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史上的李广究竟得罪了谁为什么就难封了呢?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典故。

2024-06-02m.verywind.com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究竟表达了什么含义呢?~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诗出自初唐诗人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写的人都是汉代的著名将军。
冯唐非常有才干,但是他的机遇不好。因为年轻的时候,遇到的帝王是喜欢老成持国的汉文帝,因此年轻的冯唐备受偏见。虽然冯唐为人正直、无私,但是多次受到排挤。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汉武帝喜欢热血沸腾,敢闯敢杀的年轻人,冯唐又因为敢于直言,多次被罢官。经常被放在冷板凳上。直到头发花白,也得不到升迁。后来,匈奴人屡屡犯边,汉武帝广征人才,有人推荐冯唐。可惜啊!此时的冯唐,已经近九十多岁了,有心无力,报国难酬!可见,冯唐的机遇的确不好。

李广,就更不用说了,打了无数的仗,但是关键的时候,总是没有好的消息。所以,一直到李广自杀,都有没有封侯拜相。诗人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来表达岁月的流失之快,同时表达了自己内心抑郁不得志的心境。

王勃将冯唐、李广放在一起描述,看似在写别人,其实是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悲愤。王勃时候初唐四杰之一。自幼便显示出聪慧的气质,在《滕王阁序》中,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传承千古。就是这样一位才子,很快就得到了朝廷的认可。

但是,后来也犯了一些及其幼稚的错误,最后在去交趾探望父亲途中,落水而亡,时年27岁。唐高宗闻之,连胜叹息:可惜可惜可惜!

冯唐易老的典故:早在汉文帝时,就做上郎官的位置了。但是因为其性格太耿直,说话直来直去,一直得不到升迁的机会。有次汉文帝到郎官署“慰问”。因为郎官的年龄都相比较小,只有冯唐“满脸褶子”。
汉文帝到了冯唐跟前“慰问”一番,当得知冯唐老家是代郡人,汉文帝显得温和许多。因为汉文帝没有做皇帝之前,他老爹刘邦给他的封地就是代郡,算是“半个老乡”。
汉文帝就问冯唐:以前在代郡时,身边人一直给我说你们老家的李奇很厉害,打仗从来没输过,你听说过他吗?冯唐随口来了句:他厉害?他可比李牧,廉颇差远了。我们冯家和李家有几代人的交情,所以我非常清楚。
虽然不高兴,但是汉文帝还是说了句:如果让我拥有李牧,廉颇这样的帅才多好啊,哪里还怕他匈奴人骚扰?冯唐耿直的性格出来了,说到:臣担心陛下就算拥有这些人才,也不一定会用他们。听完这句话汉文帝拂袖而去。本来看你有才华,又是“半个老乡”想提拔你,谁知你个“刺头”当众“怼”我?
幸亏汉文帝是个仁慈皇帝。这件事过后没多久,汉文帝又召见冯唐问他为什么说寡人不能善用“帅才”?冯唐回答:古时候帝王让将军领军征战,出征前都会“拜将”。
甚至临行前会扶着大将军的车辇嘱咐:此去,对外的作战全部由将军一人决断,得专征权。代表皇帝行使权利。所以君臣齐心,无往不利。而我听说云中郡守魏尚把云中治理的很好,能灵活运用军民,抵御匈奴入侵,使匈奴人不敢正面袭击云中,却因为小错误被革除职务,接受审判。所以我才说陛下不会用人,请恕罪。
汉文帝一听有道理,随后让冯唐持节恢复了魏尚的职位,并因此加封冯唐为车骑都尉。但是,到了汉景帝时,冯唐不知是什么原因被罢免官职,估计还是因为“脾气太臭”。
又到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时代,他非常欣赏冯唐的才华,于是就派人召冯唐进宫准备授予官职。可是当时的冯唐已经九十岁的高龄了,再也没有精力为国效力……这就是冯唐易老的典故。
李广难封的典故:汉文帝时,面对匈奴的进攻,李广就展现了其勇猛的一面,获封郎官。汉文帝称赞他说:你呀,就是错生了时代。如果在高祖时代,你一定能封个万户侯。
后来到汉景帝时代,李广跟随太尉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立有大功。却因为不识时务,私自接受梁王刘武授予的“大将军印”。引起汉景帝的不满,所以没有封赐李广。
汉武帝时,李广虽多次攻击匈奴有功,但是在汉武帝眼里他一直都是“功过相抵”。作战时,身先士卒,勇猛异常。每次大战下来,“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用汉武帝的说法就是“打仗不用脑子”。何况,在对匈奴作战中,有次全军覆没,自己也被生擒。凭借自身优点,才得以脱身。
这对于将军来说是个大罪,最后花钱赎罪削去官职,赋闲在家。所幸知人善任的汉武帝知道李广的“苦劳”与迫切立功的心理,给他个机会。让李广担任前将军,随卫青,霍去病讨伐匈奴大单于。卫青命李广部于东路拦截。可惜没有向导的李广迷失了方向,错失了大破匈奴大单于的最佳时机,最后感慨自己一生。
以前跟随自己的部下许多都被封侯,甚至自己最小的儿子李敢也被封为关内侯。而自己奔劳一生,却无封侯之日。随后羞愧自杀……这就是李广难封的典故。

