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纳兰容若的身世与人生。 纳兰容若为何出生与富贵家庭,却自伤身世呢?

2024-06-03m.verywind.com
纳兰容若的身世与人生~

纳兰性德(1655-1685):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清初著名词人。
  性德少聪颖,读书过目即能成诵,继承满人习武传统,精于骑射。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均有一定造诣。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三等侍卫,寻晋一等,武官正三品。
纳兰性德自幼勤于修文习武。18岁落选,22岁赐进士身世。选授叁等侍卫,后晋为壹等,追随于康熙身边。康熙不通常欣赏他的才干,曾委派他到黑龙江呼伦,查勘沙俄扰乱状况,并慰藉达斡尔边民。辑有《全唐诗选》和《词韵正略》。擅书法,精于字画欣赏。
  妻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赐淑人,诰赠一品夫人,婚后三年,妻子亡故,吴江叶元礼亲为之撰墓志铭,继娶官氏,赐淑人。妾颜氏,后纳江南沈宛,著有《选梦词》“风韵不减夫婿”,亡佚。纳兰性德死时,年仅三十一岁,“文人祚薄,哀动天地”葬于京西皂荚屯。有三子四女。一女嫁与骁将年羹尧。
  纳兰性德与朱彝尊、陈维崧、顾贞观、姜宸英、严绳孙等汉族名士交游,从一定程度上为清廷笼络住一批汉族知识分子。一生著作颇丰:《通志堂集》二十卷、《渌水亭杂识》四卷,《词林正略》;辑《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陈氏礼记说补正》三十八卷;编选《近词初集》、《名家绝句钞》、《全唐诗选》等书,笔力惊人。
  纳兰性德以词闻,现存349首,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王国维有评:"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朱祖谋云:"八百年来无此作者" ,潭献云"以成容若之贵……,而作词皆幽艳哀断,所谓别有怀抱者也",当时盛传,“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纳兰词》传至国外,朝鲜人谓“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

  纳兰词初名《侧帽》,后名《饮水》,现统称纳兰词。

详细介绍:

纳兰性德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降生在北京,其父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明珠,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而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什,为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其后纳兰家族与皇室的姻戚关系也非常紧密。因而可以说,纳兰性德一出生就被命运安排到了一个天皇贵胄的家庭里,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繁花著锦的。然而,也许是造化弄人,纳兰性德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纳兰性德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太学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纳兰性德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9岁 准备参加会试,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尔后数年中他更发奋研读,并拜徐乾学为 师。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在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受到皇上的赏识,也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他又把搜读经史过程 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 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表现出他相当广博的学识基础和各方面的意趣爱好。

纳兰性德22岁时,再次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

但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在内心深处厌倦官场庸俗和侍従生活,无心功名利禄。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他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 出,著称于世。24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 《饮水词》,再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 词》。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等高度评价, 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

在交友上,纳兰性德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所交“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这些不肯悦俗之人,多为江南汉族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等。纳兰性德对朋友极为真诚,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他们的品格和才华,就象平原君食客三千一样,当时许多的名士才子都围绕在他身边,使得其住所渌水亭(现宋庆龄故居内恩波亭)因文人骚客雅聚而著名,客观上也促进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荣。究其原因,纳兰性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汉族知识分子学到他所倾慕的汉文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他自身有着不同于一般满清贵族纨绔子弟的远大理想和高尚人格,这就显然使得他的举动背离了社会主流,从而成为后世的一个研究焦点。

1674年,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是年卢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他的诗 词创作。但是仅三年,卢氏因产后受寒而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痛苦,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纳兰性德后又续娶关氏,并有侧室颜氏。 值得一提的是,纳兰性德三十岁时,在好友顾贞观的帮助下,纳江南才女沈宛。沈宛,字御蝉,浙江乌程人,著有《选梦词》。集中悼亡之作“丰神不减夫婿”。可惜她在与纳兰性德相处一年之后,纳兰性德就去世了,这段短暂的爱情又以悲剧告终。纳兰性德作为一代风流才子,他的爱情生活因而被后人津津乐道,也有捕风捉影的各种市井流言,最为盛传的是表妹入宫一事,但终不可考。

诗人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 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 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 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对职业的厌 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 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他于康熙 二十四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

纳兰性德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生命,但他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然而与之区别的,纳兰性德是入关不久的满族显贵,能够对汉族文化掌握并运用得如此精深,是不得不令人大为称奇的。

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真的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倍受当时及后世好评。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而况周颐也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纳兰性德词作先后结集为《侧帽》、《饮水》,后人多称纳兰词。纵观纳兰性德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



纳兰词集评
  纳兰词集评
 (拟古绝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
  摘自《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物性观照:

纳兰在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其多。首先其别业就名为“渌水亭”。无论目前关于渌水亭所在地点的争议怎样,无论它是在京城内什刹海畔,还是在西郊玉泉山下,亦或在其封地皂甲屯玉河之浜,都没能离开一个水字。是一处傍水的建筑,或是有水的园囿。对于水,纳兰性德是情有独钟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水认作有生命的物质,认为是有德的。并用水之德比君子之德。滋润万物,以柔克刚,川流不息,従物质性理的角度赋与其哲学的内涵。这一点被纳兰性德这位词人尤为看重。

纳兰明代定都北京后,许多达官贵人纷纷在城内外营造私人花园。如城内的英国公花园、西郊皇亲李伟的清华园和漕郎米万钟的勺园,都是极负盛名的。到了清朝,特别是王室在西郊大兴园林土木,自畅春园始,到圆明园之鼎盛,三山五园,几成中国古代造园史上的顶峰。为了仿效,为了方便朝班,更是为了享受,王公大臣也在西郊购地,建起自己的园墅别业。明珠就在畅春园咫尺之处,兴建“自怡园”。取海淀、西山一带的山水之胜,构架了景似江南的私家花园。而纳兰性德把属于自己的别业命名为“渌水亭”,一是因为有水,更是因为慕水之德以自比。并把自己的著作也题为《渌水亭杂识》。词人取流水清澈、澹泊、涵远之意,以水为友、以水为伴,在此疗养,休闲,作诗填词,研读经史,著书立说,并邀客燕集,雅会诗书——一个的道的文化沙龙。就在他辞世之时,也没离开他的渌水亭。与之相比,同在水泉丰沛的海淀,武夫僧格林沁却造旱园,在园中起山神庙。权宦李莲英于海淀镇闹市中置产业三处,方便起居却无水趣。宗室商人萨利建宅通衢,招摇有余,风雅稍逊。试想,如果这位伟大的以水为性,借水寄情的词人没有了水,他的情感激发和创作灵感的迸出就要大打折扣,甚至几近干涸。如果以山为题、以山为怀,那他的艺术也定是另种风度了。

