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中国政治思想有哪些主要特点 中国政治思想有哪些主要特点

2024-05-28m.verywind.com
中国政治思想有哪些特点 简答题~

1.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过程
  中国政治思想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①思想形成期.商代、西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政治思想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②思想发展期.汉唐时期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第二个发展阶段
  ③思想完善期.宋明时期.
  ④思想反思期.明末清初.
  ⑤思想转型期.晚清
  ⑥思想变革期.辛亥革命以后.
  2.简述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老子从“无为自化”、“道法自然”的道论出发,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老子对“无为而治”政治主张的集中表达主要体现在《老子》五十七章的四句话中:“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好静、无事、无欲都是对无为的申说,也是无为主张的具体化.“好静”是针对统治者蹂躏骚扰百姓而发的,“无事”是针对统治者政事繁苛残暴而发的,“无欲”是针对统治者贪婪糜烂的生活而发的.也就是说,如果统治者为政能够实行无为,让人民自我化育、自然发展,自然地去完善,社会就归于纯朴和安定了.
  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政若水,少私寡欲
  2)不尚贤,使民不争
  3)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
  4)绝圣弃智,使民无知无欲
  5)顺乎民情,反对滥施淫威
  6)主张以道佐人主,反对穷兵黩武
  3.简述商鞅富国强兵的农战思想
  商鞅在秦国进行变法的目标,就是富国强兵.为此,他主张把“农战”作为一项基本的国策.他认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耕”与“战”,只要抓好这两件事,就可以富国强兵.他说:“国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农战》)在诸侯争霸的战国时期,拥有充足的粮食和一支强大的军队,是决定能否取胜的重要条件,商鞅主张把“农战”作为基本的国策加以实施,这是很有战略眼光的.
  为了贯彻“农战”这一基本国策,商鞅提出了许多具体措施,择其要者有:
  1)奖励耕织.他提出“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史记.商君列传》)即勤于耕织、生产粟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还规定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粮食的人,可以取得相应的官爵.
  2)利用行政管理的手段,打击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行为.如规定富人不得农业劳动力大兴土木;对脱离农业生产的游手好闲者收为官府奴婢;取消商店、旅店;不准自由迁徙.
  3)利用税收调节杠杆,保护农业生产.商鞅认为粮价便宜伤农,钱重则富商,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主张对商人征收重税,即“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外内》).
  实行这些重农抑商的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利于农战,但却不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总起来看,商鞅的政治思想适应了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他的变法改革主张和农战思想促进了秦国的富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他的人性论和法治思想在今天也有一定借鉴价值.

1.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过程
  中国政治思想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①思想形成期.商代、西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政治思想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②思想发展期.汉唐时期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第二个发展阶段
  ③思想完善期.宋明时期.
  ④思想反思期.明末清初.
  ⑤思想转型期.晚清
  ⑥思想变革期.辛亥革命以后.

我国传统政治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在推动人与社会的发展、创造灿烂的中华文明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下面将通过思想形成期、思想发展期、思想完善期这三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观点做简单的梳理,从而把握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历史流变,进而从追寻历史演变规律中去把握未来的走向,寻求未来社会的主动。

思想形成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先秦时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西周时期在政治思想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可继承的思想资料。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的社会动荡年代,是治理国家的政治思想充分发展的历史机遇。随着百家争鸣,出现了已孔子、孟子、荀子为主要代表的儒家学派,出现了以老子、庄子为止主要代表的道家学派,出现了以墨子为主要代表的墨家学派,出现了以商鞅、韩非为主代表的法家学派。

同时这些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弟子也撰写、整理了流传百世的中华文化典籍,如《尚书》、《周礼》、《论语》等并提出了义利之辨、民本、法治、修身、治国等政治思想观点。

商代、西周时期的政治思想

一、商代的王权至上思想的内容

1、祖先的崇拜观念。在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中,父系家庭公社时期的家长制家庭关系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因此,祖先崇拜的观念在商代也进一步发展,并且形成一定的仪式。主要表现为对商代的先公先王的崇拜。

