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怎样看待悲剧俊才贾谊之死?我们普通人又能得到什么生命启示?

2024-06-02m.verywind.com
~ 品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探讨贾谊之死的意义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司马迁。

一个人短暂的人生意义何在,又如何衡量,正如太史公上面那句响彻千古的名言,便是一个最简单、也最贴切的标准了。

每每阅读太史公在不幸遭受最最受辱的腐刑后,仍然忍辱负重、矢志不移,坚韧不屈地完成人生的理想事业的崇高人生使命驱使下所完成写作的《史记》,都会被太史公那种热烈而充满悲情的生命理念深深打动。

不仅太史公本人如此,他更是在《史记》中用他满含真挚感情的笔触,富于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写下一个个有着鲜活、热烈而充满悲情的生命体,如屈原、项羽、贾谊、李广等文武英雄们。

太史公歌颂着《史记》中的悲剧英雄们的同时,也在感同身受地用自己衡量生命意义的标准,尝试探索那些英雄们的生命的价值何在,他们用自己可贵的生命去换取心中美好的人生理想和目标,那么做又有什么意义,值与不值?

在太史公心目中,能与屈原的高洁人格与盖世才华相媲美的贾谊,便是那些悲剧英雄们中的一个。

其实,我们倒认为,贾谊比屈原更有才华多了。

贾谊就像一颗生命短暂却又辉煌灿烂的彗星,转瞬即逝,用自己的区区生命换取刹那间的永恒光亮,给有汉一代、乃至后世千秋万代,遗留下享用不尽的帝国治政财富。

十八岁少年成名,三十三岁便不幸夭折的贾谊,早早得志,却又早早谢世。

生命如此之短,人生际遇又如此坎坷不平,他的才学又如此之丰,这样他就不能不被后世的帝王将相、才子志士常常想起,又常常感慨万千,或扼腕叹息。

贾谊虽然早早死了,但他的理想实现了吗?他的生命有什么意义?值不值?他的死,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呢?

也许,今天的我们每每读《史记》时,也会跟古人一样,发出疑问,进而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贾谊在三十岁的时候,终于被汉文帝从偏远之地长沙召回到京城长安,满以为会得到重用的他,结果并没如愿以偿,只是拜为梁怀王太傅。

汉文帝只是让贾谊去给他的小儿子———梁怀王刘胜,当私人家庭教师去了。

两年后,刘胜不幸骑马坠亡,作为梁怀王家教的贾谊,认为自己没有尽到监管的责任,自责忧伤了一年多,也终于步刘胜后尘而去。

贾谊死时,年仅三十三岁。

贾谊死了,贾谊就这样死了,有着卓识才智与起落辗转的人生际遇、被认为“王佐之才”的贾谊,如此年纪轻轻,就这样悲怆而憋屈地死了。

天妒大才吗?!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只是,不知贾谊是否会认为,刘胜之死仅为一件寻常之事?而他的年轻性命也由此搭上,是否辜负了自己绝世的才华、浪费了生命的意义?

常常觉得,贾谊除了文采风流如屈原以外,更多的是他的治世之才巍巍高壮又似极了两个历史人物:商鞅和王安石。

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通过积极实施变法改革辅佐秦孝公,终于使得秦国成为当时富足强大的国家。

但最终,商鞅也身殉于变法,惨遭车裂之刑,全家亦被杀。可谓惨乎!

少年时候学历史时,总是对商鞅充满着深深的同情,这个被一代伟人毛泽东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的悲惨结局,实在是不得其所,感觉他死得实在是不值透了。

等年龄大了,才逐渐对商鞅之死的认识有所转变。

商鞅虽然死了,但是他的变法并没有废止,一直在实施推行着。

不仅秦国当时及以后继续大力推行,他的变法还影响了中国数千年,正如《太史公自序》中言道:后世遵其法。

正所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商鞅其人的生身寿命,虽然匆匆而过,但是他影响巨大而深远的变法,万世不朽的功勋与声名,其为克服实施变法所遭遇的强大阻力所表现出的大义凛然、百折不挠的坚定决心和必胜的精神,都刻在商鞅的“名字”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从来都不曾被湮没过。

作为法家代表人物的商鞅,即便按照儒家观点的认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商鞅也做到了“兼善天下”,为天下苍生、为后世万万代造福。

从这一点上看,商鞅精神不灭,千古流芳,他的生命价值又崇高了。

反观贾谊呢,他和商鞅一样都有着变法的思想理念,只是他生前没有像商鞅那样,已经身居要职,并亲力推行实践自己的变法思想,更重要的是亲眼看到自己的变法成就。

一直到贾谊死后,他的思想理念,才通过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祖孙三代逐渐被采纳,并分别取得良好的成效。