纳兰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对荷花的吟咏,描述很多。以荷花来比兴纳兰公子的高洁品格,是再恰当不过的。出污泥而不染是文人雅士们崇尚的境界。它起始于佛教的有关教义,把荷花作为超凡脱俗的象征。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梅、竹、兰、菊“四君子”和松柏、荷花等人格化,赋予人的性格、情感、志趣,使其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意蕴。郑板桥的竹、金农的梅、曹雪芹的石,都成了寄托文人心态、情感的文化图腾。而纳兰性德却认定了荷花。他的号为楞伽山人,有禅缘者,看重荷花,更在情理之中。纳兰性德所居,所乐之处均有水存在,水中的荷花更陶冶诗人的性情。瓮山泊畔有芙蓉十里,玉泉山下有芙蓉殿,渌水亭边碧水菱荷,皂甲屯明珠花园西花园遗址仍残留水沼,出土莲花纹汉白玉栏板……这无不说明它与纳兰性德的生活、创作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与词人的精神始终同在。

中国历代文人追求对物质性理的认识,并把它与人生观、世界观等哲学概念联系起来,指导生活、事业、并把它艺术化。在哲学的理性与艺术的热情的交汇点上有所生发。纳兰性德也不例外,他以诗词的形式,以杰出的艺术互为观照着他的哲学理念。
风物起兴:

纳兰纳兰性德的诗词中,有不少是因扈驾游历北京西山一带风景名胜时写作的。这些地方至今几乎都有迹可寻,有史可稽。这些因名胜古迹生发的感慨和情致出之有处。通过对所写地方进行体察,能够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认识纳兰性德此类诗词创作的起因和他丰富的文史知识,以及对客观事物形象准确的感受。纳兰纳兰性德曾随康熙幸游“八大处”宝珠洞。他扈従玄烨凭高远望,写下《望海潮·宝珠洞》“漠陵风雨、寒烟衰草,江山满目兴亡。白日空山,夜深清呗,算来别是凄凉。往事最堪伤,想铜骆巷陌,金谷风光。几处离宫,至今童子牧牛羊。荒沙一片茫茫,有桑干一线,雪冷雕翔。一道炊烟,三分梦雨,忍看林表斜阳。归雁两三行,见乱云低水,铁骑荒冈。僧饭黄昏,松门凉月拂衣裳。”站在平坡山巅宝珠洞眺远亭上,宜南向、东向眺望。南望,永定河一线漂渺如带似纱由它千万年泛滥冲刷形成的西山洪积扇,不但形成北京平原,在北京古地理上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至今在其两岸仍可见大片荒沙,累累土岗。山下不远是八宝山、老山、田村山、石景山,两千年前的汉墓早以少为人知,山脚下元代翠微公主的陵墓湮没无寻,明代贵戚葬地已被清朝王公坟茔逐渐取代。东南望,辽金残毁的城垣尤在,元大都址上的明清北京城紫气东来。辽宋于会城门北、紫竹院一带进行了“高梁河会战”辽军铁骑的驰援,使宋军大崩溃。金兵攻陷辽幽州城,在其上建中都城。元人将金中都付之一炬后,东移城廓建大都城。历史变迁,王朝更叠,都邑兴废,引发了纳兰性德的无限感慨。

纳兰纳兰性德従驾到西山黑龙潭,写下《忆秦娥·龙潭口》“山重叠,悬崖一线天疑裂。天疑裂、断碑题字,古苔横啮。风声雷动鸣金铁,阴森潭底蛟龙窟。蛟龙窟,兴亡满眼,旧时明月。”
黑龙潭位于画眉山北,在山嘴处东北石崖下。这里石色青黑,树木萧森,荫浓苔滑。泉水従深潭底冒出,水势较旺。这周围山林于背阴处更高大繁茂,因为谷中土厚,阴处涵水,不似向阳坡上风大干燥。而潭口处黛色石崖下会让人有山岩开裂、潭深难测之感。这股泉水属于石灰岩地区溶洞、裂隙中的暗河涌出,水量较大。这段白噩纪形成的石灰岩地层,与三里外白家曈火织蛛山(石灰山)后的大溶洞(现已无存)的地层一致,并与那个曾有水流、被称之海眼的溶洞有直接关联。这里的山体岩石不但与南边一脉相连的红色火山砂岩的“火山头”地层结构不同,一红一黑,而且这股泉水与香山双清、樱桃沟、簸箕水,七王坟后香水院等山泉不一样,不是由山体地层涵水下渗,至山脚处形成泉水露头,而是属于喀斯特地貌暗河伏流的涌出。因此,这个“龙”不小,传说是东海龙王的七子于此潜居。清代这里一度成为皇家的敕建黑龙王庙。所以说,《帝京景物略》中记述的涌水情形是正确的。纳兰性德的直观感受也是准确的。且不说《清词史》中评论该词“感慨倍多,遥思腾越”。就此也能従现代科学的角度验证纳兰性德重视真实感受,仔细观看事物是颇为精到准确的。纳兰另外纳兰性德在大觉寺的吟唱,也使凡去过该寺的人,倍感贴切。大觉寺始创辽代。纳兰性德时见到的大觉寺是明代的规制。它是北京“八大寺院”之一,至今大雄宝殿,三世佛殿还保留着明代的木结构。大觉寺院落宽阔,殿堂高大,花木繁多,以玉兰、银杏最为著名。(解放后这里一直是林学院的实习林场)大殿中保留着精美壁画、悬塑。至今主佛像、“二十诸天”、“十二缘觉”的塑像保留完好。所以纳兰性德的《浣溪沙、大觉寺》“燕垒空梁画壁寒,诸天花雨散幽关”。篆香清梵有无间。蛱蝶乍従帘影度,樱桃半是鸟衔残,此时相对一言。”其中空梁、画壁、诸天、蛱蝶、燕雀等不是作者凭空臆造的。而且従中还能让人想见侍卫在高大殿堂的台阶下巡行,在僻静的行官跨院当值的处身角度。这种人与景物的位置感和梵天幽静之感,是于今天都能在实地感受到的。纳兰纳兰性德在奉值宿卫龙泉寺时作的《五律·宿龙泉山寺》以区区数行,把个不大的寺院和环境,甚至作者所在的位置都勾划出来。龙泉寺后的山峰为花岗岩,徒峭如削,其势如列。因此诗中有“列岫”一词。因为地形的限制,寺中殿宇,院落不深,而是一字横向排开。従属群房由西向东排列。如果纳兰性德晚间下岗后,联想与明万历皇帝有关的佛事,并遥望明陵的地方在寺内,大约就是群房最东端。这里是最后一个小院落,屋宇不太大,従现在的警卫控制观点看,也是设岗立哨的地方。小院东、南两面女墙齐腰,能凭栏就高远望。所能望出之处为东南、兼有东北。十三陵则在视野的最偏北向。女墙的高坎下有一条従山下而来的石板古道,是去妙峰山进香的古道之一。站在此高处,沿古道向东北延伸,诗人的思路由此飞向天寿山,跨越了世纪。纳兰纳兰性德写海淀、玉泉山一带的水域风光时,往往把它与江南并比。确也如此,这一带水源充沛,河湖相连,菱荷舟帆、平堤沙岸,或“十里湖光载酒游”,或平堤走马披春风。总之在写到这类风光时,一般都是比较清新抒情的,不似前般怀古之作,比较凝重深沉。这里一方面反映他的性格与水域情结相吻合。另一方面,当时文化发达的江南对词人的影响,使凡与此文化生发环境相一致的情调就就容易在作者的心绪上形成一种内在暗合,调动起他的舒和明朗的创作情绪。纳兰纳兰性德的这类诗词,受着他阅历的风光名胜的影响,有感而发,由此及彼,由有限到无限。这是他的一种生活之源,这种生活对他的创作具有提示、陶冶作用,従这个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生活对他创作的赐予。

