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实词整理 整理初一,初二文言文实词40个,虚词10个,

2024-06-03m.verywind.com
谁告诉我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实词整理啊,最好是七年级全册,但要分开写,跪求啊~

七年级语文课本文言实词整理
每个字都有例句,你自己一看即能分辨出上下册来,只能做到这一步了:
一、适
1.到----去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2.好,出嫁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3.顺从,适合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4.恰好
从上观之适与地平
5.刚才
适为虞人逐
6.同“谪”,调发
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7.流放,贬取
又以适去,竟不自得

二、书
1.写,记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2.文字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3.书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书籍,书
家贫,无以致书以观
5.国书
拜送书于庭
6.书法、字体
举世唯知其书
7.特指《尚书》,泛指一切经书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三、孰
1.通“熟”,仔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2.谁,哪个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3.孰与:与---比,哪一个更---哪里比得上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4.成熟
寒暑和节,而五谷以孰
5 。孰若:哪如、哪里比得上
四、属
1.连接,连缀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2.通“嘱”嘱托
属予作文以记之
3.隶属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4.掌管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5.类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6.等、辈、
若属皆且为所虏
7.系、是
查明属实,事属可行

五、数
1.数目,数量
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2.几,几个
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3.命运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4.计算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5.列举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6.算术
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法则、规律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
8.技艺、方术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9.屡次
范增数目项王

六、率
1.带领,率领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2.大致,一般,这个意义又说成“大率”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
3.全都,一概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4.主将
将率不能
5.顺着、沿着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6.规格、标准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7.频率比率
建始以来,日食地震,以率言之,三倍春秋
七、说
1.讲明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2.言论,说法,主张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3.文体的一种
《师说》《捕蛇者说》
4.劝说,说服
范增说项羽曰
5.通“悦”高兴
秦王不说

八、私
1.私人的,自已的,与“公”相对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偏爱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私下,私密地
私见张良
4.私利、私事
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5.私交、秘密的活动
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

九、素
1.白色的生绢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2.白色的
则素湍绿潭,回清侄倒影
3.空,白白地,素餐,吃白食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4.向来,一向
素善留侯张良
5.真情、本心
披心腹,见情素
6.没有文采的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十、汤
1.热水,开水
臣请就汤镬
2.汤药
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3.同“烫”,用热水焐
疾在腠里,汤慰之所及也
4.汤池:1就温泉砌成的浴池2防守严密的护城河
5.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十一、涕
1.眼泪蒋氏大戚,
汪然出涕曰
2.哭泣
土皆垂泪涕泣
3.涕零:流泪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4.鼻涕
目泪下,鼻涕长一尺

十二、徒
1.同伙,一类人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2.徒然,白白地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只,仅仅
徒以吾两人在也
4.步行
班白者多徒行
5.徒属:所属的人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
6.门人、弟子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解释下列词语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适合、迎合)
2.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到…去)
3.而无与子之所共适 (享有)
4.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恰好)
7.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依照、顺从、适合 )
8.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到…去)
9.而彼且奚适也(到…去)


1.吾书与汝曰(写信)
2.秦御史前书曰:(写)
3.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写字)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书的内容)
5.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尚书》,泛指经书)
7.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书信)
8.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尚书》,泛指古代经典的书)
9.《书愤》(写 )
10.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书信)
11.本纪十二,书八章(文体的一种)

1.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类)
2.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辈)
3.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是、系)
4.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同“嘱”,劝酒)
5.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劝客饮酒)
6. 屈平属草稿未定(撰写、写作)
7.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连接)

1.吾与城北徐公孰美(谁、哪个)
2.是可忍,孰不可忍( 什么 )
3.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哪一个[表比较])
4.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熟”,仔细)
5.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与…相比,怎么样)
6.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
9.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谁)


1.子路率尔而对曰(轻率冒失的样子)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
3.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率领)


1.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几个)
2. 范增数目项王(多次)
3.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定数)
4.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拼命追求的样子)
5. 当闭目,数息可达矣(几次)
6.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7.数遗魏王及公子书,(多次)
8.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计算)


1. 秦伯说,与郑人盟(高兴)
2. 勾践说于国人曰(劝告、劝说)
3. 作《师说》以贻之(一种文体)
4.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说法)
5.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脱”,脱身)
6. 闻子之说,气血俱动(话)
7. 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劝说)
8.彤管有炜,说怿女美(悦,喜欢 )

