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刘邦建汉后,为巩固皇权,稳定天下,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刘邦称帝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大汉王朝的

2024-06-01m.verywind.com
刘邦建立汉朝后,为巩固统治在政治上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刘邦接承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同时废除了秦朝的苛刻法律刑法。刘邦攻入咸阳之时,便与民约法三章,封存府库,对百姓秋毫无犯,深得民心。在平定天下后,刘邦命萧何参照秦朝法律“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即“汉律九章”。这是在战国时期李悝所制订的《法经》六篇(盗法、贼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基础上补充了户律(户口管理、婚姻制度和赋税征收)、兴律(主要规定征发徭役、城防守备)和厩律(主要规定牛马畜牧和驿传方面),一般所说的汉律就是指《九章律》。刘邦重用叔孙通整理朝纲,叔孙通制定了一套适合当时形势需要的政治礼仪制度,撰写了《汉仪十二篇》、《汉礼度》、《律令傍章十八篇》等仪法法令方面的专著,为汉朝的建立和巩固起了重要作用,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刘邦虽然做了皇帝,但他也没有敢对自己的皇位掉以轻心。他在设盛宴招待英布等大臣时,曾经对在场的父亲夸耀说:“原先您老经常说我是个不干活不读书的无赖,没有二哥能理家治业。如今我做了皇帝,您看现在是二哥的财富多,还是我的财富多呢?”不过在享受的同时他也采取措施对皇权进行了巩固。
第一个让他不放心的就是在各地的异姓王。他们都有兵将,有的还有三心二意。第二个问题就是其他将领,为功劳大小和赏赐的多少争斗不止,如果安抚不当,就会投奔那些异姓王作乱。还有原先六国的后代也不能掉以轻心。在中央,丞相的权力对他这个皇帝也构成了威胁。刘邦从做了皇帝,到最后病死,中间有八年时间,基本上都用在了解决这些让他不放心的问题。
他先收拾的是韩信。在公元前201年,即高祖六年,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问怎么办,大家说发兵讨伐。但陈平却反对,他说楚国兵精粮足,韩信又善于用兵,发兵很难取胜。他建议刘邦以巡游云梦为借口,让各诸侯王都到陈县(现在河南淮阳),到那时韩信一定会来,然后再抓他问罪。刘邦依计行事,果然将韩信抓住了。韩信听到对他的指控,大声喊冤:“古人说的果然不错:‘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现在天下已经平定,我这样的人也早就该烹杀了。”刘邦将韩信押到了洛阳,但又没有明确的证据,便释放了他,但降成了淮阴侯。这使韩信怀恨在心。
