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王士禛《登燕子矶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2024-06-01m.verywind.com
~

王士禛:登燕子矶记

王士禛

金陵古都会,名山大川在封内者以数十,而燕子矶以拳石得名。矶在观音门东北,三面临江,削壁巉岩,石笋林立。观音山蜿蜒数十里,东与长山相属,至此忽突起一峰,单椒秀泽,旁无附丽,傲睨诸山,偃蹇不相下,大江从西来,吴头楚尾,波涛浩渺中砥柱怒流。西则大孤小孤,东则润州之金焦,而矶居金陵上游,故得名尤著。

矶上有祠,祀汉寿亭侯。迤西有亭,壁上石刻“天空海阔”四大字,奇矫怪伟,为前大司马元明湛公书。按公曾为南国子祭酒,又历官南吏、礼、兵三部尚书。公崛起岭南,从白沙闻学觉之宗,与阳明上下其说,天下称甘泉先生。祠南,亭三楹,壁间题字丛杂不可读,独椒山先生四绝句与文寿承书《关祠颂》同镌一石。其一云:“皪皪青光上下通,风雷只在半天中。太虚云外依然静,谁道阴晴便不同。”读此知先生定力匪朝夕矣!

折而东,拾级登绝顶,一亭翼然,旷览千里,江山、云物、楼堞、烟火、风帆、沙鸟,历历献奇,争媚于眉睫之前。西北烟雾迷离中,一塔挺出俯临江浒者,浦口之晋王山也。山以隋炀得名。东眺京江,西溯建业,自吴大帝以迄梁、陈,凭吊兴亡,不能一瞬。咏刘梦得“潮打空城”之语,惘然久之。时落日横江,乌桕十馀株,丹黄相错,北风飒然,万叶交坠,与晚潮相响答,栖栗惨骨,殆不可留。题两诗亭上而归。

时康熙二年十月二十一日也。

这篇游记作于康熙二年(1663)十月二十一日。作者在文章开头先突出点明在金陵众多的名山大川中,燕子矶独“以拳石得名”,暗示其体势虽小而名声甚大,自有其不寻常的缘由。

作者先从燕子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山川胜形写起。观音山蜿蜒数十里,东面与长山相连,到直渎山一带,忽然一峰突起,“单椒秀泽,旁无附丽”,孤峰秀丽润泽,旁无依附。它“傲睨群山,偃蹇不相下”,夭矫高耸,傲视群山,雄峙于大江之滨,有一种居高而尊,睥睨一切的气势。这是燕子矶“以拳石得名”的第一个缘由。其次,万里长江从吴头楚尾的江西奔流东来,到金陵一带,水面宽阔,波涛浩渺,唯有这三面临江的燕子矶屹立于怒流之中,有如中流砥柱,显出非凡的雄姿。而且,它西有大孤、小孤两山,东有金、焦两山,又位于金陵上游,独擅胜形,故而“得名尤著”。再次,燕子矶上有汉寿亭侯关羽的祠庙,西面还有一座山亭,壁上刻有明代大司马湛若水所题的“天空海阔”四个大字,奇矫怪伟。这祠庙、山亭为燕子矶增添了人文景观之美,使它更显得与众山不同,具有雄奇怪伟的风采。再加上明代椒山先生杨继盛的四绝句和文彭(字寿承)的《关祠颂》刻石,拳石之大的燕子矶自然成为文人墨客向往之地。

文章写到这里,已将燕子矶独擅胜境,卓然于金陵山川的缘由交代清楚。接下去,写山顶登亭远眺。在燕子矶最高处,一亭翼然,耸立矶头绝顶,在此旷览千里,金陵江山、三吴云物、古城楼堞、江中风帆、沙滩水鸟,历历在目,在游人眉睫之下争媚献奇,真是江山如画,美不胜收。这阔大高远之景,也只有在燕子矶才能看到。作者在眺望之际,遥见西北烟雾迷茫中,一塔挺出而俯临江岸,那正是对岸浦口的晋王山景了。隋炀帝杨广为晋王时,曾在此屯兵,所以“山以隋炀得名”。远眺江山,心想往古,时空限隔逐渐打开,继而纵目极望,“东眺京江,西溯建业”,在古石头城与京口镇江的广大空间之中,作者神驰邈邈,很自然地想及六朝兴废。从吴大帝孙权自京口迁都建业以后,古城金陵便成为六朝帝都,东晋、宋、齐、梁、陈,二百多年间兴亡相继,悲恨相续。在历史的回溯中,油然而生“凭吊兴亡”之情,不能止于一瞬之间,因而吟咏刘禹锡《金陵怀古·石头城》诗,借以抒发怀古幽情。可是,诗中所写的“潮打空城寂寞回”等语句,却更深沉地勾起了作者悲叹兴亡的感情,难以捉摸的历史风云,使他“惘然久之”。这种游览中见景生情,即景怀古的心理活动,本是古代山水旅游文学家常有的心态。燕子矶头登览金陵山川,尤其如此。可以说,这里写出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心理。

