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有哪些名人对《孟子》做过评价?具体是什么?

2024-05-18m.verywind.com
~ 朱熹《孟子集注》所反映的哲学思想 摘要:朱熹《孟子集注》并非照着孟子讲,而系对孟子思想的诠释、发挥,贯穿着朱熹在心性观上的心学立场和心学表述,是一极具朱学特色的“心学”文献。牟宗三先生认为《孟子集注》是以告子、荀子理在心外,以认知心向外穷理解孟子“尽心知性”等心性思想,实是对朱熹的误解、曲解。 关键词:朱熹;《孟子集注》;心学 中图分类号:B24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4)01-0041-07 收稿日期:2012-02-26 作者简介:金春峰,男,湖南邵阳人,北京什刹海书院导师,人民出版社编审。 《孟子集注》是朱熹表达自己哲学思想的重要著作。近人对此进行系统研究而影响很大的是牟宗三先生。他在《心体与性体》第3册中有一大章专门对此进行阐述。据他的看法,贯注于《孟子集注》之思想是“心外求理”之告子、荀子一类思想;心性观乃“心性情三分”,性在心外,“心”为认知心之“理学”思想。其“尽心知性知天”乃“认知”地“尽”和“知”。这些也是当今流行的看法。但实际上,《孟子集注》不仅忠实地阐释了孟子心学思想,且创造性地加以诠释、发挥,很能表明朱熹在心性观上所持心学思想的特点。牟先生的看法是难于成立的。下面分五节予以论逑。 一、诠释背景与指导思想 首先要指出的是,牟先生关于《孟子集注》之背景与指导思想的看法没有朱熹自己的具体论述作根据。 《孟子集注》之背景与指导思想,朱熹有明确的具体的论述,共见于三段重要文字:一是《中庸章句序》,一是《读余隐之<尊孟辩>》,一是《孟子集注》所引杨时《孟子说》。 《中庸章句序》(简称《序》)作于朱熹60岁时。此时《孟子集注》的工作早已开始,故不是通常所谓先有了指导思想而后加以贯彻,而是《序》概括了《四书》之指导思想,从而能够说明他的《四书集注》包括《孟子集注》是遵循和贯彻了这一思想的。 《四书》是否有统一的思想贯穿其中?朱熹以前没有人明确提出并予以回答。朱熹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并予以回答的人。这就是他在《序》中表达的看法。在《序》中,朱熹指出,贯彻于《四书》的指导思想就是《尚书·大禹膜》的“四句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朱熹说: 中,只是个恰好底道理。允,信也,是真个执得。尧当时告舜时,只说这一句。后来舜告禹,又添得下三句,是舜说得又较子细。这三句是“允执厥中”以前事,是舜教禹做工夫处。《论语》后面说“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举逸民”之类,皆是恰好当做底事,这便是执中处。尧舜禹汤文武治天下,只是这个道理。圣门所说,也只是这个。虽是随他所问说得不同,然却只是一个道理。如屋相似,进来处虽不同,入到里面,只是共这屋。大概此篇所载,便是尧舜禹汤文武相传治天下之大法。虽其纤悉不止此,然大要却不出此,大要却于此可见。 指明孔子圣门所传儒学即“四句话”之学。也就足说,《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所讲都是“四句话”之思想。这思想当然也是朱熹《孟子集注》的指导思想。 这“四句话”后人概括为“十六字心传”。分析起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指心性本体,“惟精惟一”指修养功夫,“允执厥中”是功夫所达到修齐治平的境界与结果。没有本体,无功夫可言;没有功夫,也不可能现实地“允执厥中”,成就道德与人世间的大中至正之道。“道心”指人生而秉有的仁义道德良心。“人心”指情欲知觉之心。前者即今所谓“道德理性”,后者即今“认知理性”与情欲心。“心”是二者的合一体,故是一真正的心学思想。《孟子集注》既以此为指导思想,当然也是“心学”而非“心外求理”的“理学”了。 《读余隐之尊孟辨》写于朱熹“中和新悟”后。据束景南考证,当在绍熙三年,朱熹63岁时。在文中,朱熹说:“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此非深知所传者何事,则未易言也。”(如余稳之就不懂得这点)对此一“未易言”的问题,朱熹回答说: 夫孟子之所传者何哉?日:“仁义而已矣。”孟子之所谓仁义者何哉?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如斯而已矣。尧舜之所以为尧舜,以其尽此心之体而已。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传之以至于孟子,其间相望或绍熙三牟数百年者,非得口传耳授、密相付属也,特此心之体隐乎百姓日用之间,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而体其全且尽,则为得其传耳。虽穷天地、亘万世,而其心之所同然,若舍符节。由是而出,宰制万物,酬酢万变,莫非此心之妙用,而其时措之宜,又不必同也。 朱熹明确指出,仁义本心(“此心之体”)是圣圣相传的,而“传”是“体现之”或身体而力行之的意思。由此,不仅确立了孟子在“道统”中之牢不可破的地位,也把朱熹对孟子思想之心学本质为何明确指示出来。 杨时的《孟子说》是朱熹在《孟子集注》前面特意引用的。杨时说: 《孟子》一书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养性,收其放心;至论仁义礼智,则以恻隐、羞恶、辞逊、是非之心为之端。论邪说之害,则曰生于其心,害于其政;论事君,则曰格君心之非,一正君而国定。千变万化只说从心上来。人能正心则事无足为者矣。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心得其正,然后知性之善,故孟子遏人便道性善。” 和程颐对《孟子》的评述不同,杨时凸显孟子的心学思想。朱熹在许多地方对杨时表现不满,予以批评;对《孟子说》则态度完全不同,引之作为《集释》之指导思想,这是因为朱熹认为它不仅符合孟子思想,也符合自己的心学立场。 《中庸》在“四书”中为哲学文献,朱自“中和之悟”开始,即殚精竭虑于《中庸》思想要旨之体悟,至《中庸章句序》而得到最后明确的结论。牟先生对此一重要文献只字不提,且在专论朱熹一生思想的《心体与性体》第3册中完全不讲《中庸章句》,这在学术上是不谨严的。朱熹《孟子集注》就是以上述3篇文献思想为背景与指导的。故朱熹《孟子集注》阐明的孟子心学思想并非仅仅“随文作注”,由忠于原书“照着讲”而来,而是真正反映朱熹自己对孟子心学的领悟的。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名人对《孟子》的评价
  • 答:名人对孟子的评价有:司马迁评价孟子: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又说孟子“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

