的兼类与词的活用不同.词的活用是指出于修辞的需要,临时具备其他词类的语法功能,本身并不具备动词的语法功能,是出于表达上的需要,临时的活用.举例:词类活用:晋军函陵——《...

  • 汉语词的兼类现象
  • 答:这两项发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方便。 题目的要求是:让学生说明这一组句子中的两个“发明”是否相同。我认为它们的意思是不同的,但是其他老师都认为意思相同。请问:应当怎样分析? 答: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词兼类的现象,即:有一些词兼属两类以上的词类,这样的词叫做兼类词。如: 兼...

  • 请问如何区分兼类词和同音词?
  • 答:兼类词指意义相关但具有不同词类特征的词,比如:“锁门”的“锁”是动词,“上锁”的“锁”是名词,但两词意义相关。同音词是指语法功能不同,意义上也没有联系,只不过读音相同的词,比如:“面孔”的“面”指的是脸,“面粉”的“面”特指小麦粉,两词意义没有联系。

  • 以下词语中哪些是兼类词?
  • 答:“端正(思想)”中“端正”是动词,“思想端正”中的“端正”是形容词。同理,丰富、方便、代表、紧张、锁都是兼类词。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