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儒学文化中隐含了哪些管理思想 什么是儒家的管理思想??

2024-05-29m.verywind.com
儒家文化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儒家管理思想的有关内容,对于历史,我们要传承。正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 ",等经典思想一样,儒家学说的管理思想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追求人的存在的完善发展和推进有道社会的和谐进步,这是人类始终在求索和践履的一个关于如何管理自身的永恒问题。正是在对这一问题的自我主动认识和实践中,人类由远古走向现代文明,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但是,由于人类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不断更新递进的社会活动,因而关于这一问题的理想答案,既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形成,也不可能一经形成而不再变化,它将随着人类的生存而存在,并将随着人类的进步而更新。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对这一问题认识实践的丰富智慧的结晶。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组成部分,对此具有很深的认识。从儒家文化的内容特征上看,还是从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上看,都可以说,儒家文化实际上是关于如何管理人类自身社会行为的学说。儒家的管理哲学思想是儒家文化的主体内容,它构筑了儒家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作用。
由于儒家的理论本身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我们只能对其中一些主要的管理思想进行一些分析。我们可以把儒家的管理思想分为这么几个方面来看:首先是管什么?儒家的回答是“治人”;其次是谁来管?儒家的回答是“劳心者治人”;最后是怎样来管?儒家的回答是“和为贵”。对这三个方面儒家都有一些独到的见解。

儒家十分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可以说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儒家理论的核心。有了人才有管理,这种观点和儒家的哲学是分不开的,儒家有一句话很能反映这个哲学。“天地之性人为贵”。所以贵人的思想是儒家的一个根本观念。在儒家看来,天地之间只有人是最宝贵的,是万物之灵。这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把人看成社会的最重要的财富有关,那时是以人口的多少来反映国家的强弱。所以在儒家看来,一切的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治人而展开的。
既然是管理人,那么就要对人进行分析。孟子认为,从人的天生的本性看,人是可以使之成为善良人的,至于人的不善不能归于他的本性,这是由于后天的各种原因使他的善良的天性被掩盖起来了。另外,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去追求善,则善就会丢掉,而表现出来的是恶。
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则主张“性恶论”,荀子的性恶论是直接为儒家的“礼”而服务的,在于为实现国家的管理活动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所以,管理者们,必须对一般的老百姓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化和管理,这样才能使之从善,才能把国家管理好。
儒家对于人性的假设,从理论的深度来说,儒家的性善、性恶理论偏重于道德。从管理的对象来说,儒家的性善、性恶理论是着重于整个国家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道德的研究,而且是偏重于如何管好管理者的理论。至于恶的来源,儒家的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来源于天生的,而改变人的本性主要是靠人自己的努力。
儒家在对人性的假设方面和对人性的改造提出了相当多的见解,认为人性的改造主要是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解决,儒家是提倡天人合一的。一个人最高的奋斗目标是做圣人,并提出向此目标奋斗的途径。尤其是孟子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和他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对后人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儒家在管理上偏重于礼和义,认为这是达到管理目的的重要手段。对于礼和义,儒学理论都有较多论述,当群建立起来后利用分来进行分工,再用礼来规范,用义来和谐,使之达到良好的组织运行。
荀子认为:人们生来就有无穷的要求和欲望,有欲望而不能满足,则不能不去追求,追求而没有一定的限度,则不能不引起争夺,一有争夺就会引起混乱,一有混乱就会导致贫穷。国家的管理者为了制止这种混乱的局面,就要制定礼和义,划分等级,以调节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从而使人们的欲望不至于因为物资的不足而得不到满足,物资也不至于因为人的欲望而用尽。这就是儒家对于由谁来管理和通过什么管理的要旨。
仁是儒家理论的核心,其主要的内容有这样几点:首先就是能够身体力行的人才能称上仁,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在回答他的弟子时,在不同的时候有着不同的回答,第一次回答是“仁者爱人”,第二次回答是“仁者先难而后获”,第三次则更为具体了:“居恭处,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儒家的仁的管理方法:一是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来带动其他人;二是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必须要有一种爱心,而且还要知道干什么事都会遇到困难,克服了困难然后才会有收获;更为重要的是人在一个集体中活动,一种集体主义的精神才是一种真正的仁。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和推行“仁政”是一种理想的社会。他认为:凡事以民生安定为第一位,这是实行王道政治的第一步,只有人民生活安定了,社会才会稳定。王道上位者本身具备“德”,再将“德”推广,教导每个老百姓的方式,也就是说与国民“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管理模式。
儒家管理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德”。“为政以德”是儒家的重要的管理思想。在孔子看来,管理者要讲求道德,以之作为自己的治国方针,这样自己就可以取得无为而治的效果。在儒家看来,要治理一个国家,只要集中精力制定和带头实行好的道德规范,就足以把国家治理好了。
孟子还具体说明了德治是使王道得到较好管理效果的原因:恃仗实力来使人服从,人家不会心悦诚服,只是因为他的实力本身不够的缘故;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诚服。儒家的管理思想就是通过德治的力量使人心悦诚服,这样,天下无不心服地归顺于王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儒家主要是从道德教化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管理的。在儒家看来,道德教化是一个国家管理的重要前提之一。要想使一种政治措施能迅速地推行,管理者就要以身作则;要想使广大人民迅速地归附,这种归附是心悦诚服的,那么管理者就要道之以德才行。
但是儒家并不是不讲外在的管理规则,他们用的是“礼”,即所谓的“齐之以礼”。我们知道“礼”实际上是社会各种活动的一项规则,是社会的一种控制手段,其本质是在于规范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使得整个社会联系在一起,这样才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这是一种外在控制,但是儒家的礼的外在的控制和西方的控制是有所不同的。
总之,儒家的管理思想是以治国平天下为其管理的终极目标,以管理者的自我修养为管理的前提条件,对人的内外控制,以德而使之转化为诚服的臣民为主要手段的管理方法来施行管理的。儒家的学说,从来没有提到效率和发展生产,这就给中国几千年的生产力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作为一个指导全国的文化体系却不能提高生产力,这不能不说是儒家学说的一个悲剧。
虽然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沧桑,但儒学依然以其特有的文化特质为后代所赏识,尽管在中国极度动荡的历史时期曾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却未能抹杀其光辉,尤其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它一直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世界的东方以至于整个世界。其中既有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同样也有着封建的糟粕。无论它是什么,历史告诉我们,它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管理文化,一部二十四史可以说就是关于中国的传统管理史。而在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长时间居于意识形态统治地位就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的影响至深至远,这不仅因为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伦理道德的学说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其包含着一整套治理国家的学说。特别是西汉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以儒学为主干兼容其他各家各派的传统管理思想理论体系,为社会的稳定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儒家管理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1.孔子
  