第二年,韩信谋划让陈豨在外地反叛,使刘邦亲自前去平叛,然后自己在都城袭击太子和吕后。但还是事情败露。吕后采用了萧何的主意,将韩信诱骗入宫抓捕,最后在长乐宫斩首,留下一个“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成语。
除了韩信,其他诸侯王如彭越等人也被消灭,只剩下了长沙王吴芮。
对于其他将领,刘邦也颇费心机。开始,刘邦先是分封了萧何等二十余人官职,但众将领因为互不服气,争功不止,刘邦就没有封官。一次,在洛阳南宫,刘邦看见众将坐在沙地上不知在说什么,问身边的张良怎么回事,张良说他们在谋反。刘邦问为什么,张良说怕他以后不会封他们高官。刘邦又问怎么办,张良就问他最恨的人是谁,刘邦说是雍齿,因为他虽然功劳多,但太张狂,自己曾经想将他杀掉。张良听了就让他封雍齿为侯,这样,大家就觉得被刘邦记恨的雍齿都能受封,他们就更不用着急了。于是,刘邦大摆庆功宴,封雍齿为什方侯,还当场命丞相和御史抓紧时间草拟论功行赏分封的名单。张良的计策果然奏效,众将的心都安定了。
对于六国的后裔,刘邦则将他们和地方的名门望族共十几万人全部迁到关中居住,置于中央控制之下,消除了后顾之忧。
关于丞相的过大权力,刘邦通过把萧何下狱来打击削弱相权。在刘邦平定了黥布叛乱回到长安后,萧何提议把上林苑开放,让百姓去耕种,因为上林苑基本上已经荒芜,并不是养兽供皇帝狩猎的地方。刘邦一听就恼了,硬说萧何拿了商人的贿赂,所以才替他们说话,借百姓之名为商人牟利。刘邦将萧何关进了监狱,几天后,有大臣问丞相犯了什么罪,刘邦却为自己狡辩说:“原先李斯做秦国的丞相,凡是功劳都归始皇,不好的事都由自己承担。但现在丞相萧何却接受了商人的贿赂,替他们求我开放上林苑,刁买人心。因此要治他的罪。”通过打击元老功臣萧何,刘邦在削弱相权的同时将皇帝的权力提高了。
在巩固强化皇权方面,刘邦也是想尽了办法,一是通过尊父亲太公为太上皇,二是通过对季布和丁公的处理。这两件事最终达到了他的目的。
在经历了春秋和战国长期的混乱之后,又经历了短期的秦朝统治,再加上秦末战争,这使得人们心中没有忠君的观念,还保持着战国以来就形成的“士无常君,国无定臣”的思想,这不利于皇权的巩固。刘邦通过尊重父亲来教育大臣和百姓遵循礼法,尊重长辈,效忠君主。
刘邦和父亲太公在一起住,为了向大家表示他孝顺,每五天就去拜见一次。太公觉得没什么,也习惯了。但太公的属官却觉得不合适,就劝他说:“俗话说,天无二日,地无二主,当今皇帝是您的儿子,但他也是人主。您虽是他的父亲,但也是他的大臣。让他这个主人拜见您这个大臣,不合礼仪。况且这样也显不出皇帝的威严。”
等刘邦再拜见父亲时,太公就提前拿着扫帚出门相迎,然后倒退着进屋,不给刘邦行礼的机会。刘邦很吃惊,跳下车去搀扶父亲,太公赶忙说:“皇帝贵为人主,不能因为我一个人破坏了国家的礼法。”刘邦便下诏书,尊太公为太上皇,这样一举两得,不但明示了皇帝的尊严,他也可以顺理成章地拜见父亲了。
第二件事是对同母异父兄弟季布和丁公的处理。在刘邦和项羽争天下时,他们两都是项羽手下的大将。季布领兵几次将刘邦打败,丁公也领兵追击过刘邦,但最后放过了他。刘邦做皇帝后,记恨季布打败过自己,就把他抓了起来。但想到自己也需要他这样的忠臣来辅佐,就不再记仇,不但放了他,还封为郎中。丁公听说了,就觉得连季布这样给过刘邦难堪的人都能释放做官,他这个曾对刘邦有恩的人就更不用说了。没想到,却被刘邦抓起来。刘邦对众人说:“丁公做项羽的将领时不忠,就是他这种人使项王丧失了天下。”刘邦下令处死了丁公,还在军中示众,警示大家要做忠臣,不要学丁公。

