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初一下册《愚公移山》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一词多义6个于 匿名网友2015.05.12浏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有一词多义

2024-04-27m.verywind.com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一词多义~

1、于:
1)舜发于畎亩之中 (介词“从”)
白话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
2)故天将降大于斯人也 (介词“在”)
白话文: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
3)征于色(介词“在”)
白话文: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
4)生于忧患(介词“在”)
白话文: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2、发:
1)发于畎亩之中 (发,被起用)
白话文: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
2)发于声 (发,发出)
白话文:发出声音。
3、拂:
1)行必乱其所为 ( 拂,违背。)
白话文: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
2)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
白话文: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
4、而:
1)而后作 (表承接,无义)
白话文: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2)而死于安乐也 (表并列,无义。)
白话文: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战国孟子的《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
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
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二、相关赏析
文章开头,作者一连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在困难忧患中崛起的事例,来证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
这个推理过程属于逻辑学上的归纳推理,即由前面六个特殊的事例,归纳出后面带普通意义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说明了前面六个人物所以成功的原因:艰苦的环境,一方面给人们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每每就不如人意,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些困难,坚定、振奋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不断克服困难,求得生存的过程中增加了聪明才干。
然而道理在此还没有说完,上面只谈到,在人与客观环境这一对矛盾中,客观环境对人的触动,反过来,针对人的主观世界对此又是怎样做出反应,孟子接着指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客观环境的困难和自身判断的失误,造成人在改造客观的过程中的错误,而他也就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教训,从而达到“能改”的境界——这个“能”,从语义上讲,不仅体现了人的愿望、决心,也体现了人的能力。
他因为自身所遭遇的困难而忧虑、痛苦、困惑,造成内心的压抑,而他也就在不断冲破这些心理压抑的尝试中,活跃了自己的思维,激发了自己的创造力。
更重要的一点,人是有感情的,又是社会性的,他有痛苦,有忧虑,想发愤,想创造,必然表现在形色上,吐发在言辞中,期望得到理解与同情、启发与帮助。
人就在这一切与忧患的斗争中,一方面求得了物质的生存可能,另一方面更求得了精神的生存,表现了他的活力、意志、情感、创造能力,一句话,表现了他“生”的价值。这,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全部含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2.一词多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发出)。
  (2)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
于安乐也(于:由于)。
  (3)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4)国恒亡(必然)/人恒过(经常)
3、古今异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 古义:被任用; 今义:送出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 古义:被举用; 今义:举起。
  (3)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 古义:用来;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4)征于色 【征】 古义:征验; 今义:出征。
  (5)而后喻 【喻】 古义:明白,了解; 今义:比喻。
  (6)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 古义:在国内; 今义:进入。
  (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 古义:在国外; 今义:出去。
4、词类活用
  生于忧患(生)名词作动词,生存
  死于安乐(死)名词作动词,死亡

《愚公移山》中一词多义:  
且: 1、 年且九十(将近)  2、且焉置土石(况且) 
其:1、其土石如何(加强反问语气  那么多  ) 2、惧其不已  ( 代词,他) 
之:1、跳往助之(代词,他   ) 2、虽我之死( 的   )3、以君之力( 助词,的   ) 
焉:1、且焉之土石(哪里 ) 2、始反一焉( 语气助词   )
固:1.汝心之固(顽固) 2. 吾义固不杀人(本来)
亡:1.今亡亦死(逃走) 2.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而:1.面山而居(表修饰) 2.聚室而谋(表承接)

  • 初中1至6册文言文字词翻译
  • 答:《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哪些文言文比较容易背诵?
  • 答:初三:《隆中对》、《出师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愚公移山》。如果为了考试,则初二和初三的最重要,特别是:《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

  • 七年级上册、下册课文有哪些?
  • 答:八年级上册:《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柳》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庄子...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
  • 答:(1)人才都是经过磨难和历练而成的。(2)人才的实际能力与他被发掘前的社会地位没有必然的联系。(3)人才的发掘需要伯乐的慧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

  •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六单元《愚公移山》怎么样翻译
  • 答: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

  • 中考语文考哪些文言文?
  • 答:三峡》 、《爱莲说》 、《陋室铭》 、《口技》 、《小石潭记》 、《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马说》、《桃花源记》、《送东阳马生序》 、《出师表》 、《生于忧患...

  • 七年级下语文暑假作业
  • 答:A.《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故事,塑造了愚公的光辉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通过摆事实和正反两方面...

  • 求《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愚公移山》的中心思想
  • 答:敢于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两章》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老师讲过了。)...

  • 谁知道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越详细越好!!!急
  • 答: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45、入则无法家拂...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