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以孔子、孟子的一句名言写一篇议论作文600字左右 以孔子或孟子的某一句名言为题写一篇议论文600字左右

2024-06-01m.verywind.com
以孔子或孟子的某一句名言为题写一篇议论文600字左右~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孔子所说的一句话。  
每个人都有老师,而根据自己的喜好,心目中的好老师也一一产生,我也不例外。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就是现教我语文的王老师—王淑英。  
她虽十分然严厉的要求着我们,但我深信“严师出高徒”。她一直都要求同学们说话精炼,为了同学们的学习,老师把家搬到离学校不远的丰泽园居住,她不怕辛苦要求同学们多提问,不时主动联系家长,虽然她不是班主任,可是她的付出已远远的超过了班主任,这样的老师难道不值得我们赞扬、讴歌吗?  
记得在上学期期末考试的前夕,我的成绩明显下滑,王老师曾多次找我谈话,见没什么改进,就果断地与我的父母联系,并反映我在学校多个方面的问题及我上课时的表现,老师不仅提出了问题,还提出了不少的建议。使我记忆最为深刻的是父亲与老师的谈话。王老师把我在初一第二学期的一篇作文《春意图》与父亲交流,我的父亲一听,愣了一下吃惊的说:“这篇作文你也知道。”当我回到家时父亲对我说:“你看你的语文老师多关心你呀!就连你初一的作文她还记得!”当时全班有46位学生,每两周写一篇随笔,如果真的算起来老师要记住多少篇文章啊!这样的老师真是可歌可泣,歌的是老师的品质,泣的是老师的辛勤。  
记得在小学的时候,只要一上课就想快快长大,当一名人民教师。  
教师是多么容易当的呀!不就是动动嘴皮子吗?多练练绕口令就好了。可如今我的想法的改变了,老师是这样的辛苦、这样的劳累,难道说这就是老师的命运?难道说这就是老师应该受到的苦、受到的累?不!不!不!你错了,这并不是老师的命运,也不是老师应该受到的苦、受到的累,这是一切愿意无私奉献的人们所选择的最苦、最累、最神圣的职业。  
王老师啊!您就是我心中的白衣战士,虽然您没有像真的白衣战士那样凭着自己高明的医术,在病床前冲锋陷阵救死扶伤,可您凭着您那良好的品质及丰富渊博的知识,拯救了无数个初中生幼稚的灵魂!在我的心目中您比那白衣战士还要伟大,您的品质比天高,您的知识比海深。  
王老师啊!您就是我心中最敬佩的老师。  
妈妈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想和他们看齐,看见不是贤人的人就在内心自己反省。”这句话看起来简简单单,再怎么看也就那么一句话,然而,深入一想,如今的我们有谁能做到像孔子说的那样?我想大概是少之又少吧!但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这种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的。
开朗的人必然会比内向的人朋友多,人缘好,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内向的人羡慕那些外向开朗的人缘,如果他一天只会在那想:“哎,如果我是他那该多好,那么我就不会再孤独,再寂寞,如果我是他……”如果他不去想办法使自己变开朗,变得人缘好,那么,他一切一切的“如果”就会永远的是“如果”,不会去实现,他也永远不会变得人缘好;成绩好的人,必然得不到老师们的赞赏,同学们的夸奖,如果一个成绩不太好的人梦想自己的成绩变好,得到老师赞赏,同学夸奖,可如果他一天不去努力使自己提高,成绩出类拔萃,只会在那空想的话,那他的梦想就怎么也不会变成现实,他终究是那个成绩不好的人,得到老师的赞赏,同学的夸奖终究只是梦,只是幻影;富人必然会有很多穷人没有的权力,如果一个穷人想拥有富人那样的权力却只会坐在那乞求上帝,不去想怎样才能让自己成为富人,让自己拥有富人那样的权力的话,他就只能坐在地上乞求富人施舍钱财。如果人们没有“见贤思齐焉”的这种精神,那么穷人还是穷人,成绩差的人还是成绩差的人,内向的人还是内向的人,不会有所改变。有些人看到一些品德差的人就只会在一旁指指点点,可你们有没有想过,你身上也正有这样令人讨厌的品格,别人同样的讨厌你,因此,我们应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这种精神。
我们应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

