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一鼓作气出自那部著作 成语“一鼓作气”出自哪部古籍著作?

2024-06-02m.verywind.com
成语一鼓作气出自哪部古籍著作?~

《左传》所载“曹刿论战”的故事。
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
曹刿见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并要求作战时允许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在长勺的地方,齐、鲁两军相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曹刿阻止道:“等一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这次获胜,鲁庄公却不明由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曹刿说:“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第一通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再擂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气更全部消失了。敌军勇气消失,我们则一鼓作气,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才放心追击”。(“辙乱”,轮迹混乱;“旗靡”,旗帜倒掩,说明仓皇逃窜。)
“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和“辙乱旗靡”,出处即《左传》所载“曹刿论战”的故事。
做任何事情,趁一开始情绪高涨、干劲旺盛时全力以赴,这叫“一鼓作气”。一鼓作气,把进攻的目标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干不好,原有的勇气和力量逐渐衰退而尽,就叫“再衰三竭”。

左传
做任何事情,趁一开始情绪高涨、干劲旺盛时全力以赴,这叫“一鼓作气”。一鼓作气,把进攻的目标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干不好,原有的勇气和力量逐渐衰退而尽,就叫“再衰三竭”。

出自春秋左丘明的《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

节选原文: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

“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扩展资料

作品背景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

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作品赏析

《曹刿论战》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第三段:从“既克”至结尾,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是文章的中心,它展示了曹刿作战指挥智勇双全的特点。

从军事角度说,长勺之战所包含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它着重说明了战略防御的基本原则,正确掌握这些原则即可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这一战例历来受到军事家的重视,毛泽东也曾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作了军事学的评论。 

从文学角度看,这又是一篇记述战争的佳作。作者取材精到,构思落笔立意高远,既于叙事中撮取历史经验,又于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曹刿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主要人物。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能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沉着、冷静、果断地号令军队,曹刿就是长勺胜战的权威和统帅。作者对他的称美赞扬,含蓄于精心的描写之中。

文章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极为简洁精炼,表意说理,通达晓畅。行文中散句、排比、偶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其中曹刿的语言尤为精彩,如战场上的指挥用语,简短明确,这不仅衬托出战事紧迫无暇论析战争策略,也表现出曹刿思维敏捷和临战时坚定而自信的心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刿论战



《左传》

一鼓作气
yī gǔ zuò qì
〖解释〗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出处〗《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示例〗初听这话,还是~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八回

  • 成语“一鼓作气”“扑朔迷离”分别出自于哪里?
  • 答:一鼓作气: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扑朔迷离:出自古乐府《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 一鼓作气,再而衰,衰而竭。 选自那里
  • 答:” 这个成语中的“鼓”指敲战鼓;“作”振作;“气”勇气。在原文中它是指作战时第一次敲鼓最能激起士兵们的锐气,多敲几次鼓锐气也就慢慢减弱了。现在我们经常用这个成语故事中的“一鼓作气”来形容作事时要鼓起劲头,勇往直前。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 一鼓作气的故事内容
  • 答: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出自《左传·庄公十年》。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召见他。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他进宫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

  • 一鼓作气是何意·出自于哪?
  • 答:此典出自《左传·庄公十年》:“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成语“一鼓作气”,最早就记载于《左传》。文中的原意是,鲁国的军队打败了来犯的齐国军队,鲁庄公问谋士曹刿是什么缘故,曹刿回答:“打仗全凭一股气势,击鼓就是叫人打...

  • 一鼓作气出自什么时期
  • 答:“一鼓作气”出自春秋时期之《左传·庄公十年》,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原意是作战擂响第一声战鼓时,士气最为高涨,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原文:公与之(曹刿)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出处
  • 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选自《春秋左传·曹刿论战》《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释《春秋》,而《左传》则从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春秋》。唐刘知几《史通》评论《左传》时说:“其言简而要,...

  • 出自曹刿论战的成语是什么?
  • 答: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2、再衰三竭 释义:竭:尽。 指力量一再消耗,已经衰减耗竭。出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文: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

  • 一鼓作气是什么课文中的什么一句话用而来的
  • 答:《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原指作战时擂第一通鼓,勇气振作起来了。比喻在劲头正盛时,一下子完成。后多喻趁锐气旺盛之时一举成事或鼓足干劲,一往直前。如果你对这个答案有什么疑问,请追问,另外如果你觉得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请千万别忘记采纳哟!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出自哪本书 曹刿论战作者是谁
  • 答: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出自《左传·庄公十年》(作者:左丘明)中的《曹刿(guì)论战》,意思是: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枯竭了。告诉我们做事要一气呵成,还要有信心和毅力,如果接二连三的断断续续,会造成负面影响。2、《曹刿论战》原文:十年...

  • 一鼓作气扑朔迷离分别出自曹刿论战和口技吗
  • 答:一鼓作气是出自《左传 鲁庄公四年》齐鲁长勺之战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即曹刿论战;扑朔迷离出自乐府诗木兰辞: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