  《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也集中反映了孔子的管理思想。孔子使儒家思想
  
  成为一种管理体系。这个管理体系的重要思想是“仁”。“仁”字由“二人’’组成,意为人与人的关系,蕴含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孔子看来,人的关系不外是君臣、父子、夫妻、长幼、朋友五种,由此衍生出的管理思想即仁爱、仁政、仁义,使整个社会思想统一起来,形成维护统治的最基本的规范。与“仁”相辅的是“中庸”的管理方法,即通过“执两用中”、公正的手段来消除相互之间的矛盾,避免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稳定社会秩序。此外该管理思想体系还包括“和”、“德治”、“正己”、“信”、“礼”等思想。
  
  2.孔子管理思想的主要继承者
  
  孔子的管理思想只是个雏形,真正使儒家管理思想体系发挥作用的是孟子。孟子不仅继承发展了孔子管理思想理论,更重要的是他通过游说上层统治者的途径使儒家的管理思想得到了应用。孟子将孔子管理思想中的“仁”和“义”结合起来论证,同时又主张将“义”与“利”对立起来看待,并且认为“上下交征利,国之危矣”。‘‘仁者无敌’’是孟子管理思想的最高境界,他提倡“爱民”,主张用仁爱的思想去管理国家,达到“富民”的目的。自孟子之后,儒家管理思想逐渐定型并越来越为统治阶级所接受。
  
