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怎么评价赵括,赵括真是纸上谈兵吗? 赵括真的只是纸上谈兵吗?

2024-06-02m.verywind.com
怎么评价赵括,赵括真是纸上谈兵吗?~

赵括背上“纸上谈兵”的骂名,成为人们形容只知道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背景,可谓是遗臭万年了。
这对赵括来说,是一个悲剧。
赵括的悲剧在于他缺乏实战,刚出场就是肩负赵国国运的关键之战。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对兵书的熟悉程度绝对是一流的,但是也带有书生好说大话的缺点,认为自己没有对手。如果他有机会慢慢在战场上历练,则可以磨合他书上读来的理论,也改掉轻视对手的毛病。

但是他没有从军经历,一出场就是著名的秦赵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事关两国国运。对于赵国来说,击败秦国,赵国将成为第一强国,威震列国。
结果自然是悲剧了,他只有兵法理论,缺乏实战经验,最终战败身死。
赵括的悲剧还在于他的第一战对手就是名震天下的白起。
没有实战经验就上战场,肩负赵国命运,已经够悲催的。更悲催的是他遇到的对手是武安君白起。

白起号称秦国战神,一生征战无数,用兵如神。和赵括不同,白起的军事素养不是读书读出来的,而是一点一滴打出来的,他不会死守兵法理论,而善于变化,“料敌合变,出奇无穷”,这正是赵括也欠缺的。
遇上了战国第一名将,对赵括来说是悲剧。
赵括的悲剧还在于他是赵国当时不得不做的选择。
说他是最佳选择并不是说他是最佳统帅的人选,而是他的主张是当时赵国唯一的选择。
长平之战时持久战,之前赵军主帅是廉颇,廉颇善于坚守,他和秦军在前线相持对垒两年之久,使得秦国焦躁不已。

但是赵军坚守不出,消耗了秦国,也消耗了自己。
最终赵国的综合实力还是差秦国一点,赵国自己率先坐不住了。
就这样,在加上秦国间谍的有意宣传,赵孝成王决定换掉主张按兵不动的廉颇,而是换上了主张主动出击的赵括。
是坚守还是主动出击,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军事主张,赵国最终选择第二种,背后是国力的无奈。
这一点,赵括有替赵国背锅的意思。

赵括需要的是战争的历练,假期时日,他虽不能说是绝世名将,但也应该是可造之材。可惜历史没有给他这个时间,而是让他在第一战就面对白起,承担赵国国运。
结果对他来说只能是悲剧,成为人们的谈资笑料。

不是
1、分析一下这个时候换将的背景,首先换将是大事,赵王就算再独断,也不可能不和大臣们商议,而商议的结果就是除了廉颇不同意外,其他人都还比较赞同换赵括,当时赵王还特地问过乐毅,此时乐毅已经回到了赵国,也比较了解赵国的将领,乐毅给出的是肯定的答案。
所以在这个事情上说明赵括是知兵的,并非一般酒囊饭袋的武将。
2、赵括是跟随赵奢打过仗的,也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人。赵奢一直不太愿意将赵括推到主将的位置,为何?因为赵奢其实很明白,自己儿子是有能力的,但是因为过早展现出了自己的才能,所谓年少轻狂,过高的荣誉会让年轻人骄傲,与其这样不如慢慢打磨,琢出美玉。
当然,长平之战的时候赵奢已经不在了,没有了赵奢的压制,赵括自然就出头了。
3、赵括并非没有能力,而且统帅能力也很强。长平之战双方兵力达到八十万,赵括被围后,赵军一直在突围,并没有显现出混乱的迹象。要知道,当时的赵军已经断粮四十余天,还能有条有序的突围,没有成为乱军,足以说明整个赵军上下对赵括的认同,对于赵括统帅能力的认同。
4、只是很可惜,赵括遇上的是白起,白起依托强大的秦国打败了赵括,最终笑到了最后,但是就赵括而言,并非“纸上谈兵”之人。
5、所以,历史对于赵括的评价却是有所偏颇的,赵括如果只是“纸上谈兵”,那么赵王也不会将赵国的命运交到他的手里,赵国的其他将领也不会任由其胡来。之所以会说赵括“纸上谈兵”,只是因为遇见了更加厉害的白起,亦或是命运使然,让赵括成为了背锅先生。