正当作者沉浸在怀古的怅惘之中时,天色已晚,落日横江,眼前出现了一幅大江落日的壮丽图画。初冬十月,那高大的乌桕,树叶半红半黄,“丹黄相错”,色彩绚丽,一阵北风吹来,飒然作响,万叶交坠,纷纷飘落下来。风吹叶落之声、晚潮激荡之声,两相应答。这声音在作者的心中唤起了悲凉凄哀的情绪,使本来已经怅惘的心境更为凄凉了,以至于“凄栗惨骨”,不敢继续逗留下去。这一段写江天暮景的文字,画面苍凉空远,色彩绚丽夺目,音响纷杂凄哀,整个画面的音色都溶涵在落日横江的暮色中,格外使人神骨凄然。物境、心境都写得极为真切。

这篇游记,写景、叙事、怀古、抒情,交相融合,相互映发,浑然成篇,确是上乘之作。



  • 管同《登扫叶楼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 答:管同的这篇《登扫叶楼记》却别具一格,先描写他归江宁后所游历的诸处名胜:或登石头城,游钟山,泛舟玄武湖;或在远离城南的芙蓉、天阙几座山峰上眺望远景,到燕子矶头俯看长江汹涌的奔流。游踪所至,几乎遍及城内城外。所以,他“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以至有人再邀登览时,竟“思舍是而他游...

  • 王士祯红桥游记原文及翻译
  • 答:王士祯红桥游记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节选:出镇淮门,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树石,溪塘幽窃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拿小艇,循河西北行,林木尽处,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又如丽人靓妆袨服,流照明镜中,所谓红桥也。游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

  • 王世贞《登太白楼》原文及翻译赏析
  • 答:登太白楼原文: 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登太白楼注释 1太白楼,在今山东济宁。济宁,唐为任城。李白曾客居其地,有《任城县厅壁记》、《赠任城卢主簿》诗。相传李白曾饮于楼上。唐咸通中,沈光作《李白酒楼记》...

  • 王士禛《游金陵城南诸刹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 答:王士禛:游金陵城南诸刹记 王士禛 二十二日,自乌衣巷出聚宝门,遂造报恩寺,寺即古长干寺,明金陵八大寺之一也,龙象巨丽,甲诸刹。登九级塔,俯视金陵城阙,旭日飞甍,参差可见。西瞰大江,南望牛首。东西蒋山,紫云丹巘,出没烟雾,郁作龙蟠。近眺秦淮青溪,三十六曲,才若一线,云逢逢起腋下,鸟...

  • 《登西台恸哭记》宋谢翱,原文注释及翻译
  • 答:《登西台恸哭记》是宋代文学家谢翱创作的一篇古文。南宋丞相文天祥抗元失败被杀后八年,即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谢翱与其友人登西台祭之,并作此文以记其事。文章以唐代忠烈之臣颜真卿隐喻文天祥,以张巡、颜杲卿在安史之乱中奋力守卫睢阳常山城陷而惨遭杀害隐喻文天祥的英勇就义,通过对文天祥殉国的祭奠哭悼...

  • 重九日登岱记原文翻译及注释
  • 答:重九日登岱记原文翻译及注释如下:原文:我如飞鸿踏雪泥,云涛烟浪自茫茫。来年重九登高处,还望蓬莱顶上霜。翻译:我像一只飞鸿踩在雪泥之上,飞行在云涛烟浪之中,感到前途茫茫。明年重阳节时,我将在蓬莱仙岛的顶上欣赏霜雪,领略自然风光。注释:重九:即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岱:泰山,中国著名...

  • 沈德潜《游渔洋山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 答:于时村落中炊烟浮动,白云顾还,遥望梅花林,如残雪满山,而夕阳一抹,晃漾其际,倍觉冷艳可爱。久之,返还玄阁,将昏黄矣。灯下濡笔作记,恐如东坡所云“清景一失后难摹”也。时戊子春清和月二日 沈德潜受业于康熙时的大诗人及大批评家叶燮,深为当时主盟诗坛的王士禛所器重。而他对王士禛也...

  • 永州八记翻译,注释及原文
  • 答:永州八记翻译,注释及原文具体如下: 原文如下: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

  • 清代姚鼐《登泰山记》,原文翻译赏析
  • 答:《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散文。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纠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学者王克煜将这篇散文和杨朔的《泰山极顶》、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冯骥才的《挑山工》并称为现代泰山四大著名...

  • 项脊轩志翻译及原文及注释
  • 答:《项脊轩志》原文可分为两大部分,自“余既为此志”以前为《项脊轩志》。若干年后,又加了一段后记,就是“余既为此志”起的一些话。所以全篇可分为四段。从“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到“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为第一段,是文中着意描写轩室环境的部分,记项脊轩修葺前后的情况。这段先记项...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