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论语的核心思想 论语的中心思想

2024-05-31m.verywind.com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仁和礼。
仁和礼的本质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国社会的实质就是一个关系社会,所以在中国传统社会,“仁”和“礼”显得特别重要。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论语》的核心精神是仁。
“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仁者爱人”。爱人就是亲近友爱、善待他人。爱人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①倡导性要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②劝诫性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
“仁”的观念表现为各种道德行为:
对父母为孝;
对兄弟为悌;
对朋友为信;
对国家为忠;等等。
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把“仁义”作为道德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 《论语》的中心思想
  • 答: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

  • 论语的核心思想如何体现的
  • 答:核心思想是:“仁”,“礼”。“仁”,论语的主要思想,“儒学”即“仁学”,《论语》的“仁”即“仁德”,它蕴含了君子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行和个人修养。其中包括孝、忠、信、直、怒、其他等。“礼”,仁是人们心中的道德情感和要求,礼是外在的表现,礼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孔子以礼相俩规定人,...

  •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贯穿整本书的是什么?
  • 答:“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说,在现代的主要代表是匡亚明先生,这里就想以匡先生的观点为例来探讨。 我们都知道,孔子所生活的年代是春秋时期,正是周王朝的末期,所谓“礼崩乐坏”的时期。这个时期民风日下、世态炎凉、诸侯混战,那么,孔子少贫就不难理解了。现在我们谈中华文明...

  • 论语十二章思想核心是什么?政治上主张是什么?鼓励人们什么
  • 答:论语的思想核心是“仁”,也就是爱人。主张与人为善,以礼相待,人际和谐。实现的途径是“忠恕”之道,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在政治上的主张是礼治,“礼之用,和为贵”,其最高社会理想是建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 请简述《论语》作者孔子的思想核心及文化学术主张?
  • 答: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即“爱人”,并强调“仁”必须以“礼”为规范。他提出了正己、爱民、富民、教民、举贤、使能、德治等治理国家与社会的原则。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品德和才能,以达到国家治理和社会和谐的目的。他也十分重视音乐、诗赋等文化学术方面的成就,认为...

  • 简述 论语 的主要思想内容
  • 答:《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

  • 儒家的仁爱思想主张是什么
  • 答:仁爱是《论语》的核心思想。儒家的仁爱包含了三个大的层次:以家庭为体系的爱、以社会为体系的爱和以宇宙为体系的爱。这三个体系内的爱是相互联系的,并且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即儒家“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伦理学说的根本。《论语》中的“仁”内涵丰富,究其...

  • 《论语》所记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 答:孔子思想核心的问题,是孔子研究中的最大问题。理论界对此的说法已不下十种,几乎穷尽了孔子思想的全部范畴,如:“礼”说,“仁”说,“忠君”说,“三纲”说,“孝”说,“仁孝”说,“忠恕”说,“中庸”说,“仁恕”说等,其中以“礼”说和“仁”说的影响较大。 一、“礼是孔子思想核心”说之商榷 “礼是孔子...

  • 论语的思想精髓是什么
  • 答:《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和对话集合,包含了孔子的教诲和对人生、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思考。其思想精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仁爱:《论语》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认为仁是为人之本,是一种广泛的爱和善良的品德。孔子提倡人们对他人体恤关怀、以德化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人伦和...

  • “论语”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 答:因此,夫子是无法“淡定”的,而恰恰是嫉恶如仇、忧国忧民、心急如焚、热诚似火和极不淡定的,其漂泊的一生及其一以贯之的政治主张足以说明。然而在于君这里,孔老夫子的这些思想性格及其强烈的涉政从政意识不见一丁点儿影子。教授如许“心得”不知是否有违夫子初衷---否则,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