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几篇古文的内容提要 古代典籍的提要怎么写

2024-06-02m.verywind.com
几篇古文的内容提要~

1.重耳之亡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二十四年》本文记载的是重耳从出走、逃亡到回国夺取政权的经过。
重耳流亡时间长达19年,经过8个国家,从一介贵公子,成长为一个阅历丰富、有胆有识的政治家


2.邵公谏厉王弭谤
大意是:周厉王(公元前878年即位,在位37年)执政时,由于残暴无道,遭到国人的谴责,然而他非但不思改弦易辙,反而采取高压手段堵塞舆论的批评。


3.天时不如地利
典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4.齐桓晋文之事
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5.项羽本纪
出自《史记》
创作背景: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6.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7.上山采蘼芜
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并非是一个劳动妇女对丈夫喜新厌旧的行为进行责难,而是表现了一对青年男女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建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强烈愤懑。正是由于这一思想内容,使得这首民歌在文学史上有着一定的认识价值。


希望对你有用~

可参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古籍提要都是差不多的。基本上就是:书名、卷数、作者介绍、本书的内容大概、关于本书的评价以及影响,然后再谈谈版本,如果复杂的谈谈各个版本之间的递传与演化。全都一个模式。

1.
晋国的公子重耳遭受危难的时候,晋国军队到蒲城去讨伐他。 蒲城人打算抵抗,重耳不同意,说:“我依靠君父的命令享有养生 的俸禄,得到所属百性的拥护。有了百姓拥护就同君父较量起来, 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我还是逃走吧!”于是重耳逃到了狄国。 同他一块儿出逃的人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和司空季子。

狄国人攻打一个叫唐咎如的部落,俘获了君长的两个女儿叔隗和季隗,把她们送给了公子重耳。重耳娶了季魄,生下伯俦和 叔刘。他把叔隗给了赵衰做妻子,生下赵盾。重耳想到齐国去,对 季魄说:“等我二十五年,我不回来,你再改嫁。”季隗回答说: “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改嫁,就该进棺材了。还是让 我等您吧。”重耳在狄国住了十二年才离开。

重耳经过卫国,卫文公子不依礼待他。重耳走到五鹿,向乡 下人讨饭吃,乡下人给了他一块泥土。重耳大怒,想用鞭子抽他。 狐偃说:“这是上大的恩赐。重耳叩头表示感谢,把泥块接过来 放到了车上。

重耳到了齐国,齐桓公给他娶了个妻子,还给了他八十匹马。 重耳对这种生活很满足,但随行的人认为不应这样呆下去,想去别的地方,便在桑树下商量这件事。有个养蚕的女奴正在桑树上, 回去把听到的话报告了重耳的妻子姜氏。姜氏把女奴杀了,对重耳说:“你有远行四方的打算吧,偷听到这件事的人,我已经把她 杀了。”重耳说:“没有这回事。”姜氏说:“你走吧,怀恋妻子和 安于现状,会毁坏你的功名。”重耳不肯走。姜氏与狐偃商量,用 酒把重耳灌醉,然后把他送出了齐国,重耳酒醒之后,拿起戈就 去追击狐偃。

到了曹国,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长得连在一起,想看看他 的裸体。重耳洗澡时,曹共公走近了去看他的肋骨。曹国大夫僖 负羁的妻子对她丈夫说:“我看晋国公子的随从人员,都定以担当 治国的大任。如果让他们辅佐公子,公子一定能回到晋国当国君。 回到晋国当国君后,一定能在诸侯中称霸。在诸侯中称霸而讨伐 对他无礼的国家,曹国恐怕就是头一个。你为什么不趁早向他表 示自己对他与曹君不同呢?”于是僖负羁就给重耳送去了一盘饭, 在饭中藏了一块宝玉。重耳接受了饭食,将宝玉退还了。