2、由祖先崇拜发展起来的王权至上观念。商代前期,刚进入部落国家,氏族公社时期的习俗有着很大的影响,旧的氏族贵族仍然有很大的权力。

二、周公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政治思想内容:

1、惟命于不常。到了西周初年,人们更多地谈到命或天命。商王朝的统治者崇信天帝,实际上是商代文化不发达的表现。周初人们所说的天命,与商代后期的没什么实质上的差别。但是,周人对于天命的认识,却较之商代后期的天帝观念前进了一大步。这主要表现为周公的“天命不常”的思想。

2、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周公强调天命与人事的统一,主张从民情中体察天命,实际上是虚于天命,重在人事。

3、敬天保民。要牢记朝代的灭亡的历史教训,不能贪图安逸,荒怠政事;要体察民情和慎用刑罚。

儒家的政治思想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孔子的政治思想主体是仁礼学说,仁与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畴。

1、关于礼、仁的概念, 什么是仁?孔子在《论语》提到仁有一百余处,涵义甚广,但其基本涵义有二:一是爱人。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爱有差等。

2、关于礼、仁的第二个涵义是克己复礼。礼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孔子说礼是"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十五年),是进行统治的根本法规,治国之纲。"关于礼仁关系,他认为,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仁是礼的最高境界,礼是实现仁的途径。就仁和礼的本质来说,仁,归根到底,反映的是根源于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礼,主要是规范社会的政治秩序和制度。二是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注重仁和礼的结合,实质上是注重了人道与政治的结合,从而对周礼作了重大的修改。仁与礼并不矛盾,因为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二者的结合,才是一种制度的完善。

3、关于德治主张。其与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德治的内容包括:礼治与正名、举贤才、实行平均主义政策、实行愚民政策。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二、孟子的政治思想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1、性善论。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2、仁政学说。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 “勿夺农时”, “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

三、荀子的政治思想

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另一代表,在先秦儒家中自成一派。他在政治上主张礼治,认为人性恶。

1、性恶论。认为人的性情欲有四种表现:感官欲望;好利;排他性与嫉妒心;好荣恶辱。这些本性之中包含着恶的基因,当这些本能向外扩展的时候,便走向了恶。荀子肯定人的社会性,以社会性为标准,认为人的自然性是恶的,应加以改造。改造的最根本途径是“化性起伪”。先天自然的是人性,后天人为的是伪。

2、“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贱贵重皆有称者”,社会为什么会混乱不堪呢,本质原因是人的贪欲以及由此产生的纷争,而要解决这样的纷争自然需要礼了。礼法是矫治人性的工具,是圣人制造的。圣人制作礼法是基于社会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又是一人的情欲与自然、社会之间矛盾冲突为基础而展开的。荀子认为实行礼治的关键在于人。荀子主张礼治,主要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其具体内容有:法后王、尚贤使能、富国富民。

四、儒家思想的特点

1、重视传统、注重继承。

2、政治和伦理结合。

3、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

4、重人治、和贵中庸。

5、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

道家的政治思想

道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一、 老子的政治思想

1、老子的道论道即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人类社会价值判断

的标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无为政治。主要内容: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使民有什陌之器而不用;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慎征伐。中心思想在于政事精简。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政治生活自由自在;经济生活自给自足;文化上愚昧无知;道德上淳朴自然。

二、庄子的政治思想

庄子继承老子思想,进一步阐述无为而有为思想,并把无为具体化为三个层次:无己、无功、无名。庄子说圣人要做到“无己”、“无功”、“无名”。

无己”有两个含义,一是精神自由,一是排除个人成见,一切顺应自然,是属于无为范畴的。无己即可理解为无为,也即顺应自然而为。圣人无名也是讲无为,名与实相比较,实属于本然的东西,而名属于人为的东西,实为主,名为宾,圣人应该有其实,摒其名,抛弃人为的东西。做事不注重名利,而注重实效,如果说有名,名也不过是实带来的附属物而已。此外,庄子还认为作为万物之一的人,其存在,行为方式也应该无为,应该“无以人灭天”、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