1.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私人的、自己的)
2. 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个人的心愿、自己的心愿)
3. 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自己的心愿、个人的想法)
4. 燕王私握臣手曰 愿结友(私下)
5.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


1.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璫(白色的生绢)
2.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白)
3. 素所自树立使然(平时、平素)
4.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向来)
5. 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向来)


1.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水势很大的样子)
2.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热水、开水)
3. 汤之问棘也是已(商汤)


1. 言讫:歔欷流涕,悲不自胜(眼泪)
2. 又哀咤良久。左右皆流涕(眼泪)
3. 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眼泪)
4. 儿涕而去(哭着流着泪)


1.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仅仅 )
2.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只是)
3. 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类)
4.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徒然、空)
5.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白白地)

40个常用实词
1、爱
(1)名词。恩惠。(古之遗爱也)
(2)动词。加惠于人。(吴广素爱人)
2、安

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定。(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3、被
名词。被子。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pī ,通"披",动词。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将军身披坚执锐。
4、倍
越发,更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5、本
名词。草木的根。 芙蕖与草木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
版本。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6、鄙
名词。边界地方。蜀之鄙有二僧。
7、兵

名词。士兵,军队。 可汗大点兵。
8、病
名词。重病。君之病在肠胃。
形容词。困苦。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疲劳。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9、伯
副词。表尊敬。 若为河伯娶妇。(《西门豹治邺》)

10、曾
(1)céng 副词。表时间的过去。曾经,已经,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2)zēng 动词。通"增",增加。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察
动词。①细看。 徐而察之。
12、长cháng
(1)名词。 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形容词。长的。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13、朝

