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陋室铭》《岳阳楼记》第5段都以问句作结,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陋室铭和岳阳楼记的思想情趣有什么不同

2024-06-03m.verywind.com
《西江月》《观沧海》《陋室铭》《次北固山下》《论语十则》《岳阳楼记》《爱莲说》《静夜》《天上的街市~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宋
原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西。   “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别枝:斜枝。   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同:现。   别枝:斜枝   【译词】   明月照射斜枝上的喜鹊,使它惊飞不安,   一阵阵的蝉叫,被半夜的清风传来耳畔。   稻花的香气,送来丰收的信息,   高唱丰年之歌,蛙声连成一片。   七八个星星,闪烁在远处天边,   两三点雨滴,洒向山峰的前沿。   往日,社林旁边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   转过溪边石桥,突然出现面前。
赏析
  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它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这首词反映了辛词风格的多样性。   上片写晴,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三、四两句承上,作者抓住夏夜农村最具有特点的事物,进一步加以生发。因为夜里的能见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来摄取,有时还要靠嗅觉和听觉这些器官来加以捕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从嗅觉和听觉这两方面来加以描写的。这是词中的主脑,是笼罩全篇的欢快和喜悦心情产生的根源之所在。上片虽然写的是夜晴,但却已经埋伏着雨意了。有丰富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似乎可以从“稻花香”里,从“蛙声一片”之中嗅到和听到骤雨将临的信息。   下片笔锋一转,进入写雨。但写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首句写远望之所见:“七八个星天外”,说明乌云四起,透过云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这境界,与上片的气氛已有很大的不同了。第二句;“两三点雨山前”,写的是骤雨初来,大雨将至的信息。既然,雨滴已经洒向山前,那么紧接着便会洒向山后的。作者的心情转而有些惶急了,于是很自然地引起想快些赶路或寻地避雨的心情。第三、四句写的就是这一心理活动:“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叨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据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这该叫人多么高兴阿!   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观沧海   曹操(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诗词鉴赏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陋室铭   唐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山不在于它的高低,只要有神仙了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它的深浅,只要有龙就灵异了。这是一间陋的屋子,只是我(陋室主人)的品德而声名远播。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学识渊博的学者,来往的没有学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览佛经。没有嘈杂的管弦乐扰乱(我的)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是因为主人有名,都受到了人们的敬仰)。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本文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体现作者交往之雅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体现作者活动情趣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全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

次北固山下   [唐] 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注释译文
注释
  本诗选自《全唐诗》。   1.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2.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北临长江。   3.客路:旅途。   4.青山:指北固山。   5.绿水:长江   6.前:向前航行。   7.平:涨平,潮水涨得与岸齐平。   8.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9.风正:风顺(而和)。   10.悬:挂。   11.海日:海上的旭日。   12.残夜: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夜将尽未尽的时候。   13.旧年:未尽的一年。   14.江春入旧年: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到。   15.乡书:家书(家信)。   16.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17.边:唐代口语,义同“处”,泛指某处。   18.归雁洛阳边: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本诗全意: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早春年底就春风拂面。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主题归纳
  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

岳阳楼记 北宋范仲淹
原文
  庆历四年(2)春,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3)。越明年(4),政通人和(5),百废俱兴(6)。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7),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8)。   予观夫(fú)巴陵胜状(9),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10),横无际涯(11);朝晖夕阴,气象万千(1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13),前人之述备矣(14)。然则北通巫峡(15),南极潇湘(16),迁客骚人,多会于此(17)。览物之情,得无异乎(18)?   若夫(fú)霪雨霏霏(19),连月不开(20);阴风怒号(háo)(21),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22),山岳潜形(23);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24);薄(bó)暮冥冥(25),虎啸猿啼。登斯(26)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chán)畏讥(jī)(27),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28)。   至若春和景明(29),波澜不惊(30),上下天光,一碧万顷(3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32),岸芷(zhǐ)汀(tīng)兰(33),郁郁(34)青青(qīng)。而或长烟一空(35),皓月千里(36),浮光跃金(37),静影沉璧(38);渔歌互答(39),此乐何极(40)!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41),宠辱偕(xié)忘(42),把酒临风(43),其喜洋洋(44)者矣。   嗟(jiē)夫(fú)(45)!予(yú)尝求古仁人之心(46),或异二者之为(47),何哉(zāi)?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8);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49);处(chǔ)江湖之远则忧其君(50)。是(51)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52)乎。噫(yī)!微斯人, 吾谁与归(53)?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编辑本段译文
  庆历四年(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全部都兴盛起来