三、道家的政治思想特点

1、道统万物,尊道循道的理性精神。

2、率性而行,探玄索隐的人生旨趣。

3、兼收并蓄,公正不偏的倾向。

4、求真尚朴,去伪弃诈的价值观念。

墨家的政治思想

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提出了兼爱、尚贤、尚同、非攻等思想政治观点。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1、兼爱,就是人与人之间实行普遍的、无差别的互相友爱。就是“视人之国,若其国;视人之家,若其家;视人之身,若其身”。使彼此的利益兼而为一。这是墨家思想的核心!

2、尚贤,就是尊重、重用贤人,所谓“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3、尚同,就是“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而天子则尚同于天,这样整个社会也就达成统一了。

4、非攻,就是反对侵略和掠夺战争。墨子认为战争是“天下之巨害”,只有制止相互征伐,社会才能得到安宁。

法家的政治思想

中国战国时期以法治为思想核心的重要学派。其思想先驱可追溯到春秋时的子产,实际创始者是战国前期的商鞅、慎到等。战国末期的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

一、 商鞅的政治思想

商鞅主张法治,他认为法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只有实行法治,国家才能安定。“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所以备民也。”为此商鞅对法治提出了一些原则:刑无等级、明法利民、轻罪重罚。商鞅还认为法律具有安分、胜民、实行富国强兵政策的保证的作用。

二、韩非的政治思想

韩非创立了法术势兼用的君主专制理论,建立了完整的法家理论体系。韩非主张实行绝对的君主的专制制度,君主至上。关于法,他认为“法一而固,以其所重禁其所轻,法不阿贵”。关于术,他认为,第一,君主无见其所欲。第二,虚见无事。第三,循名择实,实验群臣。关于势,第一,要禁止臣下结党私营。第二,严格控制重臣的政治经济实力。第三,臣不得专擅兵权、人权。

三、法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1、主张实行富国强兵政策。

2、主张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重视法律的作用。

思想发展期

思想发展期是是中国历史上的秦汉时期,而秦汉时期是中国君主专制进一步确立的时期,到了隋唐时期,中国封建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而与之相适应的中国政治思想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秦汉隋唐著名帝王的政治思想

一、秦始皇的政治思想

1、尊君,秦始皇在政治指导思想上秉承法家传统,是法家“以法治国”主张的信奉者和实践者。他强化君主权威,加强专制统治。

2、中央集权思想,秦始皇听从李斯的观点,制定了中央官制和地方群县的政治制体制。

3、重刑主义的法治思想,认为对人民压迫得越重越好。这种政治暴力和政治思想是法家重刑理论的极端化发展,体现了秦代帝王思想专制的本质。

4、“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化专制思想,颁布“焚书令”,还要求人们以吏为师:“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从而真正实现思想文化的“一体化”。

二、汉武帝的政治思想

1、求变,他反对墨守成规,多次提出要“变”,要求从实际政治出发。

2、求治之本,汉武帝有着强烈的使命感,自知“任重而守重”。他屏退百家,独尊儒术,杜绝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思想加强思想专制和个人专制。

3、德刑兼用及任贤。

唐太宗与贞观时期的统治集团

三、唐太宗的政治思想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大唐帝国呈现出政治修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盛世。第一,他以唐为鉴,居安思危。并提出民本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立君为民,民养君,民择君,民归于君;重民政策有君主无为, 因顺民心,不竭民力,以农为本, 调整官民关系。第二,提出君臣一体论:君不可以独治说;君臣合道;君臣师友;君臣利害攸关说;君主臣辅。第三,治国策略,求谏纳谏;重农;轻徭薄赋;重贤;重法治。