  真正做到集儒家管理思想之大成的是汉代著名管理思想家董仲舒。他以儒家管理思想为根基,进行亍大胆创新:一方面吸收了法家管理思想,用“尊君卑臣”的管理理论替代了自孔孟以来的“民贵君轻”;另一方面又吸收了道家管理思想,将“天人合一”的理论融入到儒家管理思想体系,形成了一套以儒家管理思想为中心,贯穿着神权、君权、父权、夫权的管理体系。
  
  到了中国封建社会转型时期的北宋,儒家管理思想再一次进行了革新。以朱熹、二程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对儒家的管理学说进行了再次的改进,他们以孔孟的道德学说来管理社会,以宇宙、天理来统治人的内心世界,“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这一管理思想的最高准则体现。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形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宗旨。儒家管理思想因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备受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二、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管理思想是一个相当庞大的体系,经过历朝大儒对儒家管理思想的改进,儒家管理思想逐渐稳定并形成了一些核心性的理论。即民本;和;中庸;仁;德治;教化;忠恕:正己;信;礼;义利;正名;尚贤;富民;民主。,
  
  1.“民本”
  
  这是孔子管理思想的核jb。儒家管理思想从其创始人孔子开始,就具有显著的人本主义色彩。儒家管理思想以重视人、尊重人作为出发点,以德治作为核心,以“平天下”作为管理目标而建立其系统的管理模式。‘‘民本”思想的“民”是指“群体”而言,孔子的管理思想是围绕“人”这个中心展开的,“以人为本”是孔子管理思想的重要特色和标志。孔子主张政府要关心民众疾苦,因此当子贡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济众者,何如?可谓仁乎?”子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1]孔子回答的意思是那个人如果能施济民众,不仅是仁,甚至达到了圣的境界了。实际上是劝告统治者要实行仁政,爱民、笼络人心。“民本”的直接目的是得民心,最终目的是求稳定,求兴国。
  
  2.“和”
  
  “和”的思想(是孔子“民本”思想的基石。)也就是“和为贵”。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是指组织内部的沟通与理解;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和谐、良好。和谐的组织环境是管理者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保证。.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实际上和毛泽东的“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团结求团结则团结亡”,有异衄同工之妙。群体间的竞争应是“争,,中有“和”,“和”中有“争”。管理就是处理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之间的矛盾,管理宗旨、思想、手段的和谐a因此“内和外争”的组织才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
  
  3.“中庸,,
  
  “中庸”的思想是孔子管理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基石。《论语·雍也》中记载“子日: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应该是最高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从管理学角度解析,中庸即中道、适度、不偏不倚,即在管理活动中,保持各方力量的均衡,恰到好处。但这种均衡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种动态变化过程中的均衡。因为管理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动态过程,其涉及的人、财、物等因素,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上会呈现出不同的作用,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这就对管理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管理中不要执着于某一方面,而应正确处理各种冲突矛盾,随时随地保持管理的正常进行。
  
  4.“仁”
  
  “仁”是“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何谓“仁”?孔子日:“仁者,人也,…‘仁者,爱人。”朱熹注说:“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①也就是说,“仁”实际上就是如何对待人,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道德学说。管理活动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管理者要善于营造有利于组织发展的人际关系和文化环境。“仁”的核心意义是“爱人”,“爱人”中既包含对人的尊敬、谦恭和亲热之情,也包含推己及人的相互理解等仁爱的思想。“爱人”体现出人道的原则,以及管理和实践中的感情投资。统治者应当“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②,才能做到仁者无敌。“仁”是一种道德品质,这和“德治”的思想是相通的,“仁爱”是孔子的德治管理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5.“德治”和“教化"
  
  管理的核心是人的问题,德治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始于孑L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德治”是处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关系时常用的手段。由于传统的封建独裁统治,国家的兴衰往往取决于统治者的“德行”。遇到“明君”,则天下大治,“昏君”当道则民无宁日。而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民心才会归附,才能国治民安。德治的核心是教化。教化的主要内容是伦理道德。教化的主要形式是言教与身教相结合,以身教为主。所谓“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实际上作为统治者来讲,教育是其治理国家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古代帝王事实上已将孔子原来“教化”的思想扭曲了,通过儒家思想的意识渗透,大力推行“愚民政治”。尽管这极大的禁锢了民众的思想,但是从治理的效果看,确实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上功不可没。
  