。于是重新修建了岳阳楼,扩增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滕子京)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上。(它)衔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长江的江水,水波浩浩荡荡,水流大而急,宽阔无边。早上阳光照耀,晚上乌云蔽天,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那么这里向北直通巫峡,向南直达潇水和湘江,贬谪迁移的官员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连绵的雨繁密的样子,好几个月不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迫近傍晚天色昏暗,只听见虎在咆啸和猿在悲啼。(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的感觉,担心别人说自己的坏话害怕别人讥讽自己,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十分悲伤。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湖岸上和沙洲上的花草,香气浓郁,草木茂盛。而有时湖面上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歌互相唱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感到心境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耻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在野),则替君主担忧。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编辑本段注释
  (1)选自《古文观止》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死后谥(shì)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现江苏省吴县)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岳阳楼在湖南岳阳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2)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3)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滕子京降职任岳州太守。滕子京,名宗谅,子京是他的字,范仲淹的朋友。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官。巴陵:郡名,即岳州,治所在今湖南省岳阳市。   (4)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1045)。越,经过。   (5)政通人和:政事通顺,百姓和乐。政,政事;通,顺利;和,和乐。这是赞美滕子京的话。   (6)百废具兴:各种该办而未办的事全都兴办起来。废,各种荒废的事业。具,通“俱”,全,皆。兴,兴办。    (7)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乃,于是;就,副词。增,扩大。旧制:原有的建筑规模。   (8)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作文,创作文章。以,用来   (9)予观夫巴陵胜状:夫,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胜状,胜景,好景色。一:全。胜:好。   (10)衔(xián)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衔,衔接。吞,吞纳。汤汤(shāng):水流大而急。 (11)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横:广远。际涯:边。(际、涯的区别:际专指陆地边界,涯专指水的边界)。   (1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朝,在早晨,名词做状语。晖:日光。阴,阴暗。气象,景象。万千,千变万化。   (1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这。则,就。大观,雄伟壮丽的景象。   (14)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前人之述,指上面说的“唐贤今人诗赋”。备,详尽,完备。矣,语气词“了”。之,的。   (15)然则北通巫峡:然则:虽然如此,那么。北: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16)南极潇湘:南面直达潇水、湘水。潇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南,向南。极,尽,到……尽头。    (17)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迁客,被贬谪流迁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会,聚会。于,在。此,这里。(18)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观赏自然景物的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览,看,观赏。得无……乎,莫非……吧,大概……吧。异:不同。   (19)若夫霪(yín)雨霏霏(fēifēi):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下文的“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论述。“若夫”近似“像那”。“至若”近似“至于”“又如”淫(yín)雨,连绵不断的雨。霏霏(fēi),雨(或雪)繁密的样子。霪,过多。   (20)开:原意指解除,本文中指天气放晴。   (21)阴风怒号(háo),浊浪排空:阴,阴冷。号,呼啸;浊,浑浊。排空,冲向天空。   (22)日星隐曜(yào):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曜,光辉,光芒。   (23)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岳,高大的山。潜,隐没。形,形迹。   (24)樯(qiáng)倾楫(jí)摧:桅杆倒下,船桨折断。樯,桅杆。楫,船桨。倾,倒下。   (25)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冥冥:昏暗的样子。   (26)斯:这,在这里指岳阳楼。   (27)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则,就。有,产生……(的情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别人说坏话,害怕别人批评指责。去,离开。国,国都,指京城。去国,离开京都,也即离开朝廷。畏,害怕,惧怕。忧,担忧。谗,说坏话。讥,指责。   (28)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萧然,萧条的样子。感,感慨。极,到极点。而,表示顺接。者,代指悲伤感情,起强调作用。   (29)至若春和景明:如果到了春天气候暖和,阳光明媚。春和,春风和煦。景,日光。明,明媚。   (30)波澜不惊: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惊,起动。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31)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一、全。万顷,极言其广。   (32)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在水中游来游去。沙鸥,沙洲上的鸥鸟。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锦鳞,指美丽的鱼。鳞,代指鱼。游:指水面浮行。泳,指水中潜行。   (33)岸芷(zhǐ)汀兰: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芷:香草。汀:小洲。   (34)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35)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而或,有时。长:大片。一,全。空:消散。   (36)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照耀千里。   (37)浮光跃金:波动的光闪着金色。这是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    (38)静影沉璧:湖水平静时,明月映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块玉壁。璧,圆形的玉。这是写无风时水中的月影。   (39)渔歌互答:渔人唱着歌互相应答。答,应和。   (40)何极:哪里穷尽。极:尽头。   (41)心旷神怡:心情开朗,精神愉快。旷,开阔。怡,愉快。   (42)宠辱偕(xié)忘:荣耀和屈辱都忘了。偕,一起。宠,荣耀。辱,屈辱。   (43)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就是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临,面对。   (44)洋洋:高兴得意的样子。   (45)嗟(jiē)夫:唉。嗟夫为两个词,皆为语气词。   (46)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曾经。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心,思想感情(心思)。   (47)或异二者之为:或许和以上两种人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异,不同于。为,这里指心理活动。二者,这里指前两段的“悲”与“喜”。   (4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为互文)。以,因为。   (4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在朝中做官担忧百姓。意为在朝中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下文的“进”,即指“居庙堂之高”。   (50)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意思是远离朝廷做官。下文的“退”,即指“处江湖之远”。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51)是:这样。进:在朝廷做官。退:不在朝廷做官。   (52)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其:指“古仁人”。必:一定。   (53)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微,没有。斯人,这样的人。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中心思想
  这篇记叙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主题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一提起岳阳楼,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想起千古名臣范仲淹,千古名文《岳阳楼记》, 想到其中表明范仲淹宽阔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还会赞颂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生活态度。可以说,人们把太多的目光和关注给了范仲淹,而很少会有人想到功不可没的滕子京。 既是自勉,又是与友人共勉