扩展资料
赵括的历史评价
1、蔺相如:“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2、赵奢:“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3、赵母:“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父子异志,愿王勿遣。”
4、司马迁《史记》:“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5、徐钧:“少年轻锐喜谈兵,父学虽传术未精。一败谁能逃母料,可怜四十万苍生。”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赵括

“纸上谈兵”我们大家都很熟悉,是用于讽刺那些空有理论而缺乏实践的人。这个成语的来源便是战国时期长平之战的主将赵括,我们熟知赵括并非是因其战功卓越,而是认为赵括的冒进导致了四十余万赵军死亡。但长平之战的失败却不全在于赵括,赵括只是一个背锅侠。

一、初战失利

战争刚开始,秦军便势如破竹,一举杀死了赵军的好几名都尉。与白起并称为四大名将的廉颇面对不甚出名的王龁,两军数量上的差距固然是原因之一,但廉颇前期制定的战略必然存在瑕疵,否则赵军怎会连连败退。而在接连失利之后,廉颇带领士兵退至丹河东岸,以防御为主。

诚然,廉颇此举在当下确实是有其正确性,暂避秦军的锋芒,保全剩下的士兵。只是彼竭我盈,秦军久不能破防固然会军心有所动摇,但对于首战便损失了不少兵马的赵军来说更是军心不稳。有一个好的开始很重要,而赵军不仅有一个糟糕的开头,之后还一直疲于应对秦军的攻击,身体里的一根弦一直紧绷着,生怕秦军再次攻陷营垒。可以说,此时的赵军,接近被秦军打怕的边缘了。

而赵括接下的赵军早已不复出征时的英勇无畏,壮志凌云,取而代之的是在秦军猛攻下胆战心惊的赵军。

二、秦国的误导

秦国虽有能力与赵国军队僵持下去,但兵贵在神速,战线拉长会消磨远道而来的秦军的士气,最后秦军可能反而会处于弱势地位。因此,秦国丞相范雎派人散播谣言“秦独畏马服君”,赵国朝野上下皆听闻此消息。

当然,对此传言的真实性,赵国内部还是有所怀疑的,只是廉颇的失利和战线的吃紧已让赵国有换将领的想法了。因此,消息的真实性虽然有待商榷,但赵王还是决定让赵括代替廉颇。

诚然,赵王本就有换掉廉颇的想法。但如此一来,就遂了秦国的愿,秦国就相当于提前知晓了赵国的打算。也就是说,对于赵括抵达前线会做出什么样的行军部署,秦国都能预测一二。


而反观秦国,在不惊动任何人的情况下将白起派往前线,无疑是想打赵国一个措手不及。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但在秦国的误导下,两方信息接收不对等,赵国完全是被秦国牵着鼻子走。

三、孤立无援

面对强大的强国,敌我实力的悬殊,合纵本是对付秦国的最佳办法,只是很可惜,赵孝成王在一开始就偏离了这条道路。赵军失利时,赵王便想到了通过外交手段议和。

而赵国的大臣就此发生了分歧,在虞卿看来,赵国应联合韩魏等国一同向秦国施压,方能停止这场战争。而另有说法是以重金向秦国议和。虞卿的想法,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是最能解决赵国困境的办法了。


只是当时的赵孝成王采取了后一种做法,他派郑朱前往秦国议和。而秦国假意同意与赵国议和,实则是拖延赵国,使赵国放下戒心,而秦国内部却在加紧准备攻赵。

同时,秦国还派人四处传言秦赵已和好,以至于诸侯国都不敢轻易出兵援助赵国,生怕秦赵联合,自己成为阴谋下的牺牲品。再加上秦国“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韩、魏不敢轻举妄动,齐、楚又与秦国交好,各诸侯国都在观望这场战争的走向。