纳兰容若虽然出生于一个富贵家庭,但是这样的家庭也有利有弊,而他自伤身世也是由于多方面引起的。


首先是由他的性格决定,他本身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就厌恶官场的虚伪。然后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决定的,他家庭的富贵也决定了他们必须卷入皇子的争斗之中。还有就是他妻子的早逝对他的打击也比较大。最后就是他的好友都聚少离多,这些都是导致他自伤身世的原因。
纳兰容容是一个很淡泊名利的人,但是他的家庭条件让他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当了皇帝的贴身侍卫,按照道理来说正是他能够大展宏图的时候。但是也正因为他的特殊身份让他并不能一展宏图,所以慢慢的只能是拘谨内向的性格。

当时正好处在皇子争夺皇位的时期,他的家庭背景就决定了不能独善其身。而他身为家族中的一人,肯定也要或多或少地参与其中。自古以来,皇子夺嫡就是很残忍的事情,所以当时的他也很失落。

再加上妻子的去世以及和自己好友的聚少离多让他养成了一个悲观的性格,所以他经常用诗句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表面上这些诗句都是儿女情长,其实也在映射当时他心中的种种烦闷。
富贵家庭给了他一个好的起点,但是也让他终于这个起点,不能继续向前进。所以纳兰容若自伤自己的身世,认为自己没有好好的大展拳脚。