爱莲说 北宋周敦颐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 甚(有的版本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y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和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钟爱菊花。自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十分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被淤泥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而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空心)的,外形是挺直的,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亲近而轻慢的把玩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人;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人。唉!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后就很少听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爱牡丹的人,当然人很多了。

《爱莲说》北宋学者周敦颐作品,是一篇议论散文。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周敦颐与沈希颜、钱拓共游雩都(今江西省于都县)罗岩,有诗刻石。后来沈希颜在雩都善山与建濂溪阁,请周敦颐题词,周敦颐作〈爱莲说〉相赠,表明了他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赞赏。“说”是古代文体之一。


《论语十则》原文及译文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儿吗?我有才学,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并不恼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吗?”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孔子说:“由(子路)!教给你什么叫‘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啊!”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人们谥为‘文’呢?”孔子说:“孔文子聪敏好学,不认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因此谥他为‘文’啊!”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这些对我来说,有哪一点是我所具备的呢?”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用来思考,却没有长进,不如去学习。”

《陋室铭》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岳阳楼记》表达了他希望读者不要因客观环境和个人处境的好坏而动摇自己的意志的情怀,以忧国忧民为自己的职责,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陋室铭》第五段“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表达了作者不以陋室为陋的超然情怀。最后引证古人、古迹、古语作结。把陋室比作诸葛孔明的南阳草庐、扬雄的成都宅第,意在自慰和自勉;援引孔子“何陋之有”,则说明自身的志趣与圣人之道相符合。

《岳阳楼记》第五段“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含蓄地表达主题,开头四句既是比,又是兴,言山水引出陋室,言仙、龙引出德馨,言名、灵暗喻陋室不陋。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表达了作者政治、文学的两大理想,最后引孔子的话作结又暗含“君子居之”的深意。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全文叙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

扩展资料

《陋室铭》创作背景: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

《岳阳楼记》创作背景: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昔日好友滕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但是范仲淹其实没有去过岳阳楼。庆历六年六月(即1046年6月),他挥毫撰写的著名的《岳阳楼记》一记叙文,都是看图写的。