汉唐道家的政治思想

一、 汉初黄老的政治思想

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引进法家学说,改造老子的道家思想,并兼采阴阳、儒、 墨等诸家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这就是黄老思想。黄老思想的特点是“无为而治”。其思想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静勿扰民,治道无为,分任责成,君佚臣劳。

二、鲍敬言的政治思想

他是两晋之际的思想家,是道家人物,是无君论者。他批评君主与等级观念,主要认为君主穷奢极欲,对人民极尽压榨。并且否定“尊卑有序”的平等观与无君理想政治。

三、葛洪的政治思想

葛洪的政治思想兼及儒道两家,基本政治主张是有君论。他有着及其强烈的尊君思想,主张君主专权。其思想在出世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前期的主张弘扬儒家思想转向了儒道合一。提出“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的观点。

汉唐儒家的政治思想

一、贾谊的政治思想

贾谊主张儒法结合,以儒为主。一方面力主实行儒家传统的德治教化、仁政等治国方略,主张以民为本;实行仁政以利民、富民;减轻刑罚,政不扰民;张四维(礼、义、廉、丑),行教化。另一方面,贾谊主张礼法兼施,强化中央集权。他认为黄老道家的“清静无为”已不再适应“方今之势”,为此,他明确提出要兴礼义、定法制,以礼义为据,巩固中央集权,强化君权。

二、董仲舒的政治思想

董仲舒的政治思想是以儒为主,儒法合流的产物,形成了系统的天人政治论,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理论标志着先秦儒学想着神秘主义转化的完成。维护君权至上是董仲舒的基本政治主张之一,同时又系统阐述了天谴说,并试图运用阴阳之道规范封建统治者的政策原则,提倡德刑兼备,以“德治”为主。董仲舒将他所崇尚的政治原则称为“道”,认为道是万世不易的永恒法则,在坚持道的前提下,主张统治者应根据政治运行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局部调节,这就是经、权和更化的思想。

三、王符的政治思想

王符的儒家政治思想体现了以儒为主、儒法结合的特色。他既继承了儒家的民本、德化思想,又强调刑罚的重要性。同时,他认为,仅有德化是不行的,治“乱国”必须用法治,法令刑罚是维护封建君主制的重要支柱,不可或缺。王符法治的核心理念是把法、术、权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使之相互制约,互为补充。进一步加深了统治者德法并用、儒法相辅的政治理念。

四、王通的政治思想

王通的政治思想《中说》三教合一的政治主张,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吸收佛道二教的思想成分,使三教融合为一;王道治国论即兴王道、正礼乐;以清静无为为本的治国方略即宽缓刑政、轻徭薄赋。王通以明王道为己任,非议汉代经学,致力儒学复兴,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

五、韩愈的政治思想

排佛树儒的道统说,佛教是夷狄之法,对封建国家,有害无益,佛不足事,天子信,佛败坏社会风气。他有着尊君抑民的专制主义理论(崇君论)。韩愈指出,儒家之道与释老之道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儒家之道不仅仅止于道德自觉的层面,不仅仅是一种内心的境界,而是要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所谓仁存于内,义见乎行,心和行的统一才是道的全部。释老之道无补于国家社稷,而儒家之道则是道德与政治一体化的最高原则。

六、柳宗元的政治主张

他的主导思想是儒家,与传统儒家一样,他非常重视“礼”的作用,主张“儒以礼立仁义,无之则坏”。同时,他对法、道、释各家思想也有所兼收并蓄。例如在礼刑观上,他就对法家以法为治的理论有所吸收,认为礼和刑在原则上是一致的,但二者又各有自己的功用。此外,他还提出“吏为民役”说,强调官吏应是人民的仆役,他的职责就是要给人民以实际利益。同时还批判传统伦理说教,废“六逆”批判唐王朝的弊端:贿赂公行而征赋乱;贪官污吏骚扰民生;宦官专权朝纲败坏。