  人物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满族,实为蒙古族,满族正黄旗为政治身份,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原名纳兰成德,为避当时太子“保成”的名讳,改名纳兰性德。一年后,太子改名为胤礽,于是纳兰性德的名字改回成德。他是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一生淡泊名利、善骑射、好读书、擅长于词。他的词基本全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但细读却又感淡淡忧伤。
  少年性德
  性德少聪颖,读书过目即能成诵,继承满人习武传统,精于骑射。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均有一定造诣。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三等侍卫,寻晋一等,武官正三品。后升为一品。
  性德家人
  妻两广总督、尚书卢兴祖之女卢氏,赐淑人,诰赠一品夫人,婚后三年,妻子亡故。吴江叶元礼亲为之撰墓志铭,继娶官氏,赐淑人。妾颜氏,后纳江南沈宛,著有《选梦词》“风韵不减夫婿”,亡佚。纳兰性德死时,年仅三十一岁,“文人祚薄,哀动天地”葬于京西皂荚屯。有三子四女。一女嫁与骁将年羹尧。
  名人名事
  纳兰性德与朱彝尊、陈维崧、顾贞观、姜宸英、严绳孙等汉族名士交游,从一定程度上为清廷笼络住一批汉族知识分子。一生著作颇丰:《通志堂集》二十卷、《渌水亭杂识》四卷,《词林正略》;辑《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陈氏礼记说补正》三十八卷;编选《近词初集》、《名家绝句钞》、《全唐诗选》等书,笔力惊人。   纳兰性德以词闻名,现存349首,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王国维有评:“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朱祖谋云:"八百年来无此作者" ,潭献云"以成容若之贵……,而作词皆幽艳哀断,所谓别有怀抱者也",当时盛传,“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纳兰词》传至国外,朝鲜人谓“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纳兰性德著有《通志堂文集》二十卷,但大的的成就是在词上。他的词清新婉丽,独具真情锐感,直指本心,在他生前刻本出版后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在他身后,纳兰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清 纳兰性德
  家词话和学者均对他评价甚高,王国维赞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到了民国时候,纳兰还是很出名的才子早逝的典例。有此为证:张恨水先生的《春明外史》中写到一位才子,死于三十岁的壮年,其友恸道:“看到平日写的词,我就料他跟那纳兰容若一样,不能永年的……”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一段时期里,研究界只关注社会性而忽略艺术性,认为纳兰性德的词,或写爱情或写友情,根本没有哪一首批评上层建筑,也没有哪一首关心劳苦大众,就连他那些描写边塞风光的词,也因笼罩着思乡怀人之愁郁,套不上“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套子。 所以,当代每个选本在评论纳兰词时都要说些“内容单薄狭窄”、“思想境界不高”之类的话;在当代人编的书里,纳兰与纳兰词成了文学史的花边,成了可有可无的一抹闲笔。   这样的观点,在改革开放之后被重新审视,纳兰词的艺术性得到广泛的认可与重视。尤其自1985年值纳兰性德逝世三百周年纪念之际,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成立,把纳兰研究推向一个高潮。1997年8月由台湾历史文学学会和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共同发起组织的“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在承德举行,纳兰性德研究是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交流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纳兰的家世、生平、思想及创作等得到日益全面而精深的研究。 而对于普通大众,纳兰性德与纳兰词更得到了人们广泛的认可与喜爱,甚至有人概括为“社会现象”之说。
  纳兰性德作品集
  纳兰性德词全集《饮水词》    梦江南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赤枣子   惊晓漏,护春眠。格外娇慵只自怜。寄语酿花风日好,绿窗来与上琴弦。    忆王孙   西风一夜翦芭蕉。倦眼经秋耐寂寥?强把心情付浊醪。读离骚。愁似湘江日夜潮。    玉连环影   (按此调谱律不载,或亦自度曲)   何处?几叶萧萧雨。湿尽檐花,花底人无语,掩屏山,玉炉寒。谁见两眉愁聚倚阑干。   诉衷情   冷落绣衾谁与伴?倚香篝。春睡起,斜日照梳头。欲写两眉愁,休休。远山残翠收。莫登楼。   如梦令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   又   纤月黄昏庭院,语密翻教醉浅。知否那人心?旧恨新欢相半。谁见?谁见?珊枕泪痕红泫。   又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消息半浮沈,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西风吹去。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相见欢   微云一抹遥峰,冷溶溶,恰与个人清晓画眉同。   红蜡泪,青绫被,水沉浓,却与黄茅野店听西风。   又   落花如梦凄迷,麝烟微,又是夕阳潜下小楼西。   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闲教玉笼鹦鹉念郎诗。   昭君怨   深禁好春谁惜?薄暮瑶阶伫立。别院管弦声,不分明。   又是梨花欲谢,绣被春寒今夜。寂寂锁朱门,梦承恩。   酒泉子   谢却荼蘼,一片月明如水。篆香消,犹未睡,早鸦啼。   嫩寒无赖罗衣薄,休傍阑干角。最愁人,灯欲落,雁还飞。   生查子   东风不解愁,偷展湘裙衩。独夜背纱笼,影著纤腰画。   爇尽水沉烟,露滴鸳鸯瓦。花骨冷宜香,小立樱桃下。   又   短焰剔残花,夜久边声寂。倦舞却闻鸡,暗觉青绫湿。   天水接冥蒙,一角西南白。欲渡浣花溪,远梦轻无力。   又   愁怅彩云飞,碧落知何许?不见合欢花,空倚相思树。   总是别时情,那得分明语。判得最长宵,数尽厌厌雨。   点绛唇 (咏风兰)   别样幽芬,更无浓艳催开处。凌波欲去,且为东风住。   忒煞萧疏,怎耐秋如许?还留取,冷香半缕,第一湘江雨。   又   一种蛾眉,下弦不似初弦好。庚郎未老,何事伤心早?   素壁斜辉,竹影横窗扫。空房悄,乌啼欲晓,又下西楼了。   又 (黄花城早望)   五夜光寒,照来积雪平于栈。西风何限,自起披衣看。   对此茫茫,不觉成长叹。何时旦,晓星欲散,飞起平沙雁。   又   小院新凉,晚来顿觉罗衫薄。不成孤酌,形影空酬酢。   萧寺怜君,别绪应萧索。西风恶,夕阳吹角,一阵槐花落。   浣溪沙   伏雨朝寒愁不胜,那能还傍杏花行?去年高摘斗轻盈。   漫惹炉烟双袖紫,空将酒晕一衫青。人间何处问多情。   又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沉思往事立斜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又 (西郊冯氏园看海棠,因忆香严词有感)   谁道飘零不可怜,旧游时节好花天,断肠人去自经年。   一片晕红才著雨,晚风吹掠鬓云偏。倩魂销尽夕阳前。   又   欲问江梅瘦几分,只看愁损翠罗裙,麝篝衾冷惜余熏。   可奈暮寒长倚竹,便教春好不开门。枇杷花下校书人。   又   一半残阳下小楼,朱帘斜控软金钩。倚栏无绪不能愁。   有个盈盈骑马过,薄妆浅黛亦风流。见人羞涩却回头。   又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又   微晕娇花湿欲流,簟纹灯影一生愁,梦回疑在远山楼。   残月暗窥金屈戍,软风徐荡玉帘钩。待听邻女唤梳头。   又 (北古口)   杨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客中谁与换春衣?   终古闲情归落照,一春幽梦逐游丝。信回刚道别多时。   又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又   十八年来坠世间,吹花嚼蕊弄冰弦,多情情寄阿谁边?   紫玉钗斜灯影背,红绵粉冷枕函边。相看好处却无言。   又 (寄严荪友)   藕荡桥边理约筒,苎萝西去五湖东,笔床茶灶太从容。   况有短墙银杏雨,更兼高阁玉兰风。画眉闲了画芙蓉。   又   欲寄愁心朔雁边,西风浊酒惨离筵。黄花时节碧云天。   古戍烽烟迷斥堠,夕阳村落解鞍鞯。不知征战几人还。   又   败叶填溪水已冰,夕阳犹照短长亭。行来废寺失题名。   驻马客临碑上字,斗鸡人拨佛前灯。劳劳尘世几时醒?   霜天晓角   重来丁酒,折尽风前柳。若问看花情绪,似当日,怎能够?   休为西风瘦,痛饮频搔首。自古青蝇白璧,天已早安排就。   菩萨蛮    雾窗寒对遥天暮,暮天遥对寒窗雾。花落正啼鸦,鸦啼正落花。   袖罗垂影瘦,瘦影垂罗袖。风翦一丝红,红丝一翦风。   催花未歇花奴鼓,酒醒已见残红舞。不忍覆余觞,临风泪数行。   粉香看又别,空剩当时月。月也异当时,凄清照鬓丝。   (早春)   晓寒瘦著西南月,丁丁漏箭余香咽。春已十分宜,东风无是非。   蜀魂羞顾影,玉照斜红冷。谁唱后庭花,新年忆旧家。   黄云紫塞三千里,女墙西畔啼乌起。