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



《陋室铭》第五段“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表达了作者不以陋室为陋的超然情怀。最后引证古人、古迹、古语作结。把陋室比作诸葛孔明的南阳草庐、扬雄的成都宅第,意在自慰和自勉;援引孔子“何陋之有”,则说明自身的志趣与圣人之道相符合。

《岳阳楼记》第五段“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即使是“微斯人”也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情怀。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

扩展资料

1、《陋室铭》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铭文。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它单纯、简练、清新像一首精粹的诗,充满了哲理和情韵。

《陋室铭》不足百字,篇幅极短,格局甚大。陋室以矮山、浅水相衬,与诸葛庐、子云亭并提,居住其中,有古之贤人、今之鸿儒相伴,真是陋室不“陋”。全文想象广阔,蕴含深厚,有咫尺藏万里之势。

2、《岳阳楼记》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陋室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岳阳楼记



《陋室铭》第五段“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表达了作者不以陋室为陋的超然情怀。最后引证古人、古迹、古语作结。把陋室比作诸葛孔明的南阳草庐、扬雄的成都宅第,意在自慰和自勉;援引孔子“何陋之有”,则说明自身的志趣与圣人之道相符合。

《岳阳楼记》第五段“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即使是“微斯人”也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情怀。

《陋室铭》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岳阳楼记》原文(节录)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译文(节录)

哎呀!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他进也忧虑,退也忧愁。

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呀。唉!不是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

扩展资料:

《陋室铭》创作背景

《陋室铭》作于和州任上(824—826年)。《历阳典录》:“陋室,在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

作者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见作者被贬,故意刁难之。

和州知县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作者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作者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作者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作者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作者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岳阳楼记》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1046)。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

但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而皇帝改革的决心也不坚定,在以太后为首的保守官僚集团的压迫下,改革以失败告终。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陋室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以古仁人为学习榜样的决心,写出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忧国忧民,表现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报复,又含蓄地给好友滕子京以慰勉和自勉

  • 岳阳楼记第五段的翻译
  • 答:第五段翻译: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

  • 《岳阳楼记记》中第五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 答:第五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

  • 求《岳阳楼记》第五段阅读简答题
  • 答:⑻ 本段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照应课文开头的“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以物喜”照应第四段的“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以己悲”照应第三段“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这些又是第二段“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的具体写照。⑼ 本段的层次划分:① ②...

  • 岳阳楼记第五段的内容和结构在全文的作用
  • 答:第五段直抒作者胸臆,砥砺友人同道。作者明言其人生志向、政治抱负(以“古仁人”为楷模,忧国忧民),表露其博大襟怀、坚强意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为人要有宽阔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激励古往今来无数仁人...

  • 《岳阳楼记》中的第五段的大意
  • 答:《岳阳楼记》全文有三百六十八字,共六段,段落大意如下:1,第一段: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

  • 《岳阳楼记》全文翻译
  • 答:这题我会!《岳阳楼记》全文翻译: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

  • 岳阳楼记最后一段两个问句各有什么表达作用
  • 答:前一个问句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后一句属于反问句,作为结语,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委婉含蓄,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岳阳楼记》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由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所作。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

  •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用哪两句表明自己忧君忧民的仁人情操_百度...
  • 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两句表明自己忧国忧民的仁人情操。这两句的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出自《岳阳楼记》第五段: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 岳阳楼记中第5段的议论在文中的作用
  • 答:《岳阳楼记》全文只有三百六十八字,分五段。 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 这番交代十分必要,因为范仲淹既非岳阳人,又不在岳阳做官,可能根本就没来过岳阳,一个和岳阳没有关系的人忽然为岳阳楼作记,这是必须说明缘由的。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

  • 《岳阳楼记》全文可分为哪几部分?
  • 答:第二段描写登上岳阳楼看到的壮阔湖景,提出一个看。第三段描写湖上久雨阴晦的凄凉景象以及“迁人骚客”登楼睹此的伤感心情。第四段写湖上春光明丽的欢快景象以及“迁人骚客”登楼览之的喜悦心情。第五段直抒作者胸臆,砥砺友人同道.作者明言其人生志向、政治抱负(以“古仁人”为楷模,忧国忧民),表露...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