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相传李白路过武昌见崔颢所题黄鹤楼叹服不复作,自愧不如的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 崔颢题诗在上头为什么会在武昌城传开

2024-06-02m.verywind.com
崔颢写的关于黄鹤楼的哪首诗,让李白感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登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很多人都知道崔颢《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诗使李白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搁笔而去。这首诗被后代诗论家评为唐诗七律第一,随唐诗和黄鹤楼而闻名古今中外。


  参阅 :武昌城之谜

  ·夏口城、郢州城、鄂州城是不是修在黄鹄山上?
  ·鄂州城外的南市是如何开发而最后并入武昌城的?
  《黄鹤楼探谜》中,最后一谜,是最大一谜,也是难解之谜,不是难于解开,而是难于解决。它不是黄鹤楼某一景色之谜,而是黄鹤楼所在的一个城市之谜,它影响最大,牵扯面也是最大,它就是夏口城、郢州城、鄂州城是不是修在黄鹄山上?鄂州城外的南市是如何开发而最后并入武昌城的?
  几乎所有介绍武汉市城市历史的书刊,都写武汉市武昌的古城夏口城、郢州城和鄂州城,是修建在武昌江边的黄鹄山(今蛇山)上,又写鄂州城外的南市在长江江中的鹦鹉洲上。特别是前者,在现在蛇山上新黄鹤楼东面还立有“古郢州城垣遗址”的碑牌,上写“郢州城亦称郢城,系南朝宋就三国孙权所建夏口城扩建设而成,为其所置郢州州治,以后齐、梁、陈一直以此城为郢州州治,隋置郢州,设江夏县,郢洲州治和江夏县治均设在郢州城内。郢州城自刘宋江经隋、唐至五代五百年城垣未废。现存郢州城垣,自黄鹤楼后往东至白云阁全长300米,为武汉文物保护地段”。真是“铁案如山”,要想否定很难的。
  在否定整个碑文之前,先否定其中一段明显错误的碑文,即“隋置郢州,……郢州城自刘宋经隋、唐至五代历五百年”,这段沿革是明显错误。
  郢州是南朝宋孝武帝所置,这是对的。他是为了分割荆州势力,分荆、湘、江、豫四州之八郡,于孝建元年(公元454年)设立,州治在夏口城,齐、梁、陈州名和州治未变。但北周又在陈郢州之北置另一郢州,州治竟陵(今天门东北),江南、江北有了两个郢州。随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郡为州,将江南郢州江夏郡改置鄂州,郢州城就成了鄂州城了。江汉地区只剩下江北郢州了。隋炀帝又改州为郡,鄂州复为江夏郡,江北郢州复为竟陵郡,但为时不久,唐初又恢复鄂州和江北郢州。五代纷乱,至宋统一,鄂州基本未变,又因武昌军而有武昌之名。江北郢州未变。江南郢州只有135年,而鄂州有371年,五百年中,鄂州比郢州长两百多年。根据上述沿革,故碑文说隋置郢州和经隋唐至五代仍为郢州是明显错误。再说碑文的主旨,是说自夏口城至郢州城(包括鄂州城)都是修建在黄鹄山上,是完全错误的,原因是对有关史志作了错误解读。《三国志·吴主传》上写“二年春正月,……是月,城江夏山。”这是孙权修夏口城的最原始的记载。唐《元和郡县志》也写“吴黄武二年城江夏山,”就是以《三国志》为据的。后人错误理解“城江夏山”是修建在山上,其实这是古文的简略写法,它的真实含意是修建在江夏山(黄鹄山)这个地方。《三国志·吴主传》写孙权一章中,先后写了城石头(建安十七年)、城武昌(黄初二年)、城江夏山(黄武二年)、城沙羡(赤乌二年)和城江陵(赤乌十一年)五处,都是把这些地方作为地名,把城修在这些地方。如石头山(在今南京),也不是将城修在山上,而是修在山下,背山面江。还有宋陆游《入蜀记》第五写“登镜亭,访黄鹤楼故址。石镜亭者,石城山一隅,正枕大江,”这是第一次将黄鹄山称石城山。清陈本立《黄鹤楼名胜记》上写“黄鹄山名石城山,长竟里,高十寻有奇。……先是圭土为城者,置此山阛阓中。”其石城山之名,源自《入蜀记》所称。后人又将“石城山”误解为山上修有石城而名,实乃因山的两侧石壁如墙之故,唐以前夏口城和郢州城都是“圭土为城”的土城,那有将土城称石城的。
  夏口城、郢州城以至鄂州城,究竟修建在何处呢?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三》上明确写:“鹄山东北对夏口城,魏黄初二年,孙权所筑也。依山傍江,开势明远,凭墉借阻,高观枕流,上则游月流川,下则激浪崎岖,实舟人之所艰也,对岸则入沔津,故城以夏口为名,亦沙羡县治也。”这一段详细的记载,几乎字字句句都是说明夏口城在山下的位置。它说明它在黄鹄山的东北面山下,它一面依靠着山。一面傍近着江,地势平坦和开阔,它借山和江为屏障,它可以登高和临江,上山可以更好看到天上星月和江中流水,沿江则可亲身体会纤夫披浪攀岩的艰险。《水经注》是最权威的水系专著,应以此为据。
  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夏口城、郢州城和鄂州城能不能修建在黄鹄山上,或黄鹄山上建不建得了夏口城、郢州城和鄂州城。从史志上可以得知,从三国至五代,江夏郡治、郢州州治和鄂州州治都是和所属县治共处一地。有城墙,有州、县官衙,有居民,曾有屯兵,官、民、兵曾高达十余万人,而黄鹄山(今蛇山三分之一)长约一里,山上顶宽九丈左右,又短又窄,怎么能建得下城墙、官衙、民居和住得下几万至十余万人呢?山下有平地不建,而要挤在一个挤不下的山上呢?上下山也不方便,一旦被围就如瓮中捉鳖!
  从夏口城、郢州城发展到鄂州城,又在鄂州设辖七个州的武昌军,规模更大了,人口更多了。唐宝历年间(公元825—826年),武昌军节度使兼鄂州刺史牛僧孺扩修鄂州城,并改土城为砖城,从此又名武昌城。如说鄂州城在山上,原本就装不下,又如何扩修呢?说明鄂州城是在山下扩修的。