  • 一些名人对孟子的评价
  • 答: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司马迁评价孟子说:“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又说孟子“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 名家点评孟子
  • 答:司马迁评价孟子: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人。道即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

  • 一些名人对孟子的评价
  • 答:朱熹对《孟子》的研究可谓“孟学”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主要著作有:《孟子集解》、《论孟精义》、《孟子问辨》、《四书或问》等,在《朱子语类》、《朱文公文集》中涉及《孟子》的论说更是数不胜数。在朱熹的学说中巧妙的将《孟子》的思想与佛教的“心性”融合在了一起,充分体现了宋代儒者...

  • 有哪些名人对《孟子》做过评价?具体是什么?
  • 答:但实际上,《孟子集注》不仅忠实地阐释了孟子心学思想,且创造性地加以诠释、发挥,很能表明朱熹在心性观上所持心学思想的特点。牟先生的看法是难于成立的。下面分五节予以论逑。一、诠释背景与指导思想 首先要指出的是,牟先生关于《孟子集注》之背景与指导思想的看法没有朱熹自己的具体论述作根据。《...

  • 求名人对孟子的评价(不要长篇大论)。
  • 答:1、孟子才是真正的《儒学》创始人。孔子其实就是私办官员预科班的老师,而且其主要擅长祭祀。他的一些言论被徒弟所记录。既不系统,也不适用。恢复周礼,本来就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但是孟子是把孔子言论进行系统整理,并且和实际结合,形成对当时当事具有指导性理论的人物。2、孟子把仁的思想,提升到...

  • 有没有一句对《孟子》的评价?
  • 答:1司马迁评孟子的学说主张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差太远,被认为是过于理想化了。“所如者不合”与“迂远而阔于事情”2梁启超先生说:“荀子与孟子同为儒家大师,其政治论之归宿点全同,而出发点则小异。孟子信性善,故注重精神上之扩充。荀子信性恶,故注重物质上之调剂。……孟子言‘辞让之心人皆有之...

  • 庄子是如何评价孟子的?
  • 答:表现出了他对社会的关心,对百姓的爱戴,在孟子看来,对于百姓的态度可以用他那句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思想的提出在当时社会显得尤为夺目。《孟子》的一篇著名文章中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而提出要舍生取义。他还说:“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叫作杀身成仁。相...

  • 有哪些名人对《孟子》做过评价?具体是什么?
  • 答:翁美玲 1959年5月7日 陈豪 1971年4月16日 信乐团主唱-阿信 1971年5月14日 张智霖 袁咏仪 1971年8月27日 1971年9月4日 黎姿 1971年10月1日 朱茵 1971年10月25 刘翔 1983年7月13日 贺军翔 1983年12月28日 其他人:克伦威尔(1599-1658,英国将军及政治家,於1653-58任摄政)郑和,瞿秋白, 亨利八...

  • 后人对《孟子》评价
  • 答:孟子对这种现实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抨击诸侯争霸的局面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离娄上》)他曾当面指斥梁惠王:“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梁惠王上》)诸如此类,感情激愤,言辞激烈,...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