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   笳声听不得,入夜空城黑。秋梦不归家,残灯落碎花。   春云吹散湘帘雨,絮黏蝴蝶飞还住。人在玉楼中,楼高四面风。   柳烟丝一把,暝色笼鸳瓦。休近小阑干,夕阳无限山。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   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鬟香雾成遥隔。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   西风鸣络纬,不许愁人睡。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   减字木兰花 (新月)   晚妆欲罢,更把纤眉临镜画。准待分明,和雨和烟两不胜。   莫教星替,守取团圆终必遂。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   又   烛花摇影,冷透疏衾刚欲醒。待不思量,不许孤眠不断肠。   茫茫碧落,天上人间情一诺。银汉难通,稳耐风波愿始从。   又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   诗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   卜算子 (新柳)   娇软不胜垂,瘦怯那禁舞。多事年年二月风,翦出鹅黄缕。   一种可怜生,落日和烟雨。苏小门前长短条,即渐迷行处。   采桑子   彤霞久绝飞琼宇,人在谁边。人在谁边,今夜玉清眠不眠。   香销被冷残灯灭,静数秋天。静数秋天,又误心期到下弦。   又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又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又   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吹落娇红,飞入窗间伴懊侬。   谁怜辛苦东阳瘦,也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   又   拨灯书尽红笺也,依旧无聊。玉漏迢迢,梦里寒花隔玉箫。   几竿修竹三更雨,叶叶萧萧。分付秋潮,莫误双鱼到谢桥。   又   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粱。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辨香?   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   又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又   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孤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   近来怕说当时事,结遍兰襟。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   好事近   帘外五更风,消受晓寒时节。刚剩秋衾一半,拥透帘残月。   争教清泪不成冰,好处便轻别。拟把伤离情绪,待晓寒重说。   又   何路向家园,历历残山剩水。都把一春冷澹,到麦秋天气。   料应重发隔年花,莫问花前事。纵使东风依旧,怕红颜不似。   清平乐   烟轻雨小,望里青难了。一缕断虹垂树杪,又是乱山残照。   凭高目断征途,暮云千里平芜。日夜河流东下,锦书应托双鱼。   又   青陵蝶梦,倒挂怜么凤。褪粉收香情一种,楼傍玉钗偷共。   愔愔镜阁飞蛾,谁传锦字秋河?莲子依然隐雾,菱花偷惜横波。   又   将愁不去,秋色行难住。六曲屏山深院宇,日日风风雨雨。   雨晴篱菊初香,人言此日重阳。回首凉云暮叶,黄昏无限思量。   又 (忆梁汾)   才听夜雨,便觉秋如许。绕砌蛩螿人不语,有梦转愁无据。   乱山千叠横江,忆君游倦何方。知否小窗红烛。照人此夜凄凉。   又   塞鸿去矣,锦字何时寄?记得灯前佯忍泪,却问明朝行未。   别来几度如珪,飘零落叶成堆。一种晓寒残梦,凄凉毕竟因谁?   又   风鬟雨鬓,偏是来无准。倦倚玉兰看月晕,容易语低香近。   软风吹过窗纱,心期便隔天涯。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   又 (元夜月蚀)   瑶华映阙,烘散蓂墀雪。比似寻常清景别,第一团圆时节。   影娥忽泛初弦,分辉借与宫莲。七宝修成合壁,重轮岁岁中天。   忆秦娥   山重叠,悬崖一线天疑裂。天疑裂,断碑题字,古苔横啮。   风声雷动鸣金铁,阴森潭底蛟龙窟。蛟龙窟,兴亡满眼,旧时明月。   又   春深浅,一痕摇漾青如翦。青如翦,鹭鸶立处,烟芜平远。   吹开吹谢东风倦,缃桃自惜红颜变。红颜变,兔葵燕麦,重来相见。   阮郎归   斜风细雨正霏霏,画帘拖地垂。屏山几曲篆烟微,闲庭柳絮飞。   新绿密,乱红稀。乳莺残日啼。春寒欲透绣缕金衣,落花郎未归。   画堂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眼儿媚   独倚春寒掩夕霏,清露泣铢衣。玉箫吹梦,金钗画影,悔不同携。   刻残红烛曾相待,旧事总依稀。料应遗恨,月中教去,花底催归。   又   重见星娥碧海槎,忍笑却盘鸦。寻常多少,月明风细,今夜偏佳。   休笼彩笔闲书字,街鼓已三挝。烟丝欲袅,露光微泫,春在桃花。   又 (咏梅)   莫把琼花比澹妆,谁似白霓裳。别样清幽,自然标格,莫近东墙。   冰肌玉骨天分付,兼付与凄凉。可怜遥夜,冷烟和月,疏影横窗。   摊破浣溪沙   林下荒苔道韫家,生怜玉骨委尘沙。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魂是柳绵吹欲碎,绕天涯。   又   欲语心情梦已阑,镜中依约见春山。方悔从前真草草,等闲看。   环佩只应归月下,钿钗何意寄人间。多少滴残红蜡泪,几时干?   又   小立红桥柳半垂,越罗裙飏缕金衣。采得石榴双叶子,欲遗谁?   便是有情当落月,只应无伴送斜晖。寄语东风休著力,不禁吹。   又   昨夜浓香分外宜,天将妍暖护双栖,桦烛影微红玉软,燕钗垂。   几为愁多翻自笑,那逢欢极却含啼。央及莲花清漏滴,莫相催。   青衫湿 (悼亡)   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从教分付,绿窗红泪,早雁初莺。   当时领略,而今断送,总负多情。忽疑君到,漆灯风飐,痴数春星。   海棠春   落红片片浑如雾,不教更觅桃源路。香径晚风寒,月在花飞处。   蔷薇影暗空凝伫,任碧飐轻衫萦住。惊起早栖鸦,飞过秋千去。   太常引 (自题小照)   西风乍起峭寒生,惊雁避移营。千里暮云平,休回首长亭短亭。   无穷山色,无边往事,一例冷清清。试倩玉箫声,唤千古英雄梦醒。   南歌子   翠袖凝寒薄,帘衣入夜空。病容扶起月明中,惹得一丝残篆旧薰笼。   暗觉欢期过,遥知别恨同。疏花已是不禁风,那更夜深清露湿愁红。   又 (古戍)   古戍饥乌集,荒城野雉飞。何年劫火剩残灰,试看英雄碧血满龙堆。   玉帐空分垒,金笳已罢吹。东风回首尽成非,不道兴亡命也岂人为。   忆江南 (宿双林禅院有感)   心灰尽,有发未全僧。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情在不能醒。   摇落后,清吹那堪听。淅沥暗飘金井叶,乍闻风定又钟声,薄福荐倾城。   浪淘沙   红影湿幽窗,瘦尽春光。雨余花外却斜阳。谁见薄衫低髻子,抱膝思量。 纳兰性德府
  莫道不凄凉,早近持觞。暗思何事断人肠。曾是向他春梦里,瞥遇回廊。   又   眉谱待全删,别画秋山,朝云渐入有无间。莫笑生涯浑是梦,好梦原难。   红咮啄花残,独自凭阑。月斜风起袷衣单。消受春风都一例,若个偏寒。   又   紫玉拨寒灰,心字全非,疏帘犹自隔年垂。半卷夕阳红雨入,燕子了时。   回首碧云西,多少心期,短长亭外短长堤。百尺游丝千里梦,无限凄迷。   又   夜雨做成秋,恰上心头,教他珍重护风流。端的为谁添病也,更为谁羞?   密意未曾休,密愿难酬。珠帘四卷月当楼。暗忆欢期真似梦,梦也须留。   又   清镜上朝云,宿篆犹薰,一春双袂尽啼痕。那更夜来孤枕侧,又梦归人。   花底病中身,懒画湘文,藕丝裳带奈销魂。绣榻定知添几线,寂掩重门。   鹧鸪天   独背残阳上小楼,谁家玉笛韵偏幽。一行白雁遥天暮,几点黄花满地秋。   惊节序,叹沉浮,秾华如梦水东流。人间所事堪惆怅,莫向横塘问旧游。   又   雁贴寒云次第飞,向南犹自怨归迟。谁能瘦马关山道,又到西风扑鬓时。   人杳杳,思依依,更无芳树有乌啼。凭将扫黛窗前月,持向今朝照别离。   又   别绪如丝睡不成,那堪孤枕梦边城。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   书郑重,恨分明,天将愁味酿多情。起来呵手封题处,偏到鸳鸯两字冰。   又   冷露无声夜欲阑,栖鸦不定朔风寒。生憎画鼓楼头急,不放征人梦里还。   秋澹澹,月弯弯,无人起向月中看。明朝匹马相思处,知隔千山与万山。   又 (送梁汾南还,时方为题小影)   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又 (七月初四夜风雨,其明日是亡妇生辰)   尘满疏帘素带飘,真成暗度可怜宵。几回偷拭青衫泪,忽傍犀奁见翠翘。   惟有恨,转无聊。五更依旧落花朝。衰杨叶尽丝难尽,冷雨凄风打画桥。   河传   春浅,红怨。掩双环,微雨花间画闲。无言暗将红泪弹。阑珊,香销轻梦还。   斜倚画屏思往事,皆不是,空作相思字。记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   木兰花令 (拟古决绝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通本作 却道故心人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人物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满族,实为蒙古族,满族正黄旗为政治身份,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原名纳兰成德,为避当时太子“保成”的名讳,改名纳兰性德。一年后,太子改名为胤礽,于是纳兰性德的名字改回成德。他是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一生淡泊名利、善骑射、好读书、擅长于词。他的词基本全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但细读却又感淡淡忧伤。