扩展资料
【成语名字】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成语拼音】féng táng yì lǎo ,lǐ guǎng nán fēng 。
【成语释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两个典故。冯唐易老,形容老来难以得志。李广难封,是指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成语出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一句诗词,出自唐·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一句。
“初唐四杰”的王勃因《檄英王鸡》得罪了唐高宗而被放逐,他到交趾探望父亲路经洪州,恰逢重阳节。洪州都督阎伯屿大宴宾客,吟诗作乐。王勃在席上即兴作《滕王阁序》感慨自己:“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墓位于天水市城南石马坪。李广墓建于何时,史无记载。这座李广墓是衣冠冢墓,墓地有高达6米的碑塔一座,塔前有祭亭三间,均为三十年代初建造,垣墙大门额题“飞将佳城”。墓地祭亭门前有两匹汉代石雕骏马,造型粗犷,风格古朴,但现已磨损残缺,略具形式了,石马坪也因此而得名。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王勃以此感叹命途多舛的人生。

李广的命运十分坎坷,空有一身本领,却长期不受到认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李广赞许有佳,夸他本领高强。令人遗憾的是,这位能人却无法获得认可,无法封侯拜将,这是世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

李广是一位充满传奇的英雄,他战功赫赫,打得匈奴不敢再侵犯汉朝领土。唐朝诗人王昌龄是这样称赞李广将军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李广将军的威名足以镇住胡人,让他们不敢再逾越阴山一步。这是对李广的最大肯定,也表达了作者的怀念之情。除此之外,高适也怀念飞将军:“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飞将军生于汉武帝积极向外扩张时期,他于匈奴人打了不下七十场战役,扬名漠北,却得不到汉武帝封侯赐爵的奖励,那么,这是为何呢?

后世有如下的看法:

第一种说法是李广杀害了很多投降的战士。其实,李广对于自己不能封侯赐爵的事情也耿耿于怀,于是,向当时比较有名望的王朔请教。王朔道出了实情:李广在陇西担任太守之时,曾杀害过八百名前来归降的羌人!杀害归降的将士,这种事情在当时属于非常严重的过错。

这种说法由于有确凿的文字证据,使得它在日本学术界十分流行。但在国内就不是这样的,因为人们会觉得这只是一家之词。

第二种说法是李广杀害了霸陵亭的都尉。李广有一次因为打了败战丢掉了将军一职,当晚,他从霸陵亭经过,而负责管理这里的都尉却不开门。霸陵尉当时已经喝醉了,自然没有将昔日的将军放在眼里,执意不让他过去。李广有些怀恨在心,等他官复原职后,他故意打压霸陵尉,甚至找了个理由将其杀害。

明人董份说过:“广不能忘一尉之小憾,乃知功名不成,非特杀降也,亦浅中少大度耳,其不侯故宜。”这种说法似乎没有说服力,毕竟,这只是局部的情况,我们还没有看到全貌。

第三种说法是李广治军不严。宋人何去非说过:“广之治军,欲其人人自安利也,至于部曲顿舍,警严管摄,一切驰略,以便其私而专为恩,所谓军之纪律者,未尝用也。”其实,治军的严厉也是相对而言的。程不识是跟李广同一时期的将军,他统兵就非常严厉,将李广给比下去了。

司马迁认为李广和程不识都是一样的名将,但是,后人可不这么认为。南宋人叶适认为:李广用兵与他人不同,不能用常规的规律来形容它。明人王船山认为:李广善于攻伐,而程不识善于固守,他们是不一样的。

第四种说法是李广乃常败将军是也。司马迁说过:“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显然,他们是认为李广没有什么战功,而没有机会封侯赐爵。

但现代的学者却不这么认为。

《史记》中对于李广参与战役的记录并不多,里面更多描述的是李广的悲情人生。这是司马迁有意为之,他想塑造的就是悲情色彩的李广。李广一生战功无数,司马迁自己也将其称为名将,而匈奴人更加敬畏李广,他怎么会是常败将军呢?

这明显不合理!

