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文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作者通过分析论证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2024-05-17m.verywind.com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是什么~

谈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1.按照当前人教社编著的教学参考书上的看法,告诉学生,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也是我本人的观点。什么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观点、主张和看法。然后用论据和论证方法证明它。本文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提出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然后举出战例加以说明,用占天时者和占地利者都没有取得战争胜利的事实,说明了只有“人和”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的条件。文章接着进行理论论证,通过分析推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这在议论文常见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三段论式论证结构中是很常见的。本文里的“提出问题”,可以看作就是作者提出的观点。2.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中心论点的看法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是本文中心论点的看法并不矛盾,二者的观点是一致的。因为“得道”才会赢得民心,才会“人和”,孟子“仁政”的思想才会实现,“得道”与“人和”所主张的是同一个意思,都是为了实现“仁政”。所以,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中心论点并没有说错,只是同一个意思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而已。3.考试的时候,学生答两句中的哪句话做中心论点都同样给分。文科的答案不能是标准答案,而只是参考答案,两句话表述不一样,但意思一样,所以都是对的,都应该给分。4.老师要有自己的主见,不管同意哪种看法都要说出自己的理由,但不要让学生陷入无谓的争论中去。建议学生答题时,还是以目前人教社教参上的说法为定论,即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告诉统治者要重视人民的力量,取信于民,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

[编辑本段]成语
〖拼音〗dé dào duō zhù,shī dào guǎ zhù
〖解释〗道:道义;寡:少。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语法〗复句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示例〗彼以武力为后盾,我以公理为前驱,~。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三十一回
[编辑本段]作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南宋教育家朱熹将《孟子》和《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编辑本段]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环⑨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④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⑥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⑦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⑩,亲戚畔⑧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1[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郭]外城;
3[池]护城河;
4[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5[委]舍弃;
6[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7[山溪]地势;
8[畔]通“叛”:背叛;
9[环]包围
10[至]极点
11[天时]指天然的时运,自然形成的时机,机会;一说天气和时令。
12[地利]地理优势。
[编辑本段]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地理条件,有利于地理条件不如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亲外戚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作战则已,作战就一定能胜利。
[编辑本段]简析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编辑本段]解析
我们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来表示: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这里,我们把“道”理解为“正义”。那么,什么叫“正义”?《现代汉语词典》中说:“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这是富于现代气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义一脉相承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个著名论断。《孟子·公孙丑下》中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里的“畔”字通“叛”,是背叛、反对的意思。这段话是说,对得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对失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就连亲戚都会反对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拿全天下都顺从的力量,来攻打连亲戚都反对的人,要么不战,一战必胜。
孟子在这里说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个人,而是指一国之君。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孟子通过论述战争胜负的问题,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然而在孟子看来,“民心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说,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那么,如何“得其心”,即如何行仁政呢?孟子提出了“保民”的思想。保民,就是关爱和保护人民,它要求君主做到“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就是人民所希望的,就替他们聚积起来,人民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人民所希望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富裕、幸福的生活。孟子认为,这是行仁政的根本着眼点。做到了这一点,然后民心归服、天下归服,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
“战必胜矣”的主要原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编辑本段]整体把握
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很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编辑本段]史实和现代事例
1.周武王姬发伐商纣
2.隋末杨广无道,各地农民起义,瓦岗军得道多助
3.元顺帝无道,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得道多助
4.二战期间,德意日三国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战国得道多助
5.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得道多助,国民党失道寡助
6.抗日战争中,国共部队得道多助,日本侵略军失道寡助。
7.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陈胜和吴广得道多助

统治者只有体恤百姓,顺应民意,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戴;统治者用暴政、苛捐杂税奴役人民,那只能是孤家寡人一个,支持者就几个人而已。(要处处为他人着想,以后遇到困难也会得到他人帮助。所谓的“朋友多了路好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人在社会之上必须要有团队精神,重任拾柴火焰高,单打独斗成不了事的

人在社会之上必须要有团队精神,重任拾柴火焰高,单打独斗成不了事的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