到了宋国,宋襄公送给了重耳二十辆马车。

到了郑国,郑文公也不依礼接待重耳。大夫叔詹劝郑文公说: “臣下听说上天所赞助的人,其他人是赶不上的。晋国公子有三件 不同寻常的事,或许上天要立他为国君,您还是依礼款待他吧!同 姓的男女结婚,按说子孙后代不能昌盛。晋公子重耳的父母都姓 姬,他一直活到今天,这是第一件不同寻常的事。遭到流亡在国 外的灾难,上天却不让晋国安定下来,大概是要为他开出一条路 吧,这是第二件不同寻常的事。有三位才智过人的贤士跟随他,这 是第三件不同寻常的事。晋国和郑国是同等的国家,晋国子弟路 过郑国,本来应该以礼相待,何况晋公子是上天所赞助的人呢?” 郑文公没有听从叔詹的劝告。
2.
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款待重耳,并问道:‘如果公子返回晋 国,拿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美女。宝玉和丝绸您都 有了;鸟羽、兽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贵国的特产。那些流散到 晋国的,都是您剩下的。我拿什么来报答您呢?”楚成王说:“尽 管如此,总得拿什么来报答我吧?”重耳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 我能返回晋国,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我 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如果得不到您退兵的命令,我就只好左 手拿着马鞭和弓梢,右边挂着箭袋和弓套奉陪您较量一番。”楚国 大夫子玉请求成王杀掉公子重耳。楚成王说:“晋公子志向远大而 生活俭朴,言辞文雅而合乎礼仪。他的随从态度恭敬而待人宽厚, 忠诚而尽力。现在晋惠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的人都憎恨他。我 听说姓姬的一族中,唐叔的一支是衰落得最迟的,恐怕要靠晋公 子来振兴吧?上天要让他兴盛,谁又能废除他呢?违背天意,必 定会遭大祸。”于是楚成王就派人把重耳送去了秦国。

秦穆公把五个女子送给重耳作姬妾,秦穆公的女儿怀嬴也在其中,有一次,怀嬴捧着盛水的器具让重耳洗手,重耳洗完便挥 手让怀嬴走开。怀赢生气地说:“秦国和晋国是同等的,你为什么 瞧不起我?”公子重耳害怕了,脱去衣服把自己关起来表示谢罪。

又有一天,秦穆公宴请重耳。狐偃说:“我比不上赵衰那样擅长辞令,让赵衰陪你去吧。”在宴会上,公子重耳作了一首《河 水》诗,秦穆公作了《六月》这首诗。赵衰说:“重耳拜谢君王恩 赐!”公子重耳走下台阶,拜谢,叩头。秦穆公也走下一级台阶表示不敢接受叩谢的大礼。赵衰说:“君王提出要重耳担当辅佐周 天子使命,重耳怎么敢不拜谢?”

邵公谏厉王弭谤》——《国语》
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於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於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於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
【译文】
《邵公劝告厉王消除公开指责》
周厉王(周天子,名胡)残暴,住在国都内的人公开指责厉王。邵穆公(名虎,周王的卿士)报告说:「百姓受不住您的支使命令了!」厉王发怒,寻得卫国(周代诸侯国)的巫者,让他监视批评历王的人。把谤者报告厉王,就杀掉他们。国都裏没有谁敢再说话,在路上相遇,只能用目光示意(指敢怒而不敢言)。
厉王高兴了,告诉邵公说:「我能制止谤言了,(大家)就不敢说话了。」邵公说:「这是堵塞百姓的口。堵住百姓的口(指限制言论),超过在河道上筑堤堵塞水流。河道不畅通而堤坝决口,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象河水一样。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河道,使之畅通,治理百姓的人,使百姓发泄(即让百姓表达自己的各种情绪),让他们讲话。因此天子处理政事,命令公、卿以至列士献诗,乐官(古代以盲人为乐官)献曲(指反映民心、民情的曲子),史官献书,少师(乐官的一种)献箴言(一种用於规诫的韵文),盲者朗诵诗歌,让盲人(蒙:特指睁眼瞎)背诵规诫的典籍,各种手艺人进行规劝,平民百姓通过官吏将自己的意见传达到朝廷上,近臣尽心规劝,父母兄弟等弥补过失,纠察是非,乐官用乐曲,史官用典籍教导天子,元老、大臣警戒劝导天子(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五十为艾),然后君王对以上各种意见考虑取舍,所以政事通行而不违背情理。百姓有口,就好像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财物因而出产;如同土地有宽广而平的地、低而潮湿的地、低而平的地、可以灌溉的地一样,衣食的资源就因而生长。口用来发表言论,国家政事的好坏因而体现。实行百姓认为好的,防止百姓认为坏的,这大概才是用来增多财物衣食的办法吧。百姓在心裏考虑,用口发表考虑好的意见,考虑成熟才发表言论,怎麼能堵住呢?如果堵住百姓的口,帮助你的人能有几个?」
厉王不听,於是国都裏的人再不敢讲话。三年以后,便将厉王放逐到彘地(当时的边远之地)去了。
3.
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 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 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 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战,战必胜 矣。”

【注释】

①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 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 “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 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 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 叫“郭”。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③池:即护城河。 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革:皮革,指甲胄。古代甲胄确 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5)委:弃。(6)域民:限制人民。域, 界限.(8)畔:同“叛”。(9)有:或,要么。

【译文】

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 如人的齐心协力。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 攻都不能够攻破。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 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另 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 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 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 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 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 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 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人下的人都会顺从。以 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必然是不战 则已,战无不胜的了。”