第五种说法是李广不是一个军事全才。这其实是对前一种说法的修正,持这种说法的人认为:李广虽然是一员猛将,但却不善于谋断,常常轻敌冒进,导致其败多胜少。因此,他没办法封侯赐爵。其实,这种说法是有漏洞的。汉朝时期,比李广逊色的将军也有封侯赐爵的,所以,这不是主要原因。

第六种说法是汉武帝对他的偏见及卫青将军对他的打压。这种说法在唐朝就比较盛行,人们将“李广难封”归结于汉武帝。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李广因为前面几次战役都失败了,引起了汉武帝的不满,开始对他产生不信任。甚至,在李广的最后一次战役中,汉武帝特意嘱咐卫青,不要让李广获得首功。

卫青本来就不怎么看中李广,他借此机会,有意刁难李广。卫青用公孙敖来取代李广前军将军的位置,使得李广后来出现触犯军规的事件,李广自杀谢罪。这种说法跟前面五种说法不同,它能够从当时的政治、军事环境上进行分析,视野开阔,可信度较高。但是,人们还是心存怀疑。

所以,不管怎么说李广都是一位非常有争议的将军。

有人说,李广是因为杀敌不足,才无法封侯的。汉朝时期,军队是以割首记战功的,李广虽然经历了很多战役,在割首方面却远远不如卫青和霍去病,因此,他很难获得认可。

但就算有各种理由,李广将军在后世的地位还是很高的。

唐朝建中三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前将军北平太守李广”。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李广。 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李广亦位列其中。



李广虽然征战多年,对朝廷忠心耿耿,也打过几场胜仗,但是他没有特别大的军事上的胜利,所以朝廷就没有给他封侯。

李广几次迷路耽误战机,差点影响全局,没被处死已是奇迹,不是他得罪谁,而是大家对他太宽荣了

李广没有得罪谁,只是李广当时并不出名,前期有卫青,后期有霍去病压着他,因此没得到皇帝赏识。

李广得罪了汉武帝。因为李广虽然有威名,但屡屡在关键战役中掉链子,惹得汉武帝很不满。

  • 古时有一句著名的话“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为何李广将军难封?
  • 答:”出自唐代王勃的《秋日登弘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其中,冯唐易老,指的是冯唐容易老去,但却很难实现他的保家卫国,辅佐君王的抱负,多形容难以得志;李广难封,指的是李广作战无数有功劳在身,却没能够封官进爵,多形容身服功名利禄,却不能添爵封侯;两者都是无法实现心中所愿,不得重用的人。李...

  •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答:“冯唐易老”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冯唐列传》,“李广难封”的典故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冯唐易老:冯唐是一位国家大臣,在汉文帝时期,就做到了上郎官的官位。但是因为其性格太耿直,所以时时处处遭到排挤,到年事已高也没有升迁。后来冯唐抗击匈奴有功劳,可因为疏忽而多上报了8个首级的斩获,...

  • 「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什么意思?
  • 答:历史上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 ”李广难封”我们知道,李广是汉武帝时期非常有名的将军,被称为「 ”飞将军”,一生战功赫赫,威震敌胆,可到死都没能封侯。连李广的儿子李敢,并不怎么出名,也没什么大功绩,都被封为关内侯,而李广却没能获封。 汉武帝不给李广...

  •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为何这样说?
  • 答:千百年来,人们提出种种看法。有人说是他命不好,王维《老将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有人说他虽然作战勇敢,但不善用兵,缺乏政治头脑和治军才能。“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只是古代的读书人从历史中撷取的两个实例,用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 李广难封是什么原因?在李广自己还是卫青?
  • 答:当然在他自己。所谓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其实最应该承担责任的,就是主人公本人。冯唐和李广都是史上著名的人物。尤其是李广,更博得了飞将军的美名,获得无数的同情与掬泪。冯唐易老,那是没有得到重用,好端端的一个人才,被完全搁置了,撂荒了,这才造成如此后果,待到想招人家的时候,早已是...

  • 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的典故
  • 答:李广难封:李广一生屡经磨难,战功卓越却未得封爵。但是这样一个名将,在连年用兵、军功易得的汉武帝时代,居然没有博得封侯。用以慨叹功高不爵,命运多舛。同“李广未封”。出处:唐代文学家王勃的《滕王阁序》。原文节选: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意思是什么?
  • 答:“李广难封”的典故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与从弟李蔡俱事汉,“蔡为人在中下,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后遂用“李广难封”“李广未封”“李广不侯”等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汉代名将李广英勇善战,才略过人,一生与匈奴打了大大小小70多...

  •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什么意思?
  • 答:李广难封:李广一生屡经磨难,战功卓越却未得封爵。但是这样一个名将,在连年用兵、军功易得的汉武帝时代,居然没有博得封侯。用以慨叹功高不爵,命运多舛。同“李广未封”。出处:唐代文学家王勃的《滕王阁序》。原文节选: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 为何都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话有什么典故?
  • 答:“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这句话是说冯唐的年龄大了所以难以得志,李广虽然为西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却是时运不济,难以封侯,王勃借用这两人的坎坷命运表达了自己未得到重用的愤懑之情。冯唐在文学方面的才华造诣很高,不过性格过于耿直,一直未能等到升迁的机会,李广是...

  • 你们怎么看待李广这个人呢?
  • 答:"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中国历史上感叹怀才不遇的名句,其中“李广”就是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著名的抗匈将领李广。李广出身名门、骁勇善战,最后却落得自杀的悲剧下场,所以他的命运历来为人感慨,有人甚至把他的不幸归结于汉武帝偏心外戚,这显然是不够客观的。李广是陇西郡成纪县人,他的先祖李信就曾...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