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文言文老子道可道

2024-06-02m.verywind.com
~

1. 老子 的古文翻译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扩展资料:

道可道,非常(恒)道。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道德经》又名《老子》,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叫做“道经”,第一章开头曰:“道可道,非常道。”“德”在“道经”里面,顶多出现两三次而已,此谓上篇。下篇叫做“德经”(第三十八章到八十一章),第三十八章说的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从这里开始,有较多关于“德”的论述。

既然谈“道”谈“德”,就变成《道德经》。《道德经》的“道德”跟一般所谓的仁义道德不同,我们常说“这个人修养很好,很有道德,常常做善事”。

这与《道德经》关系不大。当然也不能说一点关系都没有,因为老子认为“德”与“善”有点接近,这个“德”毕竟是好事,而“道”与一般常说的“道德”却毫无关系。

《道德经》以智慧取胜,智慧是一道门坎,无所谓高低,只看能不能跨过去。如果还不懂《道德经》,显然是在门坎的这一边,尚未跨越,阅读《道德经》时会很辛苦,容易产生误解;如果懂得《道德经》,代表已跨过智慧的门坎了,从此豁然开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可道,非常道

2. 老子《道可道》译文

一章 论道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圣人之道是可以行走的,却不是平常人所走的道路;名是可以求得的,却不是平常人所追求的名。——这种解释是前人从没有过的,前贤解老,开篇即陷入道不可言说论,这就为打开老子道的大门设置了障碍。

开头这十二个字,是通篇的总纲。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人生之道无非是追求自由、幸福、健康、长寿之道,同一条人生道路,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走法。一是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顺其自然,返朴归真之道。一是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

“道”,是老子首创的含有深刻哲理意义的概念。道的本意是“道路”的意思,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所遵循的秩序、方法和规则。除此以外,老子“道”的哲学内涵是宇宙本原。宇宙本原含有两方面内容:一、道体(有),即“道之为物”,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最基本的物质。二、道性(无),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的最一般规律。道体、道性不可分离,二者相互对立统一,构成了宇宙的本原。

“道可道,非常道。”前一个“道”同于后一个“道”,都是名词“道路”的意思,但前一个“道”特指圣人之道。中间的“道”,是名词用作动词,为“行走”的意思。“常道”,指没有体道的平常人行走的道路,亦即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名可名,非常名。”前一个“名”是指沿圣人之道行走所得到的名也即“朴”(二十五章);中间的“名”,是名词用作动词,即“求得”、“占有”的意思;后面的“名”,指功利之名。“常名”,指常人所追求的名也即功利之名。

开头一句,揭示的是人们的价值观问题,价值观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圣人内求,所得之名,虽虚而实;常人外求,所得之名,虽实而虚。

3. 【解释古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

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导读】指出所要讨论的主旨为宇宙的起源,其目的是去寻找万物的“始”和“母”.为了达到目的,老子划定了不同的范畴:常道,非常道;常名,非常名;无名(=无),有名(=有);无欲,有欲;玄(玄1),又玄(玄2);妙,徼;等.老子认为,通过这些范畴的种种关系就能最终了解造成宇宙源起的最微小因素“众妙”.。

4. 翻译《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第一和第三个"道"字,是老子哲学中的专用名词。“道”字的本意是指"道路",而在老子哲理中的"道"字包含有两方面意思:一是表示“道”之质,即化生为万物的原物质;二是表示“道”之性,即这原物质化生的万物演化时所遵循的基本法则。也就是说,“道”是世间万物的共相---即物质性和共性相统一的东西。哲学家罗素所谓:“共相是那种能为许多特殊的东西所分享的、并且是具有这样一些特性的东西。”第二个"道"字在这里是作动词用,是说明的意思。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万物演化时所遵循的基本法则可以体察说明,但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处在变化之中,所以对于事物的绝对认识是不可能的,故而你体察到说明了的东西,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永恒真理。名,可用来表明事物,但因事物永无休止的变化,所以它也并非是这种事物永远确切的表明。

5.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全篇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帛书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常垣(恒)无欲也,以观其眇(妙);垣(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妙)之门。

王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需要断文识字!

按照:帛书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非)名,万物之始也;有(可)名,万物之母也。

故:常垣(恒)无欲也,以观其眇(妙);垣(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妙)之门。

(可以理解为:理不辨不明)

同样:断文识字的不同,比如:王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非)名:天地之始;有(可)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可以解释为:道,所说的道,并非说的道路的道,名词,一样,意义不同,所以:道的比喻非常绝妙,而对于道的理解应该知道其端倪,而解释的不同,是其绝妙之处!)

6. 老子的 “道可道 非常道”是什么意思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老子<<;道德经>>;中开篇的两句话。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要弄明白这两句话的意思,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老子的<<;道德经>>;要阐明的是什么。

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

“道”是什么?

“道”就是规律,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生的规律。

“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人生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是可掌握的,但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认识的那样。

在<<;道德经>>;中,对“道”进行了详细的解说,其中最重要的观点是“存在”与“无为”,是对立统一的两方面,详解可看<<;道德经>>。

“名”在这两句话中有两个含义,一是名利,二是指人或事物的表象。“道”是内在的、实际存在的东西,而“名”是外在的,是虚的东西,即平常所说的“虚名”。

“名可名非常名”是说,真正的名与利是可以求到的,但不是平常所认为的那种“虚名”。

这两句话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要正确认识人生的规律,只有从人生的规律中才能求得实实在在的名与利,即老子所说的“非常名”。

当然,这里所说的“名”并不是只指名字,否则老子也太肤浅了。

但也说明了名的重要性,好名可以让人名上加名。



  • 道可道非常道全文
  • 答: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2、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
  • 答:“名”是可以进行命名和称呼的,然而本文所要专门讨论的“名”是“非常名”。“无名”可以认为是天地的开始。“有名”可以认为是万物的来源。所以,可以用“常无欲”的方式去观察天地万物的“妙”也就是“小”,可以用“常有欲”的方式去观察天地。本段出自老子《道德经》的第一章,原文为:道可...

  • 道可道非可道是什么意思
  • 答: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句的意思有很多种,没有明确的定论,比如有一种解释是:道是可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但它也并非具体个别局部的...

  • 道可道非可道,求下句
  • 答:道可道非可道的原文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出自:《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老子》,也就是《道德经》,开篇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还是“道 ...
  • 答:《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ei0123 推荐于2018-05-06 · TA获得超过172个赞 知道小...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全文
  • 答:“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出自于老子《道德经》第一章的内容,全文如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1、注音 道(dào)可(kě)道(dào),...

  • 道德经全文
  • 答:老子道德经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全诗
  • 答: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汉代为避恒帝的讳,才改为“常”这句话可以从二方面解释。一是从修仙方面解释;二是解释万物的起源与运行之理。下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

  • 老子道可道原文和翻译
  • 答:[原文][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古文正解]道可道,非常道,径而已;名可名,非常名,物而已。名于天地之始者,无也;名于万物之母者,有也...

  • 文言文《老子》
  • 答:1. 《老子》古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 ...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