七、汉唐儒家的政治思想特点

1、君臣观的法家化——从相对到绝对。

2、儒家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法家化——“三纲”的产生。

3、法制指导思想的法家化——德主刑辅。

思想完善期

这一时期基本上是中国历史上的宋明时期。也是君主专制更加完善时期,与这时期的社会特点相适应,中国的传统政治思想的发展处于更加完善时期。出现了以朱熹、王阳明为主要代表的宋明理学政治思想史。同时还出现了以王安石、陈亮为代表的宋代功利政治思想。这种思想针对社会积弊提出一系列注重功利的治国主张。这是中国传统思想完善化的重要标志。

宋代的功利思想

一、 李觏的政治思想

李觏的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是注重功利,具有改革时弊的政治倾向,此思想是以其天道观和通变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他认为,天道观是变化的,君主必须效仿天道处理政事。所以,在政治上他强调“救弊之术,莫大乎通变,并支持当时的政策。在他的政治思想中,提出了安居足食的民本思想,本于财用的治国主张,凭土均田的改良措施,以利统一的功利思想。

二、王安石的政治思想

王安石以注重功利、推行变法为其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以五行学说为核心。他认为,形体是人性的基础。“行者,有生之本。同时还有“变祖宗之法”的政治主张。变法主要包括富国和强兵两方面内容。在富国方面颁布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等,在强兵方面颁布了保甲法和将兵法。他提出,“抑豪强,伸贫弱”的均平思想以及“急农事”与“良力善法”的理财思想。他认为,理财必须急农事,理财必须以良力善法作保证。

三、陈亮的政治思想

陈亮是代表当时爱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利益的思想家,提倡功利,反对空谈性命义理。陈亮的政治思想核心是功利思想,他主张道在事物之中,这是他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他提出了不少观点,第一,“人之同欲”的性命论,认为人的物质欲望就是人的天性,在这种正当的天性中,有一种客观的不以人的物质为转移的准则,这就叫天命。第二,“正人心、活民命”的民本思想。第三,注重事功的功利思想。

四、叶适的政治思想

叶适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代表着当时的进步倾向。叶适的功利主义思想是以他的哲学思维作为理论基础的,也就是道在事物之间的自然观。他说:“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物有止,道无止也,非知道者不能该物,非知物者不能至道。”他提出了:第一,宽民知政的民本思想,主张解决民众疾苦,主张宽民之政,尽量减轻赋役免除杂苛负担。第二,“以利与人”的功利思想,他认为离开了理就无所谓义,认为只有给民以实际功利,才能显示出光明的道义。第三,重势分权的治国思想,他认为既要加强君主优势,又要适当分权给地方,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宋明理学的政治思想

一、张载的政治思想

张载的学术思想对以后的思想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的著作一直被明清两代政府视为哲学的代表之一,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张载的思想要点是他认为,宇宙的本原是气。他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气有聚散而无生天,气聚则有形而见形成万物,气散则无形可见化为太虚。他认为宇宙是一个无始无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浮与沉、升与降、动与静等矛盾的对立运动。他还把事物的矛盾变化概括为“两与一”的关系,说:“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认为两与一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有两则有一”,“若一则有两”。其政治思想:第一,诬农民起义为贼、为盗,但比较注意现实,了解农民贫苦现状,反对土地兼并和穷征暴敛,主张发展经济让人民安居乐业,以达“足民息盗”。第二,为达“足民”,提出“井田”说。具体设想是:收天下田为国有,“盖人无敢据士者,又须使民悦从;其多有田者,使不失其为富”,把天下土地棋画分布,人受一方;对于原拥有田地的地主,根据其田地的多少,封为大小不等的“田官”,并允许他们在受封的土地内,收取什一的田租;但经“一二十年,犹须别立法”,选贤为田官,代替原地主。