  如以《三国志》、《元和郡县志》的“城江夏山”和《入蜀记》、《黄鹤楼名胜记》的”石城山”为据,定为建在山上,那第这么大的州城何时搬到山下,也应该有史志记载!唐、宋以来,未有任何史志有搬下山的记载。相反,多的是城在山下的记载,则说明夏口城、郢州城至鄂州城从来不在山上,而在山下。如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诗中写:“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月落梅花。”说明鄂州城是江城而非山城,是山下而非山上,唐诗人卢郢《黄鹤楼》诗也写:“黄鹤何年去杳冥?高楼千载倚江城。”也证明是江城,在山下。从古自今,江城成了武昌城和武汉市的代称。宋陆游《入蜀记》第四也写:“食时至鄂州,泊税务亭,贾船官舫,不可胜计,街尾不绝者数里。”完全是山下江边景色,也是江城的生动写照。
  唐宋及其以前的江城,是在黄鹄山之北,为什么要建在山北呢,因为山南比山北的湖泊众多。唐宋以前称黄鹄山南为鄂渚,渚者,水中不能居人的小块陆地。此处水陆交错,渚地甚多,为楚国封国鄂王所辖之地,故名鄂渚。南宋王象之撰的《舆地纪胜》记载,鄂渚在江夏西黄鹄矶上(上游)三百步,隋改郢州为鄂州,因渚而名。唐宋以后,改称鄂渚为南湖(因在鄂州城和黄鹄山南),此时南湖不是一个湖,而是一个大大小小的湖泊群,湖泊之间有陆地,外与江通。唐前期,这理还是一片荒湖,因为当时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即州、县治所之外不能置市。中唐以后,坊市制度放宽,许多州、县治所之外纷纷出集市,都名和草市。此时,在鄂州城南(也即黄鹄山南)的南湖的湖间高地,修建一条离江不远和与江平行的长堤,既可防止江水灌入内湖,又可供人居住和经商,很快就发展成为一条长街,这就是鄂州城外的草市。《舆地纪胜》上写:“南湖外与江通,长堤为限,长街贯其中,四旁居民蚁附。”此越多,街也越来越多,南湖湖面逐渐缩小,南湖之名遂为南市代替。关于南市的情况,有许多记载。范成大《吴船录》中写:“年至鄂渚,泊鹦鹉州前南市场堤下。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闬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襄、淮、淅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一日可尽,甚盛如此。”陆游《入蜀记》也写:“市邑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随着南市的发展,宋代还在黄鹄山上修了一座南楼(后易名白云阁),面对南湖和南市,作观光之用。范成大《鄂州南楼》诗云:“汉树有情横北渚,蜀江无语抱南楼,烛天灯火三更市,摇月旌旗万里舟。”陆 游《入蜀记》也写:“下瞰南湖,荷叶弥望,中为广平桥,其上皆列肆,两旁有水阁极佳”。南市的繁荣,在江汉地区是很有名的。清代范锴撰写的《汉口丛谈》卷三中写:“三国时,市盛于石阳。……迨唐宋,则集于南市,……元暨明初,又萃于金沙州。”又写“金沙洲在江东武昌郡宝安门外(即明清以来的鲇鱼套)。”从南湖长街到南市,说明城外南市是鄂州城南的南市,而不是被后人误解为鹦鹉州上的南市,是非至此更清楚了。
  到了明初,南市的繁荣早已超过黄鹄山北的武昌府城。扩大武昌城,把黄鹄山和南市都包入城内,使山北和山南联成一体,已非常必要和完全可能了,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
  江夏候周德兴增扩武昌府城,将城区扩大到黄鹄山南,始将黄鹄山和南市都包入城内。城周约二十里,辟有九个城门,东有大东门,东南有新南门,南有保安门、望泽门,西南有竹牌门,西有平湖门,西北有汉阳门,北有草埠门。东北有小东门。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都御史顾璘重修武昌城时,改大东门为宾阳门,新南门为中和门,望泽门为望山门,竹牌门为文昌门,草埠门为武胜门,小东门为忠孝门。为了打通城内山南和山北的交通,明代还将南楼所在的黄鹄山挖开一个山洞,使山南的长街和山北的街道,成了更长的街道(即
  现在的解放路)。挖开之处名司门口,因此处之北是官署较多之地,在山南的长街两侧,还残存七个大的湖,街西有菱湖等两个湖,街东有紫阳湖等五个湖。从此再未有单独存在的南市了,它已成武昌城内的南市区,而在武昌城的南门宝安门外,又出现新的城外集市鲇鱼套。
  所谓黄鹄山上的夏口城和郢州城,原来是在黄鹄山北下面的,所谓鹦鹉州上的户万家,原来是在黄鹄山南下面的南市,这两个谜曾歪曲了武昌城一千七百年的历史,曾误导了许许多多的武汉人和外地游人,现在可经解开了,使人们知道真相。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明朝的杨慎在他的《升庵诗话》卷十一《搥碎黄鹤楼 》中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句诗作出过考证,现引文如下:“ 李太白过武昌,见崔颢《黄鹤楼》诗,叹服之,遂不复作,去而赋《金陵凤凰台》也。其事本如此。其後禅僧用此事作一偈云:‘一拳搥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傍一游僧亦举前二句而缀之曰:‘有意气时消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又一僧云:‘酒逢知己,艺压当行。’元是借此事设辞,非太白诗也,流传之久,信以为真。宋初,有人伪作太白《醉後答丁十八》诗云‘黄鹤高楼已搥碎’一首,乐史编太白遗诗,遂收入之。近日解学士缙作《吊太白》诗云:‘也曾搥碎黄鹤楼,也曾踢翻鹦鹉洲。’殆类优伶副净滑稽之语。噫,太白一何不幸耶!”
    另外,明朝的另一文人蒋一葵在自己撰写的《尧山堂外纪》中也曾提到与此事有关的这则故事,故事写道:“崔颢题诗黄鹤楼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过武昌,见此诗叹服,遂不复作,去而赋《金陵凤凰台》,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其后,一禅僧用此事:‘一拳搥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不言而喻,这两人一致认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是后人穿凿附会在李白头上的,只不过是个“美丽的谎言”。