名词。早晨。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量词。天,日。 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孟子·告子下》)
14、乘
chéng 动词, ①驾,坐。 乘犊车,从吏卒。
凭恃、依仗。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15、城
(1)名词。①城墙。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城市。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六国论》)
(2)动词。①修筑城墙。是月,城西宁。(《明史·太祖本纪》)
②守城。 (李)应庚发两路兵城南城。(《宋史·李庭芝传》)
16、诚
(1)名词。诚心诚意。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2)副词。表肯定。确定,的确。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季讽齐王纳谏》)
(3)连词。表假设推论。果真,如果。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17、池
(1)名词。水塘,湖。 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燕荡。(《雁荡山》)
(2)名词。护城河。 山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8、除
(1)名词。 ①殿阶。 登自东除。(张衡《两京赋》)
②台阶。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朱子家训》)
③门屏之间。扶辇下除。(《汉书》)
(2)动词。①去掉,除去。 兴利除弊。(《答司马谏议书》)
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②修治。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③拜官授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19、传
chuán(1)动词。①传送,传递。 得璧,传之美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传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③流传。 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④传达。传上言谓康熙、乾隆、咸丰有开议勤殿故事。(《谭嗣同》)
⑤传位。不传于贤而传于子。(《孟子》)
⑥延续。人人自安,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史记·秦始皇本纪》)
(2)名词。传闻,传说。 其所见焉,犹可欺也,而况于世之传也。(《荀子·非柏》)
zhuàn名词。①客舍。舍相如广成传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驿车,传达命令的马车。横惧,乘传诣洛阳。(《汉书·高帝纪下》)
③传记。作七十列传。(《史记·太史公自序》)
④注释或阐述经文的文字。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
20、辞
(1)名词。①诉讼的供词。 狱辞无谋故者。(《狱中杂记》)
②口实。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③言辞,文辞。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托辞,借口。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⑤命令。 近者奉辞罚罪,旗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之战》)
⑥名词。一种文体。 《归去来兮辞》
(2)动词。①说话。 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赤壁之战》)
②告别,辞别。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推辞,辞去。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计较。 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3)复合词。辞令:应酬的语言、文辞。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莫敢直谏。(《屈原列传》)
21、从
cóng 动词。①跟随。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
②依顺,听从。 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臣从其计。(《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参与。 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
④追赶。 佯北勿从。(《孙子·军争》)
⑤依傍,紧挨着。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⑥采取某种原则。从宽、从严、从简、从缓
cóng,旧读zòng(1)名词。①随从的人。 其从如云。(《诗经》)
②副职。 魏从九品分正从。(《文献通考》)
③指堂房亲属。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形容词。从属的。 从犯。
Zòng通"纵"
(1)形容词。直的。 衡(横)纵其亩。(《诗经》)
(2)名词。合纵的盟约。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3)动词。放纵。 欲不可从。(《礼记》)
22、达
(1)动词。①通,透。 屋极有窗以达气。(《狱中杂记》)
②畅达。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送东阳马生序》)
③至、到。 自昏达曙。(《促织》)
④到达。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
⑤通晓,明白。 仆山海狂人,不达世务。(《南史》)
⑥得志。 不求闻达于诸侯。(闻达:得志扬名。)(《出师表》)
⑦表达,告知。 词不达意。
(2)形容词。①显贵的。 达官贵人。
②豁达。 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汉书》)
(3)复合词。达人:显达的人
23、怠
形容词。(1)懈怠,松懈。天大寒,砚水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2)轻慢,不恭敬。 守卒皆怠炎。(炎:人名)(《宋史·杨愿传》)
(3)疲倦。 怠而后游于清池。(《史记》)
24、殆
(1)形容词。①危险。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谋攻》)
②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③通"怠",懒惰。 农者殆则土地荒。(《商君书·农战》)
(2)副词。①表测度或不肯定。大概,恐怕。
郦元之所见,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
②表约略。几乎,接近,差不多。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指南录〉后序》)
25、当
dāng(1)动词。①两者相抵。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蛇者说》)
②抵御,抵抗。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③占据,把守。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④阻拦。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
⑤承担。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⑥主持,执掌。 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后序》)
⑦应当。 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赤壁之战》)
⑧判决,判罪。吏当广所失亡多。(《李将军列传》)
(2)介词。①表处所。对着,面对。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辞》)
②表时间。值,在,正在。当时时也,商君佐之。(《过秦论》)
(3)副词。①表必然。必定,一定。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
②表时间的未来。将,将要。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dàng(1)动词。①符合。 惴惴恐不当意。(《促织》)
②当作。 安步当车。(《战国策》)
③以为。 我当是相公呢!
(2)形容词。适宜。 此殊未当。(《采草药》)
26、道
(1)名词。①道路。 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②途径,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风尚。 师道之不传也久已。(《师说》)
④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⑤思想,学说。 墨之道,兼爱为本。(《中山狼传》)
⑥道理,规律。 臣之所好也,道也。(《庖丁解牛》)
⑦意向。 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⑧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名。唐分全国为十五道,隶属于中央。清末和民国初分一省为数道。
(2)动词。①取道。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②走路,赶路。 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赤壁之战》)
③说,讲。 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④料想。 故园谁有书来。
⑤通"导",引导。道之以政。(《论语》)
⑥通"导",疏导。不如小决(决口),使道。(《左传》)
27、得
(1)名词。收获。 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促织》)
(2)动词。 ①取得,获得。 遂不得履。(《郑人买履》)
②得意。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史记》)
③所愿。 于彼计则得。(《中山狼》)
28、度
1、尺寸,量长短的标准。(吾忘持度)
2、限度,尺度。(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
3、规章制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4、越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度日如年)
5、duó ,计算。(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度德量力)
6、duó ,揣度,估计。(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
7、duó ,考虑。(度义而后功)
29、短
1、 短,与“长”相对。
2、 不足;欠缺。(戎狄之所长,而中国之所短。)
3、 缺点;短处。
4、 诋毁。(短屈原于顷襄王)
30、多
1、 数量大,与“寡”或“少”相对。
2、 称赞;赞美。(故传天下不足多也。《论积贮疏》)
3、 增加。(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荀子》)
4、 大都,大多
31、发
发射。(百发百中)
出发。(朝发夕至)
派遣。(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32、方

当……时候。(方此之时)

正在。
33、非
过错,不对。(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责怪,反对。(是是非非)
34、复
恢复(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重复(山重水复疑无路)
35、负

背东西,以背载物(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失败(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
36、盖

车盖,车蓬。(日初出大如车盖)

加上。(盖章)

通“盍”,何,何不。(技盖至此哉)