而从国家内部来看,秦国从河内郡征兵不断向长平前线输送士兵粮草,秦军在长平的人数不断增加。但赵国因其还要防范北方的游牧民族,强悍的边军无法支援前线,赵括带去长平的二十万大军已是赵国的极限了。

四、粮草供应不足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争与粮草总是有着无法割裂的联系,多少战争的失败都是因为断粮而造成。我们看看秦国,长平之战前国土面积辽阔,无论是人口抑或是经济实力都位居七国前列。

并且秦国不仅有关中和巴蜀这两大产粮区,秦国内部的农业在商鞅变法后发展形势一片大好,足以支撑持久的战役。而从运输方面讲,秦国距离长平虽远,但可依托水运运输粮草,相较于只能通过翻山越岭运输的赵国速度反而会更快。


而赵国,赵武灵王变法只涉及了军事,农业并未得到重视,赵国内部更是“商家错于道,诸侯交于路。然民淫好末,侈靡而不务本”。所谓的末指的是商业,本指的是农业。而更有记载赵国“请粟于齐”,从这些记录中我们都可以看出赵国粮食不足,此时已是难以负荷前线的军需了。

五、初出茅庐即遇白起

白起,从一名左庶长升至武安君,一将功成万骨枯,他的每一次晋级都意味着一场血腥杀戮的发生,他的名字让诸侯国闻之色变。白起担任主将三十余年,为秦国攻城略池,未尝败绩。

伊阙之战中,大败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万人;鄢郢之战中,淹死楚人数十万;华阳之战中,攻得魏国大量城池,斩杀魏赵联军15万人;陉城之战中,再现略池斩首。

每一次战争过后,白起都会给些国家带来阴影,尤其对于韩魏两国来说,白起的到来就意味着死亡的降临。

而在这份惧怕背后的是白起卓越的军事才能。白起总是能在战前便精确预料到敌军的走向以及战略部署,还有可能出现的变故。因此,白起总是能出奇制胜,并不囿于一种打法,他会根据敌方的情况调整己方的作战攻略。


“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就是对白起的诠释了。初次担任将领的赵括对上经过几十场战役磨练的白起,这场对战也只会成为赵括的最后一战了。

六、赵括其人

作为曾经打败过赵括的胜者白起曾表示:“假以时日,此人必是秦军大敌。”赵括本人不但熟读兵书,还跟随其父参与了麦丘之战和阏与之战,这两场战役的胜利足以说明赵括并非不知变通之人。在出征之前,赵括本人也曾言道,自己不敌白起,并未有自负之意。



赵括的确没有领军打仗的才能,他的军事技能和军事素养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真要给他一个评价的话他只能算是一个搞理论的理论家吧。

也不能说他纸上谈兵,只能说生不逢时,碰到了战神白起,像是一个刚升到八十级的英雄碰到了满级战神,结局可想而知。

不是。赵括只是没有经验,并且他当时受到赵王嘱托要早日决战,所以没有被动防御,最后被秦军杀死。

  • 怎么评价赵括,赵括真是纸上谈兵吗?
  • 答:赵括背上“纸上谈兵”的骂名,成为人们形容只知道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背景,可谓是遗臭万年了。这对赵括来说,是一个悲剧。赵括的悲剧在于他缺乏实战,刚出场就是肩负赵国国运的关键之战。赵括“自少时学兵法”,对兵书的熟悉程度绝对是一流的,但是也带有书生好说大话的缺点,认为自己没有对手...

  • 长平之战惨败,赵括究竟是纸上谈兵,还是军事天才?
  • 答:一、轻敌赵奢:“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以赵奢对赵括的了解,他早就看出赵括自以为饱读兵书便可以笑傲沙场,然而一个“易”字却道出了赵奢对赵括的担忧,战场上轻视敌人便意外着失败和死亡。赵奢 二、毫无战术首先,从赵括抵达前线后,将前方将士...