资料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9cf9b90100ayg5.html

  • 李白因崔颢已写黄鹤楼之诗而举笔又止之事是如何传开的
  • 答: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传播甚广,是著名的送别诗,是李白出蜀地游历期间的作品。反映李白与好友、著名诗人孟浩然的依依惜别的情感,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美。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这首诗是李白被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

  • 听说李白在黄鹤楼看到崔颢题诗搁笔,是怎么一回事?
  • 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这篇《黄鹤楼》文不加点。自然流畅,李白看罢,搁笔不作,相传李白留下了四句“打油诗”:“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

  • 李白作诗力压崔颢
  • 答: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过了不久,大诗人李白也来到了武昌,他登楼远眺,正想写诗留念,忽见崔颢的题诗酣畅淋漓。李白一口气读了两遍,感到自己要说的话已被崔颢说尽了,于是只在崔诗的旁边题了两句:眼...

  • 《黄鹤楼》这首诗极负盛名,相传李白到此,发出“---,---”之叹无作而...
  • 答:就是几个月前的事儿。有一个小孩儿,他爸爸妈妈晚上都出去了,就他一个人在家。由于那个小孩儿也不信什么鬼呀神呀的,所以也不害怕。这就是“心里没鬼怕什么?”到了晚上十一点多了,他爸爸妈妈还没回来,他开始有点担心。结果一给他爸爸妈妈打电话,电话筒里传出来的,却是“您的的电话是空号...

  • 古诗《黄鹤楼》鉴赏
  • 答: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

  • 崔颢《黄鹤楼》 使李白发出了什么感慨
  • 答: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来游黄鹤楼的所忆所见,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乡愁。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相传始建于...

  • 李白为什么没写出黄鹤楼七言诗
  • 答:因为李白认为崔颢的写的《黄鹤楼》很好,自己无法超越,所以就不写。唐代大诗人李白有一则轶事。说他一次过武昌登黄鹤楼,想写一首诗,抬头忽见壁上崔颢写的《黄鹤楼》,就望之敛手了,还慨叹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因而搁笔作罢。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是《黄鹤楼》中的诗句,它的作者是...
  • 答:三、曾受李白赞叹崔颢和李白都是唐朝诗人。据说李白在游历武昌时看到黄鹤楼墙壁上提着一首诗,他读了一下,对诗作者的才情非常佩服,想要提笔写下一首诗,却感觉自己没办法超越这位作者,自愧不如。据说离开武汉后,还提下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这样一首诗。最后,...

  •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是什么意思?
  • 答:兴之所至,欲作诗一首。在读到崔颢这首浑然天成的题诗后,李白钦羡不已,大为折服,为之敛手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竟搁笔而去。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就记载了这则李白登楼欲赋诗却搁笔而去的故事。后人有感于此,乃于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搁笔亭,以志其事。

  • 登黄鹤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 答:3、赏析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