37、鼓
鼓(乐器)。(瞽奏鼓)
弹奏。(今王鼓乐于此)
38、故
原来 ,本来。(此物故非西产)
死亡。(病故,物故)
39、顾
看。(顾野有麦场)
探问,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反而,难道(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40、固
固执,顽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执己见)

必,一定。(女能固纳公乎《孟子·梁惠王上》)

10个常用虚词
一、而
1、连词
表并列,“又”:黑质而白章
表转折,“却”:奉厚而无劳
表递进,“而且”:广起夺剑而杀尉
表假设,“如果”: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表修饰:吾恂恂而起
表顺承,“就”:驾而宿于朝房
2、代词:通“尔”,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二、其
1、代词
人称代词:他(们)的: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自己: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指示代词:那(些);那(个):其中往来种作
其中的:择其一二扣之
2、副词:
表推测,大概:则其庶几乎
表反诘,难道:其孰能讥之乎
表期望,一定: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表婉商,可:汝其勿悲
3、连词:
表选择,还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表假设,如果: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4、助词:表音节:路漫漫其修远兮

三、且
1、连词
而且:河水清且涟漪
况且: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尚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2、副词
暂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将:不出,火且尽

四、所
1、代词:所+动词=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
作宾语:手之所触,肩之所倚(的地方)
此疾之所由生也(的原因)
作定语:所过屠者朱亥(的人)
约略估计之数,许:从弟子女十人所
2、固定结构:所以:
表原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原因)
表手段或凭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用来…的)
……的办法: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老百姓,就在于皇帝用什么办法去统治)

五、为
1、介词
被: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替:疱丁为文惠君解牛
向:如姬为公子泣
因为: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表时间:当:为其来也
2、动词
治理:为国者
担任: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认为:孰为汝多知乎
3、语气词:呢:何辞为?

六、以
1、介词
用: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在:予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2、连词 表因果:因为: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表目的 来:以光先帝遗德
表结果:孤违骞叔,以辱二三子
表顺承: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动词
认为:皆以美于徐公
行:戒奢以俭
4、副词:通“已”: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5、固定结构:以是,是以:因此: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七、因
1、介词
根据: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通过,由: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依靠:因人成事
沿袭:因遗策,蒙故业
2、连词
因为: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木
于是:相如因持璧却立
3、副词
就:侯王因谓公子曰
趁着:因利乘便

八、于
1、介词
在:战于长勺
向:赵氏求救于齐
同: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被: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连词:于是:(有时翻译成:在这时)于是余有叹焉

九、则
1、连词
就,表顺承: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却,表转折:芙蕖则不然
如果,表假设: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副词,加强判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十、之
1、代词,人(物、处所):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指示代词,这;这类;这些: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助词
表偏正,的:此五霸之伐也
取独: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宾语提前的标志:宋何罪之有
表时间,不译:顷之,持一象笏至
表音节,不译:寡人之于国也
3、动词:到,往:辍耕之垄上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1.用作代词。
(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
2.用作连词。
(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① 给予,授予。
与斗卮酒
② 结交。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③ 和、同、跟。
竖子不足与谋
④ 参加。
蹇叔之子与师
⑤ 赞许。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帮助。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⑥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来写作“欤”
1劝
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勉励,奖励)
2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
63-却
1相如因持壁却立(退,退回)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击退)
3却之为不恭(拒绝,推却)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6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
64-如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 ---去,往)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象,如同)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5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6其如土石何(如----何,对<把>---怎么办)
65-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
2若入前为寿(你,你的,你们)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假如,如果)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5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
66-善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为)
2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
5先主曰"善" (好,对)
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优点、长处)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 、处理好)
9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
66-少
1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数量小,不多。这里为少数人。)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不足,缺少)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少年,青年;年轻)
5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减、减少)
6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瞧不起、轻视)
67-涉
1楚人有涉江者(渡过)
2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进入,到)
4涉猎: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
68-胜
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
2刑人如恐不胜(尽)
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胜利,战胜,取胜)
4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胜过,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好的)
69-识
1相逢何必曾相识(懂得,认识)
2鄙夫寡识(知识,见识)
3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
70-使
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派遣,命令)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让)
3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
4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5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使者)
6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使命)
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71-是
1觉今是而昨非(正确,认为正确)
2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个,这样,这些)
3自信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表示肯定判断)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
5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是以:因此)
72-适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去)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顺从,适合)
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恰好)
5适为虞人逐(刚才)
6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同“谪”,被流放)
73-书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记下)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
4家贫,无以致书以观(书籍,书)
5拜送书于庭(国书)
74-孰
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哪个)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哪一个更……)
75-属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接,连缀)
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6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
7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
76-数
1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数目,数量)
2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几,几个)
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4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
5范增数目项王(屡次)
6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计算)