  少年性德
  性德少聪颖,读书过目即能成诵,继承满人习武传统,精于骑射。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均有一定造诣。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三等侍卫,寻晋一等,武官正三品。后升为一品。
  性德家人
  妻两广总督、尚书卢兴祖之女卢氏,赐淑人,诰赠一品夫人,婚后三年,妻子亡故。吴江叶元礼亲为之撰墓志铭,继娶官氏,赐淑人。妾颜氏,后纳江南沈宛,著有《选梦词》“风韵不减夫婿”,亡佚。纳兰性德死时,年仅三十一岁,“文人祚薄,哀动天地”葬于京西皂荚屯。有三子四女。一女嫁与骁将年羹尧。
  名人名事
  纳兰性德与朱彝尊、陈维崧、顾贞观、姜宸英、严绳孙等汉族名士交游,从一定程度上为清廷笼络住一批汉族知识分子。一生著作颇丰:《通志堂集》二十卷、《渌水亭杂识》四卷,《词林正略》;辑《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陈氏礼记说补正》三十八卷;编选《近词初集》、《名家绝句钞》、《全唐诗选》等书,笔力惊人。   纳兰性德以词闻名,现存349首,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王国维有评:“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朱祖谋云:"八百年来无此作者" ,潭献云"以成容若之贵……,而作词皆幽艳哀断,所谓别有怀抱者也",当时盛传,“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纳兰词》传至国外,朝鲜人谓“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纳兰性德著有《通志堂文集》二十卷,但大的的成就是在词上。他的词清新婉丽,独具真情锐感,直指本心,在他生前刻本出版后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在他身后,纳兰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清 纳兰性德
  家词话和学者均对他评价甚高,王国维赞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到了民国时候,纳兰还是很出名的才子早逝的典例。有此为证:张恨水先生的《春明外史》中写到一位才子,死于三十岁的壮年,其友恸道:“看到平日写的词,我就料他跟那纳兰容若一样,不能永年的……”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一段时期里,研究界只关注社会性而忽略艺术性,认为纳兰性德的词,或写爱情或写友情,根本没有哪一首批评上层建筑,也没有哪一首关心劳苦大众,就连他那些描写边塞风光的词,也因笼罩着思乡怀人之愁郁,套不上“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套子。 所以,当代每个选本在评论纳兰词时都要说些“内容单薄狭窄”、“思想境界不高”之类的话;在当代人编的书里,纳兰与纳兰词成了文学史的花边,成了可有可无的一抹闲笔。   这样的观点,在改革开放之后被重新审视,纳兰词的艺术性得到广泛的认可与重视。尤其自1985年值纳兰性德逝世三百周年纪念之际,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成立,把纳兰研究推向一个高潮。1997年8月由台湾历史文学学会和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共同发起组织的“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在承德举行,纳兰性德研究是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交流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纳兰的家世、生平、思想及创作等得到日益全面而精深的研究。 而对于普通大众,纳兰性德与纳兰词更得到了人们广泛的认可与喜爱,甚至有人概括为“社会现象”之说。
  纳兰性德作品集
  纳兰性德词全集《饮水词》    梦江南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赤枣子   惊晓漏,护春眠。格外娇慵只自怜。寄语酿花风日好,绿窗来与上琴弦。    忆王孙   西风一夜翦芭蕉。倦眼经秋耐寂寥?强把心情付浊醪。读离骚。愁似湘江日夜潮。    玉连环影   (按此调谱律不载,或亦自度曲)   何处?几叶萧萧雨。湿尽檐花,花底人无语,掩屏山,玉炉寒。谁见两眉愁聚倚阑干。   诉衷情   冷落绣衾谁与伴?倚香篝。春睡起,斜日照梳头。欲写两眉愁,休休。远山残翠收。莫登楼。   如梦令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   又   纤月黄昏庭院,语密翻教醉浅。知否那人心?旧恨新欢相半。谁见?谁见?珊枕泪痕红泫。   又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消息半浮沈,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西风吹去。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相见欢   微云一抹遥峰,冷溶溶,恰与个人清晓画眉同。   红蜡泪,青绫被,水沉浓,却与黄茅野店听西风。   又   落花如梦凄迷,麝烟微,又是夕阳潜下小楼西。   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闲教玉笼鹦鹉念郎诗。   昭君怨   深禁好春谁惜?薄暮瑶阶伫立。别院管弦声,不分明。   又是梨花欲谢,绣被春寒今夜。寂寂锁朱门,梦承恩。   酒泉子   谢却荼蘼,一片月明如水。篆香消,犹未睡,早鸦啼。   嫩寒无赖罗衣薄,休傍阑干角。最愁人,灯欲落,雁还飞。   生查子   东风不解愁,偷展湘裙衩。独夜背纱笼,影著纤腰画。   爇尽水沉烟,露滴鸳鸯瓦。花骨冷宜香,小立樱桃下。   又   短焰剔残花,夜久边声寂。倦舞却闻鸡,暗觉青绫湿。   天水接冥蒙,一角西南白。欲渡浣花溪,远梦轻无力。   又   愁怅彩云飞,碧落知何许?不见合欢花,空倚相思树。   总是别时情,那得分明语。判得最长宵,数尽厌厌雨。   点绛唇 (咏风兰)   别样幽芬,更无浓艳催开处。凌波欲去,且为东风住。   忒煞萧疏,怎耐秋如许?还留取,冷香半缕,第一湘江雨。   又   一种蛾眉,下弦不似初弦好。庚郎未老,何事伤心早?   素壁斜辉,竹影横窗扫。空房悄,乌啼欲晓,又下西楼了。   又 (黄花城早望)   五夜光寒,照来积雪平于栈。西风何限,自起披衣看。   对此茫茫,不觉成长叹。何时旦,晓星欲散,飞起平沙雁。   又   小院新凉,晚来顿觉罗衫薄。不成孤酌,形影空酬酢。   萧寺怜君,别绪应萧索。西风恶,夕阳吹角,一阵槐花落。   浣溪沙   伏雨朝寒愁不胜,那能还傍杏花行?去年高摘斗轻盈。   漫惹炉烟双袖紫,空将酒晕一衫青。人间何处问多情。   又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沉思往事立斜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又 (西郊冯氏园看海棠,因忆香严词有感)   谁道飘零不可怜,旧游时节好花天,断肠人去自经年。   一片晕红才著雨,晚风吹掠鬓云偏。倩魂销尽夕阳前。   又   欲问江梅瘦几分,只看愁损翠罗裙,麝篝衾冷惜余熏。   可奈暮寒长倚竹,便教春好不开门。枇杷花下校书人。   又   一半残阳下小楼,朱帘斜控软金钩。倚栏无绪不能愁。   有个盈盈骑马过,薄妆浅黛亦风流。见人羞涩却回头。   又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又   微晕娇花湿欲流,簟纹灯影一生愁,梦回疑在远山楼。   残月暗窥金屈戍,软风徐荡玉帘钩。待听邻女唤梳头。   又 (北古口)   杨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客中谁与换春衣?   终古闲情归落照,一春幽梦逐游丝。信回刚道别多时。   又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又   十八年来坠世间,吹花嚼蕊弄冰弦,多情情寄阿谁边?   紫玉钗斜灯影背,红绵粉冷枕函边。相看好处却无言。   又 (寄严荪友)   藕荡桥边理约筒,苎萝西去五湖东,笔床茶灶太从容。   况有短墙银杏雨,更兼高阁玉兰风。画眉闲了画芙蓉。   又   欲寄愁心朔雁边,西风浊酒惨离筵。黄花时节碧云天。   古戍烽烟迷斥堠,夕阳村落解鞍鞯。不知征战几人还。   又   败叶填溪水已冰,夕阳犹照短长亭。行来废寺失题名。   驻马客临碑上字,斗鸡人拨佛前灯。劳劳尘世几时醒?   霜天晓角   重来丁酒,折尽风前柳。若问看花情绪,似当日,怎能够?   休为西风瘦,痛饮频搔首。自古青蝇白璧,天已早安排就。   菩萨蛮    雾窗寒对遥天暮,暮天遥对寒窗雾。花落正啼鸦,鸦啼正落花。   袖罗垂影瘦,瘦影垂罗袖。风翦一丝红,红丝一翦风。   催花未歇花奴鼓,酒醒已见残红舞。不忍覆余觞,临风泪数行。   粉香看又别,空剩当时月。月也异当时,凄清照鬓丝。   (早春)   晓寒瘦著西南月,丁丁漏箭余香咽。春已十分宜,东风无是非。   蜀魂羞顾影,玉照斜红冷。谁唱后庭花,新年忆旧家。   黄云紫塞三千里,女墙西畔啼乌起。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   笳声听不得,入夜空城黑。秋梦不归家,残灯落碎花。   