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要想真正做到“仁”,必须要自觉,不是依靠别人来完成的,强调了为仁过程中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在《论语》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意思就是说,用土堆山的_,还差一堆土就可以堆成山,但是我停止了,是因为我停止了没有最终堆积成山,在平地上的话,虽然只有一堆土,如果我想堆的话,也是因为我自己想要去堆的。孔子这句话的引申涵义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是由自己决定的,想要成功,如果半途而废,那么就会功亏一篑,做事需要积少成多,以小见大,不可半途而废,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自己决定的,与其他外部条件和环境无关,“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还强调了即使一个人所在的起点很低,但只要不放弃,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走,积少成多,最终就能成功。孔子还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意思就是说,一天之内有没有对善行的实践,我从未见过一个人缺乏力量。也许有吧,是我没见过。从孔子的这些例子里就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走向“仁”的途径是“为仁由己”,仁是人们心中都有的,只要去践行,就可以做到“仁”。最后孔子还把践行仁的行为分成君子和小人之别,他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君子求仁的方式是“求诸己”,就是靠自己的主观努力,而小人是“求诸人”,依靠别人来实现仁,而实现仁是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的,与外界条件无关,要通过自身的践行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最终达到“仁”。 来源:传播力研究

  • 求:围绕孔子或孟子的一句话,写一篇议论文
  • 答:正如我们无法接受自己讨厌的东西一样,也许别人也无法接受我们的好意呢!己所欲,亦勿施于人!《论语》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于别人身上。这句话说得短小而经典,因此被许多人引为座右铭挂在身上。没错,这句话说得很对,但是我想了想,难道只有是己所不...

  • 以孔子或孟子的一句话写一篇议论文
  • 答:孟子在“时养”思想中讲到,“不违农时”“勿夺其时”“食之以时”要求人们尊重自然,在利用自然时,不强加以人类自身的意识。因为在人类的意识中,或多或少包含了贪婪、无节无制的欲念,这往往会破坏了了正常的动物生长繁殖、植物开花结果的基本时间规律,使自然被利用、被开发后,得不到应有的休养...

  • 以孔子或孟子的一句话写一篇议论文。
  • 答:恩足以及禽兽”1, “君子之于禽兽也, 见其生, 不忍见其死; 闻其声, 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2]( 梁惠王上)以仁爱对人并且“推恩及物”,会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品德高尚、受人尊敬的“君子”,同时,又能让我们食饱衣暖。保护环境,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孟子的“仁民爱物”...

  • 以孔子或孟子的某一名言为题材,写一篇议论文?
  • 答:孟子道:“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君子虽然关爱自己的生命,但也关爱动物的生命,不愿意见到动物的无故死亡,也不忍心听到动物的哀嚎。但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君子远庖厨”,但不等于“君子废庖厨”。之所以是“远”...

  • 求以孔子或孟子的一句话为论点的文章
  • 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片面性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千百年来被人们视为警世格言。其实,这句话是具有极大的片面性的。不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举不胜举。譬如:越王勾践若不是在吴国受尽屈辱,他回国怎能卧薪尝胆呢?不卧薪尝胆,又怎会强盛起来而一举灭吴...

  • 以孟子或孔子的某一句名言为题 写一篇议论文
  • 答:孟子的这种改革,使耕者有其田是解决民生问题,推行仁政的关键,是最根本的经济措施。进行土地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农民有地可耕,保证其有最基本物质条件,以达到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保障人民的生活,孟子提出大力发展农业:“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_池,鱼鳖不可胜食...

  • 以孔子或孟子的名言写一篇议论文 最好有文章
  • 答:孟子认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爱护百姓,推行王道,(这样的趋势)没有谁能够阻挡(王天下),也没有他国敢来侵犯,安邦定国是推行王道的前提。第一要“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善推其所为而已。”惠民政策要泽及于民,应当将恩泽推广于天下百姓。国君若能做到这一点,则不仅国内...

  • 以孔子和孟子的名言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 答:《孟子·公孙丑上》有一段这样的话:“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

  • 以 孔子或孟子 的一句话为话题 写一篇议论文
  • 答:“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部分应该是孟子思想的第二阶段,解决了...

  • 以孔子或孟子的某一句名言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 答:在先秦时代,类似这种“有恒产者有恒心”的“制民之产”说,并非孟子独唱的一家之言,例如作为法家代表人物的管子曾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其说与孟子亦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有,单就儒家思想内部而论,孟子“制民之产”理论也是沿袭了孔子关于施政次第的“富而...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