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孔子,孟子,荀子人性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阐述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并比较异同

2024-06-01m.verywind.com
孔子 荀子 孟子 相同点 不同点~

相同点:都认为用“礼”来治理天下!学习非常重要! 不同点:“礼”如何推广落实,天下都遵守社稷的“礼”。 孔子:要恢复远古的朴实的礼,没有具体如果执行。三纲五常是精华!孟子:需要“仁”宽容,教化等来实现“礼”。性善论最有名!荀子:必须“法”来约束天下人,习惯成“礼”。性恶论有名!

孔子、孟子、荀子的相同点是“仁”和“民本”思想.但是他们的人性论各异,孔子的人性论是性相近、孟子人性论是性善论、荀子的人性论则是性恶论. (1)孔子
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孔子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孔子死后,其言论被编纂成《论语》一书.)
(2)孟子
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而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
(3)荀子
①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②继承并深入讨论了儒家“礼”的思想.他说,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孔子、孟子、荀子的相同点是“仁”和“民本”思想。但是他们的人性论各异,孔子的人性论是性相近、孟子人性论是性善论、荀子的人性论则是性恶论。

(1)孔子
  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孔子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孔子死后,其言论被编纂成《论语》一书。)
  (2)孟子
  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而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
  (3)荀子
  ①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②继承并深入讨论了儒家“礼”的思想。他说,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资料】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今山东邹县)人。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正气者,谓君子之气也。今世或谓之气功,误亦。浩然正气者,以德充实,无德则虚。古以无形为气,故谓之气。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受儒教祭祀。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孔子、孟子、荀子的相同点是“仁”和“民本”思想.但是他们的人性论各异,孔子的人性论是性相近、孟子人性论是性善论、荀子的人性论则是性恶论. (1)孔子
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孔子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孔子死后,其言论被编纂成《论语》一书.)
(2)孟子
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而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
(3)荀子
①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②继承并深入讨论了儒家“礼”的思想.他说,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 孔子和孟子在思想上有何共同点?
  • 答:一、相同点:1、孟子和孔子并称“孔孟”,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2、孟子和孔子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主张是“仁”和“民本”思想,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仁政”。二、不同点:1、在人性论方面的认识不同,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主张“性本善”...

  • 孟子与荀子思想的异同
  • 答:1、共同点:(1)教育作用:都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2)教育目的:都认为培养统治人才是教育的最高目标。(3)教育内容:都强调道德教育的是教育内容中的重要方面。2、不同点:(1)人性论:孟子肯定“性善论”,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荀子肯定“...

  • 简述孟子和荀子关于人性论的异同点
  • 答:荀子对孟子关于人性的观点并不认同,他认为“性”是指人生来就具有的传统自然的属性,这种“性”是不能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效仿来改变的,然而人对于道德的理解和定义是通过后天学习得来的,并不能叫做人的本性。相同之处:1、两种人性论都具有抽象性 他们对人性的讨论和理解与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对人的认知...

  • 孔子和丘浚民本思想的异同
  • 答:孔子和丘浚民本思想的异同在于丘浚民的民本思想比孔子的更为具体和注重细节,更富有操作性。

  • ,孟子和荀子的伦理观上有什么异同点。
  • 答:只是后天环境影响造成了人性的恶劣;荀子认为人出生时没有善恶的区别。2、孟子和荀子的伦理观对待忠君观念不同。孟子认为只有君主善待臣下,臣下才能用忠心回报;荀子认为臣子需要先尽忠。3、孟子和荀子的伦理观对学习的态度上不同。孟子主张深造自得,专心致志的自我学习;荀子主要需要他人积极引导。

  • 荀子和孟子对人性的思考有着哪些共同之处?
  • 答: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相同点。(1)人性论的出发点都是片面的。孟子认为人天生就是善良的。恶的出现,是因为人性在后天的培养上没有将“四端”开发出来。荀子则认为人性是单纯的恶,人天生的有各种欲望,这些欲望就是恶的根源。人之所以能表现出善行是后天教育和礼法约束的结果。(2)都...

  • 儒家、法家、墨家、道家教育思想的异同点是什么?
  • 答:不同点:一、具体的思想不同:(1) 儒家: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的所提倡的社会规范思想是“礼”,其核心是“仁”;孟子是孔子之道的忠实捍卫者,他提出了“性善论”,包括“仁”、“义”、“礼”“智”四个“善端”;而荀子则主张人性恶,认为人的恶性本身是无法根本改变的,但是可以用“伪...

  • 孟子和荀子人性论的异同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 答:在孟子与荀子学说中,人性论都是他们各自思想体系的基础,同样是人性论,荀子与孟子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当我们仔细研读他们关于人性问题的表述,发现虽然结论不同,但在逻辑上并不相背,而且在理论使命上也是大致相同的,仿佛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如同从手心与手背两个方面来看同一只手一样.孟子与荀子人学体系的基本结构...

  • 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苟子是如问继承和发展孔子的学说的
  • 答:孔子孟子荀子人性论对道德教育的意义研究 摘 要:在人性论问题上,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的人性理论是“性善论”。荀子主张人性“恶”。 不管人性本来是什么样子,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人性属于生成属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内省、学习和实践,克服人性的弱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 荀孟思想的相同点,尽量详细点,谢了。
  • 答:从“人性论”看孟荀思想的相同点 计翼倩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国古代“人性论”中最有特色的两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种观点—,并力求以辩——孟子的“证、客观地分析比较,从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理论中归纳出他们思想中相同点的基本方面。关键词:孟子性善荀子...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