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乐”应读le还是yue?为什么?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乐应该读yue还是le?

2024-06-02m.verywind.com
《论语》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乐”读 le还是yue?~

《论语》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乐”读 le。这句话的意思是: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不亦乐乎的“乐”不应该读yuè,而应该读lè。
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 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ò。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è。
“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è(例:音乐)、lè(例:快乐)外,在《论语 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的注释是: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 ,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归纳起来,“乐”在古书中的读音主要有三种:(1)作名词用的意思是“音乐、乐器、乐工”等,音yuè。(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喜悦、快乐”,音lè。(3)作动词用的意思是“喜爱、喜欢”,音yào。
原文:
论语十则
【作者】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朝代】先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以“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孔丘 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读le
词 目 不亦乐乎

发 音 bù yì lè hū

释 义 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

出 处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示 例 哎,那骂得可真也是~。(郭沫若《屈原》第五幕)
参考资料:

这里的“乐”,读作lè,快乐之意。

这一句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愉快吗?现在这句话常被用以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表示欢迎。

读作yuè的时候,是表示音乐的意思。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的《论语·学而》。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是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吗?有学生从远方来(请教),不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有人不了解你而不对他生气,不也是君子之行的一种表现吗?”

第一句中的“说”是通假字,通“悦”读作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悦愉快之意。

扩展资料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孔子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但他却把任何事情都办得很好。

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的政治生涯到了顶峰。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儒家自孔子始,道德优先是儒学的本质所在,是儒学之所以儒学的根本点。本篇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入“道德之门”。

孔子提倡的学习,不只限于纯知识的书本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的道理。

“学而时习之”,即传授与练习相结合。传授是从外至内的学思过程,练习则不止于认识范围,而是自我修练成为习惯的行为;由学思到习,是外求于知而内化,再转化为主体对外表现的过程。修身的“习”,是指道德习惯反复练习而形成,是随时、随地、随事自觉学习,不断实践,精进不舍。孔子提出修身要传习结合、重在“时习”的见解,真乃远见卓识。

学习又是互相切磋,互相鼓励,互相促进的事。“有朋自远方来”就是有志同道合的人,从四面八方来,交流为学求益的心得,切磋做人的体会,探索做人的道理,砥砺学行,这岂不可乐!

学习是为了做一个有道德有知识才能的人,如果人家不了解自己,不举用自己,就该无怨无艾。在君子眼里,自己的学习与别人的知不知无关。人家不了解自己,并不会影响一个有修养的人(君子)的情绪。话好说,做起来也不容易。因为这已经进入消解名利的“自在境界”,只有君子才能做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学而



YUE,原句是不亦说乎!“说”通假:悦!

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规律,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当时,在一般情况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又例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天姥》),按照一般的情况,应该写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这个办法一直保存了下来,以致20世纪的孙中山先生也按照这个办法写,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黄花冈》)” “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古人使用通假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原来的字,能够代表很多意义。后来为了减轻这个字的负担,便造了一个新字,可是,古书上还是旧字。在后来的人看来,那旧字便是通假字,新字是本字。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版”那个时候使用“板”。“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表示印版。后来为了减轻“板”的负担,专门造了一个“版”字表示印版,于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版”便是本字。

在多数的情况下,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因为通假字就是本字的同音字。可是,由于从古到今,读音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有的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不一致。例如“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通假字“读”代替了本字“逗”。“读”音dú,“逗”音dòu。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乐”读yue,是通假字,通“悦”,表是示高兴,愉快的意思。
整句译为:有朋友从远方来访我,我不尽感到高兴。

正确的读音是yue。。。
我有一个对你学习的建议,就是你朗读这句或背诵的时候,一定要读le,现在考试叫你写拼音的不多,但叫你补充下半句的比较多。。。。。你要是读yue,你可能考试时就会习惯性的写月、越、岳这些读音为yue的字。这样是会扣分的。
但是如果有拼音的题目的话
一定要牢记他的读音是yue

lè啊。因为说同“悦”,才念yue的。乐就是快乐的意思,当然念lè。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乐是读le还是yue?
  • 答:乐读作lè 读yuè的人大概是把它跟前面一句弄混了。让我们先来看下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一句中的“说”是通假字,通“悦”读作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悦愉快之意。第二句的中的“乐”,读作lè,快乐之意。这里没有...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是读le 还是读yue )乎?
  • 答: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乐 读 le 第四声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答: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词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读音】yǒu péng zì yuǎn fāng lái bú yì lè hū 【注意】电视中引用名言经常读错的字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乐”。此处应该读lè,往往误读成yuè。不仅谈话节目中嘉宾读错,主持人也容易读错,连北京奥运会开幕...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读音是?
  • 答:yǒu péng zì yuǎn fāng lái ,bù yì lè hū“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自哪里?出自《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是什么?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愉快吗?现在这句话常被用以对远道而来的...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乐,音洛。朋,同类也。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
  • 答: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 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按今天的...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是什么意思?
  • 答:“悦”字应改为“乐”字,原句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愉快吗?出自:《论语·学而》,作者: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原段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子曰:学...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不亦乐乎的读音是什么?
  • 答:【词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读音】yǒu péng zì yuǎn fāng lái bú yì lè hū 【注意】电视中引用名言经常读错的字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乐”。此处应该读lè,往往误读成yuè。不仅谈话节目中嘉宾读错,主持人也容易读错,连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也有主持人读成“...

  • 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啥意思
  • 答:自:从,这里指从远方来 朋:同门;一同学习者;弟子;志同道合的人 乐:快乐。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远方:指遥远的未来 出处:《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翻译?
  • 答: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译:孔子说:“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