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如何做到心静?

2024-06-02m.verywind.com
~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这句读起来朗朗上口的优美名言,也许我们大多数人都听过,但要说起它出自何处,恐怕很多人都会一脸茫然。

其实这句名言正是出自我们今天要讲的《菜根谭》一书。

“菜根谭”可不是一本菜谱,而是实打实的“国学经典语录”。

“菜根”一词听起来和我们现在所说的“草根”有些相似,其实它出自于北宋学者汪信民的一句“咬得菜根,百事可做”,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能够适应清贫的生活,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有所成就。

明代学者洪应明受这8个字的启发,便立志“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最终写下了经久不衰的菜根语录,令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追捧不已。

《菜根谭》算是一部集大成之作了,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无为而治、佛家的因果业报,在书中都有体现。

这本书从“修身养性、为人处世,求学育人,静心慎独”等多方面入手,为我们指明了生活的意义。

我们阅读此书,可以明显感觉到古代百家思想虽然性质不同、角度不同,可涉及到处世哲学方面,却总有一丝相通之处。

《菜根谭》是由一个个小段子组成的,适用于形形色色的读者。

不同的处境,不同的心境,每个人可能会喜欢不同的段落,对相同的段落可能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这便是本书的一个重要特点——不管你怎么读,都有符合你心境的道理。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菜根谭》虽成书于明代,但是现在读起来仍然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作用,这足以证明该书的强大生命力。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解读《菜根谭》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带大家一同看看:这本书究竟藏着怎样的生活智慧?

你将会学习到,为什么说“心静”是情绪控制的重中之重?

你还会了解到,《菜根谭》中蕴藏着怎样的教育之道?

最重要的是,我将告诉你:在职场中,说话是个技术活。

01为什么说“心静”是情绪控制的重中之重?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修身”位列首位,可见其重要性。

《菜根谭》虽包涵各家文化,但追本溯源仍是以“儒家”为本,自然也就把“修身养性”一节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

而我们今天首先要讲的便是这“修身养性”的法门。

所谓“修身养性”,其实修炼的就是一个人的“心性”,养性就是养心。

所以《菜根谭》说:“心体便是天体,一念之喜,景星庆云;一念之怒,震雷暴雨;一念之慈,和风甘露;一念之严,烈日秋霜。”

意思就是心十分重要,甚至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一个喜悦的心念,可以带来祥瑞的星云;一个忿怒的心念,可以带来震雷暴雨;一个慈祥的心念,可以带来和风甘露;一个严酷的心念,可以带来烈日秋霜。

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着一颗“静心”。

因为心静了,就会产生出一种静气,而有静气,则会获得很多好处。

就像《菜根谭》说的:“每临大事有静气。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古人认为,静气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智慧。

一个人只有内心安静,才能冷静思考,正确判断,坦然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

有这样一则故事: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

父亲很好奇,便向儿子询问是怎么找到的?

儿子回答说: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秒针发出的声音,然后顺着那个方向一看,表就找到了啊。

这就是“心静”的力量。

当然,心静并不是说了无牵挂,观望等待,而是指由襟怀坦然所得到的内心宁静,从而达到不追逐名利、不惑于浮华,遇事能够保持清醒、沉着应对的精神境界。

在人心浮躁的时代,拥有静气是难能可贵的。

如果急功近利,就很容易在物质的罗网里迷失自我。

有人说,心态浮躁,宛若煮汤——有人“刚烧火就揭锅”,急于求成,基础打不牢。

有人喜好“显山露水”,不去在求真上下功夫,难以务实,做秀不做事;只有做到心静如水的人,才会经受住各种考验,在平凡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齐白石成名后,有人问他,如何从一个木匠华丽转身为一个作画的巨匠?

齐白石说:“作画是守静之道,涵养静气,事业可成。”

可见,涵养静气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也是调节我们个人情绪的一剂良药。

情绪这个东西,是人人都有的,但区别就在于有人可以凭借“静心”来控制情绪,而有人则成了情绪的奴隶。

很多人在遇到问题后,都会因为情绪不稳而慌不择路,导致本来能解决的问题,因情绪影响而无法解决,所以说解决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解决自己的情绪。

在宋仁宗时代有一个故事:当时党项人围攻延安城,城池面临着濒临攻陷的危险,城内是人心惶惶。

此时范雍任兵马元帅,遇到这种局面,心里也是七上八下。

这时在军营中有一个老头,专程来见范雍,自告奋勇地对范雍献出自己的计策。

老头说:“我就是边境人,常年在这边境征战,遇到围城的情况已经有许多次了,以往经历的危机情况和今天都差不多,但是党项人并不善于攻城,每一次党项人的军队都不攻自破,没有什么可担忧的,我敢担保,党项人一定不能将城池攻破,如果城池被攻破的话,我宁愿被斩头。”

范雍听了老头一番分析后,心里顿时有了底气,随后又发话下去鼓舞将士,军心因此稍微安定下来。

后来结局果真如此,当党项人撤退后,老头受到了很大的奖赏和提拔,并且被称为军营之中的智者。

有人问老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党项人攻不下城池的?”