春云吹散湘帘雨,絮黏蝴蝶飞还住。人在玉楼中,楼高四面风。   柳烟丝一把,暝色笼鸳瓦。休近小阑干,夕阳无限山。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   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鬟香雾成遥隔。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   西风鸣络纬,不许愁人睡。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   减字木兰花 (新月)   晚妆欲罢,更把纤眉临镜画。准待分明,和雨和烟两不胜。   莫教星替,守取团圆终必遂。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   又   烛花摇影,冷透疏衾刚欲醒。待不思量,不许孤眠不断肠。   茫茫碧落,天上人间情一诺。银汉难通,稳耐风波愿始从。   又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   诗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   卜算子 (新柳)   娇软不胜垂,瘦怯那禁舞。多事年年二月风,翦出鹅黄缕。   一种可怜生,落日和烟雨。苏小门前长短条,即渐迷行处。   采桑子   彤霞久绝飞琼宇,人在谁边。人在谁边,今夜玉清眠不眠。   香销被冷残灯灭,静数秋天。静数秋天,又误心期到下弦。   又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又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又   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吹落娇红,飞入窗间伴懊侬。   谁怜辛苦东阳瘦,也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   又   拨灯书尽红笺也,依旧无聊。玉漏迢迢,梦里寒花隔玉箫。   几竿修竹三更雨,叶叶萧萧。分付秋潮,莫误双鱼到谢桥。   又   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粱。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辨香?   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   又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又   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孤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   近来怕说当时事,结遍兰襟。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   好事近   帘外五更风,消受晓寒时节。刚剩秋衾一半,拥透帘残月。   争教清泪不成冰,好处便轻别。拟把伤离情绪,待晓寒重说。   又   何路向家园,历历残山剩水。都把一春冷澹,到麦秋天气。   料应重发隔年花,莫问花前事。纵使东风依旧,怕红颜不似。   清平乐   烟轻雨小,望里青难了。一缕断虹垂树杪,又是乱山残照。   凭高目断征途,暮云千里平芜。日夜河流东下,锦书应托双鱼。   又   青陵蝶梦,倒挂怜么凤。褪粉收香情一种,楼傍玉钗偷共。   愔愔镜阁飞蛾,谁传锦字秋河?莲子依然隐雾,菱花偷惜横波。   又   将愁不去,秋色行难住。六曲屏山深院宇,日日风风雨雨。   雨晴篱菊初香,人言此日重阳。回首凉云暮叶,黄昏无限思量。   又 (忆梁汾)   才听夜雨,便觉秋如许。绕砌蛩螿人不语,有梦转愁无据。   乱山千叠横江,忆君游倦何方。知否小窗红烛。照人此夜凄凉。   又   塞鸿去矣,锦字何时寄?记得灯前佯忍泪,却问明朝行未。   别来几度如珪,飘零落叶成堆。一种晓寒残梦,凄凉毕竟因谁?   又   风鬟雨鬓,偏是来无准。倦倚玉兰看月晕,容易语低香近。   软风吹过窗纱,心期便隔天涯。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   又 (元夜月蚀)   瑶华映阙,烘散蓂墀雪。比似寻常清景别,第一团圆时节。   影娥忽泛初弦,分辉借与宫莲。七宝修成合壁,重轮岁岁中天。   忆秦娥   山重叠,悬崖一线天疑裂。天疑裂,断碑题字,古苔横啮。   风声雷动鸣金铁,阴森潭底蛟龙窟。蛟龙窟,兴亡满眼,旧时明月。   又   春深浅,一痕摇漾青如翦。青如翦,鹭鸶立处,烟芜平远。   吹开吹谢东风倦,缃桃自惜红颜变。红颜变,兔葵燕麦,重来相见。   阮郎归   斜风细雨正霏霏,画帘拖地垂。屏山几曲篆烟微,闲庭柳絮飞。   新绿密,乱红稀。乳莺残日啼。春寒欲透绣缕金衣,落花郎未归。   画堂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眼儿媚   独倚春寒掩夕霏,清露泣铢衣。玉箫吹梦,金钗画影,悔不同携。   刻残红烛曾相待,旧事总依稀。料应遗恨,月中教去,花底催归。   又   重见星娥碧海槎,忍笑却盘鸦。寻常多少,月明风细,今夜偏佳。   休笼彩笔闲书字,街鼓已三挝。烟丝欲袅,露光微泫,春在桃花。   又 (咏梅)   莫把琼花比澹妆,谁似白霓裳。别样清幽,自然标格,莫近东墙。   冰肌玉骨天分付,兼付与凄凉。可怜遥夜,冷烟和月,疏影横窗。   摊破浣溪沙   林下荒苔道韫家,生怜玉骨委尘沙。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魂是柳绵吹欲碎,绕天涯。   又   欲语心情梦已阑,镜中依约见春山。方悔从前真草草,等闲看。   环佩只应归月下,钿钗何意寄人间。多少滴残红蜡泪,几时干?   又   小立红桥柳半垂,越罗裙飏缕金衣。采得石榴双叶子,欲遗谁?   便是有情当落月,只应无伴送斜晖。寄语东风休著力,不禁吹。   又   昨夜浓香分外宜,天将妍暖护双栖,桦烛影微红玉软,燕钗垂。   几为愁多翻自笑,那逢欢极却含啼。央及莲花清漏滴,莫相催。   青衫湿 (悼亡)   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从教分付,绿窗红泪,早雁初莺。   当时领略,而今断送,总负多情。忽疑君到,漆灯风飐,痴数春星。   海棠春   落红片片浑如雾,不教更觅桃源路。香径晚风寒,月在花飞处。   蔷薇影暗空凝伫,任碧飐轻衫萦住。惊起早栖鸦,飞过秋千去。   太常引 (自题小照)   西风乍起峭寒生,惊雁避移营。千里暮云平,休回首长亭短亭。   无穷山色,无边往事,一例冷清清。试倩玉箫声,唤千古英雄梦醒。   南歌子   翠袖凝寒薄,帘衣入夜空。病容扶起月明中,惹得一丝残篆旧薰笼。   暗觉欢期过,遥知别恨同。疏花已是不禁风,那更夜深清露湿愁红。   又 (古戍)   古戍饥乌集,荒城野雉飞。何年劫火剩残灰,试看英雄碧血满龙堆。   玉帐空分垒,金笳已罢吹。东风回首尽成非,不道兴亡命也岂人为。   忆江南 (宿双林禅院有感)   心灰尽,有发未全僧。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情在不能醒。   摇落后,清吹那堪听。淅沥暗飘金井叶,乍闻风定又钟声,薄福荐倾城。   浪淘沙   红影湿幽窗,瘦尽春光。雨余花外却斜阳。谁见薄衫低髻子,抱膝思量。 纳兰性德府
  莫道不凄凉,早近持觞。暗思何事断人肠。曾是向他春梦里,瞥遇回廊。   又   眉谱待全删,别画秋山,朝云渐入有无间。莫笑生涯浑是梦,好梦原难。   红咮啄花残,独自凭阑。月斜风起袷衣单。消受春风都一例,若个偏寒。   又   紫玉拨寒灰,心字全非,疏帘犹自隔年垂。半卷夕阳红雨入,燕子了时。   回首碧云西,多少心期,短长亭外短长堤。百尺游丝千里梦,无限凄迷。   又   夜雨做成秋,恰上心头,教他珍重护风流。端的为谁添病也,更为谁羞?   密意未曾休,密愿难酬。珠帘四卷月当楼。暗忆欢期真似梦,梦也须留。   又   清镜上朝云,宿篆犹薰,一春双袂尽啼痕。那更夜来孤枕侧,又梦归人。   花底病中身,懒画湘文,藕丝裳带奈销魂。绣榻定知添几线,寂掩重门。   鹧鸪天   独背残阳上小楼,谁家玉笛韵偏幽。一行白雁遥天暮,几点黄花满地秋。   惊节序,叹沉浮,秾华如梦水东流。人间所事堪惆怅,莫向横塘问旧游。   又   雁贴寒云次第飞,向南犹自怨归迟。谁能瘦马关山道,又到西风扑鬓时。   人杳杳,思依依,更无芳树有乌啼。凭将扫黛窗前月,持向今朝照别离。   又   别绪如丝睡不成,那堪孤枕梦边城。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   书郑重,恨分明,天将愁味酿多情。起来呵手封题处,偏到鸳鸯两字冰。   又   冷露无声夜欲阑,栖鸦不定朔风寒。生憎画鼓楼头急,不放征人梦里还。   秋澹澹,月弯弯,无人起向月中看。明朝匹马相思处,知隔千山与万山。   又 (送梁汾南还,时方为题小影)   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又 (七月初四夜风雨,其明日是亡妇生辰)   尘满疏帘素带飘,真成暗度可怜宵。几回偷拭青衫泪,忽傍犀奁见翠翘。   惟有恨,转无聊。五更依旧落花朝。衰杨叶尽丝难尽,冷雨凄风打画桥。   河传   春浅,红怨。掩双环,微雨花间画闲。无言暗将红泪弹。阑珊,香销轻梦还。   斜倚画屏思往事,皆不是,空作相思字。记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   木兰花令 (拟古决绝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通本作 却道故心人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 “纳兰性德”的个人资料与他的文章
  • 答:迁,王朝更叠,都邑兴废,引发了纳兰性德的无限感慨。纳兰性德在京西郊猎时有词《风流子,秋郊记事》“……秋水映空,寒烟如织,皂雕飞处,天惨云高。人生须行乐,君知否?容易两鬓萧萧”。自与东君作别,划地无聊。算功名何许,此身博得,短衣射虎,沽酒西郊,便向夕阳影里,倚马挥毫。”正是他血脉中仍有这种武士...