二、二程的天理观

二程的政治思想是以他们的理学作为理论基础的,二程提出了以下政治观点:第一,天理观,提出“天者,理也”命题。第二,提出“仁为王道之本”的仁政思想。第三,提出“以顺民心为本”的民本思想,认为要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基础,必须顺民心,厚民生,使民心安定而不向上犯乱。第四,“以立志为本” 的君道观。第五,“以择任贤俊为本”的人才观,二程认为治理天下,必须以知人善任、亲贤人为急务。第五,“仁义未尝不利”的义利统一观,认为利不妨义,求利不能丢掉仁义的准则。

三、朱熹的政治思想

朱熹的政治思想是以他的天理观作为理论 基础的。他的政治观点有以下几点:第一,天理论,他认为理,是万物的根本,这种理具有道德属性,是封建道德的根本准则。第二,“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他认为,君主要遵守先王之道,推行仁政,才能使天下归顺。第三,“足食为民”的民本思想,认为民众的根本在足食,衣食足才懂得遵守礼节,才能遵守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第四,“仁义为先”的义利之辩。第五,“积良积弊”的政治主张,他首先提出要改革军制和打击豪强、防止兼并、减轻赋役的措施。

四、王阳明的政治思想

王阳明政治思想上承孔孟的仁政思想,提出了以“明德亲民”为核心的政治主张,即发扬内心光明的仁德,亲爱于民,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此外,王阳明在具体的政治主张方面,有地方治理的具体措施。如,社学,他大力提倡以教育为本,兴办社学;乡约及“十家牌法”。

中国宋明理学的一般特点

1、思辨化的儒学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思辨性。佛教传人中国以后,其所具有的哲学思辨性深深吸引了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刺激了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发展。但相对而言,儒家的应变总体上是滞后的。

2、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儒学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或者儒学复兴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是对于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表现出一种想要摈弃汉唐训诂之学而直接面向经典、回复圣人之道的气势,颇有一点“文艺复兴”的味道。理学家们标榜自己的学说为“实学”、“实说”,批评佛老的学说以及汉唐的章句之学和讲求涛词歌赋的词章之学为“虚学”、“虚说”。虚实之别,就在于是否讲求儒家的义理。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它包括儒家所提倡的纲常人伦以及内含于其中的“所以然”与“所当然”的道理。

3、融合佛老的儒学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融合佛老的特点。宋明理学的融合佛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借鉴吸收佛道二教的宇宙观和本体论,建构儒家的哲学理论基础;其二是借鉴佛老传法的法统,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即儒家的“道统”;其三则是把佛老的禁欲主义说教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一个基本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论主张。

中国政治思想有着独特的主要特点,这些特点从多个角度可以进行分析。中国政治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人的价值和利益始终被视为最重要的。例如,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道德责任,提倡君子治国、为民服务的理念。这种以人为本的特点在中国政治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对现代中国的政策制定和实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政治思想注重社会稳定与和谐。在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都存在着对于社会秩序和统一的追求。这种追求体现在不同政治学派的思想中。例如,在法家思想中,重视统一和法律的执行,以维护社会秩序;而道家思想则主张无为而治、温文尔雅,追求社会和谐与平衡。这些思想都反映了中国政治思想对于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关注。
第三,中国政治思想强调集体主义与共同体意识。尽管在现代化进程中,个人主义在中国社会中逐渐显现,但中国政治思想中仍然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例如,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强调集体利益和社会公平,并通过各种措施来实现这些目标。集体主义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第四,中国政治思想注重权威与领导力。自古以来,中国政治文化中一直存在着对于权威和领导力的追求。这种追求可以追溯到儒家思想中的君子治国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领导者被视为道德楷模和榜样,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具有指导性和权威性。这种特点在现代中国的政府治理和领导机制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政治思想具有以人为本、注重社会稳定与和谐、强调集体主义与共同体意识以及注重权威与领导力等主要特点。这些特点不仅影响了中国政治历史的发展,也对现代中国的政策制定和实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国政治思想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紧密联系,同时也受到了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挑战和影响。因此,在理解和研究中国政治思想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更好地把握其特点和内涵。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思想开明,功绩卓著的君主。他的为君之道,治国之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他的民本、纳谏的思想中。
(1)民本思想
民本是李世民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的突出部分。民本思想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国为君之本,民为国之本,在君、国、民三者中,民是最基础性的要素。所以在政治上要以民为本,围绕民本来制定和执行政策。李世民的关于民本的认识主要有:立君为民、民养君、民择君。民本理论的基本结论是“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即统治者要无为节欲、因民心从民欲、以农为本。李世民将其治民思路概括为“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
(2)积极纳谏的整治调节思想
进谏与纳谏是君主政治时代的一项重要政治活动内容,是君主政治的一种调节机制。李世民在位期间大体能做到从谏如流,是历史上最善于求谏、纳谏的帝王。他还对纳谏进行了理论思考,《帝范》中就有《纳谏》、《去谗》,谈论纳谏问题。其思想主要包括:其一 ,认识到纳谏的必要性及其在政治中的作用。其二,虚心纳谏、积极求谏。李世民还采取一些措施来鼓励、倡导进谏。例如,奖赏谏臣、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如宰相分权合议制、创立谏官人阁议事制等。

