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怎样正确认识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的主张 孟子的主张是什么。简要回答。

2024-06-02m.verywind.com
谈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作文5~

孟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儒家大师,
在先秦儒学和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思想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影响、渗透于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
哲学、伦理、心理、美学、民俗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产生了陶冶情操、崇尚人格、尊老慈幼、安定家庭、协调社会、
治国安邦、顺应自然、天人和谐等多种功能和影响,
对中华民族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和优良传统的形成,
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现代生活中,
孟子思想仍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
笔者曾指出: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追求个体人格完善、社会协调、
天人和谐.(参见拙著《亚圣智慧一孟子新论》,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7年12月)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孟子坚持的是和谐哲学.
本文从上述三个方面略述已见,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
在个体问题上,其中孟子突出强调追求高尚独立自主人格,
树立不被他人予夺的人格尊严,
推崇威武不屈的高尚气节和刚健有力、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这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孟子继承、发展孔子关于仁者爱人、
广泛地爱护大众而亲近有仁德的人思想,
把爱人与治国平天下结合起来,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强调得志之时要「兼善天下」,「与民由之」;
不得志之时要坚持仁义之道而「独善其身」.在这里,
孟子所说的爱人,就是尊重人和承认人的尊严及价值,
表现了推已及人的人道主义和为大众献身的牺牲精神.孟子的爱人,
强调了个体和社会群体的统一、个体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把个体价值的实现置于社会群体之中.
这种个体与群体统一的人生观,既强调了个体的道德修养对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重要作用,又重视社会群体对个体的重要作用,
从而把个体对社会群体的强烈责任感与社会群体对个体的关心紧密联
系在一起.在这里,
孟子主张的穷困之时坚守仁义和保持高尚人格的过程,
就是不断完善个体自我价值的过程;
显达得志之时施恩泽于百姓和造福于天下的过程,
就是追求利于他人和社会的社会价值过程.
又如在生死问题上,孟子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他继承、
发展孔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认为「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告子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滕文公下》).上述孟子对生与死的深刻认识告诉我们,
生与义即人的生命价值与追求高尚情操的精神价值,
对人的生存和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
在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时候,就应该为坚持仁义节操而献身.
这表明,人的道德精神价值高于生命价值.
孟子的这一光辉思想被后世无数思想家、志士仁人继承与弘扬.
南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千古绝唱当是秉孟子思想而来.孟子的舍生而取义的思想,
高扬了人的不可屈服的人格尊严,积淀为中华民族刚键有为、
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在国家危难民族存亡、
人生攸关的紧急关头,成为无数志士仁人坚持节操、抵御侵略、
英勇献身的道德精神力量.在中华民族奋进崛起的过程中,
吸取上述孟子思想的精华,无疑是必要的.

追求社会和谐是孟子思想的又一项重要内容.孟子继承、
发展了孔子关于天下有道、近悦远来、天下归仁的主张,
极力追求一个政治清明、天下统一、君仁臣义、君民同乐、
崇尚圣贤、道德高尚、风尚淳朴、百姓亲睦的美好理想社会.同时,
他又提出了一套发政施仁、任贤使能、减轻刑罚、制民之产、
薄取税敛、加强教化、争取民心、移风易俗的治国、
平天下的仁政方案.其中,他突出强调了君臣协调、君民同乐、
父慈子孝、夫唱妇和、兄友弟恭、
朋友有信等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
认为只有人们遵循各自不同的等级名分和履行自身的职责,
竭尽自身对其他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才能保持人际关系的协调、
融洽而有利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这种社会和谐的思想,
不仅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
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
至今对我们维持和谐的社会秩序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仍具有积极的
意义.它具体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我们知道,
社会的稳定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之一.
社会只有稳定的环境中,才能求得前进和发展.
孟子提倡的和谐相处,执中有权的原则及方法,
揭示了对立面之间的统一性,对我们不断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孟子是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反对统治阶级,反对小生产者的重利思想,宣扬义为先,但是根本也是为了封建制度的巩固。
主张制民之产,是租给农民土地,虽然看起来给人们很好的利益,但是也是为了将劳动人民控制在土地上,为了社会稳定。
他注重以德服人,反对交相恶。
在认识论方面,孟子有先验论的倾向,认为地主阶级是具有良知和良能的。
在历史观上,宣扬英雄史观,虽然也认识到一些人民的力量,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是也认识圣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

孟子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要求统治者
尽可能减轻剥削,从而缓和社会矛盾,有
利于社会进步,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民本”
思想.但“民本”思想不能说成“民主意识”,这是因为从根本上讲,孟子是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其“民贵”主张是为了更长久稳固统治,压迫人民,“君轻”是为了更有效地保证君主统治.对孟子的主张要辨证分析,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又要认识到其历史局限性.

孟子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要求统治者尽可能减轻剥削,从而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进步,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民本”思想。
但“民本”思想不能说成“民主意识”,这是因为从根本上讲,孟子是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其“民贵”主张是为了更长久稳固统治,压迫人民,“君轻”是为了更有效地保证君主统治。对孟子的主张要辨证分析,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又要认识到其历史局限性。

  •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反映了孟子什么观点?
  • 答:“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

  • 如何看待孟子的-民贵君轻
  • 答: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短文再由...

  • 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 答: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出自《孟子·尽心下》,全文原文是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 民贵君轻什么意思?
  • 答: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什么思想
  • 答: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这句话的意思是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国君为轻。孟子认为君主应以民众的利益为重,国家应以民众的利益为重,因为民众是国家的基石,没有民众的支持,国家就无法存在。孟子也强调了君主的职责,认为君主以民众的利益为重,而不是以自己的私利...

  • 怎么样评价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主张
  • 答:孟子首倡王霸之辩,推举王道仁政,主张民贵君轻。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经过较严密的论证,构建了著名的“贵民说”。它既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古代民本思想基本形成的标志。来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什么意思?
  • 答:孟子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坚持这个原则,可以防止少数政客假借“国家”的名义,侵害民众的权力和利益。为“君”的如果真能认识到上述道理,就应当认真听取民众的意见,坦诚接受民众的监督,关心民生疾苦,与民同乐。孟子说:理想的政治,应确立如下原则: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贵”,...

  • 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 答:《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决条件。因此,天命在于民心而不在于君主,若君主无道,人民便可推翻他; 但若君主有旨,人民便应谨守岗位。法先王:孟子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尧、舜、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统治政治,...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 答:民本思想。根据查询新浪教育网显示,“民为贵”是国家政治应以人民的利益和幸福为首要目标,“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君主应当以民众的福祉为首要考虑,而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整句话孟子强调了民众在国家政治中的重要地位,并要求君主以民为本,关注民众的需求和利益。

  • 如何正确评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 答:从上文可以看出,孟子生活的年代是一个道德沦丧,社会秩序混乱的历史时期。战争频繁,各国之间民众的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君主都在感叹百姓数量的不足。所以孟子针对当时的情况,提出以民为贵的思想。王夫之认为孟子经过了充分的审时度势从而提出了民本思想,“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因时之...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