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格物致知的全文解释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原文

2024-05-23m.verywind.com
格物致知究竟是什么意思~

格物的目的是穷理,也就是观察事物的变化,刨根问底.比方我们在医院看见患病的老者,便要问人怎么会老怎么会生病怎么会死亡.也会追问人如何来,人的缘起等等.穷理就是不停的追问,直到参出万物之理.这时候,我们就理解了人事物的规律.理解了我们就知道如何与人事物打交道,知道如何按照规律做人做事.此谓"诚意正心".正心方能修正自我缺陷,修正自我缺陷方能正确齐家,才能循序渐进的治国平天下.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出自《礼记·大学》

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

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作品鉴赏

《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这种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三纲八目又有阶级性,

“明德”、“至善”都是封建主义对君主的政治要求和伦理标准;“格物”、“致知”等八条目是在修养问题上要求与三纲领中的政治理念和伦理思想相结合。



格物致知
发 音:gé wù zhì zhī
释 义: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出 处:《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示 例:顾彼西洋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严复《原强》)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齐家,欲齐齐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明德之为物,是人人皆有,古今不异而亘古不易的。经上说:“惟皇降衷,厥有恒性。”惟皇指的就是至高无上的道体。降衷:就是赋与人人的自我理性。不变不易,不生不灭,永恒自在谓之恒。

明德即是道,自古及今,至尊无上的,莫过于道,难得者莫过于德,而自然万物之间最可贵的莫过于人。人为万物之灵长,可通神明,知守理仪,统万类而理万有。所以,世上最尊最贵最难得者,莫过于有道德的人了。而人类社会要达到真正的和平,自由,与平等也必然来自于人类本身的高度觉悟和自我道德修养。即现在所宣扬的文明其精神。古时所谓的明明德。文以饰外,明以达内,言行不二,内外如一,文质彬彬,可称之为文明。

要使普天下的民众都能文明其精神,就先得使本国的民众达到高度的自我觉悟。本国之民尚不能明达真理,而欲教化它邦异国,无异于缘木求鱼,是不可能达到的。
而一国之本在家,万家集合,成之一国。万家和则国和,万家乐则国乐,万家兴则国兴,万家强则国强。所以,君子家有不能齐,不可以言治国。
正人先须正己。而要达到家和敦睦,孝悌有节,贵在能够以身作则,以身为范,言行相顾,谦躬纳物。
心为一身之主,万行之宗。心有不正,身亦随之。所谓诚于中,则形之于外。
而心之出为思想意识,意识之为物,飘渺恍惚,无有定所,随机而发,(《西游记》里喻心为猿,喻意为马。)如天马行空,意不由缰。故意以诚实为贵。
而要达到意诚无虚,则必定要恢复自我理性之本,也就是充养廓大自我的良知良能。孟子所谓的扩充四端,善养正气。以求致知。
而欲充四端,养正气,不可不去私,不可不寡欲,不可不去习气旧染。不为外物所染,不为声色所夺。(《西游记》里为去六贼。)正如《道德经》里所言:“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此方为格物者。

格物致知
  谓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为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之
一。语出《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郑玄注:“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於善深,则来善物;其知於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我们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
词目
格物致知
发音


zhì
zhī
  释义
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出处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示例
顾彼西洋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严复《原强》)

领教

  • 格物致知的解释和意思
  • 答: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齐家,就是要整齐好自己的家庭,.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

  • 大学全集《第六章·格物致知》原文赏析与注解
  • 答: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解释为: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是古人认识事物的法则,格物,就是要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糊涂。放在今天的哲学范畴来研究就是通过表象的认识深入到本质的认识,通俗一点的讲就是说能够通过认识掌握事物的内涵和外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 答:格物:研究、认识世间万物。致知:得到知识和智慧。出自春秋末期曾子《礼记·大学》,原文选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

  • 王阳明提出的“格物致知”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 答:”(王守仁《传习录》)即把格物解释为正事、格心。在王阳明眼中,格物就是去恶归善,去人欲存天理,致良知。关于“致知”王阳明对于“致知”的理解有别于前人,他认为“知”是“良知”,“致知”即是“致良知”。他说:“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

  • 请问“格物致志”是什么意思
  • 答:因为“格物致知”有如此的地位,所以由古至今,对这个问题讨论不己。因此,也就产生了多种解释,有说“格物致知”就是“格心”,近代佛教有些大德也持此说;有说“格物致知”是客观唯心主义,方法上是唯物,本体上是唯心;当然也有说,格物致知是唯物主义观点。其实这些论辩,都涉及到一个根本的问题,...

  • 格物致知主要内容
  • 答: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格物致知出自哪里格物致知的意思
  • 答:1、格物致知出自西汉戴圣《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2、读音:[géwùzhìzhī]3、解释: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4、例句: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严复《原强》)5、近义:致知格物 ...

  • 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致良知通俗的解释是怎样的?
  • 答: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意思是: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原句出自于先秦戴圣的《礼记》中的《乐记》和《大学》。知行合一意思: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

  • 致知在格物是啥意思
  • 答:格物的意思是推究事物的道理,尊重科学规律,实事求是的基本态度。致知:意为达到完善的理解。致知在格物出于《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礼记·大学》是一部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著作,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具体内容、主要措施、主要原则及方法等方面对《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进行简要...

  • 致知在格物是啥意思
  • 答:“致知在格物”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的意思是推究事物的道理,认识世间万物。物格的意思是事理得到穷究。原句的意思是: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大学》文中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先秦古籍使用“格物”与“...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