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2019高考文言文断句方法(上课用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方法及技巧 文言文怎么断句

2024-05-31m.verywind.com
高考文言文断句的方法?有例子对照再好不过?~

有5个途径:
1、找虚词:
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例〔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例〔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新序·刺奢》)
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2、察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3〕: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3、依总分:
例〔4〕: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卷八》)
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4、据修辞: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例〔5〕顶真:具告沛公∕沛公大惊。(《鸿门宴》)
例〔6〕: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例〔7〕对称: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战国策·中山策》)
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
例〔8〕反复:“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5、辨句式: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例〔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
例〔10〕: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例〔11〕: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

你好
文言文断句技巧. 六面:
1、根据注解标点弄懂文意握句内部自停顿;
2、掌握文言文词语特点(例现代汉语些双音节词文言文两单音节词需要读)读单词;
3、借助语知识析句结构读停顿
a、主谓间需稍停顿
b、宾短语宾间应稍停顿
c、介宾置其前应稍停顿
d、宾语前置其于主语间应稍停顿
e、转折连词前稍停顿
f、承接指示代词要停顿
g、根据语气助词确定停顿节奏;
4、些表示议论、推断、反问语气句前面夫、盖、其等词些词应稍加停顿;
5、偏短语介宾短语般停顿否则影响文章意;
6、特殊说明
a、解古代号、号、官职、名及名免停顿错误
b、停顿应体现省略部
c、表示间位词应该稍作停顿

需要注意:
1、具体划节奏停顿要太琐碎;
2、能搬硬套要结合语境反复研读充确理解句意基础才能找确停顿位置

  • 怎么给文言文划停顿
  • 答: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 / 犬坐于前。 对下面这个类型句子的节奏划分也要遵循逻辑意义:然 / 得而腊之 / 以为饵(《捕蛇者说》)。 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五种方法,而这五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

  • 文言文划分停顿的方法
  • 答:文言文划分停顿的方法如下:1、根据句子的结构划分:文言文的句子结构一般可以分为主语、谓语、宾语和主语、谓语两种类型。对于前者,停顿一般划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以及宾语和谓语之间,例如吾/与子/友之(《论语》);而对于后者,停顿则划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例如文/不在兹乎?(《论语》)。2、根据句子...

  • 文言文断句有哪些技巧
  • 答:文言文断句技巧. 有以下六个大方面:1、根据注解标点弄懂文意,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2、掌握文言文的词语特点(例如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中是两个单音节词,需要分开读),读对单词;3、借助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结构,以读对停顿,a、主谓间需稍停顿,b、动宾短语中,动宾间应稍停顿...

  • 高考文言文断句的规律和技巧
  • 答:高考文言文断句的规律和技巧如下:1、找名词,定句读:名词、代词作主语,可在其前面断开;作宾语,在其后面断开。2、找动词,定句读: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3、找虚词,定句读:虚词也是明辨句读...

  • 文言文断句技巧
  • 答:文言文断句技巧参考如下:1.抓标志。文言文断句题中,所要求断句的句子中具有标志性的作用的因素有两类:词语和句式。词语主要有:名词、对话性语段中的“曰”,“之”、“而”、“也”“矣”、“遂”等这类虚词。名词往往用在句首,做主语;“曰”是对话的标志,“而”“遂”常用在句首,“之...

  • 文言文断句方法总结
  • 答:(4)感叹词。如:呜呼,嗟夫,嘻,噫等感叹词都独立使用。二、利用修辞断句 在文言文中,排比、对偶等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讲究对称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色,这些特征也为我们断句提供了依据。比如:“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三、总分关系断句法 依...

  • 文言文断句六大方法及例句
  • 答:例句: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三、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

  • 求文言文断句的实用方法推荐。
  • 答:文言文断句的实用方法,推荐以下6种: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如: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2、看虚词、副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

  • 文言文断句有什么方法
  • 答:1、阅读是理解上下文内容,借助上下文推知所断句子的大致内容。2、对话标志词后停顿。对话标志前的主语只在第一次对话时出现,后面的对话省略主语。3、句尾语气词后停顿,在句首发语词、疑问代词、关联词的后面停顿。4、古代汉语句子多以动词为核心,可据此断句。5、名词、代词一般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

  • 文言文停顿划分方法
  • 答:1、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起强调语气或领取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例如:“夫”、“盖”、“故”、“惟”、“至若”、“若夫”、“诚宜”等,在这些词语后面应稍作停顿。例如:夫/环而攻之;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故/有所览辄省记。2、文言文中...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