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伤仲永 难词解释,谢谢啊,急需!!!!!!!!! 第五课伤仲永下面的哪些词,帮我写出来,急急急!!!随便把木兰...

2024-06-01m.verywind.com
伤仲永,急!!!!!!!!!!!!!!!!!!!!!!!!!!!!!!!!!~

1.代词,他的意思,这里指方仲永
2.这的意思
3.这儿的意思
4.仲永作的诗
5.他,指仲永
6.也是这样
7.语气词,无实意

1.伤:哀伤,叹息 2.民:平民百姓 3.世:世代 4..隶:属于 5.耕:耕田 6.生:生长到 7.年:岁 8.未:不;没有 9.尝:曾经 10.识:认识 11.书具:书写的工具 书,书写(名词作动词) 12.忽:忽然 13.啼:出声地哭 14.求:要 15.异:对……感到诧异 16.焉:他,代指仲永 17.借旁近:就近借来。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18.与:给 19.即:立即,立刻 20.书:书写,写 21.并:并且 22.自:自己 23.为:题写 24.名:名字 25.其:这 26.以:把 27.养:奉养,赡养 28.收族:团结宗族。收:聚,团结 29.为:当做,作为 30.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31.传:传送 32.一:全 33.观:观看 34.自:从 35.是:此 36.指:指定 37.作:写作 38.立:立刻 39.就:完成 42.其:他,代指仲永 43.文:文采 44.理:道理 45.皆:都 46.可:值得 47.观:观赏 48.者:……的地方(方面) 49.邑人:同(乡)县的人 50.奇:对……感到惊奇(奇怪) 51.之:代指仲永的才华 52.稍稍:渐渐 53.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宾,本文的意思是状语(名词作动词) 54.其:他的,代仲永的 55.或:有的人 56.以:用 57.乞:求取 58.之:它,代诗 59.利:认为……有利可图 60.其:这 61.然:这样 62.日:每天 63.扳:通“攀”,牵,引 64.环:四处,到处 65.谒:拜访 66.使:让 67.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8.闻:听说,听闻 69.之:它,代这件事 70.从:跟随 71.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72.还:返回 73.于:在 74.令:让 75.作:写 76.称:相当 77.时:时候 78.之:的 79.闻:传闻 80.还:返回 81.自:从 82.复:又,再 83.问:询问 84.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注:不可解释为完全) 85.然:……的样子,这样 虚词 86.矣:了 87.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88.之:的 89.通:通达 90.悟:聪慧 91.受:接受 92.之:它,代通悟 93.天:先天 94.之:它,代天资 95.贤:胜过;超过 96.于:比 97.材:同“才”,才能 98.远:差距大 99.卒:最终 100.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101.之:音节助词,不译 102.为:成为 103.则:那么 104.其:他,代仲永 105.于:被 106.者:不译 107.至:达到 108.彼其:他 109.如:像 110.此:这样 111.其:不译 112.贤:胜过 113.之:它,代后天教育 114.且:尚且 115.今:现在 116.夫:发语词,不译(音读fú) 117.固:本来 118.得:能够 119.而:假设关系 120.已:停止 121.耶: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 122.明道:宋仁宗(赵祯)年号 125.前时之闻:以前的名声 126.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 127.宾客其父:请他父亲去做客。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


1. 唧唧(jī jī):纺织机的声音 2. 当户(dāng hù):对着门。 3.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 4. 惟:只。 5. 何:什么。 忆:思念,惦记 6. 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7.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8.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9.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10. 愿为市鞍(ān)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11.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12.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13. 辞:离开,辞行。 14. 溅溅(jiān jiān):水流激射的声音。 15. 旦:早晨。 16. 但闻:只听见 17. 胡骑(jì):胡人的战马。 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18. 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 19. 天子:即前面所说的“可汗”。 20.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指战争。 21.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 22. 朔(shuò)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 23. 寒光照铁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 24. 明堂:明亮的的厅堂,此处指宫殿 25. 策勋十二转(zhuǎn):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26. 赏赐百千强(qiáng):赏赐很多的财物。百千:形容数量多。强,有余。 27.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28. 不用:不愿意做。 29. 尚书郎:尚书省的官。 30.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31. 郭:外城。 32. 扶:扶持。 将:助词,不译。 33. 姊(zǐ):姐姐。 34 理:梳理。 35. 红妆(zhuāng):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36. 霍霍(huò huò):模拟磨刀的声音。 37. 著(zhuó):通假字 通“着”,穿。 38. 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39. 帖(tiē)花黄:帖”通假字 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40. 扑朔,爬搔。迷离,眯着眼。 41.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42. “火”:通“伙”。古时一起打仗的人用同一个锅吃饭,后意译为同行的人。 43. 行:读háng。 44. 傍(bàng)地走:贴着地面并排跑。