77-率
1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带领,率领)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78-说
1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讲)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言论,说法,主张)
3《师说》《捕蛇者说》(文体的一种)
4范增说项羽曰(劝说,说服)
5秦王不说(通"悦",高兴)
79-私
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与"公"相对)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3私见张良(私下,私密地)
4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利、私事)
5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私交、秘密的活动)
80-素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白色的生绢)
4素善留侯张良(向来,一向)
6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白色的,没有文采的)
81-汤
1臣请就汤镬(热水,开水)
2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汤药)
3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同"烫",用热水焐)
5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82-涕
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泪)
2士皆垂泪涕泣(哭泣)
83-徒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伙,一类人)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然,白白地)
3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不过)
4班白者多徒行(步行)
6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门人、弟子)
84-亡
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逃亡,逃跑)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丢失)
3今刘表新亡(死亡,死)
4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灭亡)
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通"无"没有)
85-王
1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国王)
2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王师:朝庭的军队)
86-望
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看,观察)
2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3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希望)
5在丁卯三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
87-恶
1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嫉妒)
2廉君宣恶言(丑,劣,不好的)
3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怎么,哪)
88-微
1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偷偷地,悄悄地)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不暴露,深奥)
3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小,微小)
6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小数名,寸的百万分之一,常喻指细小的事情)
89-悉
1赵王悉召群臣议(都,全)
2古之
90-相
1伯乐学相马(观察,审察)
2儿已薄禄相(容貌,貌相)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辅助)
4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宰相,丞相)
8于是舍人相与谏曰(一起)
治天下,至孅(xiān .细,小)至悉也(周全,详尽)

91-谢
1阿母谢媒人(推辞,谢绝)
2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认错)
3乃令张良留谢(辞别)
4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辞别)
5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6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
7及花之既谢(凋落)
8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请问)
92-信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诚实,忠诚,信用)
2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相信,信任)
3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使者,送信的人,此指媒人)
3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实在,的确)
4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随意,随便)
5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伸张)
6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信誓:真诚的誓言)
7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可靠的)
10言必信,行必果(守信用)
93-兴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兴起,发生)
2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发动,调发)
3大楚兴,陈胜王 (兴盛,复兴)
4遇游僧澄源至,兴甚浓 (兴致)
5夙兴夜寐 (起、起来)
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兴办、举办)
94-行
1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行走)
2赵王畏秦,欲毋行 (去,离开;前往)
3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实行;做)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行为,品行)
5白居易的《琵琶行》 古诗的一种体裁
95-幸
1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侥幸)
2大王亦幸赦臣 (幸而,幸亏)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宠爱)
4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皇帝到来)
5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希望)
96-修
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修理,整治)
2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修建,修造)
3邹忌修八尺有余 (长,高)
4掌修国史 (撰写)
5恐修名之不立 (美好)
6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修养)
97-徐
1不徐不疾 (迟缓)
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慢慢地、缓缓地)
98-许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答应,允许)
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期望)
3高可二黍许 (表示大约和数量)
4不知何许人也 (处所)
99-阳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阳光,太阳)
3周秦古玺,多作阳文 (出的,外露的)
100-要
1筑石寨土堡于要隘 (险要)
2张良出,要项伯 (同"邀",邀请)
3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相约,誓约)
4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 (希望)
5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总之)
101-宜
1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适宜,合适)
2诚宜开张圣听 (应当,应该)