  6.“忠恕”
  
  《论语.颜渊》中写道1.‘‘樊迟闾仁。子日:爱人。”这是《论语》上对“仁”最为明确的表述。但是,怎样才是“爱人’’?孔子提出了忠恕的方法。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也,”。儒家“忠”是自己内心中一种对人对事的真诚态度,尽己为人;以及由此态度去诚实地为他人谋事做事的行为,强调分配过程中的无私精神,实质是利于对方。“恕”是以自己的仁爱之心,推己及人,从而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和谅解别人不周或不妥之处。忠与恕,孔子似乎更看重“恕”,孔子说:“恕道’’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种道德规范,朴素的包含了换位思考的管理思想。、
  
  7.“正已."
  
  这与!德治,,、“教化”、“忠恕”的思想都是紧密联系的。《论语.颜渊》中提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子路》又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是管理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即正己。‘‘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②强调管理者必须首先要端正自己品德。‘‘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不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③对于管理者来讲就要注意礼仪、道义、信用等,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建立自己的威信。因此古人说“天子穆穆,诸侯惶惶”。
  
  8.“信”
  
  孔子的“信,,的主要两个方面:强调民众对组织和管理者的信任以及管理者自身的信实。
被管理者要对于管理者和组织有充分的信任,而作为管理者也要对民众守信用,不能“朝令夕改”,而应该“言必信,行必果。,’要做到“信”,孔子强调“慎言”,对于做不到的事情不可以轻易许诺,万不可失信于人。
  
  9.“礼”
  
  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里的“复”是符合的意思。实际上“礼”也是达到“仁”的必要条件。要达到“仁”,首先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仁”是思想、原则;“礼”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即规章制度。孔子主张:以仁率礼,内仁外礼,也就是管理实践中所讲的情理结合,在正确方针指导下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
  
  10.“义利”
  
  孔子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主张先义后利,坚持义重于利。儒家道德的基本价值观是义重于利,故儒家修身成德的重要标准是义重于利。义为本,利为末;德为本,财为末。所谓“君子求财,取之有道。”
  
  11.“正名”,
  
  “正名”是辩证名分。这又是“礼”的思想的延伸。对于不遵守制度的人一定要有舆论或具体的惩罚。因为“礼”的内在精神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和每个人的地位名分又是相通的。每个人行为上恪守自己的名分就是守‘‘礼”,越出自己的名分就是违礼。而管理者应该注意“正己”的同时还要注意“正名”。
  
  12.“尚贤”
  
  国家的兴衰“为政在人”。孔子认为,管理问题重在选贤举能。他明确提出‘‘举贤才”的思想。并且重视年轻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并认为举贤者要无私,统治者要能识才,先知人,并且重视育才,为巩固统治提供大量的智力支持。要求“君子尊贤而容众”。儒家认为“政者,莫大于官贤”②,这里的“政”其实就是指“管理”。孔子回答鲁哀公问政时说到“为政在于得人。”④,又曰:“政在选臣”④,因为“文武之道,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一。可见选贤是管理活动成败的关键。
  
  13.“富民”
  
  “富民”的思想是儒家德治管理的主要目标。《颜渊》中:“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朱熹在《四书集注》对此解释道:“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这是对家与国的辩证关系的认识。只有民富,才能有君富。这种藏富与民的思想对于管理者具有巨大的启迪作用。
  
  14.“民主”
  
  在封建专制的社会中,不可能要求这些大儒提出当代的民主思想,但是儒家管理思想中已经暗含了朴素的民主思想。“民为贵”,“君为轻”。‘‘以人为本”都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思想。而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①,更是对后世的民主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孟子看来,政权的更迭,君主的易位,都取决于民众的态度,因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孟子以民为本,贵民轻君的思想达到了其时代认识的巅峰,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当然,由于人们认识问题角度的不同,即使是对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也未必有统一的认识,但是对于如何评价儒家管理思想应该有一个正确、清醒的认识。
  
