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朱元璋为什么讨厌孟子,还把他清理出孔庙?

2024-06-02m.verywind.com
~

朱元璋和孟子,从时代上来说其实是两个没有任何关系的人,不过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后世对他可以说是非常尊崇的。然而对于朱元璋来说,他可一点也不喜欢孟子,尤其他又是皇帝,能做的事情比普通人多得多了,他甚至将孟子清理出了孔庙,这究竟是为什么?朱元璋为何会如此的讨厌孟子?

1.朱元璋为何讨厌孟子

旧时中国的孔庙(或称文庙),多以颜渊、曾参、子思、孟轲配祀孔子,其中颜渊、子思居孔子的右边,曾参、孟轲居孔子的左边,统称四配。洪武五年(1372年),对于亚圣孟子的神灵来说并不是一个安静的日子。这一天,盛怒之下的朱元璋,想把孟子的木主牌位从孔庙四配的位置上撤下来,取消他配享的待遇。

朱元璋为何如此不喜欢孟子?

在朱元璋一生的政治生涯中,既重用佛、道,又时而杀戮和尚、道士。对儒家、法家等也是如此,虽然他经常大骂李斯、韩非等法家,但他治国思想的精髓又多是从法家著作中生吞活剥而来的。他一向标榜孔、孟,言必称三代,儒家思想似乎是他的惟一旗帜,但他在骨子里又实在看不起儒生。

明朝建立之初,不仅治理地方需要大量人才,而且南京中央政权也需要一批文人学士,朱元璋对于罗致治理天下的贤才包括元遗民,还是曾表现出相当的耐心与真诚的。对于一些早期投奔他的读书人,如宋濂、刘基、陶安等,他也一度都非常信任。建国前后,对他们也曾给以特殊优待。如把刘基看成是自己的诸葛亮、张子房(良),从不直呼其名,而尊称之为先生,这算是皇帝所能给予的最高礼遇了。

但其他读书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尤其是攻陷大都后从元朝廷转投过来的那些读书人,最为朱元璋所鄙视。

据史料记载,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大将军徐达攻克山东济宁,至圣先师孔老夫子的故乡曲阜正属济宁路,朱元璋便传令孔子第五十五代孙元国子监祭酒孔克坚到南京去朝见。孔克坚犹豫不决,称病不出,只派他的儿子孔希学前往。朱元璋疑心这位袭封衍圣公看不起他这个出身微贱的皇帝,感觉受了莫大污辱,虽再三压抑,终是恼怒难消,便拟一诏书,快马送给孔克坚,说道:吾虽起庶民,然古人由民而称帝者,汉之高祖也。尔言有疾,未知实否。若称疾以慢吾,不可也。孔克坚这才感觉大事不妙,便日夜兼程地赶到了南京。孔克坚的到来,才使朱元璋转怒为喜。

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中,民本思想在孟子那里表现得最为突出。他有一句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所以,孟子并不主张天下百姓效忠于一姓一人。但这对正欲通过强权建立朱家千秋大业的朱元璋来说尤其刺眼。再加上朱元璋本来就对孟子那个时代异说纷呈的各种学说很反感,还在洪武元年的一次与儒学之臣讨论学术问题时,朱元璋就曾说过:战国之时,纵横捭阖之徒,肆其邪说。诸侯急于利者多从之,往往事未就而国随之以亡,此诚何益?邪说之害道,犹美味之悦口、美色之眩目,夫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焉得而治!基于这种心理,政暇之时,经常翻阅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书《孟子》的朱元璋,看到这些内容就不高兴了,因此厄运也就必然地降落到孟子的头上了。

虽然后来并没有将孟子的木主牌位从孔庙四配的位置上撤下来,但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又命令翰林学士刘三吾对《孟子》进行删节。82岁的翰林学士刘三吾奉命后战战兢兢,经过反复揣摩,共删掉85条朱元璋感到刺眼的内容,保留170余条,成《孟子节文》一书。朱元璋立即下了一道诏书,规定自今八十五条之内,课士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一以圣贤中正之学(指《孟子节文》这部书)为本(刘吾《〈孟子节文〉题辞》)。

2.朱元璋的个人经历致使他对文人十分反感

朱元璋出身贫寒,放过羊,做过和尚,当小军官,成大将领,一步一步,终于一朝国家在手,走向权力的巅峰。他深知自己是武夫,没有学识,若要统一文人的思想,巩固统治地位,就需从文化下手。但他天生对文人、文化有一种抵触情绪,从骨子里看不起儒生。如他命令有司造成均,凡士人肆习案座,皆以独木为之,人问其故,朱元璋回答说:秀才顽,使之坚厚,毋败吾案。从中可以看出,文人在朱元璋眼中没地位可言。

3.孟子的民本思想使朱元璋感到如芒刺在背

众所周知,孟子有句名言名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人民的地位、国家的利益高过君王。君王作为国家的统治者理应为人民服务,为江山社稷着想。

与孔子提倡的仁相比,孟子所说的仁,主要是对民来说的。孟子阐述,如果天子想得到天下,保有四海,就必须施行仁政,爱护人民。不要把人民厌恶的东西强加给他们。正所谓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在《孟子·离娄下》中阐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大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也就是说,在孟子心中,君臣关系是相对的,根本不存在绝对的天子权威,而是认为谁能保护人民,谁就一定能称王。如果谁残害百姓,谁就是孤家寡人,这种人不配得到天下,即使得到天下,也应该被打倒。推翻这样的天子,不是犯上作乱的弑君行为,是如周武王诛一夫纣推翻殷纣王的统治一样,是为民除害。可见,孟子不主张天下百姓效忠于一人。