2.用作连词。
(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① 给予,授予。
与斗卮酒
② 结交。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③ 和、同、跟。
竖子不足与谋
④ 参加。
蹇叔之子与师
⑤ 赞许。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帮助。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⑥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来写作“欤”
1劝
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勉励,奖励)
2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
63-却
1相如因持壁却立(退,退回)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击退)
3却之为不恭(拒绝,推却)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6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
64-如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 ---去,往)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象,如同)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5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6其如土石何(如----何,对<把>---怎么办)
65-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
2若入前为寿(你,你的,你们)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假如,如果)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5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
66-善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为)
2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
5先主曰"善" (好,对)
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优点、长处)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 、处理好)
9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
66-少
1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数量小,不多。这里为少数人。)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不足,缺少)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少年,青年;年轻)
5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减、减少)
6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瞧不起、轻视)
67-涉
1楚人有涉江者(渡过)
2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进入,到)
4涉猎: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
68-胜
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
2刑人如恐不胜(尽)
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胜利,战胜,取胜)
4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胜过,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好的)
69-识
1相逢何必曾相识(懂得,认识)
2鄙夫寡识(知识,见识)
3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
70-使
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派遣,命令)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让)
3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
4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5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使者)
6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使命)
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71-是
1觉今是而昨非(正确,认为正确)
2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个,这样,这些)
3自信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表示肯定判断)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
5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是以:因此)
72-适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去)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顺从,适合)
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恰好)
5适为虞人逐(刚才)
6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同“谪”,被流放)
73-书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记下)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
4家贫,无以致书以观(书籍,书)
5拜送书于庭(国书)
74-孰
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哪个)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哪一个更……)
75-属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接,连缀)
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6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
7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
76-数
1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数目,数量)
2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几,几个)
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4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
5范增数目项王(屡次)
6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计算)

77-率
1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带领,率领)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78-说
1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讲)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言论,说法,主张)
3《师说》《捕蛇者说》(文体的一种)
4范增说项羽曰(劝说,说服)
5秦王不说(通"悦",高兴)
79-私
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与"公"相对)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3私见张良(私下,私密地)
4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利、私事)
5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私交、秘密的活动)
80-素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白色的生绢)
4素善留侯张良(向来,一向)
6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白色的,没有文采的)
81-汤
1臣请就汤镬(热水,开水)
2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汤药)
3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同"烫",用热水焐)
5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82-涕
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泪)
2士皆垂泪涕泣(哭泣)
83-徒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伙,一类人)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然,白白地)
3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不过)
4班白者多徒行(步行)
6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门人、弟子)
84-亡
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逃亡,逃跑)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丢失)
3今刘表新亡(死亡,死)
4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灭亡)
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通"无"没有)
85-王
1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国王)
2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王师:朝庭的军队)
86-望
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看,观察)
2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3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希望)
5在丁卯三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
87-恶
1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嫉妒)
2廉君宣恶言(丑,劣,不好的)
3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怎么,哪)
88-微
1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偷偷地,悄悄地)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不暴露,深奥)
3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小,微小)
6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小数名,寸的百万分之一,常喻指细小的事情)
89-悉
1赵王悉召群臣议(都,全)
2古之
90-相
1伯乐学相马(观察,审察)
2儿已薄禄相(容貌,貌相)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辅助)
4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宰相,丞相)
8于是舍人相与谏曰(一起)
治天下,至孅(xiān .细,小)至悉也(周全,详尽)

91-谢
1阿母谢媒人(推辞,谢绝)
2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认错)
3乃令张良留谢(辞别)
4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辞别)
5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6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
7及花之既谢(凋落)
8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请问)
92-信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诚实,忠诚,信用)
2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相信,信任)
3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使者,送信的人,此指媒人)
3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实在,的确)
4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随意,随便)
5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伸张)
6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信誓:真诚的誓言)
7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可靠的)
10言必信,行必果(守信用)
93-兴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兴起,发生)
2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发动,调发)
3大楚兴,陈胜王 (兴盛,复兴)
4遇游僧澄源至,兴甚浓 (兴致)
5夙兴夜寐 (起、起来)
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兴办、举办)
94-行
1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行走)
2赵王畏秦,欲毋行 (去,离开;前往)
3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实行;做)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行为,品行)
5白居易的《琵琶行》 古诗的一种体裁
95-幸
1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侥幸)
2大王亦幸赦臣 (幸而,幸亏)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宠爱)
4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皇帝到来)
5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希望)
96-修
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修理,整治)
2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修建,修造)
3邹忌修八尺有余 (长,高)
4掌修国史 (撰写)
5恐修名之不立 (美好)
6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修养)
97-徐
1不徐不疾 (迟缓)
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慢慢地、缓缓地)
98-许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答应,允许)
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期望)
3高可二黍许 (表示大约和数量)
4不知何许人也 (处所)
99-阳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阳光,太阳)
3周秦古玺,多作阳文 (出的,外露的)
100-要
1筑石寨土堡于要隘 (险要)
2张良出,要项伯 (同"邀",邀请)
3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相约,誓约)
4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 (希望)
5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总之)
101-宜
1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适宜,合适)
2诚宜开张圣听 (应当,应该)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数词 量词 代词