  三、对儒家管理思想的评价
  
  儒家管理思想之所以能够得到古代统治者的赏识,除了其思想本身的独特内涵,以及董仲舒的“政治一言堂”之外,部分原因就是统治者自己希望在世时的美名远扬,而缺乏长远眼光。因为帝道旷日持久,霸道还勉强可以等,而王道的富国强兵最有时效,统治者在位时无限风光,而且可以惠及后世,又何乐而不为呢?由于统治者的目光短浅,尽管儒家管理思想不断吸纳道、法等思想的精华,但是在统治阶级的刻意扭曲下,以及时代条件所限等原因,儒家管理思想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不利于后世的理念。
  
  当然对于这一问题我们要辩证来看,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对待儒家管理思想。既不能不加分辨全盘接受,也不能一律否定。对于儒家管理思想之精华,例如:为政以德的思想、任官得人的思想等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管理思想,要根据时代特点,不断改进,继续发扬;而对于儒家管理思想的糟粕,例如:轻视经济工作的思想、维护封建旧礼制、反对变革的思想、家庭宗法等管理思想,要坚决摒弃。实际上对于其他管理思想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也应仿照上面的原则去理解。

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

  • 儒家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 答:儒家思想是我国重要的哲学思想,运用在企业管理、学校教育等多个方面,它能够调节人的心理还能提升人的内在修养,在我国文化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儒家思想涉及仁爱、和谐、以及中庸、因材施教等等,核心在于仁者爱人,这些思想在在现代人力资源中被运用非常广泛,极大的促进了我国企业的成长和进步,从而为国家经济增长贡献了力量...

  • 孔子的管理思想包括哪些内容
  • 答:孔子管理思想是儒家管理的根基。它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包含了最有价值的管理学基本原理和管理哲学范畴,也体现出了它的先天不足和缺憾。孔子管理思想源于对中国传统管理哲学思想“允执其中”的继承。《尚书•大禹谟》记载的十六字心经“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表述了中华管理文化的主流传统...

  • 中国古代儒家管理思想
  • 答: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儒家的“礼治”主义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

  • 儒家对于管理者自我修养和自我管理的基本要求
  • 答:儒家管理思想博大精深,是儒家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深远。儒家以“治人”为自己的管理对象,以“仁”、“为政以德”、“礼为用”为管理手法,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管理目标。儒家思想中的重道、明德、信义、崇礼,与现代管理是相通的。追求企业管理的完善和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是企业家始终...

  • 这样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以及影响
  • 答: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

  • 论述中国古代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管理思想及现实意义。
  • 答:所以,在现如今的许多企业中,都运用了儒家的管理思想。除了儒家的管理思想之外,主要还有法家、道家、墨家、兵家等的管理思想,仍然可为我们现代的企业管理兼容并包,借鉴运用的。如道家的管理思想是以“道法自然”,“无为而不为”的柔性管理为特征。所谓“柔性”管理,就是按照事物自身的法则来进行管理,不把人的主观...

  •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对企业管理有什么作用
  • 答:现代管理过程中,儒家文化的人本主义,重人际关系的伦理观念注入其中,使社会伦常关系融合在企业的管理模式之中,在企业外部塑造了相对安定的经营环境,在企业内部形成了比较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淡化了劳资对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和实践的丰富源泉.当然随着社会的变迁,儒家文化亦需要进行重新...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借鉴了什么重要思想
  • 答:儒家管理思想的借鉴。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孔子和孟子是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仁”。论语中讲“为政在人, 取人以身, 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 亲亲为大”, 体现在管理思想上便形成以人为中心的基本精神, 其本质是“治人”。儒家思想把生产管理的主体———...

  • 儒家思想对企业管理有什么作用?
  • 答: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儒家“礼治”思想中的等级特权观念必须抛弃。等级特权观念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时至今日,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无论经济、政治还是文化,全球日趋一体化,民主、平等的人权意识已经深入人心。等级特权与社会大潮流相比违背,会引发企业内部的不和谐。二、“德治”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美国最...

  • 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 答:1.儒家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积极意义 1.1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原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仁学”管理思想的基本管理原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对于现代管理文化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仁学”管理思想始于远古尧、舜、禹、汤的先人们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传统。孔子只不过是中国远古以来就...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