  • 纳兰容若是一个怎样的人
  • 答:纳兰容若,一个拥有最美的名字的相国公子。他才高八斗,是“清词三大家”之一,又被称为“晏小山”。正如“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又见柳屯田”描述一般。 他是高贵的,天生富贵。父亲是康熙时的重臣,母族是皇室,而他又是御前侍卫。但高贵的血统与身世并未带给他快乐。他的心“常有山泽鸟鱼之思”...

  • 纳兰容若的故事
  • 答: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殿试中二甲第...

  • 纳兰容若何许人也?
  • 答:纳兰纳兰家族因封建贵族制度而世代为官,并一度位极人臣,通过血缘、婚配等 与清王朝构成千丝万缕的联系。纳兰性德本人及胞弟揆叙和儿子福格均极具才学; 父兄子弟所供职官亦文武兼俱,由此构成的家族世系,是封建上流社会的缩影, 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纳兰比较有名的几首词:金缕曲 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

  • 关于纳兰性得的资料
  • 答:因此他始终以悲眼观物,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世路人情,是闺阁粉黛,还是塞上风烟,似乎都融进了其俯仰人生的叹息与不尽的家国身世之感,使他词作的意象所表达的感情更加朦胧悲凄。如《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萧萧...

  • 纳兰容若的身世?是否真的是皇家,而不是权臣之子?
  • 答:错,在历史上他既是皇室宗亲也是权臣之子。纳兰性德生父是权臣纳兰明珠,而母亲更加显贵:爱新觉罗氏,皇太极弟阿济格之女。以母而论,他是康熙的姑舅。

  • 纳兰容若详细资料
  • 答:他虽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的经历。这一特殊的生活环境与背景,加之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这一富于意境的佳作,是其众多的代表作之一。中文名: 纳兰性德 别名: 楞伽...

  • 纳兰容若为何出生与富贵家庭,却自伤身世呢?
  • 答:再加上妻子的去世以及和自己好友的聚少离多让他养成了一个悲观的性格,所以他经常用诗句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表面上这些诗句都是儿女情长,其实也在映射当时他心中的种种烦闷。富贵家庭给了他一个好的起点,但是也让他终于这个起点,不能继续向前进。所以纳兰容若自伤自己的身世,认为自己没有好好的大...

  • 纳兰容若的父亲是谁?
  • 答:纳兰容若的父亲为纳兰明珠。纳兰明珠,字端范,纳喇氏,满洲正黄旗人,叶赫贝勒金台石孙。父尼雅哈,当太祖灭叶赫,来降,授佐领。 纳兰明珠是清康熙年间最重要的大臣之一,。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明珠长子,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 1655年1月19日)出生于满州正黄旗。其实百度上都有的。。。

  • 纳兰容若到底是什么人
  • 答:纳兰性德与朱彝尊、陈维崧、顾贞观、姜宸英、严绳孙等汉族名士交游,从一定程度上为清廷笼络住一批汉族知识分子。一生著作颇丰:《通志堂集》二十卷、《渌水亭杂识》四卷,《词林正略》;辑《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陈氏礼记说补正》三十八卷;编选《近词初集》、《名家绝句钞》、《全唐诗选》等书...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