老头淡淡说道:“其实我心里也没底,当时的那番话,不过是为了安定人心而已。”

老头的这番话对于战争本身并没有直接影响,但他在无形之中解决了一个更大的隐患,那就是军心不定的问题。

所以说不管面对什么事情,在解决问题之前先解决自己的情绪,先让自己的心静下来,这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

那我们如何做才能让心静下来呢?

《菜根谭》是这样说的:“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理。”

用冷静的目光来观察别人,用冷静的耳朵来听人说话,用冷静的情感来感受事物,用冷静的头脑来思考问题。

说的再简单点就是——保持冷静的头脑,做出理性的判断。

这里所谓的“冷”,其实就是保持理智而已。

一个理智的人待人处事是冷静的,思考问题是客观的,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事情都不会因为感情用事而冲昏头脑,更不会陷入盲目的境地而举手足无措。

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不管生命在他面前摆下什么样的棋局,他都能从容破局。

02《菜根谭》中蕴藏着怎样的教育之道?

说完了“修身养性”,接下来我们说说书中的教育之道。

经常听闻一些教育家说要激励学生,这固然没错,但“激励”是要有个“度”的,适度的叫做激励,过度的就变成“哄孩子”去学习了。

如果我们总是激励、表扬、夸赞,而无引导、教育,乃至适当批评,久而久之,就会造成一种可怕的现象——“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当一个人在家里、学校里总是一帆风顺,其实未必是好事,说明这个环境对他太包容,当有一天他走入社会,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时就会碰壁。

所以《菜根谭》告诉我们,要将激励和批评结合起来,所谓“严师出高徒”并非空穴来风。

但一味“严厉”也不可取。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有时候会犯太严厉的毛病,在教育的过程中没有顾及到学生是否能够接受。

过度的批评责骂,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很多时候,我们对学生要求太高,拿过高的标准来要求他,他做不到,反而会感到绝望,继而失去兴趣。

所以《菜根谭》说:“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太高,当使其可从。”

我们教育学生,一定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有适当的标准去教育他们,不可过低,不可过高。

与此同时,不同的学生,要定不同的标准,不可一概而论。

这也是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之道。既不可太严,也不可太宽,于是《菜根谭》给出了一个结论——“宽严得宜,勿偏一方”。

除此之外,《菜根谭》还十分重视教育者的模范带头作用,也就是所谓的“讲学躬行”。

书本上的知识讲得再天花乱坠,也不如你亲身示范一次来得印象深刻。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须首先做到,如果我们自己都做不到,却要求学生去做到,那效果肯定不如人意。

以上提到的是教育者需要秉持的态度,但教育一途不能只有态度,还要有具体方法,否则便会成为纸上谈兵。

那么,《菜根谭》中又介绍了哪些“教育方法”呢?

首先,《菜根谭》提出了一个“闲时吃紧,忙里悠闲”的教育方法——时间之道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稍停;日月尽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

也就是说,在日常教育中,我们要做到张弛有度。

比如在生活中,一到学期即将结束,我们就会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老师。

一种是忙的要死,自己很着急,也把学生折腾够呛。

这些老师大都是平时太闲,一到考试就着急,抓紧时间补课学习,因为心里没谱啊;一种是很悠闲,不紧不慢,因为心里有谱,平时把该做的都做了,到头来也就没有什么可着急的了。

后一种情况就是我们说的“闲时吃紧,忙里悠闲”。心里有底,才能优哉游哉的面对一切。

我想这也是所谓的时间管理吧,对自己的时间规划得好,这样按照计划,就能够做好一切。

否则就是平时悠闲,一到考试就紧张,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效果还不好。

接着书中又提到了一个“玄之又玄”的方法——“静中观心,真妄毕见。”

书中是这样说的:“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觉妄穷而真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觉真现而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忸。”

这段话看似说得很玄乎,其实就体现出一种“慎独”思想,夜深人静时,你要多自省、多反思,这样才能总结并改正今天的过失,从而让明天更好。

如果我们终日忙忙碌碌,没有时间静下来细细思索教育的意义和方法,就会陷入迷茫困惑中,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也是得过且过,以致丧失自己的追求和梦想。

