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在材料一中孟子提出来什么思想主张 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这一主张和材料一中的仁的思想有什么关系

2024-06-02m.verywind.com
在材料一中孟子提出来什么思想主张~

没有材料啊!
一般来说,孟子的主张在中学(初高中)阶段,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施行仁政;2、民贵君轻;3、人性本善。
根据材料选择一个合适的回答就可以了。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仁,据孟子解释,就是“人心”。怎样才算是仁呢?根据《孟子》一书可以概括为:第一、亲民。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与百姓同之”,“与民同乐”。第二、用贤良。“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滕文公上》)“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公孙丑》上)“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明其政刑。”第三、尊人权。孟子公开宣扬“民为贵”、“君为轻”的口号,提倡在一定的范围调和统治者和劳动人民的关系。第四、同情心。要求统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办法来治民。认为这样做便能得到人民的欢迎和拥护,从而达到“无敌于天下”。第五、杀无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孟子要求对一切残民以逞的暴君污吏进行严正的谴责,力图把现实的社会发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轨道上来。
孟子以“仁政”为根本的出发点,创立了一套以“井田”为模式的理想经济方案。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要求封建国家在征收赋税的同时,必须注意生产,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样财政收入才有充足的来源。这种思想,是应该肯定的。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孟子还提出重农而不抑商理论,改进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这种经济观念在当时是进步的。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对后世确立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治国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指导意义。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说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
仁是一个古老的政治思想范畴。《说文》解释仁字:“仁亲也。从人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含义也不断有所衍变。孔子论仁,则给予了更多的充实和发挥。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孔子在多种意义上运用仁的概念,反映了孔子学说的理论上还不够完整而严谨。
孟子也最重仁。孟子对于孔子仁的思想的发展,特别表现在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由此而生仁义礼智四德,其中心点是为仁。还进一步论述仁义礼智四者的关系,第二,在关于仁的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学说。孟子以仁作为施政的出发点,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民(《梁惠王》上),还具体地提出了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具体的仁政措施。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孟子继承孔子“仁学”思想的核心要义,提出了性善的基本范式,性善论不是“性已善”抑或是“性本善”,而是认为人先天具有善的质和一种向善的自然倾向,经过后天的修养功夫,最终实现善的内在价值。其思想进路为:性善之禀赋“四端、四心”;向善之能力“良知、良能”;为善之工夫“存心、养性”;至善之目标“圣贤、能者”。 一、性善之禀赋“四端、四心” 二、向善之能力“良知、良能” 三、为善之工夫“存心、养心” 四、至善之目标“圣贤、能者” 孟子道“圣人之于民,亦同类者。”(《孟子·公孙丑上》)圣人、人、非人甚至只有几希的分别,圣人提倡领导“尽己之性要尽人之性,尽人之性要尽物之性。”(《孟子·滕文公上》)人仅仅把握住了几希,并没有做到“尽心知性”,非人则是漫失了几希。孟子这一理论无疑是搭建了理想人格与现实人伦之间的桥梁,使我们感受到了道德升华强而有力的内在能量。以此看来,成为“圣贤”只须人的思想与行为合乎人“道”,顺其人性的自然倾向发展,像舜一样即便在艰苦的环境下,仍然可以把握住善言,善行带给他的力量,做到善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当“大体”得到充分发展时,“小体”和艰苦的外在环境是无法动摇理想人格的。孟子的实践哲学在及于此内圣之道即“独善其身”之时,继承了孔子“修己以安人”的思想,更注重外王之道即“兼善天下”。在个人彰显仁心,成就道德之后,发政施仁,让人人立志成贤成圣,这样才能实现世界大同,和谐社会。 来源:速读·下旬

  • 1、请概括材料一中孟子的思想核心。 2、概括材料二中董仲舒的核心主张...
  • 答:仁政 实行仁政要重民

  • 阅读材料:材料一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
  • 答: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仁政的同时也强调霸道和法制的有利作用。(4分)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材料一中“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强调了仁义的作用,要求君主要仁政治国;材料二中“在人者莫明于礼义”说明人类要重礼义,“君人者,隆礼尊贤而...

  • 材料一反映了孟子什么观点.据此.孟子提出什么主张
  • 答:(3)思想:民本思想(重民思想、贵民思想、以人为本的思想)。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 ...
  • 答:(3分)评分说明:考生答案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的表述。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得分。但总分不能超过该题的得分。 试题分析:第(1)问,从材料中“君不乡(向往)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可以看出,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后半问联系当时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回答即可;...

  • 孟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 答: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 材料一中孟子的治国之道是什么
  • 答:孟子的治国之道实质上是仁政 仁政是儒家思想中最大的毒瘤,它让中国的统治者自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所以狂妄自大;它让中国的老百姓把幸福寄托在明君和清官身上,所以始终摆脱不了苦难的命运,庄子曾认为儒家仁政是点数米粒来烹饪,选择头发来梳理,因此,千年之后,必有人相食也。结果不到一千年,外施仁义...

  • 材料一中孟子和荀子的主张有何共同点
  • 答:孟子:最关注民生,老百.姓的利益,可以说孟子是最关注民生的先秦思想家,甚至超过了以“兼爱”为思想的墨子。荀子:是比较有争议的,甚至有人认为他是法家思想,所以他的思想比较切合社.会实际。荀子有“人性本恶”之说,其实应该是“人性向恶”,两个的差别是,前者是本性是恶,后者说的是有可能向...

  • 孟子主张什么思想
  • 答:孟子的思想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国家之所以灭亡是因为统治者失去了民心,国君只要时刻牢记“民贵君轻”的治国理念,心怀百姓,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那就可以国泰民安,国柞长久。1、“心之官则思”,强调思索的重要 《孟子·告子上》中讲:“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

  • 孟子,滕文公下在材料中孟子提出了什么思想主张
  • 答:”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其次,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其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

  • 孟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 答:3、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