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什么意思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焉"是什么词

2024-05-30m.verywind.com
尽心焉耳矣“焉”是什么意思~

[焉]在古汉语中有如下的解释:
1.代词
指示代名词,之、彼、这里。如:心不在焉。论语˙卫灵公:众好之,必察焉。
疑问代名词。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五屋何?且焉置土石?
2.副词
岂、如何。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论语˙先进: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且夫齐楚之事又焉足道邪!
3.连词
承接上文,以表示后果。相当於乃、就。墨子˙兼爱上: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4.介词
等同[於]。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5.助语词
语气词,置句末:(1)表示肯定。相当於也、矣。唐˙柳宗元˙封建论: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2)表示疑问。相当於耶、呢。史记˙卷六十一˙伯夷传: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 何以称焉?(3)表示感叹。相当於啊。史记˙卷一○二˙张释之传:使其 中无可欲者,虽无石,又何戚焉!
表示状态,用於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於然、样子。如:与我心有戚戚焉。书经˙秦誓: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论语˙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以这句而言,大盖指[在],作介词用。

语气助词
焉耳矣 都是语气词,重叠起来使用,加强语气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的意思是: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出处节选】《寡人之于国也》——先秦·孟子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白话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扩展资料

1、《寡人之于国也》创作背景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2、《寡人之于国也》鉴赏

这篇文章写孟子同梁惠王的谈话。当时各国为了要增产粮食和扩充兵员,都苦于劳动力不足,所以梁惠王要同邻国争夺百姓,采取了自以为“尽心”的措施,可是目的并没有达到。孟子抓住了这个矛盾,指出梁惠王的“尽心”并不能使百姓归顺,同时提出自己的主张,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是治国的根本办法。

梁惠王承认自己“尽心于国”之举,只是临时应付,不是真正爱民;还运用“连锁推理”形式,强调了实行道要从不违农时、发展生产、解决百姓最基本的吃穿问题入手;还指出要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进而接受教化,懂得“孝悌之义”,以解决精神文明问题,才能使民心归附,国家兴盛。

文章在写作上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了吧!“之”:主谓之间做助词,不译。“焉耳矣”均是语气词!

梁惠王觉得自己跟邻国相比对国家政务己经尽心尽力了。

我对国家,也算是尽心尽力了。 之,取独

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