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六国论特殊句式 求特殊句式的解(六国论 苏洵)

2024-06-01m.verywind.com
苏辙 李桢 六国论 中的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词 通假字 特殊句式~

一、 一词多义
以:
1、秦以攻取之外 ( 用,凭 )
2、以有尺寸之地 (才,可用而代替 )
3、举以予人 ( 来)
4、以地事秦 ( 用)
5、苟以天下之大(凭借)
之:
1、较秦之所得,秦之所大欲,以有尺寸之地(结构助词,的 )
2、子孙视之不甚惜 (代词,土地)
3、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 的)
4、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之 ”指奉秦之物,后一个“之”指赂秦各国。 都是代词。 )
5、此言得之 (代词,指代上面的道 理)
而: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因果 承接)
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可是 ,表示转折)
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就, 承接关系)
4、二败而三胜(递进)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然后: 这样以后。
兵:
1、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2、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3、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
暴:
1、暴霜露(动词,曝露)
2、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 酷)
事:
1、以地事秦 (动词,侍奉)
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 情)
犹:
1、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
2、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 仍然,还)
始:
1、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2、始速祸焉(副词,才)
向:
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 如果)
2、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二、古今异义
1、其实:古义:它的实际数量 今义 :实际上
2、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 父亲的父亲
3、至于:古义:以至于。今义:表 示到达某种程度
4、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 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5、故事:古义:旧事,前例 今义: 文学体裁的一种
6、智力:古义:智谋与力量 今义: 指人类思考能力与认知水平
7、然后: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用 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句首,或一段的 开头,表示某一行动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 生或引起另一行动或情况,有的跟前一分 句的“先”、“首先”相呼应
8、与:古义: 结交 今义:和
9、速:古义:招致 今义:速度
10、不行:古义;到```地方去 今义: 不可以

三、特殊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用“非”表示的否定判断句)
六国:指战国时的齐、楚、燕、韩、赵、 魏几个诸侯国。 兵:武器 单独看,这个句子翻译为“六个诸侯国家 破国亡,不是他们的兵器不锋利,也不是 打仗不得法”。它同下文“弊在赂秦”一起 ,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简 捷明快。
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也”式判断 句)。 与:亲附、亲近。 嬴:秦王的姓。 单独看,这句翻译为“是因为齐国结交秦 国却不帮助其他五国”。它提示了齐国灭 亡的原因。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所……”式被动句) 如此之势:泛指“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 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和“以赂秦 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 奇才,并力西向”的大好形势。
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劫:胁迫、挟持。 这句翻译为“有像这样不需贿赂秦国就能 战胜秦国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聚的威 势所挟制”。作者在这里抨击了六国治国 方略,揭示其“破灭”的根源。
4、洎牧以谗诛。(被动句) 洎:及,等到。 以:因为,由于。 单独看,这句翻译为“等到李牧因为谗言 诛杀”。其实,句中主语“牧”是“诛”的被动 者,而不是“诛”的施动者,这是一种意念 上的被动。因此这句最好还是翻译为“等 到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
5、赵尝五战于秦。(倒装句,介宾结构的 状语后置) 尝:曾经,过去,时间副词。 于:同、跟,和“秦”一起构成介宾结构, 作“战”的补语。 这个句子理解时要把后置的状语提前,翻 译为“赵国曾经五次同秦国作战”,语意就 顺了。
扩展资料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
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实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贵族占有大量土地,社会矛盾尖锐。
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六国论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句,应视为被动句。这样理解“不仅上下文意通顺”,而且有理有据,当然,把“为秦人积威之所劫”理解为“成为秦人积威所劫之对象”,也可以说得通;甚至连“为人所杀”也无妨理解为“成为别人杀戮的对象”

1.赵尝五战于秦 介后 2.洎牧以谗诛 被动 3.齐人勿附于秦 介后 4.斯用兵之效也 判断 5.其势弱于秦 介后 6.苟以天下之大 定语后置 7.破灭之道也 判断 8.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省略句 9.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判断句 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省略句 1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省略句 12.至丹以荆卿为计 省略句 1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被动+省略 14.是又在六国下矣 判断句

《六国论》是宋朝苏洵的著作。
全文如下: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 急求语文文言文专家帮忙整理一下苏辙的六国论的文言句式,实虚词,通假...
  • 答:(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先例,旧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两次 今义:又,又一次 (7)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8)刺客不行 古义:不去行刺 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 7、则吾...

  • 文言文句式特点有哪些?
  • 答: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如: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古...

  • 语文古文中,如何区分特殊句式,如: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等._百度...
  • 答:(《六国论》)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

  • 文言文特殊句势的判断
  • 答: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

  • 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有哪些?
  • 答:④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司马光《赤壁之战》),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二、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

  • 文言文中,有哪些特殊句式 求详解
  • 答: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

  • 文言文特殊句式
  • 答:常见的固定句式如下: 1)"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2)"……之谓也、其……之谓也(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例如: 闻道百,以为莫己...

  • 如何判别特殊句式
  • 答: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特殊句式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省略句式、疑问句式、否定句式等。一、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这是文...

  • 求人可使报秦者句式是什么 属于哪种特殊句式
  • 答:《李凭箜篌引》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 2)、中心词+之+形容词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 古文《六国论》优质课教案
  • 答:本文以借古讽今的手法,运用对比、类比推理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的方法,充分论证了六国破亡的原因,劝谏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以六国为借鉴,对辽、西夏的侵犯奋起反抗。苏洵《六国论》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论断斩钉截铁,巧妙地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四、字词句梳理 特殊句式: 1、六国...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