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司马光《资治通鉴》里记载的事情是否是真相?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主要记载的是什么?

2024-05-22m.verywind.com
司马光《资治通鉴》里记载的事情,是否算可以相信的历史呢?~


如果像《资治通鉴》这样的史籍都不被相信的话,那还有什么可以相信的呢?

没错儿,历史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代统治者也都会依据自我的统治需求,对部分史实按照自己的意愿加以修饰、涂改、美化,甚至篡改。
所以才有人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
这个观点我不否认,也不敢否认,更无力否认。
但我更相信史笔如椽,史笔如刀,史笔更能诛心。


史上董狐直笔,虽斧钺不能加,志亦不改;崔杼三杀太史令,后继者依然如前述;褚遂良面圣而不觌:臣职在载笔,不敢不记。
还有我们都熟知的司马迁,触怒汉武龙颜,被行最下腐刑,囚其蚕室,辱没祖宗,却依然写出了光照千秋的煌煌史书。
还有很多的事例可以证明,每一个书史者还是能够尽职的,甚至是刚正不阿的,不怕死的,不怕诛九族的。
司马光组织编撰的这部书,虽有加工润色,但他也不敢妄断史实,任意涂改,不是吗?
其实细读下去会发现,司马光和司马迁在很多内容方面是趋同,乃至一致的。这也就是说,我们相信了司马迁,就应该相信司马光,两者之间并无不可调和的针锋相对。
当然了,只要是人,就会有倾向,哪怕他是站在历史的坐标点上,也会有自我的认知和判断,这就天然的免不了有一些人为倾斜,或也有少许出入,不是一个绝对客观而公正的纪实。
但这天底下,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件事,有过最最无私的公平,都会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从人情的角度,兼顾公平,或者兼顾私情。
不认司马光,难道让我们相信道听途说的稗官野史?还是那些不着调的历史诓骗?

相较于那些骇人听闻、颠倒黑白的所谓史册,我们宁可相信司马光。起码在现在,我们还没有办法得到比司马光更为权威的解读,那就只能相信司马光了。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资治通鉴》General Mirror for the Aid of Government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 《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

是真相,但在某些地方存在错误。

《资治通鉴》征引史料极为丰富,除十七史外,所引杂史诸书达数百种。书中叙事,往往一事用数种材料写成。遇年月、事迹有歧异处,均加考订,并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为《考异》。《资治通鉴》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尤以《隋纪》、《唐纪》、《五代纪》史料价值最高。

但是,《资治通鉴》虽被誉为“体例严谨,脉络清晰,网罗宏大,体大思精,史料充实,考证稽详,叙事详明,繁简得宜”,但《资治通鉴》本身也有很多错误。

举几个《资治通鉴》失误或是不严谨的例子:

1.《晋书》载吕光的第一个年号“太安”,而《资治通鉴》记载为“大安”。

2  .《资治通鉴》在记述隋炀帝西巡行程中均出现诸多失误,六月二十三日以后由张掖前往焉支山的时间提前到高昌王六月十七日到达张掖的当天。《通鉴》卷十五(汉纪七)文帝后二年:“八月,戊戌,丞相张苍免。”但据《二十史朔闰表》文帝后二年八月丁卯朔,月内无戊戌。

3.所谓“王莽毒死汉平帝”,这是新莽末年起义者所编造的谣言,被司马光等人当做信史来写,是很不负责任的。

总而言之,《资治通鉴》确实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多卷本编年体史书,但是因为历史的局限、考证困难等原因,难免出现一些谬误。如要引用最好通读历史文献,形成自己完整的历史脉络,方不至于贻笑大方。



对于《资治通鉴》而言,因为是官修史书,所以真实性整体来说是比较高的。但是所谓的信史,不代表史料百分百真实可靠,这是史料学常识。

符合司马光价值观,和儒家思想的真实历史勉强可信,不符合的司马光会改成符合其儒家思想的历史正确政治位置的历史,最简单的武则天把王皇后做成人彘,有脑子的一看就知道是假的,这不可能是一个聪明人做的,武则天更不会这么做,因为没有一个男人能允许枕边人这么狠毒,没有一个大臣能允许皇后这么狠毒,别说能瞒着皇帝,大臣,要知道那些大臣就等着武则天犯错!还有王莽之内的,反正不符合司马光思想的就随意抹黑,再加上写史书真的很考验人品,必须站在中立角度,还要认真考察,反复推敲,可惜司马光都没有,资治通鉴里夹带的私货太多了,要知道史书本身真实度可能只有50到80左右,在其基础上加工,屁股都歪了能写多正,所以资治通鉴可以当做小说读读就像三国演义,学下上面的权谋斗争还行

应该大部分都是可信,但是如果涉及到皇权方面的话,就不一定全部都是真相了,毕竟司马光也是为皇帝在服务。

既然是耗费了19年编撰而成的史书,那大部分记载的东西肯定是真相的,但是也不乏会有疏漏或者错误的。

  • 司马光《资治通鉴》里记载的事情,是否算可以相信的历史呢?
  • 答:不认司马光,难道让我们相信道听途说的稗官野史?还是那些不着调的历史诓骗?相较于那些骇人听闻、颠倒黑白的所谓史册,我们宁可相信司马光。起码在现在,我们还没有办法得到比司马光更为权威的解读,那就只能相信司马光了。

  • 资治通鉴里写的故事算可以相信的历史吗
  • 答:可以。《资治通鉴》里面不仅记录了史实,司马光等人还写了《通鉴考异》三十卷,就是在编写《资治通鉴》的时候,对某些地方存在疑问、无法下结论等,就把史实材料、疑点等一起写上去,供后人参考、辨别。它在存疑的地方这么做,还是比较严谨的了,可信度很高。

  •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主要记载的是什么?
  • 答: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里记载的内容,和《史记》有何区别?
  • 答:《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书本的历史地位已然确定,但是它仅仅是从三皇五帝写到作者司马迁离世的西汉时期。《资治通鉴》记载了周朝至宋朝赵匡胤之间的历史,时间跨度绝对是高于《史记》,不可辩驳的事实。内容的客观可信程度上——《史记》更胜于《资治通鉴》。《史记》的成就是司马迁一...

  • 资治通鉴和史记分别记录了哪个时期的事
  • 答:《资治通鉴》记录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之间的历史。《史记》记录了记录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的历史。《资治通鉴》是宋代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的著作。他和他的学生耗时十九年才完成了这部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的...

  • 资治通鉴会记载北宋情况吗
  • 答:《资治通鉴》是北宋的司马光所著,没有记载北宋情况。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书中记载的历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为止。横跨中国16个朝代,一共1362年历史,隋唐五代371年,占全书40%,史料价值最高。

  • 资治通鉴记载了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共1362年间史事
  • 答: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时期共1362年间的史事。《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 资治通鉴和史记分别记录了哪个时期的事?
  • 答:《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以时间为纲,以事件为目,记录了从春秋战国至宋朝建立之前,共1362年的历史。《史记》是由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名列二十四史之首,记录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 资治通鉴能写到三国时期的历史吗
  • 答:写到了,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北宋时期的司马光,三国是从纪元160~249时期的事情。二资治通鉴直接写到了五代后期纪元959年为止。

  • 《资治通鉴》是谁写的?
  • 答:司马光为了记载这本书当中的故事,足足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这里面不仅记录了一些明君和贤臣,同时也记录了一些昏君做的一些荒唐的事,以至于导致国家灭亡。在看完了《资治通鉴》之后,可以在里面发现一些非常明显的规律,也会有一些自己的感悟。这本书记录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虽然相较于中华上下五千年...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