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不久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城)。229年称帝。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卿:古代君对臣或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5、今:现在。 6、涂:同“途”。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7、辞:推托。 8、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9、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1、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但:只,仅。 12、涉猎:粗略地阅读 13、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4、乃:于是,就。 15、及:到了…的时候。 16、过:到;到达。 17、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18、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19、非复:不再是。 20、更:重新。 22、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3、见事:认清事物。 24、但:只,仅。 25、孰若:谁像。孰:谁,若:像。 26、就:从事。 27、遂:于是,就。 28、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少”(与常见的“多”的解释不同)。 29、何:为什么。 30、吕蒙:东吴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阳)人 31、耳:表示限制,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32、吴下:指吴县,现在江苏苏州 。 33、始:开始。 34、与:和。 35、论议:谈论,商议。 36、大:非常,十分。 37、惊:惊奇。 38、今:现在。 39、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40、复:再。 41、即:就。 42、拜:拜见。 43、待:等待。 44、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对吕蒙亲昵的称呼;在吴下时的没有文学的阿蒙。 45、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即另眼相看。 刮目:擦擦眼睛。 46、更:重新。 47、阿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48、邪(yé):通“耶”,语气词。 49、乎:啊。表感叹语气。 50、当涂:当权,当道,即当权的意思。 51、当:掌管。 52、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53、吴下:指吴县,今江苏苏州。 54、及:到了……到时候。 55、以:用 56、邪:通“耶”,语气词。 57、见事:认清事物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罢了”。 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道路。
一词多义
当: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 当涂掌事(动词:正) 见: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古今异义词
辞 古义:推脱。(蒙辞以军中多务) 今义:美好的词语。 治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及 古义:到了……的时候。(及鲁肃过寻阳) 今义:以及。 过 古义:到。(及鲁肃过寻阳) 今义:经过。 更 古义: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今义:更加。 但 古义:只。(但当涉猎)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博士 古义:当时掌管经学的学官。(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今义:学位名称。 往事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大 古义:很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孤 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有一天仲永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从邻居家借来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族人为内容,传送全乡的秀才观赏这首诗。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仲永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此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加以款待;有的用钱财礼物请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当。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来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的才华尽失,已经和一般人没有什么两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就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很多。他最终成为常人,就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常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平凡就人,又不接受后天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编辑本段三、难点重点
(1)重点句词
一、句解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于是)就向邻居借笔墨来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诗的意思是要奉养父母、团结族人。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马上就能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鉴赏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惊奇,纷纷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请仲永题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与前时的名声相称了。 特殊句式一、省略句:(括号内粗体字为句子省略的部分) ①不使(之)学 ②令(之)作诗 ③受之(于)天也 ④(余)还自扬州 7.泯然众人矣! 译:仲永的才能完全消失已经和普通人一样了或者完全如同常人了。 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然:……的样子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方仲永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的多。最终成为普通人,就是因为他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9.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 10.还自扬州(倒装句) 现代语序:自扬州还(状语后置),从扬州回来。 二、字词解释
实词
1.伤:哀伤,叹息 2.民:平民百姓 3.世:世代 4.隶:属于 5.耕:耕田 6.生:生长到 7.年:岁 8。未:不 9.尝:曾经 10.识:认识 11.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书,书写(名词作动词) 12.忽:忽然 13.啼:出声地哭 14.求:要 15.之:它们,代书具 16.异:对……感到诧异(惊奇) 17.焉:他,代指仲永 18.借旁近:就近借来。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19.与:给 20.即:立即,立刻 21.书:书写 22.并:并且 23.自:自己 24.为:题写 25.其:自己的 26.名:名字 27.其:这 28.以:把 29.养:奉养,赡养 30.收:团结 31.为:当做,作为 32.意:意思 33.传:传送 34.一:全 35.观:观看 36.自:从 37.是:此 38.指:指定 39.作:写作 40.立:立刻 41.就:完成 42.其:它,代诗 43.文:文采 44.理:道理 45.皆:都 46.可:值得 47.观:观赏 48.者:……的地方(方面) 49.邑人:同县的人 50.奇:对……感到惊奇 51.之:代指仲永的才华 52.稍稍:渐渐 53.宾客:用宾客的礼仪款待他(方仲永)的父亲,宾,名次做状语 54.其:他的,代仲永的 55.或:有的人 56.以:用 57.乞:索要 58.之:它,代诗 59.利:认为是有利可图的 60.其:这 61.然:这样 62.日:每天 63.扳:拉,此指强拉 64.环:四处(全,遍) 65.谒:拜访 66.使:让 67.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8.闻:听说,听闻 69.之:它,代这件事 70.从:跟随 71.还:返回 72.于:在 73.令:让 74.作:写 75.称:相当 76.时:时候 77.之:的 78.闻:传闻 79.还:返回 80.自:从 81.复:又,再 82.问:询问 83.泯:消失 84.然:……的样子 85.众人:普通人,众,普通
虚词
86.矣:了 87.之:的 88.通:通达 89.悟:聪慧 90.受:承受 91.之:它,代通悟 92.天:先天 93.之:它,代天资 94.贤:胜过 95.于:比 96.材:同“才”,才能 97.远:差距大 98.卒:最终 99.之:语气助词,可不译 100.为:成为 101.则:就是 102.其:他,代仲永 103.于:被 104.者:不译 105.至:达到 106.彼其:他(彼:他;其:他;同意复合词) 107.如:像 108.此:这样 109.其:不译 110.贤:贤明 111.之:它,代后天教育 112.且:尚且 113.今:现在 114.夫:不译(那些) 115.固:本来 116.得:能够 117.已:停止 118.耶:吗 119.明道: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32-1033) 120.先人:这里指作者死去的父亲 121.前时之闻:以前的传闻 122.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的