孟子的民本思想完全从平民的角度告诉国君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大大触怒了本是一个流氓无赖坐了江山的朱元璋,加上他的文化劣势对知识分子所形成的先天嫉恨,自然要把孟子的牌子撤出文庙了,于是发生了开头的那一幕。

但是孟子毕竟是亚圣,是儒生们心中的圣人,岂容他人玷污,即使是皇帝也不可以,于是他们使了一个心眼,第二天就对朱元璋说,他们夜观天象,发现文星暗淡、天象有异。皇帝都是迷信天命的,得罪上天可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朱元璋于是马上想到大概是因为孟子的缘故,无可奈何之下恢复了他的牌位,但是他还是搞起了另一手:删书。把孟子的书删掉了三分之一左右,可视为思想的腰斩,其手段不可谓不狠。



  • 朱元璋把孟子赶出文庙,背后原因是什么?
  • 答:一:孟子思想中所强调的民为贵,君为轻,与封建社会的君主制度是矛盾的。由于朱元璋是草根阶级出身,自身的学识并不能够支撑国家的发展,所以他要发愤图强的对传承下来的思想文化进行修习。孟子与朱元璋的角度是完全不同的,孟子是人民,他的立场是为人民考虑,他认为一个国家存在的必要因素就是百姓能够安居...

  • 朱元璋曾把孟子从孔庙赶出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答:主要是因为孟子的思想 天子若不能保民,天下之人就可以得而共诛之。所以,孟子并不主张天下百姓效忠于一姓一人。孔子曾说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那么,如果君使臣不以礼,臣将如何办呢?孔子并没有继续往下说。而孟子却接着孔子的话进行了进一步发挥。他说:“君之...

  • 朱元璋为何要把孟子赶出文庙,还要跟孔子的后人过不去?
  • 答: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帝王,他称帝前,做过贫民,做过和尚,还乞讨要饭过。可即使出生不高,但是最后还是建立的大明王朝,这位人物就是朱元璋。因为从小读书并不多,所以成为天下之主就看不惯那些文化人,甚至还将孟子赶出太庙,为难孔子的后人。皆是因为朱元璋不仅要控制政权,还要控制人们的思想。朱元璋对...

  •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把孟子从孔庙中赶出去,你认为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答:自宋以下,只有明太祖对孟子民贵君轻,杀暴君如诛匹夫一类言论极度反感,他一度撤去孟子在孔庙中的配享地位,命令儒臣删定《孟子节文》。

  • 朱元璋到底为何恼怒孟子要将其清理出孔庙?
  • 答:朱元璋本身就是一个特别自尊的人,而孟子的主张中有一条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不主张所有的百姓都去效忠于皇帝一个人,千辛万苦爬到皇帝位置上的朱元璋当然不愿意这样的情况出现,所以就把孟子清出了孔庙。一、性格易变、主张不一,又是极度自尊 朱元璋出身贫寒,放过羊,做过和尚,当小...

  • 孔孟之道,孟子和孔子并肩,为何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却把孟子清理出孔庙...
  • 答:因为祖元章在看孟子写的书的时候,发现了一句冒犯皇威的话语,他觉得很不高兴,觉得孟子不配在孔庙里面。于是就命人将孟子清理出孔庙。这究竟是什么话呢?便是那句我们从小在课本上学习到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的意思便是孟子先生认为,国家的君王应该以老百姓的日子以及事为最重要...

  • 朱元璋为何恼怒孟子要将其清理出孔庙?
  • 答:因为孟子的一个主张让朱元璋恼羞成怒,孟子作为儒家的亚圣,他主张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天下次之,君在后。这让刚得到天下的朱元璋如何会高兴呢?他本来就是草莽出生,能够得到天下更是历经了千辛万苦,在这个时候,只要有别人讲出不利于他的话肯定都会遭到封杀。在这一点上,即使是儒家圣贤也不能够避免...

  • 朱元璋为什么要把孟子清理出孔庙
  • 答:朱元璋为何要把孟子清理出孔庙洪武五年(1372)的一天,对于亚圣孟子的神灵来说并不是一个安静的日子。这一天,盛怒之下的朱元璋,想把孟子的木主牌位从孔庙四配的位置上撤下来,取消他配享的待遇。这一事件的发生,不仅对孟子本人,而且对儒家的传统信仰均将产生极为强烈的冲击。要了解这一事件的原因,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孔...

  • 明朝开国君王朱元璋,为何要把孟子清理出孔庙?
  • 答: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之所以要把孟子清理出孔庙,是因为孟子的有些论著中提到了民本思想,提到了民主,提到了个人的自由,这对于一向崇尚专制权力的朱元璋来说,这样的思想是会威胁到他的统治的,因此他想要剔除这样的想法,让人们进一步信仰,崇尚皇权,对自己的皇权产生一种害怕和尊重的心理。一、孟子著作当中...

  • 朱元璋为何要把孟子清理出孔庙?
  • 答:一边读,一边骂道:“如此荒谬之言,哪里像臣子说的话?”“倘此老在今日,岂可免我一刀”。当天就命令将孟子逐出文庙的殿外,不得配享。并发狠地说,诸大臣“有谏者以不敬论,且命金吾射之”(《明朝小史》卷2)。看到这个圣旨,满朝文武,惊恐不知所措。这时,刑部尚书钱唐挺身而出,抗疏...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