【读解】

天、地、人三者的关系问题古往今来都是人们所关注的。三 者到底谁最重要也就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如我们在注释中所引, 荀子曾经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论述过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但 他并没有区分谁重要谁不重要,而是三者并重,缺一不可。
孟子在这里则主要是从军事方面来分析论述天时、地利、人 和之间关系的,而且是观点鲜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地利”次 之,“天时”又次之。这是与他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贯思想分 军开的,同时,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 开的,同时,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 开的。正是从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出发,他得出了“得道者多 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这就把问题从军事引向了政治,实际 上又回到了他那“老生常谈”的“仁政”话题。
按照孟子的看法,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 国家也不是靠山川就可以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所以,闭关锁国是没有出 路的。要改革,要开放,要提高自己的国力,让老百姓安居炙业。 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会“得道者多助”,多助到了极点,全天下 的老百姓都会顺从归服。那就必然会出现孔子所说的那种情况 ——“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论语·子路》各国人士 都来申请留学,申请经商,甚至携带妻子儿女前来申请移民定居 哪里还用得着“封疆之界”呢?只怕是赶也赶不走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这样成了名言,以至于我们为 现在还常常用它来评价国际关系,谴责霸权主义者。 当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同样是名言,而且, 还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商业竞争、体育比赛尤其是足球比赛的狂热 之中。这充分说明它所蕴含的哲理是丰富、深刻而具广阔的延展 性的。
所谓“人心齐,泰山移。”谁说“人和”不是最最重要的财呢?
4.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记录。它较为系统地阐明了孟子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张,充分表现出孟子文章的曲折尽情、气盛言和的特色,洋溢着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美。而这沉雄豪宕的气势,又得力于文章论证过程中富于的逻辑力量。
孟子早知道齐宣王素有图霸之大欲,而无行王政之志向。因此,当齐宣王一提出“德何如则可以王矣?”的发问,就直截了当地摆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的中心观点,然后从“王道可为”和“王道何为”两个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的逻辑推理,充分显示了作者高超、严密的论证技巧。
首先,作者从“王道可为”入手,用以羊易牛的故事,推演出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虽然齐宣王的所谓“不忍”,仅仅限于禽兽,仅仅限于“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还是先予以了肯定,借此说明齐宣王有行仁政的条件。紧接着孟子引譬取喻,以“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引出“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委婉而直率地指出了齐宣王“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的错误。从而推出了第一个分论点:“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既而,再次引譬取喻,论说“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区别。“挟太山以超北海”谓之“不能”;而不愿“为长者折枝”是“不为”。进而又引征经典:“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分析“推恩”的意义:“足以保四海”。同时,指出“不推恩”的恶果:“无以保妻子”。这样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层层进逼,渐次张开论证的逻辑之网。
其次,作者又以选言推理,逼出齐宣王的“大欲”:或“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或“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在否定了这些选言肢后,也就理所当然地肯定了后一个选言肢:“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然后,作者又设喻类比,提出了第二个分论点:“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同时进一层指出,齐宣王如一意孤行,“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这就彻底打破了齐宣王霸道的幻想。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以一组假言判断:“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 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推出“发政施仁”,天下无敌的光辉前景。假言判断的真实性不决定于判断中所说的事实是否存在,而决定于是否有必然的因果联系。这里的因果联系作者已在前面作了较为充分的论证,所以它就有了很强的说服力,也促使齐宣王心动:“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至此,作者充分抓住有利的战机,再从“王道何为”一方进行论述,提出“制民之产”的仁政主张,并且具体阐述了如何“养民”和“教民”。作者先言其制,后誉其利,王道之美,溢于言表。无论是“养民”,还是“教民”,其最终目的还是在于“保民”。如此又回扣了前文,极巧妙地完成了对全文中心观点的论证。
综上所述,全文内在的逻辑性十分严密:王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保民的条件在于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恩;推恩的具体措施在于制民之产;制民之产的目的又在于养民、教民。这样连锁推理,便行成了强大的逻辑阵势,可谓无懈可击。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
【翻译】: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齐宣王)说:"象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那人问)道:"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哪能废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我确实知道您是出于一种不忍的同情心。"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是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你不要对百姓说您吝啬而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其中的意思呢?您如果不忍看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惜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您这样做正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把厨房建得远远的。"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有豁然开郎的作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受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按摩一下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按摩肢体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使天下安定,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还是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各种色彩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象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齐宣王说:"象(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九分之一(的力量)去使九分之八(的力量)降服,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象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齐宣王说:"我昏乱糊涂,不能做到这一步。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志愿。明白地教导我,我虽然不明事理,请(让我)试着这么做做看。"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狗、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如果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5.
(二)<项羽本纪>的内容
1、兴衰过程:文中写项羽由微而盛,由盛而亡的整个过程;以义帝为关 照,未弑帝前,由裨将而次将,而上将军,而西楚霸王, 军队由八千而二万,而后六七万,至鸿门则已四十万。弑 帝后则日见其衰败,颇有揭示「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一历 史教训的意味。
2、人物个性:项羽是全书中最突出的人物,他兴起快速,败亡也快,文中深 入写到他的性格:由文中可看到项羽为人充满矛盾性:他坑秦 卒二十余万人、屠咸阳、杀子婴、烧秦宫室、杀义帝及韩王成、 烹说关中者,这些都是粗暴的行为;但鸿门宴放走邦、重用秦 将甘邯、司马欣等、听外黄令言而赦当坑者、归回刘邦父母妻 子,与刘邦和平共存,这些又是宽仁大度的表现,富理性和感 情。欲和刘邦一决胜负以息天下纷争,及最后无颜见将东父老, 又是责任感的表现。写项羽一生经历及成败关键,成功地刻 划项羽叱咤风云的悲剧人物性格。
3、探讨败亡原因:综观项羽败亡的原因在于血气方刚,缺学问道德修养,无 识远见,但知以武力经营天下,而不知总体战和持久战,所以 在颠覆秦政权后不能建立新秩序,反而倒行逆施,史公欲以项 羽为强而不义者之鉴戒也。