只有当我们静心回首反思自我时,才能真正领悟教育的真谛。

有些人一辈子就这样,没有任何长进,总是原先那一套,即使是错的,也从没改正过。

书中说的“妄心”,其实就是心里有乌云,就是自己心里有错误、有障碍;只有改正错误、去掉障碍,才能真心净现,一片光明。

  • 如何做到心静
  • 答:1. 阅读——面对烦恼和压力时,不妨投身于你喜爱的书籍和杂志之中。阅读能够帮助你分散注意力,冷静情绪,减轻精神上的痛苦。2. 听音乐——心情低落时,播放你喜欢的歌曲。音乐不仅能让你享受到艺术之美,还能陶冶情操,激发热情,振奋精神,为你带来生活的力量和勇气。3. 欢声笑语——驱散烦恼、消除...

  • 怎么做到心静如水
  • 答:第一,做真事儿。人这辈子,无非活个心安理得,做真事儿可以让人的心静下来。尽管,很多时候做真事儿不会立即看到眼前利益,但从长远看,一定是对自己最有利的,会让自己的内心越来越有力量。第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儿。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儿,可以让人的意志保持在既专注而又不是刻意用力的状态,...

  • 怎样才能让自己静下心来?
  • 答:适应环境,顺应自然,集中精力努力争取做好能力范围之内的事。主观愿望符合客观规律的发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知足常乐。心平气和。慢慢的就能静下心来,心不动旗则不动,渐渐的争取做到荣辱不惊。自然、安然、泰然、坦然。就完全彻底的安静了。心静不下来,是因为有心事,因为找不到很好的解决方法...

  • 怎样才能静下心来
  • 答:3、学会宽恕他人,每个人都是普通又平凡的人,不犯错的是圣人,但是圣贤人士也几乎是不存在的,所以,当别人犯错误时,我们也一样要学会原谅,原谅他人,自己也会收获一片更加宽阔的天空。4、说要宽恕他人,宽恕自己,这主要是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的开阔,不要整天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扰乱心性,这样一...

  • 如何克服心浮气躁,做到心静如水?
  • 答:心平气和、心静如水1.做人修道,必须万缘放下,对人、对事,宁宽勿急,宁略勿详,多难成其志,无难丧其身。2.人生最大的错误就是看见别人的缺点、说别人的坏话;最难治的病就是不知自己错在哪里。3.要想得到心灵的解脱,就要见景不生情、见物不动心。(见人无心情)如达摩祖师所说“心如墙壁,方可入道”。

  • 怎样做到心静,不为任何事烦恼?
  • 答:1.先给自己一定的空闲时间,比如把繁忙的工作或者家务放一放。认真的想一想为什么心烦?如果确实有实际的问题需要解决,就要列出解决的方案和计划,并对实施的结果进行预期,选择自己较能接受的结果,然后付诸实施。2.如果因为感情,人际关系等问题,可以给自己适当的休息时间,多参加体育运动,将烦心的情绪...

  • 怎么样才能静心
  • 答:如何才能静心不浮躁 一、品茶 茶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品茶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静心的过程,茶道中喝一口茶有洗茶、烹茶等多种工序,在这个等待喝茶的过程中,心会慢慢平静下来。二、读书 随着手机在我们生活中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读书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很难做到的事,其实如果想静心,读书是很好...

  • 如何让自身保持心静状态?
  • 答:1、听音乐 音乐是有治愈功效的,如果经常听音乐不难发现,其实很多很美妙的音乐会让一颗浮躁的心慢慢平静下来,当心情很浮躁的时候,不妨试试这种方法,肯定会有帮助。2、读书 随着手机在生活中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读书已经成了生活中很难做到的事,其实如果想静心,读书是很好的方式,在读书的时候会...

  • 如何静心?
  • 答:大脑控制着情绪,想要静下来就得让大脑听话,从这个角度出发应该先把控住自己的身体。在心绪烦乱的时候先什么都抛到脑后,专心调节身体上的紧张,深呼吸放松,让身体慢慢静下来,这样才能让大脑也平缓过渡。2、去找到浮躁心乱的根源,想象最遭的结果并尝试坦然些。心静不来,是因为什么在阻碍呢?找到心浮...

  • 怎样才能使自己心静?
  • 答:以下是一些可以帮助你使自己心静的建议:1. 冥想:冥想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放松和静心的方法。你可以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闭上眼睛,专注于呼吸,让自己的思维逐渐清晰和平静。2. 瑜伽:瑜伽是一种身心健康的综合性运动,可以帮助你放松身体和心灵。通过练习瑜伽的呼吸和姿势,你可以提高自己的专注力,...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