一、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西汉休养生息是指在大动乱、大变革之后所采取的减轻人民负担,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的措施。公元前202年,刘邦即皇帝位,建立了汉朝,建都洛阳。由于出身平民阶层,又有秦王朝因暴政而灭亡的前车之鉴,刘邦深知夺取天下的不易与百姓生活的艰难,所以格外注意用温和的方式统治国家。针对建国时的天下形势,他采取了这样几条措施来恢复正常的生产,并重建社会秩序:
1. 是减轻田租,将税率定为十五分之一。与之前秦王朝的横征暴敛相比,这种措施无疑深得人心。
2,当时的社会上有许多曾经因为饥饿而卖身为奴婢的人,刘邦下令全部恢复他们的平民身份。这样一来,许多人就从富户的奴婢变成可以自由耕种的平民,这对于恢复生产无疑是有着积极作用的。对于复员回家的军人,中央也给予免除徭役的奖励。
3,继续推行秦朝按照军功授予田地和房屋的政策。这也是一项安抚人心的措施。
4,号召在战乱中逃亡隐居的人回家,恢复他们在原居住地的爵位和田宅。这项措施也起到了发展生产和恢复社会正常秩序的作用。
5,为了使更多的人投入到农业中去,商人的政治地位得到了很大限制,他们不能穿丝衣,不能乘车,需要缴纳更多的赋税。这是由汉初重农轻商的思想决定的,在当时的人看来,商人只会转卖产品,却不能自己动手创造衣食财富,对社会没有什么益处。当然,这也是在国家刚刚建立,物质资料贫乏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的思想。等到后来生产发展,社会上出现了许多需要交流转运的剩余产品时,商业和商人的地位就被人们重新认识了。
二、缓和与匈奴的关系。
秦末的战乱给了刘邦机会,同时也给了匈奴人机会。他们借着中原混乱的机会策马南下,占据了黄河以南的河套地区。从此之后,汉朝的北方边境屡屡受到匈奴人的侵扰,刚从战乱中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国力尚不充足,也没有能力对他们进行有力的反击。公元前200年,刘邦亲自率军讨伐匈奴,结果却在白登(今天的山西省大同市东北)被匈奴的三十万骑兵围困,整整七天七夜不能脱险。幸好谋士陈平想出了办法,他带上重礼去见匈奴的阏氏,说刘邦如果再继续被围困下去,就会送汉朝的美女给匈奴单于来寻求谅解。阏氏听了,很担心自己的位置会受到汉朝美女的威胁,就劝说单于撤了兵,刘邦因此才得以脱身。自从这件事情以后,刘邦明白以汉朝的国力尚不能与匈奴展开武力较量,于是就采取与匈奴和亲的政策,并开放关市贸易以缓和双方关系,汉朝与匈奴之间总算在汉朝的妥协下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形势。
三、分封诸侯巩固皇权。
自从楚汉战争后期以来,为了巩固政治,刘邦先后分封了韩信、英布、彭越、吴芮等七个人为诸侯王,并分封给他们关东地区的广阔土地。但汉朝建立后,刘邦总感到这些诸侯王的存在是对中央政权统治的潜在威胁,所以就渐渐以谋反为借口,将这些人一一除掉,只留下一个势力最弱的长沙王吴芮。他认为秦朝的灭亡是因为没有把广大的国土分封给同姓子弟,于是就将自己的九个兄弟子侄分封为诸侯王,把关东的大片土地分封给他们,还和大臣们盟誓说:“从此之后,如果刘氏之外的人为王,就是普天之下的敌人。”他当然想不到在他去世后,这种分封的结果造成了诸侯王的势力过大,后代帝王不能控制这些野心勃勃的同宗亲属,结果同样给中央统治造成了威胁。在汉景帝刘启统治时期,由于中央试图剪除诸侯王势力,结果爆发了发生在刘姓子孙之间的吴楚七国之乱。后来叛乱虽然被勉强平息,但问题仍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一直到了汉武帝刘彻时,中央颁行《推恩令》,让诸侯王们把自己的封地分给所有的儿子,使得各王的土地越来越小,再也不能对中央形成任何威胁,这种状况才算得到彻底解决。