发一下文吧

发到你QQ邮箱了。

  • 十篇必读的经典古文
  • 答:全文如此讲究音律,还不影响意义表达,达到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让人拍案叫绝。文章通篇对偶,通篇用典,从滕王阁的壮丽景色,写到人生飘浮之感,让人回味无穷。《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唐·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

  • 论语集解义疏的内容摘要
  • 答:序曰:汉中垒校尉刘向言《鲁论语》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大子大傅夏侯胜、前将军萧望之、丞相韦贤及子玄成等传之。《齐论语》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颇多于《鲁论》。琅邪王卿及胶东庸生、昌邑中尉王吉皆以教授。故有《鲁论》、有《齐论》。鲁共王时,尝欲以孔子宅为宫,坏,得《古文论语》。

  • 如何关注文言文的思想内容
  • 答:2. 对文言文的认识从内容情感分析 “作者在文言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的思想主张,以及作者对文中人、事、理的看法评价,是作者的感情态度在文中的反映,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言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把作者在文中或直露、或含蓄、或集中、或分散的观点态度分析、推理、概括出来。高中文言...

  • 十篇《古文观止》里短一点的文言文,还要加上赏析
  • 答:2 2013-09-28 求《古文观止》10篇要最短的 40 2016-01-31 谁有《古文观止》?有的话随便拍三篇含翻译,,最好挑几篇短一点... 2 2006-10-20 推荐几十篇《古文观止》中的适合背的篇目。 4 2013-08-21 《古文观止》哪几篇最好背?(5篇) 更多...

  • 高中语文文言文哪几篇重要
  • 答:2. 请问高考语文的重点古文是哪几篇 高考当中重要的古文并不能肯定的说是乃几篇,高考有时往往考的就是不重要或者人们没重视的东西,我只是建议哈有这些古文你可以多看看,古文 (9篇)劝学(节选:从“学不可以已”到“用心躁也”) 《荀子》过秦论(节选:从“及至始皇”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

  • 十篇必读的经典古文
  • 答:十篇必读的经典古文推荐:1、《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2、《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

  • 出自《左传》的名篇古文
  • 答:《古文观止》中收录的《左转》文章共18篇,这些都是《左传》中优秀的代表作,如《郑伯克段于鄢》、《周郑交质》、《臧僖伯谏观鱼》、《曹刿论战》、《介之推不言禄》、《烛之武退秦师 》等 。一、《郑伯克段于鄢》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

  • 求几篇著名的古文。要译文!!
  • 答:我想看看,了解那些有名的古文但是找不到我现在想读读九年级语文下册的古文(语文出版社)就是有原文和译文。要是想弄最佳的。。最好是把生词注音。至于(捕蛇者说。秋水。愚公移山。... 我想看看,了解那些有名的古文但是找不到我现在想读读九年级语文下册的古文(语文出版社)就是有原文和译文。要是想弄最佳...

  • 中国古文最经典十篇
  • 答:中国古文最经典十篇分别是出师表、祭十二郎文、陈情表、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邹忌讽齐王纳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兰亭集序、师说。1、出师表: 《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

  • 大家帮忙推荐几篇古典经典文章
  • 答:最近本人对古代文章非常感兴趣,准备把古代经典的文章收集整理一下,做本电子书出来.可是由于本人文学修养有限,所以对古代文章不是很了解,希望各位有学之士能帮忙推荐几篇!诗、词、赋、... 最近本人对古代文章非常感兴趣,准备把古代经典的文章收集整理一下,做本电子书出来.可是由于本人文学修养有限,所以对古代文章不...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