1.隶:属于
2.世隶耕: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3.未尝:不曾;
4.求:要求
5.异:对……感到奇怪
6.借旁近:从邻居那里借来;
7.与:给;
8.书:写;
9.为:题写;
10.以……为意:把……作为诗的内容;
11.观:欣赏;
12.自是:从此;
13.是:这、此;
14.就:完成;
15.者:......的地方;
16.稍稍:渐渐;
17.或:有人;
18.宾客:用宾客之礼相待;
19.邑人:同县的人;
20.乞:求取,这里指花钱求仲永提诗;
21.利其然:贪图这样(以此有利可图);
22.扳:通“攀”,牵,引;
23.环谒:到处拜访;
24.使:让;
25.从:跟从;
26.称:相当;
27.闻:听说;知道
28.泯然:完全。指仲永的才华完全消失,和普通人一样了。
29.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30.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31.通悟:通达聪慧
32.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33.固:本来。
34.文理:文采和道理。
35.利:以……为利。
36.可:值得。
37.秀才:这里指一般学识优秀的士人。
38.谒:拜访.环谒:四处拜访.
39.书具:写字的工具,指笔、墨、纸、砚
40.异焉:对此(感到)奇怪
41.彼其:他
42.贤:胜过
43.材人:有才能的人
44.自:回到
45.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
46.尝:曾经
二、句解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感到十分奇怪,从邻居那里借来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自己在诗上题写上了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主题。
3.自是指物为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只要别人指定东西就能写诗,马上完成,它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观赏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乡人感到奇怪,渐渐用宾客之礼款待他父亲;有人还用钱来求取仲永的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父亲认为这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与以前所听说的相符合。
7.泯然众人矣!
译:完全成为平常人了

伤仲永-复习用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三个阶段:①“生五年……可观者”,写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②“十二三矣,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③“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过七年后变成一个常人
2.方仲永由天资聪明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答:①从方仲永个人角度看是因为父亲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②从道理上讲是因为他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
3.本文题目《伤仲永》,“伤”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伤”?
答:①“伤”字是哀伤、叹惜的意思
②作者为方仲永由天资聪明因没有接受后天教育变成常人的事而哀伤、叹惜
4.本文主旨
答: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5.文章第一段开头“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有何作用?
答:①此句交代了仲永的籍贯、姓名、家世、身份
②“世隶耕”三字为下文“未尝识书具”“不使学”做了铺垫,衬托仲永的非凡天资,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6.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作者王安石,北宋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有: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
7.本文提到秀才、邑人有何作用?
答:侧面说明仲永确实天资聪明,为后来父亲认为有利可图、不使学做了铺垫
8.用原句写出仲永变化的原因
答:①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9.用文章原句写出仲永变化的阶段(和1题相似)
答:①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十二三矣,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10.文章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答:①一个人光有天资聪明是不行的,还要接受后天的教育,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
②作为父母不应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是神童遍普通人,影响孩子的成长
11.本文为什么写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
答:详写才能初露的情形是为了突出仲永的天资聪明,与后来的泯然众人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中心,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12.文中“不使学”有何作用?
答:交代了仲永变化的原因,为下文仲永的变化做铺垫
13.“余闻之也久”在全文中的作用?(结构上作用)
答: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14.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①借近/之,即/诗四句,并/为其名
②其诗/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余闻之也/久
15.本文点明中心的句子: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6.生活中像仲永一样的神童
答: 甘罗12岁拜相
骆宾王8岁作诗
曹冲7岁称象
江郎才尽
司马光砸缸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从小通达聪慧,会做诗的能力,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得到的禀赋,比起有才能的人高多了。最后成为普通人,是因为他后天的学习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先天得到的,禀赋如此之好,却由于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没有先天的禀赋,本来就是普通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普通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这样有利可图 ” “利”: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

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 ” “利”: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中“贤于材人远矣”的“于”是比的意思;“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的“于”是“被”的意思。
(绝对对)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的时候,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它们。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的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这首诗把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渐渐请他父亲去做客,有人用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仲永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传闻相称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仲永的才能已经)完全消失了,成为一个平凡的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6937259.html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