我们上文也已经简析过,贾谊生前之所以一直没有得到重用,尤其像商鞅那样的充分重用,主要原因是贾谊思想观念的超前性,大环境不允许使然。

对于商鞅和贾谊,北宋名家王安石分别有诗歌咏,谈论他的看法。

王安石认为,商鞅一言重于百金,能取信于民,还说当时的人都别随便诋毁商鞅,因为他能坚决施行变法。

作为北宋时期的一代大家,王安石正值自己变法时期,他自比商鞅,旗帜鲜明地赞扬了商鞅,肯定商鞅的历史功绩,也表达出自己坚决施行变法的决心。

对于贾谊,王安石也有诗,他在诗中说贾谊并不像一些人认为的君王轻视辜负了他,相反他的治世思想大体上都被采纳并施行;虽然贾谊并未身居公卿要职,但是比起很多居高官爵的言论都被君王废弃,贾谊的存在又大有意义了。

在写诗歌咏贾谊的时候,王安石在保守派的激烈反对下,被迫辞去了宰相职务,但是他的变法思想仍然在继续推行。

所以,王安石在歌咏贾谊的时候,他对贾谊有一种知己感。

当时的他又觉得贾谊应该也会有着和他一样的想法,不管自己本人有没有身居高位,只要自己的思想观念被君王采用并实行,有实效,对国家、对人民有益,自己的理想就已经算是实现了。

只可惜的是,生命过于短暂的贾谊,也没能在他死前看到自己的理想实现。

百年后,早已作古的贾谊,泉下倘若有知,看到自己的思想观念对西汉一朝以及后世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他应该会感到欣慰,会认为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人生理想得以明确和实现了吧?!

诚然,通过以上三位大人物的历史作用来看,不管是在生前就已经看到人生理想得以实现的商鞅和王安石,还是在他死后才实现生命价值的贾谊,他们确实是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以及他们也确实达到了他们在历史上的崇高使命。

如此,按照太史公在他那句简洁而又响亮的衡量人生意义的标准来看,无论是商鞅,还是贾谊,亦或者是王安石,也包括太史公本人,他们的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都绝对称得上是“重于泰山”了!

末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贾谊之死,他真的和一百年前的屈原一样,天下之大,没有他的存身之所了吗?

我们认为回答这个问题至少要区分两种情况:一是天性使然;一是理想使然。

说天性使然,就像一些动物一样,鹰隼天生翱翔天际,若是把一只翱翔半生的鹰隼抓住,圈养在鸡笼子里,估计鹰隼的性命也不久长了。

当然,若是一只从来都不曾翱翔过的鹰隼,从小都在鸡笼子里成长,那它也就不是本质上的“鹰隼”,它看起来外形是鹰隼,而实质上只是一种“鸡”罢了。

就像狼,被圈养后,不再叫狼,改叫“狗”了。

也如童话故事《丑小鸭》中的那只丑鸭子一样,它人生命运最大的转变在于,它离开了鸭妈妈和跟它一起出生的小鸭子们;不然即便它长大,它也没机会蜕变成一只美丽的天鹅,反而早就因为个头大,被主人宰杀了。

俗话说:“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一条从深水处,无意搁浅在浅水的龙,整天被一群小虾米调戏;一只猛虎从山上掉落平地,失去了它凭借和发挥力量的支持,却被一些家养的小狗狗欺负。

被小虾米调戏的龙,被小狗狗欺负的虎,它们的生存状态与它们的天性极不相符,那么它们的生命还剩下几许?即便能维持,又还有什么生命意义可言呢?

再说理想对生命意义的影响。

有的人活着,只是为了吃;而有的人吃,却不只是为了活着。有的人可以随遇而安、得过且过;有的人却是,无理想、毋宁死。

只是一个人的理想,又可大、可小。

有的人的理想,只是一辈子平平淡淡,普普通通,做个极不起眼的小角色,全身心贯注在体验与享受自己的世界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飞鸿踏雪泥,不计过往,不念来世,努力做到“独善其身”。

而有的人的理想,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认为自己人生一世,就是为了改造世界,就是为了黎民福祉,就是为了人所景仰,就是为了永垂不朽而活,那样才是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也即是“兼善天下”。

人的理想,无论大小,都引导了人们对自身生命质量的探索与追求。

能实现理想,无论大小,都是对自己生命形式的一种完成,对自己生命价值的一种认可,对自己生命意义的一种态度。

对于一个一心想着“独善其身”的人,外力非要逼迫他“兼善天下”,其难度可想而知。即便他能做到,他对自己的生命意义,又会如何看待呢?

而对于一个一心要“兼善天下”的人,外力又非逼迫他“独善其身”,他的心理又怎么会平衡呢? 不信,我们看屈原,我们看贾谊。

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其名篇人物评论文《贾谊论》中,认为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的看法,我们是不认可的。

苏东坡文采斐然,生性豁达,所以他认为贾谊之死的原因是不够豁达的缘故。

苏东坡看贾谊之死,也正和贾谊看屈原之死一样,贾谊也认为屈原没有必要走到死路上去,可当自己面临这种问题的时候,他竟也和屈原走了一样的路。

为什么?