刘邦建汉以后,
为巩固皇权稳定倾向,
首先采取了杀功臣,
将分封在各地的功臣一一灭杀,包括韩信。

刘邦大封同姓王,以为依仗刘氏“天下一家”的格局,就能巩固皇权,稳定天下,他分封给同姓诸侯王的土地面积甚至超过了中央直辖的土地面积,结果他死后不过18年,诸侯王就发动了叛乱。

  • 刘邦建立汉朝后,为巩固统治在政治上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 答:选D 汉高祖时期提倡的就是黄老的“无为而治”思想 也就是“休养生息”的思想 这种思想一直影响到文景时期 一直是汉朝初年的重要政策 到了汉武帝罢辍百家独尊儒术 并出征匈奴 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命令董仲舒完善天人感应思想 提出军权神授 才放弃了这种休养生息 ...

  • 汉高祖刘邦为了让汉室江山永固,采取了什么措施
  • 答:汉高祖刘邦登基后,采用叔孙通的建议,恢复礼法,设三公和九卿,任用萧何为丞相,采取与民休息、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黄老政策。鼓励生产,轻徭薄赋。在政治上,则先分封功臣韩信、陈豨、彭越、英布等为王,等到政权稳固,为了防止反叛和巩固皇权稳定则又以种种罪名取消他们的王爵,或贬或杀,改封刘氏宗...

  • 刘邦建立汉朝后,为巩固统治在政治上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 答:刘邦接承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同时废除了秦朝的苛刻法律刑法。刘邦攻入咸阳之时,便与民约法三章,封存府库,对百姓秋毫无犯,深得民心。在平定天下后,刘邦命萧何参照秦朝法律“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即“汉律九章”。这是在战国时期李悝所制订的《法经》六篇(盗法、贼法、网法、捕法...

  • 刘邦为了稳定大汉江山,做出了哪样的重要决定?
  • 答:刘邦镇压“淮南王”黥布作乱后,带着箭伤回到长安。此时刘邦深知自己命不久矣,为了大汉江山永固常在,刘邦做出了政治生涯中最后一个举措——白马之盟。刘邦和功臣集团约定,“非刘不王,非功不候,不如约,天下共诛之”。这一盟约在以后的大汉400年的历程中,起到...

  • 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皇权,是如何对待异姓王的?
  • 答:刘邦建立了汉朝以后,共封了八位异姓王,这八人分别是齐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后燕王卢绾、长沙王吴芮、韩王信。别看他们是异姓王,但权力可不小,都是手握兵权的一方诸侯。对朝廷的威胁还是很大的。如果说在西汉建立之前,刘邦这么做还是为了拉拢人才为自己效力,...

  • 刘邦称帝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大汉王朝的政权?
  • 答:汉高祖刘邦登基后,采用叔孙通的建议,恢复礼法,设三公和九卿,任用萧何为丞相,采取与民休息、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黄老政策。鼓励生产,轻徭薄赋。在政治上,则先分封功臣韩信、陈豨、彭越、英布等为王,等到政权稳固,为了防止反叛和巩固皇权稳定则又以种种罪名取消他们的王爵,或贬或杀,改封刘氏...

  • 汉高祖刘邦为巩固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 答:巩固皇权的措施为了巩固皇权,避免异姓叛乱,刘邦首先消灭了异地作战的异姓。公元前201年,有人声讨叛乱。建议刘邦以巡视云梦为借口,在众臣齐聚陈县时,活捉韩信。韩信听后,惊慌失措,把钟离昧的首级献给刘邦,以示忠诚。但刘邦没有给韩好果子吃,并下令在北京将韩信逮捕归案。韩信大声喊道:“古人说得...

  • 汉高祖刘邦在位期间,是如何巩固皇权的?
  • 答:第二个就是消灭了对自己皇权有威胁的异姓王,让自己的皇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在汉朝建立初期,由于很多人都为刘邦的江山做出过贡献,所以刘邦为了表彰他们的功劳也为了稳住这些人,便对很多人进行了封赏,有些就被封为了诸侯王。但是,随着天下局势的稳定,一些人对刘邦的忠诚度也下降了,甚至还出现了...

  • 为了巩固皇位,汉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 答:汉文帝叫做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4个儿子,母亲叫做薄姬。汉文帝在位期间,为了巩固皇权,主要实行的措施有掌握军队的大权,在位之后封赏功臣,而且尽全力的派兵去镇压叛乱,对于百姓也是非常的宽厚,宽俭待民,所以汉朝才能够越来越强盛。一、掌握军队 对一个国家来说军队是非常重要的权利,皇帝掌握了...

  • 汉朝在建立之初,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稳固政权统治?
  • 答:汉朝即承袭了秦朝的制度,又制定了自己的发展模式。政治上汉初期是君国并行,汉武帝开始就颁布推恩令,开始削弱各藩王的兵权,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制。经济上吸取了秦朝的教训,快速恢复农业生产。汉建立初期,百废待兴,刘邦建国后,为了恢复生产,促进发展,重建社会秩序,第一时间发布减轻佃租赋税,一度将...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