  • 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
  • 答: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这使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点是:①鲜明的党性和阶级性。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各项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为党在各个时期的基本路线和人民的利益服务,鼓舞人们为实现各个时期的革命目标而...

  • 汉代、唐代、宋代、明代的政治思想和治国理念各有什么特点
  • 答:明朝时期封建统治已经开始走向极端 专制统治开始迈向顶峰 出现了八股文等专制手段 明末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发展 归根结底 一切的封建统治都是为了剥削 在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改革都是为统治者统治阶级巩固统治 虽然也一定程度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但永远也改变不了其本质目的 汉朝的特点就是思想的统一 ...

  • 中国传统政治学研究有哪些特点?——电大一位教授的授课笔记,大部分我...
  • 答:政治研究的源头在中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西方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考察源头可见,中西方政治研究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不同的特点。西方政治研究主要探讨的是国家构建的制度选择(政府形式和体制问题),而中国政治研究主要探讨的是国家统治的策略选择(治理国家的个人条件和政治统治术);西方从一开始就形成了具有独...

  • 试述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 答: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有如下两个方面:1、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这类的学问,即把内天地、宇宙容、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2、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一...

  • ...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并说明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演变的基本特_百度...
  • 答:从器物学习到思想学习到制度学习,特点是由浅入深,逐步深入

  • 简述中国政治模式的特点及其内容!
  • 答:中国的政治模式有五大特点:1.政治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2.政治发展领导核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3.政治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4.政治发展的最佳路径是选择从发展基层民主开始的。5.政治发展的优先秩序是必须首先搞好党内民主建设。中国政治模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

  • 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哪一特点
  • 答: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3)巩固于西汉内容: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 中国古代和西方政治思想的异同
  • 答:试论中西政治思想的差异 一、中西政治思想形成的基础不同.政治文化形成的最主要基础是自然与社会基础.首先自然地理环境对中西政治文化有影响.我国的汉文化发源于西北和中原地带,自然环境适宜于农业,我国又是地处西北多山,北部为大沙漠,东南面临大海,影响了对外交流,这就决定了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封闭性的特点....

  • 为什么说“君权至上”是中国古代政治的最重要特点?
  • 答:汉武帝时,独尊儒术,而儒术更是宣扬三纲五常,教化百姓,顺从皇帝,把君权更加抬高了,自此君权一直都是高高在上,不容僭越。就是1898年要实行君主立宪,为什么不成功,是因为中国人民骨子里就是君权神授,君权高于一切,君主立宪,架空君主权力,当时的中国是很难实现的。所以古代政治的特点就是君权至上!

  • 中外政治思想史论述题李世民的政治思想有哪些基本特征
  • 答: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政治思想的概念:政治思想就是适应一定时代需要,反映一定社会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的政治理想、政治态度和政治要求,为其设计夺取、建立和维护政治...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