有句话说“劝人易,劝己难”,就是这个道理。

苏东坡认为个人性情最为重要,他是能做到,因为他就是那种性情。可是他却没有贾谊那般的人生理想,所以苏东坡的劝诫对贾谊来讲,根本上不会起作用。

而贾谊能看到屈原的问题,结果自己也不愿意按照他给屈原出的主意规划人生,那只是因为他之前没有遇到屈原那般的问题,所以他之前也没有屈原那般的心境。

当贾谊真正走到屈原那一步,他终于和当年的屈原面临一样的问题的时候,他才终于和屈原有了一样的心境,所以也最终他们有了一样的惨淡结局。

人生短暂,倏然而逝。

一个人应该如何面对自己如此有限的生命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们认为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无论是只想要“独善其身”,还是毅然决然要“独善其身”,我们所要坚持的准则,无非只有一条: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本身就已经非常了不起,本身就已经是“重于泰山”。

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哪怕很普通,哪怕很平凡,至少我们能在自己临终了的时候,由衷地给自己一个微笑,由衷地和那些来向自己送别的人说一句:

———无论如何,这一辈子,对得起自己,值了!

  • 对屈原投江的看法是什么???
  • 答:(2)认为屈原这一时期的投江行为,主要还是因为楚顷襄王罢其官职、政治主张不能实现,因此是接受不了这一打击的表象。3、我认为,不管怎么评价,屈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是不能否定的。其投江虽然有消极避世的寓意,但是其不畏生死,为国为民的事迹是值得我们学习和赞扬的。

  • 清君侧,诛晁错,主要是讲的哪段历史呢?
  • 答:迫于种种压力,汉景帝批准了这个建议。于是被蒙在鼓里的晁错便被“朝服腰斩于市”,他的家族也被抄家灭门。历史上有很多人认为晁错死的很冤枉 晁错的死,是和西汉初年贾谊之死并列的两大政治悲剧。的确,晁错是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而死的。而他的政治理想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汉王朝...

  • 贾谊的过秦论用了哪几组对比来说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
  • 答:贾谊的《过秦论》,用了四组对比来阐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这四组对比分别是:1、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作者用相当长的篇幅叙述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

  • 晴雯死后,贾宝玉为她写的那篇文章,怎样理解啊?
  • 答:许多时候我们也会面临这种景况,我们都能够很好的解说清楚吗?说白了,就是他和晴雯是一种蓝颜知己的关系,他们有共同的语言和心志(连在对于死者的祭奠文字上都如此的讲究,“风流奇异,于世无涉,方不负我二人之为人”至死都希望于世无涉,这种价值观只有林妹妹他们三人才有。)都是好洁如命的,却又都是弱小无力的...

  • 我们怎样对待贾谊对始皇功绩这一事史的处理
  • 答:另一些人则咒骂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 “以暴虐为天下始”(贾谊《新书·过秦论》);“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贞观政要》卷八);“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引自陈登原《国史旧闻》)。他们都指斥秦始皇统治的残酷,是暴君。这些看法都有...

  • 林黛玉是怎么死的?
  • 答:天上掉下来摔死的 在《红楼梦》后四十回里,很多人认为林黛玉之死的描写,显得过于仓促而不完整,并且其中也有许多的疑点。在书中,林黛玉显然是病死了,得病时知道宝玉结婚的消息,一气而亡。多年以来,关于林黛玉之死,有了很多说法,红学家们也聚公不断。有人说她是赴水而死,也有人说她是上吊...

  • 红颜薄命,四大美人是怎么死的,她们有什么故事,她们喜欢的人,她们为什 ...
  • 答:�昭君为南郡秭归人,与大诗人屈原同里,她出身“良家子”,为出身清白的平民,并非知府或御史大夫之类豪门。入宫之后,她未得召幸,尚未有级别,只是待诏掖庭的普通宫女,她被稀里糊涂地赐给呼韩邪单于时方光耀汉庭,可是这时汉元帝后悔已晚,只好如约行事,成就这美艳凄惋的千古美事,使这一民族团结的使者永垂史册。

  • 《贞观君臣论治》全文翻译是什么?
  • 答:魏征劝谏说:“当汉文帝在位时,贾谊上书,说有可为它痛哭的是一件事,可为之流泪的是两件事。自古以来上书言辞不激烈,则不能打动君王的心,所谓狂夫的话,圣人加以选择,希望陛下明察裁断。” 太宗说:“朕怪罪德参这类人,那么谁还敢再说话呢?”于是赐给(皇甫德参)二十匹绢。另一天,魏征又上奏说:“陛下近来不...

  • 秦始皇之死?
  • 答:赵高弑君的可能性最大,实际上赵高掌管着诏书、玉玺,这意味着谁继承皇位的最关键之处掌握在他的手中。还有一点,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秘不发丧。赵高等人听说扶苏已经自杀了,才让车队日夜兼程回到洛阳,让胡亥即位。然后大开杀戒,先是诛杀蒙氏兄弟,再陷害李斯,并将李斯腰斩。这就免不了“杀人灭口”...

  • 《觅渡,觅渡,渡何处》怎样分析
  • 答:第一个如果,“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是想说他怎样看待“生”,看待生命的价值。他不是普通人,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有文才、画才、医才、翻译之才,他身体里的含金量要比常人高得多。但是他不顾影自怜,不怀才自惜,一旦民族大众需要就将自己的珠玉之身扑上去,好像用一块纯玉、一块黄金代替一块...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