  • 纸上谈兵的赵括,也许是长平之战的背锅侠!为何这样说?
  • 答:所以赵括在长平之战中的表现并不是说他只会纸上谈兵,反而还是有一定才能的,他只是为赵国在长平之战中背锅而已。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不知道几千里也 2020-10-01 · 追寻历史,融入社会。 不知道几千里也 采纳数:42 获赞数:4586 向TA提问 私信TA 关注 展开全部 因...

  • 长平之战中赵括是不是纸上谈兵?你有哪些了解?
  • 答: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之一,在这场战役中,主帅赵括是否真的是纸上谈兵?他真的非常无能吗?我认为并不全是。一、长平之战,所有学过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数十万人被活埋,通过这场战争赵国彻底的...

  • 赵括真的是纸上谈兵吗?具体表现怎么样?
  • 答:在一些战役中,赵括确实表现不佳,甚至被认为是“纸上谈兵之辈”。例如,他在攻打韩国的战争中,因为过于谨慎而错失了战机,最终导致了失败。此外,他还在治理地方上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了一些民众的不满和反抗。三、赵括的问题 然而,我们不能仅仅因为赵括在某些战役中表现不佳就否定他的能力和贡献。事实...

  • 赵括为什么会被人说成纸上谈兵?混淆视听的人往往走不出逻辑误区吗?
  • 答:当然,我不是说赵括这样的失败者不能批评。但是我们不能为了批评而批评,最后把批评变得无理取闹。 通过大家对赵括“纸上谈兵”的嘲笑,其实也暴露了人性都是不务实的。夸人、骂人都是很容易走向夸大其词的一面的。仔细反思一下,我们平时在工作中赞美领导、批评下属,有多少成分是客观、公正的? 已赞过 已踩过< ...

  • 历史上的赵括,他真的是一个只懂得纸上谈兵之人吗 ?
  • 答:赵括没有战场经验,所以总是简单地说战争,赵奢认为自己的儿子好空谈,脱离实际,并不是真的懂兵法。 后来赵括长平战败身亡,这些都是他在纸上谈兵污点的证据。 我们放弃成见,大部分年轻人还不是。 有一些好的高骛远。 更何况赵括这样的贵族子弟,这些都不能说明他是平凡的。长平之战爆发后,赵王出...

  • 赵括真的只是纸上谈兵吗?
  • 答:历史对赵括的评价往往过于苛刻,过分强调了他的失败,而忽略了他作为将领的才能。他的命运被白起和历史的偶然所左右,而非单纯的纸上谈兵。赵括的案例警示我们,实战经验和灵活变通同样重要。赵括的故事,正如蔺相如所言,他虽熟读兵法,但缺乏实战中的变通。赵奢的担忧,以及赵母对于赵括前后行为的对比,...

  • 他是纸上谈兵的代表人物,史料中真实的赵括,真的不堪一击吗?
  • 答:当然不是。提起赵括,我们对他的印象是纸上谈兵,也因此降低了我们对他的好感。但是历史上的赵括还是一个挺厉害的任务,史料对他记载不多,可是仅仅几句话就足以看出来他十分厉害了,只不过我们都被他“纸上谈兵”这个例子所误导。赵括从父亲那一辈就是武将,自然而然他以后是要继承父亲的衣钵的。他...

  • 历史上赵括真是纸上谈兵吗?真相是什么
  • 答:赵奢说赵括的问题主要在于他虽然谈论兵法头头是道,但是态度太轻佻。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大毛病,当时赵括年纪轻,又从来没上过战场,没见过战事的残酷,天真幼稚是正常的事情。赵奢为啥不好好调教儿子,反倒要把儿子缺点到处宣扬,生怕大伙不知道赵括“纸上谈兵”呢?这其实跟政治有关,跟赵奢这个人也有关...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