  • 语文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大全。
  • 答:5 2019-06-19 文言文中实词与虚词的区别是什么? 8 2006-11-09 语文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是什么意思?? 98 2016-08-11 整理初一,初二文言文实词40个,虚词10个, 41 2008-07-18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大全(悬赏50分) 314 2008-11-07 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207 更多...

  • 初一的文言文实词虚词有哪些???
  • 答:内容预览:对于在文言文方面刚起步的初一学生而言,积累和归纳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下面就三个方面对第一册的文言文作简单的总结。一、文言虚词第一册的文言虚词主要掌握以下五个即可之其而于以1.“之”的用法和意义大致有:①用作代词,它(它们)、他(他们)、她(她们),所指代的人或物因具体...

  • 三峡文言文中的实词归纳
  • 答:三峡文言文中的实词归纳 自:在 连:连绵 略无:毫无 阙:通“缺”,中断 嶂:高大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自非:若不是 曦:太阳 夜分:半夜 亭午:正午 至于:到了……的时候 陵:小山坡 襄:上 或:有时 宣:传达 溯:逆流而上 沿:顺流而下 虽:即使 奔:飞奔的马 御:驾 以:认为 疾:...

  • 谁告诉我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实词整理啊,最好是七年级全册,但要分开...
  • 答:七年级语文课本文言实词整理每个字都有例句,你自己一看即能分辨出上下册来,只能做到这一步了:一、适1.到---去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2.好,出嫁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3.顺从,适合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4.恰好从上观之适与地平5.刚才适为虞人逐6.同“谪”,调发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7.流放,贬取又以适去,...

  • 初一、初二的文言文中实词有哪些?虚词有哪些?
  • 答: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

  • 文言文实词虚词怎么找
  • 答:但在语文试卷里文言文绝对不是难点,下点功夫,任何人都能学好。 不要有为难情绪。文言文难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言虚词难以把握。 由于大多数文言虚词是从实词中借用或虚化而来的,因此.文言文中某个词有时是虚词,有时又是实词。这是区别和确认虚词的一个难点.此外,同一个虚词在具体的语言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

  • 七上文言文10个词语
  • 答:学好文言文,对于字词特别是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一定要牢记。多读些文言文(不要看翻译,自己揣摩意思)。强烈建议你去读《史记》如果你能够把《史记》当做小说来读了,那么不要说中考,就是高考的文言文都手到擒来。 如果有文言文方面不懂得,可直接联系我。 2. 七年级文言文字词整理,谢谢 木兰诗 (二)、重点字词解释...

  • 文言文一百二十个实词
  • 答:5. 高中语文120个古文实词 高中120个文言实词汇总(百度限字数,先发这些)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为120个。 实词的义项比较多,记忆起来比较困难。推导大都从词的本义或古代最常见的意义出发,其它的义项则说明它与本义的关系,这样实词的义项就形成了一个网络,很方便记忆,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失为学习实词...

  • 人教版7年级上册语文言文实词归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_百度知 ...
  • 答: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文 《世说新语》古今异义 1:儿女古义:子侄辈,指家中的年轻一代人今义:指子女 2:因 古义:趁,乘,凭借今义:因为 3:文义古义:诗文 今义:文章的意思 4.去 古意:离开 今意:到、往 5.委 古意:丢 下、舍弃 今意:委屈、委托 6.顾 古意:回头看 今意:...

  •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
  • 答:★ 初中七年级语文复习计划归纳 ★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总结 ★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总结 ★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 ★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 ★ 2020中考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点大全 ★ 初中语文40个文言文常考实词 ★ 初中七年级语文《世说新语两则》经典教案...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