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洞悉人性的孔子,为何要教育弟子救人要贪财? 孔子为何批评弟子的高尚 阅读题及其答案

2024-06-03m.verywind.com
孔子的学生因救人得到奖赏,别人说他贪心,而孔子却认为做得对,会鼓励更多人,请问 怎么以此构思作文?~

思路有二:
1、做事的主观动机是否纯正?
2、做事的社会效应是否良好?
**孔子正是从社会效应的角度去肯定弟子接受奖赏是正确的。但是,不可误解孔子。孔子的肯定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弟子的主观动机是纯正的:救人是出自仁心之不容已,而不是为了奖赏。
**作文正可以在「主观动机」与「社会效应」这两个方面的邪正、善恶大作文章,很有意思。

按照今儒的美化和官方标准答案,那么是:
要使人们做好事持续下去,就不能鼓励人们无偿地做好事。

不过,如果全面分析: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还可以看到几点:
1、儒家主张移风易俗。这种主张本就是拔高人们的道德,使人们失去自己的自然。而道家、墨家等不主张拔高人们的道德,只主张一种普遍之爱——薄爱。儒家主张的是亲情之爱——厚爱。

2、故事中孔子对自己和弟子的影响力估计过高。带有他一贯的“君子如风,小人如草”思想。自以为百姓的表率。他又认为百姓没有足够爱心,没有利益导向就不会去做好事。贬低百姓的道德水平,自以为是。

3、从故事中可以看到所谓”道德“的强制作用。那么儒家主张道德,厚德载物;主张践行道德。岂不是在对别人进行强制?这里面根本的错误就在”移风易俗“。道德出于风俗,而不是他的天才设计。如果出于他的天才设计,就是在对别人进行强制。人们赎人还是不赎人,实际上与子贡先生是否取金没有什么关系。除非子贡把自己视为人们的道德楷模,别人也把他视为道德楷模。而这种效果恰恰是他们自己刻意树立起来的。也就是老子对孔子的批评:“丢掉你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还有做作的情态神色和不切实际的志向,这些对于你自身都是没益处的。我能告诉你的,就这些而已”。孔子本人的行为,恰好与官方对这个故事的标准答案相反。孔子就自称“天生木铎”,“天生德与予”。

4、孔子主张以利益引诱人们改变自己。利益的诱导作用,这是人性和社会的自然。但是如果让官权去用利益诱导人们,怎么避免商鞅式的耕战政策?权力恒被滥用。将权力交到政权手里,政权必将用之利己。然后百姓就有不幸了。另外还有一个故事:子路做地方官。遭逢天灾,他施粥赈民。孔子听说后立即派子贡去踢翻子路的粥锅。原因是民不可以与官方争慈善。两个故事结合,可以知道孔子只主张官方慈善,不主张民间慈善。本故事也是如此。

5、“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可知“臣”的含义是奴才。而孔子恰恰教导弟子们为人臣子。实际在争取奴才地位。

前言

我们都称孔子为千古圣人。孔子不仅授业传道,在洞悉人性方面,也无不体现出这位教育家以人为本的思想。

“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是我觉得最能体现孔子智慧的故事之一。

故事

子贡赎人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其他国家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或者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凭借此事,就可以从国家获得的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端木赐,即子贡),有一次遇到一个鲁国奴隶。就把鲁国人从其他国家赎回来,但拒绝了国家的补偿。周围人都夸自贡仁义,做好事不求回报。

而孔子却说:“赐(子贡),你错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不会损伤到你的品行;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言下之意就是:“都让你把B装完了,人家再救人要钱的话岂不是会被说成贪财?”

子路受牛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你做的好,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结余

孔子见微知著,洞察人情,实在是了不起。这件事情,对我们现在依然有教育意义。

把无法让人企及的私德当作公德,这种做法只会得到一个结果:这就是让道德尴尬,让普通民众闻道德而色变进而远道德而去!

所以道德其实应该是一个人人都能够做到的无损于己而又有利于人的。

大家对这件事的看法又是如何呢?请在评论区留言吧。



  • 孔子教育弟子如何为人处世的小故事?
  • 答:孔子教育弟子的小故事1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弟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

  • 孔子如何教育弟子
  • 答:孔子听了后就说,你确实比不上颜回,连我也比不上他。在我们今天的人看来,孔子当着众弟子的面说子贡不如颜回,这是非常伤子贡自尊心的做法,但孔子不这么认为,孔子的学生们也不这么认为。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师父孔子的这种教育方法,习惯了拿自己和别人相互比较,承认自己的缺点,承认人家的有点。知...

  • 孔子故事
  • 答: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要不耻下问。”经孔子这一褒奖,项橐便名扬九州,震动朝野。4、受困陈蔡 吴伐陈、楚救陈之际,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随即出发。陈、蔡大夫...

  • 请举例说说孔子有哪些高尚品质?
  • 答:孔子提倡“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这种平等的教育观在当时是极为先进的。他不仅亲自教授弟子们学问,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和人格。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他的教育方法和理念至今仍对现代教育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最后,孔子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也值得称道...

  • 孔子和他的一个弟子,这个孔子做了件好事,受到恩惠的人要给予孔子回报...
  • 答: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

  • 关于孔子的故事 孔子10则小故事让你领会人生真谛(3)
  • 答:也就是说,一个真通易道,真有智慧的人,不用卜卦,也能直觉洞悉,事物变化的规律。”9、有教无类 只要有人想学习,就应该教育他,而不要管他是什么出身、什么品性,这就是“有教无类”。这个主张是孔子首先提出来的,他也是这么做的。他的学生所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子贡是商人...

  • 教育家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是如何教自己徒弟的?
  • 答:孔子的弟子三千,圣贤七十二之说源于《史记》。《孔子世家》说:“孟子以《诗》《书》《礼》《乐》教,徒弟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辈,备受就业者甚众。”《孔子世家》这句话的意思是“孟子用《诗》《书》《礼》《乐》文化教育徒弟,跟他学习培训的徒弟类似有三千人,熟练礼...

  • 孔子的弟子给百姓施粥,孔子知道后为何生气?
  • 答: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儒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是“万世师表”,他的影响力震惊海内外,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的第1位,孔子注重教育,他的一生弟子无数,比如说子路。作为孔子的弟子,子路有一次 给百姓施粥,可是孔子看到以后就很生气,这又是为什么呢。第...

  • 孔子的人性观及教育意义。
  • 答:这就说明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承认教育的必要性和关键性。从“习相远”的观点出发,孔子强调人的一生都要受教育,还要重视居住环境的选择和社会交往的选择。“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是孔子人性论的组成部分,成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和应该受教育的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 孔子与他弟子故事的启发
  • 答:夫我则不暇’”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子贡(端木赐)喜欢议论别人,孔子就教育他说:“你端木赐就那么圣贤吗?夫子我就没有这个闲工夫”。所以,这样的教育方式,虽然很正确,但是弟子们对颜回就有怨言了,事情也凑巧,有一天,子路(仲由)和子贡(端木赐)看到颜回在煮粥,恰恰看到他煮粥的时候偷吃粥...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